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的宗教祖庭之三 石门古刹九龙荟萃——寻访马祖道一与靖安宝峰禅寺(组图)
在江西的宗教祖庭之三 石门古刹九龙荟萃——寻访马祖道一与靖安宝峰禅寺(2004-06-01 22:41:35) 赣西山区,峰峦叠嶂,满眼的翠绿,漫天的清新,大地被春雨一洗,更显妩媚动人。我们一行四人,由南昌而安义而靖安,出城西行,车沿溪涧疾驰。越过谌母岭,穿过大梓河,但见路两旁古木参天,清流潺潺,田园如诗如画,让我们不知不觉中抛却红尘的烦恼,尽情享受大自然诸般美景和静谧。拐过一个弯,眼前忽现一座大丛林,禅院栉比,梵宫林立,新建成的放生池呈半月形,正中一座观世音菩萨像,手持玉净瓶,庄严慈悲;迎面有座大牌楼,四柱三门七檐,琉璃瓦覆顶,巍峨壮观,额坊正中有赵朴初居士亲题的“马祖道场”四个行楷大字,旁边则镌刻着“江右禅宗”,立柱上有现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宝峰寺方丈一诚长老亲撰的楹联:“宝峰净域,法雨源流,天下丛林从此启;马祖道场,宗风广被,西来大意个中求。”这一联点明了宝峰寺乃天下丛林之源,马祖道一的归骨之地,历史上众多高僧求法之处,是为中国禅宗之渊薮。 “水潦和尚” 据史料记载,宝峰寺原名泐(Le,与“勒”同音)潭寺,又名法林寺,始建于唐朝中期,距今已1200余年,因其地处泐潭之滨得名;又因为寺建在石门山内,所以民间又有“石门古刹”之称。唐宰相裴休有诗赞此地是“灵胜地”,到此一洗凡尘杂念,连功名都可以抛弃不要了。宝峰寺背倚宝珠峰而立,崇山逶迤而来,之中忽突起半圆形山峰,极像一颗硕大无比的佛顶珠。周边有七条山岭,伸屈蜿蜒,聚首宝珠峰,左右又有二山环抱山门,整个山形好似九龙竞珠,是谓“九龙荟萃”。这宝峰寺周边的山形,乃鬼斧神工造就,山灵水秀,风光旖旎,气象万千,实为天下形胜之地。清代文人舒慕芳誉此地为“洞天福地非人间”。宋代高僧善权大师曾赋诗赞宝峰山势云:“兹山甲天下,葱翠自开辟;石磴空自清,峰峦映金碧。”真是好诗,道尽了宝峰之妙。 大约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6),一位来自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的水潦和尚偕师弟道通禅师游方至此,他们行走多日,不免乏累,寻一块溪边巨石安坐小憩,饮罢甘泉,进斋饭毕,抬头“见诸峰蜿若龙蟠者,爱而筑室居之”,这即宝峰禅寺之始。这个水潦和尚看来是一个爱好山水美景的高僧,他的师傅就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马祖道一,正是他让宝峰声震寰宇,显扬于世。 水潦和尚自建庵于宝峰后,当然要礼请师尊来游;而马祖恰恰是个游方四海弘扬禅法的高僧,足迹遍天下。他一生二到宝峰:一是在唐贞元元年(785),他与众徒同游宝峰,马祖陶醉其中,乐而忘返;第二次是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正月,马祖道一大师再登石门宝峰,悠游山水之间,见“洞壑平旷,顾而乐之”,他相中了宝峰作为归葬之地,而且预言一个月后便将圆寂。众僧当时并没有把此言放在心上。 马祖回钟陵开元寺不久,染疾卧床而逝,享寿八十。弟子们遵其生前遗嘱,灵骨归葬宝峰。时任江西观察使的李兼是马祖的皈依弟子,举办了盛大的归葬仪式,《宋高僧传》载,在中国佛教史上,马祖的葬礼是继华严宗法藏大师归骨嵩山、净土宗善导大师瘗塔秦岭之后的佛门第三次盛大葬礼。唐贞元七年(791),国相左仆射权德舆奉唐德宗旨意,主建石门马祖塔,并亲撰塔铭;唐元和年间(806-820),唐宪宗赐马祖谥号“大寂禅师”;唐大中四年(850),江西观察使裴休奉旨主持重修马祖塔,赐塔名为“大庄严塔”,又颁赐“宝峰”匾额;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马祖的葬礼毕,百丈怀海大师即傍墓结庐,以报恩守孝之心修行,并主持宝峰佛事。十方衲子闻风而至,参禅问道者络绎不绝,如沩山灵,参禅于怀海,后居湖南沩山,成为禅宗沩仰宗开创者。耽源应真禅师,曾与怀海大师论道于宝峰,后出居吉州(今吉安)耽源山,与慧寂禅师说法,传“圆相”给慧寂,后慧寂居袁州(今宜春)仰山,开“仰山门风”,成为沩仰宗另一开创者。云岩昙晟禅师,幼时即在宝峰出家,后至修水云岩寺传法,收良价和尚为徒,良价又回宝峰习禅,后至宜丰洞山建寺,成为禅宗曹洞宗祖师之一。黄龙慧南禅师,曾在宝峰参禅悟道,后迁修水黄龙寺,成为禅宗黄龙宗之祖。另外如九峰道虔、东林常总、宝峰克文、觉范慧洪、大慧宗杲,等等,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中国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和尚,都曾在宝峰习禅修道,尔后才开宗立派,宝峰于斯大盛,名扬天下,影响深远。 “马祖道一” 进入宝峰寺山门,但见古柏参天,梵宫巍峨。这是一栋长方形、砖木结构的单檐古建筑。山门又称三门,即“三解脱门”,指的是“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东西两侧各彩塑一尊金刚力士,手持金刚杵,威武雄壮。在佛庙中,金刚力士的主要作用是摧邪显正,除恶扬善,护持佛法,有诗赞曰:“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过了山门,便进入了天王殿,迎面一尊弥勒佛,俗称欢喜佛。他袒胸露腹,双耳垂肩,赤脚而坐,笑容可掬,望之,真感到是一尊可容天下之人、天下之事的大肚佛。两旁立柱镌有一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只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天王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一曰“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手持琵琶;二曰“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人善根增长,手执利剑;三曰“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眼观察护持百姓,手中缠绕一蛇;四曰“北方多闻天王”,善护持民众的财富,手执一伞表示守护福德。在弥勒佛的背后,是一尊韦驮菩萨。据说韦驮菩萨曾面受佛嘱,发大誓愿,护持“佛、法、僧”三宝,故而独独面对大雄宝殿。亦有联赞曰: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出殿,进“虚云纪念堂”。恢复宝峰禅寺是虚云长老的遗愿,故在宝峰寺内建有这座纪念法堂。虚云法像长髯拂胸,双目微张,伽趺坐,庄严肃穆。虚云老和尚世寿一百二十余,是近现代佛教中兴的领军人物,亦是当代禅宗泰斗。堂内有虚云大师自撰联一副:“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在虚云的一幅照片下面,有“幻游比丘虚云自题”的一道偈:“这个痴汉有什来由,末法无端为何出头。嗟兹圣脉一发危秋,抛却己事专为人忧。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拨火煎沤。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留。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从一联一偈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虚云和尚是以救苦救难之菩萨精神拯救世人,以复兴佛法为己任承当,可身处末法时期,面对苍生他又颇有些无奈,念之思之品之,令人唏嘘动容。 史载,道一和尚俗姓马,“生而凝重”,容貌奇特,目光如虎,舌长过鼻,神宇不凡,因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独特的贡献而尊称马祖。他幼年时即在剑南道(今四川)汉州什邡罗汉寺依唐和尚削发为僧,20岁左右在渝州(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并游学蜀地各处,深受禅宗弘忍弟子智诜(608-702)开创的净众-保唐禅派学说的影响。 马祖初到南岳衡山,另搭一茅屋为栖身习禅之处,每日只是坐禅,凡有来访者皆不闻不问,亦不答一词。怀让大和尚听侍者说,从什邡来了这么一个孤傲的僧人,心中暗自思忖:此人既是什邡人,俗姓又为马,是不是师尊谶言中的那匹可“踏杀天下人”的“马驹”呢?闻之不如见之,遂翻山越岭,见到正在“调身调息”的道一,果然气度不凡,心中暗喜。 怀让师取出一砖在庵前磨起来。道一问:“磨砖作什么?”怀让答:“磨作镜。”道一大疑:“磨砖岂得成镜邪?”怀让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大师抬头定睛看着他:“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席话如醍醐灌顶,道一深感大师见解非同寻常,于是,纳头便拜,从此跟随怀让大和尚习南宗禅法,最后密受心印,尽得玄奥。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道一辞别师尊,开始了他传法点化众生的事业。他先至武夷山深处佛迹岭结茅为庵,后又驻江西抚州西里山,再南下宜黄,栖息于宜黄石巩,把深奥的佛理化为生活的智慧,不断点化世人,使一大批有慧根者投入其门,成了他的徒弟,影响日增。后又云游至南康龚公山结庵,一住便是二十年。百丈怀海、伏牛自在、盐官齐安、鄂州无等这些日后著名的禅师都是这一时期投在道一门下的。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时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的路嗣恭邀道一到洪州钟陵开元寺传法,一时“天下极盛佛法,无过洪府”,渐渐地以道一大和尚为中心,以“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和“平常心是道”为宗旨,形成了风行天下的洪州禅。 马祖“平常心是道”的说法,一者指出了人人都有成佛之根器———自我心性;二者又证明了人人都可通过心性的修习而成佛。这就摒弃了人们必须通过高深佛法的钻研、理解而渐趋成佛之境的传统习佛之路,使众僧甚至平民百姓亦可通过自心自性的修养而成佛。这是精英佛法下移为民间佛教的真正开端。换句话说,佛教世俗化之路是由六祖慧能开其端,马祖道一大师继其后,最后由禅宗的“五家七宗”共同努力完成的。马祖在促进佛教中国化方面其功厥伟,永载史册。 大雄宝殿是宝峰寺的主体建筑,在佛门中,所谓“大雄”,意谓佛陀威德无比高尚,其智慧无上圆满。宝峰寺的大雄宝殿建于古皇阁宝殿旧址之上,坐北向南,占地约1100平方米。大殿内有立柱42根,双檐双斗拱,三大门七开。大殿之前有四株、大殿之后有两株千年古柏,枝繁叶茂。殿内十分宽敞,可容数百僧众同时诵经礼佛
。有资料显示,马祖一生共建寺院丛林48座,史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载之史册有名有姓的马祖法嗣共有139人之多,其中成为禅宗宗匠者达84人。所以,由马祖、怀海师徒创立的禅门宗风,在中国禅宗史上被称为“洪州禅”,随后则开出了沩仰宗、临济宗、杨歧宗、黄龙宗等著名的禅宗宗派,至今禅风广被,绵延不绝。可以说,禅宗自马祖始大盛,几占中国佛教半壁以上的江山。 “大庄严塔” 明代学者徐世溥有诗云:“不到宝峰山,空为靖安客;借问若游时,君复何所得?”所以,到了宝峰,除习佛法,观佛殿楼阁之外,有三件“宝物”是不能不看的。在法堂前,两只硕大的大铁瓶耸立着,通体黑黝黝,比一人还高。据传说,这对铁瓶原铸造于明正德年间,瓶高2.30米,腹径为0.86米,重达千余斤。瓶口至底为六瓣形,形状如一般家用的花瓶,原置放在大殿两侧,传为镇山宝瓶。明代靖安中源乡,有姓胡与姓雪的两人聚众在玛瑙崖立寨造反。两人武艺高强,力若蛮牛,能飞檐走壁。手下有一姓何的喽,听祖辈说宝峰寺马祖塔下埋有金银财宝,便伙同几人深夜潜入寺内,想毁马祖塔盗取金银财宝。他们举起铁锤砸下去,只听“轰”然一声巨响,塔内冒出一团炽热的火焰,几人的眼睛全被烧瞎了。消息传开,众皆议论纷纷。胡、雪二首领惶恐不安,急忙携带香烛,还铸了一对大铁瓶亲到宝峰寺焚香赔礼。从此,这对大铁瓶就一直放在大殿两侧,成了寺内一大景观。 在宝峰寺,又有“千人床”的传说。这是一种木质的通铺大床,长度与屋的深度相等,宽约数米。据说睡在此床上,决不能说拥挤。一说挤,即便几人睡在上面也会觉得很挤;如说不挤,则上千人也能睡得下,真是神奇无比。惜乎原千人床已毁,现寺内又新造了千人床。一诚大师有偈云:“贫僧不会禅,洗脚上床眠。饿食烟霞粕,心明月满天。”禅机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与“千人床”相比应的是所谓“万人锅”。在“文化大革命”前,宝峰寺内有两口铁质的大锅,直径达135厘米,深83厘米,锅沿有10厘米,锅厚1厘米,据称可供上万人吃饭,故称“万人锅”。其中一口是明代成化年间铸造。 寺后有一座墓塔,就是马祖道一大师归灵骨的舍利塔,据说塔内曾藏有大师舍利120颗。此塔最早建于唐贞元七年(791),毁坏过多次,历代又不断地重修。现在的马祖塔于1993年重建,以汉白玉精雕而成,塔基为须弥座,塔身为正方体,塔顶盖为仿斗拱单檐覆瓦造型,塔刹为三层圆形宝瓶状。塔外还建有六柱六角的护亭。塔的正面刻有“马祖道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字为启功居士亲题。塔左边镌刻的是唐左仆射权德舆(759-818)所撰塔铭。铭文叙述了马祖道一大师的生平、得法之经过、传法之过程,赞扬他将陷入繁琐哲学的隋唐佛教改变为“佛不远人”、悟得自心即得成佛的禅学,可谓佛教史上一大革命。塔的右面是宝峰寺现任住持一诚长老亲撰的《马祖道一大寂禅师塔铭》。一诚大师是湖南望城人,俗姓周,生于1927年。早年出家,于1956年3月至江西云居山参谒虚云大师,1957年嗣法云居山真如寺住持性福禅师,为沩仰宗第十代;又嗣法观本禅师,为临济宗四十五世。大师在1985年被推举任真如寺住持;1992年,大师受请住持宝峰寺,发大愿力,合四方信众,仅用六年,就使一片废墟的千年古刹宝峰禅寺重现昔日辉煌。一诚大师所撰塔铭,从叙述马祖生平事迹着手,着重记载了大寂禅师塔多次被毁及重建的过程。 塔亭前有两株百年金桂,亭亭玉立,枝繁叶茂。一诚大师曾有诗曰:“腊后春前赏未忙,庙旁喜见几株香;寒风阵阵飘如雪,欲送天花到佛堂。”吟咏着大师的佳句,不禁思绪悠悠:到那深秋之时,能再到宝峰,掬一捧洁白嫩黄的桂花,奉献在马祖灵塔前,遥祭已在佛国的大师,向不仅是佛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这位巨匠行礼致意。(大江网-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