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三种菩提?
善生言:“世尊,如您所说,菩萨有两种:一种在家、一种出家。 “菩提有三种:一种声闻菩提、一种缘觉菩提、一种诸佛菩提。倘若证得菩提即可名之为佛,为什么声闻、辟支佛等同样证得菩提,却不可称之为佛?若说觉悟诸法法性①、认识万物本质,即可名之为佛,那么,声闻、缘觉也能觉悟万物法性,为何不可称之为佛?若说得一切智②者即可名之为佛,那么,声闻、缘觉也能得获一切智,为何不可称之为佛?所谓‘一切',即是苦、集、灭、道四谛③。”①法性:诸法(万物)真实体性,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又叫“真如法性”、“真如”。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叫“法本”。《大智度论》讲,一切法有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烛,蜡烛燃烧即会熔化,顿失以前之相,因为它是不固定的,故分别求之,则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空即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②一切智: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③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一、苦谛:指三界生死轮回之苦。二、集谛:也叫“习谛”。“集”是“积聚感招”的意思。一切众生,由于贪嗔愚痴的缘故,产生各种善恶行为,感招种种苦果。上述两谛,集是因,苦是果。三、灭谛:灭尽三界种种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这就叫“灭”,也叫“了脱生死”,从此不再轮回三界,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是解脱。四、道谛:“道”是“通达”、“道路”的意思,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手段和道路,比如八正道等,这就是“道”。上述两谛,道是因,灭是果。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第一、从听闻佛的教导证得;第二、从思惟十二因缘①而得;第三、通过自己修行证得。①十二因缘:构成有情众生得以生存的十二个条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无明:指过去无始之烦恼。二、行:因为烦恼,而有各种善恶行业。三、识:依过去之业,而有现世受胎之一念。四、名色:在母亲胎中,心、身逐渐发育。“名”就是“心”,因为心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一个“名”,因此叫“名”;“色”即眼、耳等身体。五、六处:即六根,这时的胎儿,六根已经具足,即将出生。六、触:胎儿出生后至二三岁间,对事物还不能识别苦乐,但是已有感触。七、受:六七岁后。逐渐对事物能够识别苦乐,而有感受。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起种种强烈爱欲。九、取:成人以后,爱欲旺盛,知道求取。十、有:为了“爱”和“取”,身心行善作恶,作种种业,将来必获相应果报。“有”:“有业有果”的意思。十一、生:依照现在所造之业,未来必然投生六道。十二、老死:有生必有老,乃至死亡。 “声闻之人,通过听闻佛法,证得菩提,所以不可名之为佛;辟支佛人,通过自己思惟,证得很少一点菩提,因而叫做辟支佛;如来世尊,无师自悟,不依多闻、不依思惟,通过修行证得菩提、觉悟一切,因而名之为佛。 “善男子,诸佛明了诸法法性,认识万物本质,故而名之为佛。法性有两种:第一、总相;第二、别相①。声闻之人,只知道万物本质的总相,所以不可称之为佛;辟支佛人与声闻一样,也只知道总相,而且不是通过听闻得获,所以名叫辟支佛,不可称之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明了,不依多闻、不依思惟,无师自悟,从修行证得菩提,因而名之为佛。①总相、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的、特殊的状态,称为别相。比如“无常”、“无我”等相,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而水之湿相则为别相。 “善男子,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明了,智慧具足。声闻、缘觉虽然觉知苦寂灭道四谛真理,但是只知总相、不知别相,智慧尚不圆满,因为这个原因,不可名之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明了,智慧具足,故而名之为佛。 “善男子,譬如兔、马、香象①同时穿越恒河,兔子四脚完全踩不到河底,浮着水面而过;马匹四脚有时踩着河底、有时踩不到河底,半沉半浮而过;只有强壮的香象,四脚完全踩着河底,稳健而过。这恒河水,就好比生死十二因缘,声闻渡过时,好比小兔;缘觉横渡时,犹如马匹;如来跨渡,就似勇猛的香象,因此,如来得名为佛。①香象:鬓角可分泌香气的大象。《大毗婆沙论》讲,香象其力特强,普通十象之力仅可抵一香象。 “声闻、缘觉虽然烦恼断除,但是不断习气①;如来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所以名之为佛。①习气:又叫“烦恼习”、“余习”、“残气”。人的思想及行为,尤其是烦恼,经常生起,会熏习于人们心中,好比盛放香料的箧子,香料取出后,箧内犹存香气。习气也是这样,烦恼的正体(正使)虽然灭除,习惯气分有时依然尚存。佛典中记载,难陀之淫习、舍利弗及摩诃迦叶之嗔习、卑陵伽婆跋之慢习、摩头婆私吒之跳戏习、骄梵钵提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唯有佛乃能永断烦恼正使及其习气。 “善男子,疑惑不决①有两种:第一、障碍善法生起的烦恼②疑,第二、非善非恶的无记③疑。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烦恼疑已断、无记疑未断;如来两疑俱断,所以名之为佛。①疑: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修行人须到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方能断疑。②烦恼:又叫“惑”,一切妨碍觉悟的精神作用,通称为烦恼。烦恼很多,而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③无记: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无记指的是不会招感善恶果报的思想言行等。 “善男子,声闻之人听闻诸佛言声教导,得悟我空、人空,不再愿求多闻佛法;缘觉之人通过思惟,得悟我空、人空,也不再愿求更多思惟;佛于多闻以及思惟两个方面,心无厌倦,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譬如干净的物品,必须放在干净的器皿之中,这样才能做到表里俱净。声闻、缘觉虽然智慧清净,但是业报所感得的身心这个‘容器’不够清净;如来则不然,智慧及身心悉皆清净,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清净有两种:第一、智慧清净;第二、思想言行清净。声闻、缘觉虽然智慧清净,但思想言行尚不完全清净;如来世尊智慧、言行悉皆清净,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只能自利,难以利他,自利利他之行有限;如来世尊自利、利他之行无有边际,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之间,破除两种障碍:第一、智障①,第二、解脱障②,因此名之为佛。如来具足智因③、智果④,因此名之为佛。①智障:真如智慧的障碍,即“所知障”,指执着自己错误的认识,自以为是,从而障蔽了真如根本智。②解脱障:涅槃解脱的障碍,即“烦恼障”,指扰乱众生身心,障碍众生解脱的一切烦恼。③智因:智慧之因——菩提心。④智果:智慧之果——佛果。 “善男子,如来所说一致无二,正确无谬,毫无虚妄。如来智慧无碍、乐说①无碍,具足因智,了知万物之因;具足时智,知一切时、一切事;具足相智,了知万物形貌状态。如来所说没有遮掩隐瞒,无须守护,毫无过失。一切众生烦恼生起和灭除的因缘,如来悉知;不受利益、损失、赞誉、毁谤、称道、讥讽、苦痛、快乐等世间八法②影响和污染;有大怜悯,救度一切众生,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烦恼,具足十力③、四无所畏④、大悲三念⑤,身心两种力量悉皆充满。①乐说:四无碍之一,知晓众生乐意所在,所说闻者愿听、乐听。“四无碍”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的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四无碍智”。四无碍就理解能力而言,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而言,称为“四无碍辩”,即“乐说无碍”。另外,此四无碍又是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②八法:也叫“八风”。乃指世间八法。《增一阿含经》则将有利、无利、闻名、不名闻、有论议、无论议、苦、乐视为八法。③十力:即如来所具有的十种智力。④四无所畏:指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的自信。⑤大悲三念: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三种之念中,而无欢喜忧愁之情:一、众生信佛,如来亦不生欢喜之心,始终保持正念正智。二、众生不信佛,如来亦不生忧恼,始终保持正念正智。三、众生中有人信佛、有人不信佛,如来知之,不生悲欢之心,始终保持正念正智。 “什么叫身力充足呢?善男子,三十三①天有一座大城,名叫‘善见’。此城方圆十万里,宫殿楼阁上百万,天神有一千零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位之多,夏三月②的时候,天主释提桓因欲去波利多林③畅游娱乐。乾陀山④上有一头健壮的香象,名叫伊罗钵那,长有七头,帝释天释提桓因只要心中念头一动,瞬间香象即快速过来。这时,善见城中所有的天神,都坐到香象头上,尔后立即出发,前往波利多林。波利多林距离善见城五十由延⑤。此象力量,巨大无比,超越一切香象。然而,一万八千头这样的香象合到一起,其力量也只有如来一节指头的力量大。因此,如来身体的力量,超越一切众生。世界无边、众生无边,如来心力也是这样,无穷无尽,无有边际。因而,只有如来可以称之为佛;佛之称号,不是声闻、缘觉等二乘人能够担当。①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叫“忉利天”,天主释提桓因也叫“帝释”,相当于中国民间信仰的玉皇大帝,为佛教护法天神,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须弥山顶,中央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的地方。据《正法念经》讲,佛母摩耶夫人命终之后,即生于此天。为报母恩,佛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②夏三月:即夏季。③波利多林:即波利多树林。波利多树,即“香遍树”,为树中之王。④乾陀山:即香树山。⑤由延:即“由旬”,古印度里程单位,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约三十至四十里。 “因此,如来名叫无上师①、大丈夫、人中香象、人中狮子、人中龙王、调御示导②、大船师③、大医师④、大牛之王⑤、人中牛王、清净莲花⑥、无师独觉、众生眼目、大施主、大沙门⑦、大婆罗门⑧。如来身心清净,严持戒律,勤奋努力,精进不懈,故而能够到达彼岸,得获解脱。①无上师:最高无上的导师。②调御示导:调伏教化开导一切众生。③大船师:渡一切众生至涅槃彼岸。④大医王:医治一切众生身心烦恼之病。⑤大牛王:荷负一切众生。⑥清净莲花:清净无染。⑦沙门:出家人的总称。⑧婆罗门:印度四姓中,地位最尊贵的僧侣阶层。“大婆罗门”喻指佛陀之无上尊贵。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然也有菩提,却没有上述无上功德,是故只有如来可以名之为佛。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种出家、一种在家。出家菩萨分清、认识这三种菩提,这个不难;在家菩萨要分清、认识这三种菩提,确实很难!为什么呢?在家之人有许多恶因缘缠绕。”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