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达摩难陀法师

发布时间:2024-10-02 01:15:47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快乐”,命运之神说道:“这项奖励,人人皆有机会,然而唯有耐心耕耘的人才能获得;你已经走过一半的人生旅程,现在,请你站起来往前走,你追寻的目标正在转角处。”

你想要拥有快乐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人人都想回答“是!”是的,世人皆想拥有快乐。但是,快乐的要素和如何获得它的观念却因人而异。

一位作家曾说:“多数的人对快乐的定义,在于不断的追寻,希望成为梦想中的自己。对于这些不幸的人们来说,快乐是彩虹的彼端,是整壶的金子。他们花了大半辈子追寻彩虹,但他们从没有发现阴影亦步亦趋地追随。因为,快乐是该往内心去寻找。”

快乐存在于追寻的过程中,并非终极的目标。拥有崇高理想的人是快乐的;对周遭事物感到满足的人是幸福的;不去干扰他人,让他人拥有平静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对社会贡献所学的人是幸福的;对本身职业、家庭杂务和日常小节皆存有爱而去做的人是幸福的;拥有爱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幸福的。

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幸福,纵使知道幸福会轻易消逝,人们还是日以继夜地找寻幸福。但是,在一番苦干之后,通常人们仍然距离幸福非常遥远,为何会如此呢?

追寻幸福

现代人的生活非常艰辛——人们辛苦地奋斗,希望得到金钱上的报酬、生活上的舒适和奢华。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不会带来快乐,反之,它带来的是焦虑和压力。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重要时刻,心灵的愉悦远超过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不容否认地,生活的舒适来自于经济的优越。我们无法谎称那些生活在饥饿、悲惨中的人们是快乐的。在贫民窟那样的环境下,的确压抑了人们的幸福。一个大家庭必须挤在一间小屋内生活、吃饭、睡觉和扶养小孩的情境,确实令人为此感到同情。这般卑劣的环境和悲惨的生活,常使这些地区成为犯罪的温床和痛苦的深渊——除非这个地区是由希冀在穷苦中找寻平和的圣人们组成。

无论如何,富裕和贫穷、幸福和悲哀皆是相对的字眼。一个有钱的人可能是不快乐的,而另一个穷人却可能拥有快乐。假如金钱能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那么富有是上天的赏赐。相对而言,穷人们的悲哀之一,却是他们的物欲;通常,他们在物欲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对生命充满怨恨。而富人们的悲哀是,心灵无法自财富中提升,他们愚蠢地死守金钱。因此,幸福并不来自上述的这些富人和穷人们

有些人们认为快乐的来源,来自于一个情投意合,可与之相守一生的伴侣。有些人们认为,孩子是快乐的源头。但这些却不是永久不变的。生命的伴侣会死亡或离开;而有些子女带给双亲的悲哀,远超过快乐的时光。

我们应该学习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与快乐。即使连最微小的期望都无法实现时,我们对目前的状况仍该感到满足。

没有孩子的妻子:从前有对贫穷的夫妻,结婚多年但膝下犹虚。尽管在各方面,他们皆感到幸福,但这位妻子却有着强烈的母性本能,非常希望能有个自己的小孩。丈夫建议领养,但她却百劝不听,坚持小孩必须是她自己的骨肉。于是他们试了各种偏方,却不见效果。她因而感到沮丧、压力、焦虑和不完整的感觉,并影响了她的健康。渐渐地,为人夫者也发觉到妻子的改变。她甚至假装自己怀孕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

然后,某天丈夫回家时,却发现妻子手上抱着一捆东西脸上散发着愉悦的气息。他检查了她手上的东西,才知道那不过是一块木头。妻子百般呵护那块木头,把它当成真正婴孩般地照顾,尽力扮演为人母亲的角色,还将它打扮一番。她甚至为她的“宝贝”做了个温暖而舒适的摇篮,唱着温柔的摇篮曲哄“它”入眠。

实际上,她的举止如同一位小孩在玩着洋娃娃般。那位丈夫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带她到一位有名的精神病医师处去诊治。这位专家细心地检查了她的状况,然后做了一个惊人却人道的决定。他对那位丈夫解释道,这个女人藉由幻想来得到真实生活中所无法拥有的快乐。必须将那块木头丢掉,让她的举止恢复正常。但是,这将剥夺了她的幸福泉源,对她而言是件残酷的事。

有时,我们的抉择必须出自于内心,而非冷静的理解力。同时,我们如果有了非份的欲望,它会影响我们对常理的判断。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个人的幸福甚钜。菲力浦·吉伯斯爵士在他的《逃脱之道》一书中曾说道:“人类对于幸福课题无止尽的探索中,希望能够寻获某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让个人的机会得到最大的发展。

这类幸福包括了:一、适量且有趣的工作。二、个人、家人和周遭亲友的安全无虞。三、在生活上最低限度的舒适。四、对于敏感且热心的人而言,假如大部份的人类都在受苦,他也无法快乐。五、在不伤害他人的荣誉下,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在这类思想和行为的自由下,他可以充份享有冒险和享乐的机会;他可以拥有美感经验、洞察知识的真谛;征服自我及其所处环境;尝试对心智和身体有益的事物。”

释尊教导人们采用无害且正当的方式去得到快乐。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或其他生物受苦。请记得释尊的忠告:“那些自食其力不伤害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上天的祝福。”

幸福的要素

为了建立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培养慈悲心、增进智慧。悲智双运可以使人们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们将成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们光注重智力发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们将变成没有同情心的顽固智者。根据佛教教义,为了求取性灵上的自在,人们必须结合慈悲心和智慧。藉由爱的鼓舞和知识的指引,人们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爱心、珍惜、仁慈和宽容。慈悲表现于对生灵的爱心和关怀,尤其是对处于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么?智慧即是认清事物的本质,将心灵的高贵面发诸于举止间。当一个男人遇见深深吸引着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见到她,他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她的出现。但是,当情况改变,他无法再见到她时,他不可以有不讲理且愚蠢的举止。

毕竟,在人类经验中包含了无法满足的一面。假如他对她不存有虚幻的依恋和自私的执着,他就能从这种痛苦中,找出相对的自由。在快乐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哀仍然存在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由感官快乐中找到快乐的感觉。只是这种愉悦是短暂的,而且无法提供永恒的幸福。对于这项事实的了解,即是智慧。

幸福的要素是单纯的,他们是一种心灵状态,无法藉由我们周遭的事物,例如财富、权力或名声而获得。当人们毕其精力,累积超过他们所需的财富,直到发现尽管拥有全世界的金钱也无法买到少许幸福时,他们才会醒悟和懊悔浪费了生命,但为时已晚。

所以,我们必须认清追寻感官快乐和幸福是两码子事。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无法提供人们永恒的幸福。而且,我们可以用金钱换取感官上的快乐,却无法买到幸福。幸福的基础来自单纯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观念。

除非人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否则无法感到快乐。心灵的平静,只能藉修行和禅定来获得。我们所需努力的仍多,但做得太少。经由自我分析和净化心灵,我们与生俱有的美德方得以展现。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需要耐心、决心和毅力。

幸福犹如香水般;当你洒向他人时,你也能沾其芬芳。

假如你想获得宁静、愉快的生活,请允许他人也拥有这般的生活。除非你根据上述崇高的原则来调适你的生活,你无法冀望幸福与平和。同时,你也不应期望他人的感谢。戴尔·卡内基曾说:“假如我们希望获得幸福,那么,让我们不再介意他人是否为我们的付出而感谢,只要衷心地给予他人你所拥有的。不知感恩图报是很自然的,如同杂草般会轻易蔓延孳长;而感谢的心却如玫瑰般,需要人们的培养、灌溉、爱心和保护。”

对于容易获得的事物,人们很难存有感激的心。只有在这些事物被取走时,人们才会产生感谢的心态。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拥有的生存器官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滥用。但是,人们不该像鱼一样,直到被迫离开水面,方知水的重要性。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

根据我的观察,人们唯有决心使自己快乐时,他们才会感到快乐。

我们不能希望只靠祈祷就能得到快乐,而必须努力方能得到这些祝福。对神的信仰和祷告是有益的,但是,当你出门时,别忘了锁上门。因为谁也无法保证神会一直替我们看管着这幢房子。我们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

假如根据道德规范来生活,可以在现世筑起一座天堂。但是,当违反这些规范时,在现世就会尝到如地狱般的炼火。当人们不知如何根据宇宙自然的常规来生活时,常替自己招惹麻烦。不仅使自己缚手缚脚,更常感到一股不平之气。假如每个人都能循规蹈矩的生活,那么,不用等到往生就能享有天堂般的快乐。因此天堂与地狱就在现世。善行和罪恶在世间循环不止,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都无法确定“天堂”和“地狱”是否确实存在。对于这项课题,至今没有定论。

天堂和地狱在何处?从前有位僧侣,他最有兴趣的讲道题目是“天堂与地狱”。有位皈依者却对这位僧侣的反覆说词感到厌倦。于是,某天他站起来说:“告诉我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假如你不能回答我,你就是说谎!”

这位僧侣向来是位单纯的人,他在此时显得相当害怕。他不但没有回答,而且保持缄默。他的沉默使得这位听众更为生气,他大叫着:“告诉我,否则我揍你一顿!”这位僧侣很快地恢复了他的机智,回答说:“地狱就在你身边,而且带着你的愤怒。”那位男士了解到真相之后冷静下来,开始笑了起来。然后,他问道:“那么,天堂在哪里?”僧侣回答说:“它就在你周遭,和你的笑容同在。”天堂和地狱之别,在于我们如何生活。只要是生物存在的宇宙角落,必定同时存在着天堂和地狱。

幸福在何处?

我们往何处去找寻幸福?“在你内心”,佛陀如是说。无人会否认幸福是人类所渴望的,但幸福却不是凭空可得。幸福是种理性状态,并非是生理上的嗜好和热情。

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人,却连衬衫都没有:有位东方国王感到不快乐,于是向一位哲学家寻求忠告。这位哲学家建议国王找出全国最快乐、感到最满足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终于发现了这个男人——但他却连件衬衫也没有。

一位知名作家曾说:“假如你想要见见全世界最快乐和满足的人的话,请看看那位穿着乞丐装的王子。”

无法满足的欲望是人们不快乐的主因,抛弃你的欲望,你将由不幸福中得到释放。“我只传授一件事,”佛陀说道:“人们受苦的原因和停止受苦的方法,就如同海水只有一种咸味般,我的解决之道只有一途。我将指引你们一条道路,由此你可以由不真实走向真实生活,由黑暗处走向光明面,由死亡迈向永恒。”

平静和满足也是依个人需要而定;狗儿喜欢骨头不喜欢青草,牛却喜欢青草不喜欢骨头。同样地,有些人喜爱刺激的生活胜过宁静。有些人却喜爱安静的生活胜过刺激的事物。某些食物对某人而言犹如天堂盛宴,但对某些人却是有害的。能治愈某人的药物,却可致他人于非命。某些人的快乐,却能够扰乱他人的秩序。

幸福是种心灵的状态,能够经由己身修行来得到。外在的财富、名声、社会地位和受人欢迎,都只是幸福的短暂来源。幸福的真正来源在于心灵,具有涵养的心灵,才能提供真实的幸福。某些人认为人们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每个人皆能藉由净化心灵来开发内心的平静。

放弃世俗间会腐坏消失的事物,人们可以得到不朽的幸福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