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97年8月讲于电视台
今天我们要谈一个世、出世间修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孝道。中国传统的文化,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大乘佛法也是以此为根基。所以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很快的就能被中国朝野所接受、所欢迎,它是有道理的。在佛家修行,诸位都知道,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十大道场,十大道场,不是学佛的人未必能说得出,可是四大名山几乎人人都能道出。这四大名山,第一个就是安徽的九华,第二是浙江的普陀,第三是山西的五台,第四是四川的峨嵋。诸位必须要记住,这个顺序不能够颠倒,它代表的甚深意思在里面。 大乘佛法修行的下手处,就是叫我们要学地藏菩萨,地藏是表法的,就是表示修学的理论与方法,地是说的大地,一切众生所谓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我们人也是动物之一,一切动物决定不能够离开大地而生存。大地生长五谷杂粮,来养这一些众生,地下有无尽的宝藏。佛以此来表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佛说心性就像大地,所以称之为心地。心地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才艺;总而言之,一切的无量都是我们心性本来具足的,所以用地藏来表示。这一些宝藏是埋藏在心地,就像金银的这些矿物,埋藏在地底下,如果我们不把它开发出来,这些矿石价值就很薄了,如何能把它开采、冶炼,使它成为稀世之珍宝。
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心地里面的宝藏,要用什么方法去开采呢?这个方法就是中国古圣先贤,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异口同音,主张的孝道。由此可知,孝道与师道是开发心地宝藏的一把钥匙。因此,佛法的修学就是从孝敬处下手,孝敬达到了极处,那就是圆满成佛。由此可知,整个佛法无非就是一个尽孝而已,这是我们要认识的,我们应当有这个概念。中国的文字,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相形之下,我们的文字特别的殊胜,这是我们古老的祖先们,他们有真实的智慧,创造、发明这许许多多的符号。文字就是一个符号,用这种工具,这个符号的工具,将他们的智慧,将他们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千年万世永远传递下去,而不会变质。诸位想想,这是一个了不起伟大的发明,可以说世间中国、外国所有一切发明,比不上这个殊胜。 中国文字的结构,大致上有六个原则,我们称它作六书,所谓象形、会意。孝字是属于会意,就让你见到这个符号,你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这个符号,上一半是老字,下一半是子字,集合成一体才称之为孝。这个意思可以说相当的明显,诸位看到这个字,就知道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是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脱节了,这就是现代我们在外国常常听到的,有所谓代沟。代沟,孝就没有了,孝里头没有代沟,这个意义很深,诸位要用心去体会。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个意思深了。如果我们只讲父子,只讲祖孙这个一体,这个意思浅,这个范围小。而实在讲,它的本意,它的真义是无有穷尽的,从时间上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从空间上来讲,所谓尽虚空、遍法界也是一个整体,这才是这一个符号所含的真义。 儒家有这个意思,但是说得没有佛法说得清楚,在佛门里面,特别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把这个孝字说得淋漓透彻。《华严》承认虚空法界无始无终,是自己的本体,是自己的心性。因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情众生也好,无情众生也好;有情,我们今天称动物;无情,我们叫它做植物、矿物,跟我们自己是同一个生命体。所以佛在《华严》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那一天修行成佛了,你观看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成佛了,这是什么意思?这正是大乘经上所说的境随心转,心是能变,境界是所变,虚空法界是境界,境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个是很深的教义,很不好懂,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事实的真相。 由此可知,不到成佛,孝道就没有能够做圆满。可见得这一个法门真正是根本法门,任何一个人修学,都要从这个地方下手。《观经》的三福,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修学的根本。第一句就是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这是修学的根本。无论是世法或者是佛法,你要想在一生当中,获得殊胜的成就,就看你的根基够不够深厚。现在这一个时代,这个世间法,我们姑且不论,我们是出家人,细细观察这一些出家修行人,无论在解门或者在行门上,都比古人逊色太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那就是我们忽略了基础的修学,也就是孝亲尊师的修学,所以我们的成果比古人就差得太远、太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孝敬要怎么个修法,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是教育根本的问题。儒家讲的不少,佛法讲的更多,他们确确实实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教学。佛法是教初学,儒家讲的是教婴孩、教小孩,这个事情是有它的难处。作父母的人总是说不出,要求儿女对自己要尽孝道,这个话说不出来!那怎么办?一定要有第三者教导,第三者好说话,所以教孝亲是老师的事情。而老师对学生说,你要知道尊师重道,这个好像也很难启口,也说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这一桩事情,一定要父母劝导子弟,要教他尊师重道。由此可知,一个健全的教育,圆满的教学,一定是父母跟老师密切的配合,这个教学才能够收到圆满的成效。 以孝道而论,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要教学生懂得孝道,懂得孝的道理。就是刚才讲的,孝道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的整体,一分割,怎么分割呢?在这个整体里面,你生起了妄想,你生起了分别,你生起了执著,就把这个整体分割了。分割之后,那个境界就不和。没有分割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这是佛经里头常说的,一真法界是一个整体;分割之后,就变成十法界了。实际上这一分割,把一真法界就分成无量无边的法界。而无量无边很难讲,在教学里面非常不方便,所以老师就把无量无边的境界,把它归纳为十大类。诸位要晓得,这十大类是分割变现出来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正常的境界。 这个里面,有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下面有六道法界,这六道是天道法界、修罗道法界、人道法界,再往下面去畜生、饿鬼、地狱,就分为这十大类。这十大类是反常的,不是正常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离开了孝道。所以先要明白孝道的道理,然后要懂得孝道的行法,也就是我们要怎样下手,从那里做起。这一点,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完全相同。儒家教我们从孝顺父母下手,释迦牟尼佛也是教我们孝养父母做起。你看这是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从来没见过面,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印度,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说法,竟然是一致的。这也许就是谚语里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也许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教育,最根本的教育就是教孝,教你孝顺父母,孝里面最要紧的是顺。我们懂得孝顺这两个字,孝是讲理、是讲道理,我们刚才略略的说过。顺是讲事,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能够随顺父母,这个里面就有难处了。儒家、佛家都讲到,你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正知正见,那你随顺他一定得益。假如你的父母,没有受过好教育,贪镇疑慢,烦恼习气很深、很重,他对你要求、对你期望的都是不如法的,那么我们也能随顺吗?这是不是问题?是的。可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还是一个顺,不管父母有理、无理,你都要能顺。顺的里面不是感情的顺,是充满智慧的顺,高度智慧的顺,圆满智慧的顺,才是行门上的功夫,行门里面的原理、原则。 孔子说到孝道,就举舜王给我们作一个榜样,这在中国历史上,一般读过这些书的人都知道。舜在年轻的时候,他的母亲,生母过世的早,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小孩,就是舜的弟弟。于是继母私心很重,爱护她自己亲生的儿子,而对于舜,就是她先生前妻的小孩,种种的虐待。而舜的父亲智慧也不高,处处听从他后娶的这个太太。于是舜的生活就非常可怜。继母是有意的虐待他,他的父亲随从后娶的这个太太,于是也是虐待前妻所生的儿子。所以他的处境就非常的艰难,言语造作、动辄有咎,也就是处处都是错处,没有一桩事情是对的。于是这个言行举止,没有一桩能够叫他父亲跟后母满意的。他虽然一切委屈顺从,都得不到父亲跟继母的欢喜,但是他的弟弟不错,弟弟对他很好,常常帮助他,解决他的危难。 那么舜也非常聪明,这个的确是有智慧,以高度智慧来顺从,逆境里头顺从。父母要陷害他,把他放在一个井里面,这个井是个枯井,他犯了错,放在井里面,把他关在这个里面,把他活埋。可是舜早就料到了,恐怕将来有这么一天,所以他预先在井里面挖了通道通出去了,早就想到。所以许许多多次置他于死地,他都能够避过。父母对他这个样子,他还是尽孝,一切都顺从,得到邻里乡党广大人的赞叹。然后得到尧王,那个时候的国王,尧王听到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孝子,真正是难得了,把他请来。见了面之后,谈话非常欢喜,知道他的情况,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王位传授给他。他的父母从此就回心转意,这才叫孝道。父母再愚疑也要把他转过来,才叫尽孝! 一般人遇到这个环境,早就离家出走了,不会再回来了。他不是没有能力,舜不是没有智慧,不是没有能力,他离家能活得了,他也能闯出一番大事业,为什么?就是为了帮助父母断恶修善,帮助父母能够回头,他能够帮助他父母,就能够帮助社会,就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尧为什么看重舜,就是看重这一点,选他出来做国君,一国人的福报!所以中国人讲孝,决定不会忘了舜王,他这个孝道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孝养父母,这佛教给我们的,那个养跟顺的意思相同,这个意思都很深、很深。养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也就是说,父母的生活起居要常常关心,要常常照顾,这样就算是尽孝了吗?未必!父母物质生活不缺乏,还有精神生活,也就是说,一定要帮助父母常生欢喜心,这是尽孝。父母虽然物质生活不愁,可是精神不舒服、不愉快,常常还有烦恼、还有忧虑,这是作子女的不孝。那么他的忧虑、烦恼从那里来的?无非是人事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细说说不尽,居家生活琐碎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那里能说得尽!只能举几个例子,希望大家从这个例子里面去推广,然后你自然就觉悟了。佛家讲,你就会开悟。 譬如父母儿女多,总希望一家和睦、欢欢喜喜、互助合作,这个家就兴旺,家和万事兴。如果兄弟不和,你说父母忧不忧虑?兄弟姊妹都是父母所生,在父母眼里面是平等的。还有这些妯娌之间,这是外来的人,儿子娶了媳妇,媳妇是外来的,不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生活环境的背景,意识形态也许多少不相同。女儿嫁出去,那些女婿也是外来的。这些外来现在变成一家人,如何建立共识,如何消除隔阂,也能够像一家人和睦相处、互助合作,你父母才欢喜!这是一桩事情,我们有没有想到? 譬如现在我们在社会上常见的,报纸上、传播媒体上常见的,为了争夺财产,兄弟姊妹不和,往往为这些事情反目成仇,你说作父母的难过不难过?遗留这个财产,反而不留的好!这是大不孝。再说,儿女在童年的时候,作父母的还算年轻,在童年的时候,你上学读书,你的功课不好,父母操心;你不尊敬老师,不听老师的指导,父母忧虑!你跟同学相处不和,常常吵嘴、打架,处处都叫父母担忧、操心,这不是孝道,这个是不孝。学业完成,踏进社会,你有一份工作,你有所事事,在社会上你会有上司领导你,你会有同事辅助你。如果你对于你的上司不尊敬,不接受领导,你的父母会忧虑。对于同事不能和睦,不能互相合作,你父母能安心吗?如果你是一个小单位的主管,你还有几个部属,你不能常常照顾他、指导他,你的父母也会把这些事情挂在心上,这就是不孝。 由此可知,这个孝道,理是圆满的,落实在事相上也是圆满的,无有穷尽。真正行孝的人,起心动念都会想到父母,父母不在了,还想在心头,父母不在了。父母在,忧心!不在了,他就不担忧了,我们就可以随便去造作了,不可以!父母不在也如同父母在面前一样,父母之恩终身不忘。不仅是祭祀的时候,祭神如神在,神就是祖先,我们世俗间,祖先的灵魂,不论它有没有,必须有这个理念,想著父母常常在身边,常常在看著我们,一举一动都要规规矩矩不能有过失,有过失就令父母忧心。 养父母之心,让他常生欢喜心。这样也就能算是尽孝了吗?未必,那还有什么呢?父母之志,你懂不懂?父母对你的期望,你要不能达到他的期望,你的孝道就不圆满。期望,有一些可以从名字里面得知,但是现在人起名字,跟中国古人不一样。古人起名字离不开宗法的制度。姓名,这个名字里面,一定要显示出辈份。所以中国人名字是三个字,当中这个字是他的辈份,这个不能改的。末后一个字,实在讲就是父母对这个小孩的期望。你能不能在这一生当中,所作所为名名副其实,那父母就欢喜了。 现代人没有这个观念,你看很多我们台湾同胞给儿女起的名字,都起些外国名字,这个在古时候,那是笑话了。为什么是笑话呢?父母大概希望这个小孩将来做外国人,不要做中国人,这成什么话呢?这个与孝道完全相违背了,太离谱了!换句话说,不爱国家,不爱宗族了,去当外国人了,这个是大笑话。但是在现在大家对于命名,父母对于儿女的期望,实实在在是跟中国古人有很大很大的差距。 可是学佛那就又不一样。学佛,如果父母也学佛,子女也学佛,那父母对儿女希望他将来作佛、作菩萨。如果他学佛将来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你想想看他多失望!这一点养父母之志,于是我们就明白了,父母对于我们有很大的期望。在中国古代,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不是希望你作大官、发大财,实在讲他不希望这些,希望你在社会上作好人,做好事,希望你成圣人、成贤人。所以中国古时候,读书志在圣贤,读圣贤书志在圣贤。圣贤代表什么意思?在佛门里面,佛菩萨是圣贤,佛是圣,菩萨是贤,它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世、出世间名称不一样,代表的意思非常接近。儒家讲君子、讲贤人、讲圣人,这是儒家教学里头,等于说是三个学位,像我们现在一般学校里面,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可是如佛讲的这三个学位,意义无限的深广,不是现在学校里的三个学位能够相比的。 在佛法里面,阿罗汉、菩萨、佛这三个学位,学位是平等的,人人可以拿到。但是生活不相同,不一定相同,工作不一定相同,可是都拿到这个学位。譬如儒家君子,君子可以种田,可以作农夫;君子可以经商,可以作商人;君子也可以从政,作公务员。贤人、圣人亦复如是,圣人可以作政治领袖,贤人可以作他的辅佐。同样一个道理,在佛门里面,阿罗汉可以示现在各行各业,菩萨也在各行各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菩萨不是小菩萨。你看以男女老幼的身份,从事于各种行业,他是菩萨。如果他经商,菩萨商人;他做工,菩萨工人;他开计程车,菩萨司机;他从政,菩萨公务员。所以要晓得志在圣贤,意义就完全不相同。 那么老师对于学生的期望,跟父母没有两样,老师希望学生成圣、成贤,老师期望学生成菩萨、成佛,你才能真正为社会、为大众造福。那一个贤人君子,那一个佛菩萨,是自私自利的,是为个人的?所以教学、教育的目的在此地,培养一个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圣贤君子、诸佛菩萨,这样孝道才达到究竟圆满。你的父母看到儿女作菩萨、作佛了,他开心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这心是情绪;养父母之志,志达到究竟圆满,真的是成佛。所以你纵然是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你的孝道还欠一分,一定要成究竟圆满佛,孝道才圆满。由此可知,整个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孝道而已。 今天时间也到了,我就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谢谢大家。 ========== 末学建议贵网站建立宣传家庭教育和孝亲的专集,不知当否? 版主答复:佛子在家网站就是本站开办的家庭教育专集。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