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

发布时间:2024-08-13 01:18:49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

作者:净空老法师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恚心。」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这是一定要记住。我们修行修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把嗔恨心消除。嗔恨不要学的,无始以来俱生烦恼。婴儿几个月大的,你仔细观察,他都有嗔恨心;两个小孩抢糖果,他在争,他嗔恨心就显露出来的,谁教他的?没人教,不要教的,俱生烦恼。因为有了这个东西,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没成就。没有成就,被什么障碍?被嗔恨心障碍了。当然障碍的原因非常多,但是嗔恨心的力量最大,它总是带头的一个。因此我们像治病对治,先对付它。用什么方法对付它?修慈悲心、修忍辱。慈悲、忍辱要能够真正得力,那就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慈悲,没有智慧的忍辱,对付不了嗔恚,那是勉强在那里忍。那个忍就是世间人常讲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忍耐为什么有限度?没有般若波罗蜜,他就有限度。如果有般若波罗蜜,那个问题就解决,那个忍化解了;把嗔恚化成慈悲,化解了。所以我们晓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对着它下手。

「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恚心。」这是要记住的。我们被人骗、被人欺负、被人陷害,怎么办?最好念阿弥陀佛,把这个事情放下就没事了。如果有一念不平之心,有一念报复之心,你就又被嗔恚障碍住。有些人讲:这不行,不能忍受。《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忍受什么?有般若波罗蜜,没有一样不能忍受;没有般若波罗蜜,真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耐有限度,佛看到就说可怜悯者。其实人家来坑你、来陷害你、来侮辱你,你要果然若无其事,那就恭喜你,什么地方恭喜?灾消了,消业障,你的业障就真的消掉了;你有一念不平要报复,你业障不但不消掉,又增加了。所以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受到人家欺负,他对欺负的人很感激,替我消灾,我业障被他消掉。不但不嗔恨他,还对他特别恭敬,还多送点礼物去供养他。为什么?报恩。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作法不一样,怎么会相同?所以千万要记住,这个句句都是真实语。无论在世法、在佛法,刚才讲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我们的事业很顺利、很成功,我们的修道,道业真的能够得力,将来决定能够往生不退成佛,这几句话就非常非常重要。

「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故嗔心一起,菩提种子,便完全消灭

。」

「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学佛人是首先就要把得失这个念头丢掉、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世间人所求的,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不求,不求也会得到。为什么?总不外乎一个业缘。过去生中,你造的有业因,你修的有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的是恶因,那一定有恶报。缘遇到了,它自然现前。善的果报现前,若无其事,也不会很欢喜;恶的逆缘现前,也若无其事,也没有烦恼。在善恶境界里面,都能够保持清净心,如如不动,那就好。所以说不必认真,不必去计较。「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这一点浅显的道理要是不晓得,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做到的话,这个人是迷而不觉,他没觉悟,他在佛法里面没有得受用,没得到好处。

「故嗔心一起,菩提种子,便完全消灭。」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火烧功德林」。功德是什么?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功德就是清净心。如果拿佛法法相名词来讲,功德就是定慧。心里一发脾气,定慧马上没有了,所以火烧功德林。由此可知,你们要想想你修的多少功德,你学佛这么多年,你有多少功德,你要冷静想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没发脾气,你的功德就那么多;如果你今天早晨发了一场脾气,你的功德也不过就几个小时而已,过去几十年修的都烧掉了,不算了,没有了。如果学佛学了一辈子,到临命终时一发脾气,完了,这一次什么功德都没有了,这很可怕,这都是事实。所以佛劝我们积功累德,积功累德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你功德才能够累积起来。积功累德很难很难,不是我表面上不发脾气,心里面有一点不高兴,那都不行。心里面有稍许不高兴,功德没有了,这功德难,非常非常难修。「我做了很多好事」,好事是福德,福德在,福德不会被嗔恚障碍,你天天发脾气,你修的福报还是在。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修罗的福报很大;阿修罗怎么修成的?都是在佛门里面修福。像我们现在一些人一样,天天在修福,福报修得很大,脾气很大,傲慢心很大,样样不愿意输给别人;连烧香我都要烧头一支香,不甘落人之后。出功德,你出一万,我出一万五,我一定要比你高,好象比赛一样,这样的人将来他得的果报,阿修罗王。他就搞这个去了,享大福报,这人天大福报;功德没有,福德就很大。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修福德容易,佛门里面好修福;功德是非常不容易,心里面稍微有一点不高兴的话,功德都没有了。

六祖惠能大师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离般若波罗蜜,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的功德就保全了。譬如持戒,我们出家人来讲「持戒精严」,持戒非常严格,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里面就不舒服,这个人不持戒,这个人破戒,心里面就有一点瞧不起他,动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也不是,你还能得定吗?你心还能清净吗?虽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别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烦恼。他那个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没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净,来生生人天福报,身相端正,相貌长得好是戒清净,是得福报,他得福报。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别人持不持戒,别人持不持戒与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别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别人都当作佛菩萨看待。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礼敬诸佛」,他为什么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净,已经达到圆满了;我是凡夫,我心不清净要学戒律。人家心已经清净,他是佛、他是菩萨、他是示现的,像济公活佛一样,他示现的。我们不能跟他比,我们把他当佛菩萨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这些道理、这些事相、方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我们也读到也听说,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现行,心里面烦恼又生起来了。这就叫做业障,这就叫没智慧,离开般若了。所以一念嗔心起,菩提种子,菩提是觉悟,觉悟的种子没有了,又迷了。

「佛言,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魔所摄持。普贤菩萨说,菩萨之过失,莫甚于嗔心者,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可不惧哉。」

这一段全是《华严》的教义,《华严经》上的。「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做一切善事,但是没有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觉悟是离相。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他生心、他布施,这是作善;但是他住相,他没有离相。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他是有所住,他没有做无所住;他而行布施,有所住心而行布施,就是此地讲的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为什么说「魔所摄持」?魔是讲的折磨,你虽然得善果、得福报,你享福还要受许许多多的折磨,这就是魔所摄持。佛所说的魔实在讲是折磨的意思。古时候的经典,魔下面是个石头、是个石子,折磨的磨,不是鬼,是那个字。把折磨的磨,改成魔鬼的魔,魔鬼这个魔字是梁武帝造的,中国古字里面没有。梁武帝觉得折磨太苦,就像遇到鬼一样,所以把石头去掉,换个鬼字。要晓得这个字的来源,要知道它的本义,本义是折磨,折磨是烦恼折磨。我们今天享福的人、有大福报的人,他心里面他有忧虑、他有牵挂,他有许许多多的烦恼,这是享福里面有折磨,被魔所摄。福报愈大,忧虑牵挂愈多,受的折磨愈多,魔所摄故。如果他有菩提心,他享福不会受折磨,他能够随缘,他有再大的福报,他没有挂在心上,他也不会去想,「我这个财产将来要给哪个人继承?」他没有这个妄想,他心里面就舒服了,没有牵挂了。如果说没有智慧的人,儿女多了,我将来给这个好、还是给那个好,哪个人成器,将来能守得住,这不叫打妄想!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这就是没有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的人,决定不干这个事情。所以他可以享受,他决定没有副作用,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再多的福报也是若无其事。所以他没有患得患失,没有这个意念,这就是菩提,这就是般若。

「普贤菩萨说,菩萨之过失,莫甚于嗔心者。」跟前面讲的意思一样。前面是讲嗔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讳,普贤菩萨在此地也说,《行愿品》里面的。「以前所积功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就是这一句经文里的意思。所累积的功德,「虽多如森林」,这是讲他勤修,积功累德,勤修福业、福善。「嗔火若生」,这一发脾气,嗔恚心起来了,「一齐烧尽」,统统烧完了,这个意思刚才说过。「可不惧哉」!这是最恐怖的事情,最为畏惧之事。这是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要真正得力,一定要修般若波罗蜜,没有般若波罗蜜,忍辱的功夫就很难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不能离开般若。

「生嗔恨,由有四相。般若正智,药其着相之痴,贪嗔无由,可除也。」

这是说明忍辱为什么这样难,难的原因是因为众生着相。相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境界相,佛在此地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量无边的诸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超过这四大类,这四大类统统都包括了;也就是经上常讲的人我执、法我执,这两种执着跟四相,两种执着是能执,四种相是所执,意思都可以相通。着相的病太深太重了,无量劫来就是因为着相,才有六道生死轮回;离相,这生死轮回就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了。前面跟诸位说过,因为有执着,这才发生六道轮回;因为有分别,才有四圣法界。四圣、六凡怎么来的?分别、执着而来的。所以离开执着,六道就没有了;离开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六道、十法界没有了,显露出来的就叫做一真法界;诸佛菩萨他们活动的空间,他们居住的处所就叫做一真法界。一是真的,十、六都是假的,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般若正智」,般若智慧就是对治四着相的病,着相的病要用什么方法来医治它?药就是医治的意思,就是般若正智,是医疗着相的毛病。着相是愚痴,般若是治病的,对治这个毛病的。「贪嗔无由」,贪嗔都是从着相来的,着相是从愚痴来的;如果把着相的痴治好了,那贪嗔就没有了,贪嗔就没有依靠了。所以能够断除的,不是不能断除,断除一定要靠般若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贪嗔痴没有办法断根,一定要有般若正智。

所以《金刚经》不能不讲,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强调,《金刚般若》不能不讲,因为唐宋以后,我们佛门许多大德都不愿意讲《金刚经》,都怕讲《金刚经》。原因是什么?怕一般人听到《金刚经》产生了误解。《金刚经》讲空,一切都空,怕堕在恶取空;你错会了意思,佛说什么都是空的,那什么都是空的,因果也是空的,那造作恶业也是空,拼命造恶业,杀人、放火后面都是空的,那就无恶不作,那就完全错了;是很容易被人产生误会,所以许多大德避免讲《金刚般若》。江味农居士说,《金刚般若》可以治我们贪嗔痴的病根;不讲就没法子治病。这个药确实有副作用,因此必须要讲清楚、讲明白,讲清楚、讲明白真的是不容易。一般讲《金刚经》,讲一个星期、讲半个月,甚至于讲一个月,很难讲得清楚,真不容易!这一部《金刚经》要细细讲一遍,至少得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真得受用。所以这个东西是要讲,要讲就要讲清楚、就要讲明白,不可以含糊笼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