楞严经在线网

楞严经第十卷释义

发布时间:2019-07-16 14:20:56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行识二阴。渐向微细。更难觉其为妄。故此从形体密移上指点。下从种子受熏上指点。化理。变化之理。即行阴。以迁流为相。曰不住。运运者。变之又变也。密移者。密密推移。人不觉知也。甲长发生。生也。气销容皱。灭也。生灭日夜相代。而无一人能觉悟者。正见其密移也。若此下。示行阴虚妄也。行阴若非汝体。何得相代不停。若实是汝身。何不知觉生灭。非汝不可。是汝无凭。故名幽隐妄想○受想行三皆属心。而与色身通贯。受能令身领纳。想能驱使于身。行能迁变乎体。见身为念伦。而非实有。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此识乃第八识。精湛不摇。似恒常而非恒常。真即常也。若实精常。不容妄习。如精金不混沙也。今能藏者。宛不遗失。则湛不摇中。受熏容妄。何可筹算。言其习妄之深。湛非真湛。幽湛不觉。譬无波平流之急水。幽湛流注。不可测知。此忆想之元。容妄之体也。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也。今汝现在六根之中。串音贯。连绵不断之意。习是习气。几是几微。此精了湛不摇者。元从一念无明而有。故似有如无。而非真无。此识阴所以名颠倒微细精想○二乘不知八识。认湛不摇处以为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萨。所破止住相无明。能除转现二识。犹未离湛不摇中。湛不摇中。所带和合之妄。为生死根者。即生相无明也。唯佛能照见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尽情描出。此即四缠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识阴。此专指识阴边际。湛入合湛之时。伏似无形。熏则复起。必至六根互用。识阴已尽。此之妄想。方得灭除。即佛境界也。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受以领纳为义。领纳色心诸法。五阴皆然。故总名受。妄想成。非真心本有矣。二句结前。下答诣何为界。色阴最浅。识阴最深。色阴有相为色。无相为空。受阴取著为触。厌舍为离。想阴有念为记。无念为忘。行阴散心粗行为生。定心细行为灭。识阴有入为湛。无入为合湛。若尽色而不尽空。尽触而不尽离。尽记而不尽忘。尽生而不尽灭。尽湛入而不尽合湛。犹未出乎色受想行识之边际也。上湛字。是功夫。下湛字。是本体。谓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与圆湛之体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尘。分汝湛圆为识。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识之边际。以湛了内。微细流注未断故。此之不尽。暗长潜滋。由微而著。依旧轮回。此五下。答顿除渐尽。真譬劫波巾。识譬初结。色譬最后结。生因识有者。如后结依初结生。灭从色除者。如解从后结解。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真有识。有识而后有行。乃至有色。灭则从粗至细。初悟时灭色。灭色而后灭受。乃至灭识。五阴之灭。有可顿。有不可顿。可顿者理也。不可顿者事也。理无二致。人自迷源。乘此一悟。合并销尽。事有万殊。势难兼举。从浅至深。次第而尽。若顿悟而不渐除。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终非正修真三摩地。汝应下。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知有涅槃。一闻见之知。闻说涅槃。为皈依处。念念趋之。何恋三界。如穷子知有故乡。自不久恋异乡。一了悟之知。已得涅槃。真乐在我。何恋三界。如穷子既返故乡。岂复追恋异乡。今人口诵三界火宅之文。心实耽著不舍。不知有涅槃耳。正宗大分文终。

首页1234567891011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