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前八皆误入岐路。此二则止息化城。命明。即识也。于识阴圆明中。忽发小见。因此分别苦集是粗是伪。灭道是精是真。又知苦果酬集因。灭果酬道因。于是见苦断集。唯求道灭感应。既发小见。乃背圆融常乐我净之道。无闻僧。妄执小道以为究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登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圆融。即上文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也。清净。即六根虚净。无复驰逸也。觉明。即精色不沉。发现幽秘也。此正识阴精明湛不摇处。若以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之伦而已。觉淴。仅与正觉通淴。证识觉之圆明。无悲化之妙用。故曰不化圆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中途成狂。前八意多。未足生证。后二意多。因依迷惑。意兼前后。所爱先习。无始习气也。今于定中境界相以者。投彼病根。发其痼疾。即欣取因止。妄为究竟极证。前八通名外道邪魔。亦可别指前七外道。第八邪魔俱未断惑。故云堕狱。二乘异此。故云不进。总名见魔。见以违理为名。前八违真中二理。后二违中道理。总属邪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五阴辨魔法门。诸佛乘此心开者。每于一阴中未开之时。依此辨之。不为所惑。方得破除也。单举识尽。以后该前。于圆明精心中发化者。以清净禅那。照彻诸位也。琉璃。喻圆明精心。含月。喻于中发化。超越四十四心。直至等觉后心。则圆明发化已极。妙庄严海者。具足万德之果海。前称首楞严万行。为妙庄严路者。趋此而已。归无所得。与将为毕竟所归宁地相应。盖无所得处乃是真归宁地。从前五十种邪境。总为有所得故○因地法门。千佛所同。故最初必从五阴次第销尽。乃可谓之因心。至于果地修证。则根性有利钝。习气有厚薄。各各不一。前云从是渐修。安立圣位。此平常根性。分破无明。所谓圆渐者也。此处一超直入等觉。则上根利知。顿断在相无明。即证无上菩提。所谓圆圆者也。或顿或渐。原无定局。但发轫之途。断不可差耳。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总结五阴辨魔之端。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即定而慧也。觉明分析者。谓依定慧观智。分析诸魔。以授末学也。害定者魔。而致魔。者实由五阴主人。若主人心净。则魔不复出。褫音池。犹丧也。下劣声闻。滞迹化城。不趋宝所者。由此增进。不别修禅次第。故云未识禅那。未学智慧方便。故云不知说法。定慧不习。而乐安禅。魔境现前。孰分邪正。当劝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虑。即不堕魔。是诸如来究竟了义之说。又是出世最后时说。故云最后垂范。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