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唐永徽年中,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禅师请示佛法,谈论许多,后论及心用之境界。
(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依四祖嘱付,止牛头山俟机缘化众,起初三年,徒众缺粮,由师至丹阳化缘解决缺粮之苦。三年后于建初寺宣讲《大般若经》,当时地为之震动。引来无数慕法者。)
博陵王问牛头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识起迷情于心用时,应如何才是?若果真要起心用时,是否以安然稳定,或不为他人知为上策?)
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当汝恰要用心时,恰巧会发现汝真心无以为用。真心要能用,率直而出不觉得滞碍繁重。若用心时在名相上阐释,非为真心之用,故觉得劳碌心形。心入无所著之境界,是为无心,此时无心恰恰能起真心之用;若真心经常自起心用,那常用之心将趋于昏眛不灵,而起不了心用。但现在所说之无心状态,是心之不着一切有相,此境界与有心之用并不是非同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一个开悟自心性者或已达明心者,当能在无为性用中,体会自在无碍心性之功用,也就是所谓的体事体用。学佛者当先悟无为法,不住五蕴魔相中,不起幻化之能事,使妄心息灭,真心现起后,让真性主行。行者在悟真心后,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金刚经论》云,达此境界名为悟性空。得悟性空者,已得清净法身,率真法尔起用,不假思虑地能应缘而现法用,让真性主行,无妄想相随之境界,若达此境界者当能进一步去体会理事体用的道理。
既然言体事体用,应都是以无为法为根本,遇缘应缘时现起性用,以无为法为基础,产生无为性用。一般人在修行中产生种种魔相,或到识阴魔相中行者也许能入真实识用,依此产生种种幻化之能力。若此行者不能回归到无为常为之境界,以无为法为体,让空性应缘产生法用,丝毫不加以作意,就不能得到威灵莫测之境界。所以修有为诸外道行者,到此境界不能舍一切习气,以无为法来修入解脱,都是外道之行者。对于喜欢幻化之修行人,佛陀教化要趣入无为,就以《佛说幻士仁贤经》中言,世尊以幻士仁贤尊者,未学佛法前,都以幻术来幻现一切神变事,居心不良要以幻术来欺骗世尊,后世尊以无上的幻术将其降服后,教导以真正佛法,先求得内心的解脱,最后也告戒他善于幻化的仁贤尊者,当要:「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护幻化之人,二曰常开导人使持法,三曰度脱幻者,四曰使得无为。」
无为是一切法用之体,若一个修行人不得无为法之空体,光有真如性用,纵能起幻术而变化,对于解脱道不能悟得,来生当再来过。就如世尊度了仁贤幻士后,还是要他回归到无为法的基本面,才能得究竟涅槃境界。行者悟得空、无为境界后,始能得威灵莫测的性用,这是禅师所说的「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2.释题
本 公案名为「无心之用」,禅宗所说的无心是指有法无主、有相不黏,所以无心并非无觉、无知,无心是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此心系远离善恶、美丑、大小、粗妙、凡圣、空有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心性自由之境界,是谓无心。又如《宗镜录》中云:「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
若无分别识心生起,所称无心有五位,亦即诸转识不现起时之无心。此系法相宗针对第六意识暂时间断时,所立的五种无心之位。此五种无心位: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极重睡眠(acittaka无心识)、极重闷绝(mūrcchā)。其境界细说如下,以便分别。
(1)无想天者:于色界之第四禅天共有八天(四禅三天加五净居天),其中第三天(广果天)之别处即为无想天,果报胜况与广果天等齐。但生此天中,则除初生之时与命终之时暂时有想之外,其余中间之五百大劫,其不恒行之六识及心所皆断绝不起,无心、无想,是谓受无心之果报。
(2)无想定者:为生于无想天之因,乃异生凡夫(外道或凡夫)为生于无想天而修习之无心三昧。于色界之第三禅天共有三天,其中最后一天为遍净天。若已伏灭三禅天遍净天之贪,而未伏灭第四禅天以上之染污时,生起出离想之作意(即厌离低下之土而欣想彼天之果)而入此定,其时,不恒行之心及心所悉皆断灭,即第六识心王及诸善境界街灭,善境界者有凡圣具足的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修禅定者独有的五别境(胜欲、胜解、念、定、慧),修天界善行及色界禅定者的十一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
(3)灭尽定者:唯有圣者能得,系一种无漏之无心定。圣者修定时,生起以止息想作意而入此定。其时,不仅断灭不恒行之六识,且恒行染污之七识及与之相应之五遍行、别境之慧、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与八随烦恼等,共十九法全部断灭,以七日为极限。
(4)极重睡眠者:是因极度疲乏之缘所引起,众生睡眠之时,眼耳鼻舌等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故亦属无心之位。
(5)极重闷绝者:系因风热等之缘所引起,众生惊倒闷绝之时,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又因于此极重睡眠、极重闷绝二位中,六识皆不现行。气绝时亦无意识,属闷绝之最极,故应摄入极重闷绝。
简要言之,处此五位无心时,六识及其相应之心所皆不起现行,故称为实无心。此外,五位之中,异生凡夫有四,即除灭尽定以外之四者。圣者仅有三,即灭尽定、睡眠及闷绝;其中,如来及自在菩萨无睡眠及闷绝,故仅有灭尽定一者。
用者是自性依聚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四大种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等七自性缘产生自性之性用,此时之性用若无妄习相随,即是禅宗所谓无心之用。所以无心之用是指自性应缘所产生之法用,行者以无心空体应缘,所产生缘起诸法,且诸法起时无一妄习相随,所以无心行者能让自性应缘、转缘、化境,最后自性能达:「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等悟性空之「无心之用」。
3.语体文解
唐永徽年中,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禅师请示佛法,谈论许多,后论及心用之境界。
唐高宗永徽(元年为公元六五○年)年中,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大般若经》共有600卷,当牛头山法融禅师讲到灭静品时,大地为之震动。当讲完经时回牛头山,五王之一的博陵王与禅师请示佛法,谈论许多,后论及心用之境界。
法融禅师(594~657)唐代禅僧,为牛头宗之开祖,世称牛头法融。润州延陵(江苏镇江)人,俗姓韦,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偶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更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唐贞观十七年(643),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四祖道信大师闻之,往付所受三祖僧璨大师之顿教法门。此后,以此山为中心之法系称为牛头宗,至慧忠禅师为止,称牛头六祖,其势盛极一时,至宋代以后渐衰。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依四祖嘱付,止牛头山俟机缘化众,起初三年,徒众缺粮,由师至丹阳化缘解决缺粮之苦。三年后于建初寺宣讲《大般若经》,当时地为之震动。引来无数慕法者。」禅宗四祖僧粲大师有日见牛头山中有异象,知有异人于此处修行,即前往化之,并教以真正的无上心法。后来牛头法融成道后,自化一方,为四祖旁出一脉者。法融禅师之下有智岩禅师、慧方禅师、法持禅师、智威禅师、慧忠禅师,合称牛头六祖。
博陵王问牛头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博陵王崔玄暐先生问牛头法融禅师说:「恰恰要用心时,怎么能做到安然稳当,或入心密密处,不为人知境界?」心用有二相,一为作意起有为相,一为不作意以无为起有为相。禅宗行者或大乘佛子,当要能悟入无为境,在以无为起常为之用,如此当能自在无碍地成就一切佛法,也就能够安然稳当,并于心行密密中完全一切无用之法用。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心用时,应如何才是?若果真要起心用时,是否以安然稳定,或不为他人知为上策?」若要安稳及密用,不得落于有为法之用,有为法之用有高低,依各人定力、念力大小产生法用,而无为法者就无高低之别,契经云: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高下,用此无为空心即能成就一切佛事。
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牛头法融禅师答说:「若一个有悟到空性者,起个要用心的念头,此时才知此心处空寂中,因无因缘故不能起心用,所以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若未达究竟行者,喜欢曲解佛法,谭论一些名相,这样对自己是很伤神的。若是行者悟空后有因缘来时,不经思虑而能质直应缘而说出,这样就显得轻松无繁琐、粗糙、殷重感。行者主要能守住空寂,才有无为空性常存之样,若真有因缘法来时,即能在无心中恰恰可以产生法用,所以说无心恰恰用。若用一次、二次、三四次用心后,不知去调理、磨刀,这样常用此心,此空心就不再寂然而住,就会失去其锐利之用,如此行者呈现常用恰恰无心可用,所以说「常用恰恰无」。现在我阐述性空缘起的道理,让您知道要常守空寂,就能产生心的妙用,当知此空心能产生妙用,此时心之用不是有心之用有何不同,其实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只是一个因缘自性应缘而起心用,一个是依作意而起心用,两种心用本无不同,但若能以无心来产生心用,就能产生无限神用,且用之时又是轻松愉快。」按语说:「当汝恰要用心时,恰巧会发现汝真心无以为用。真心要能用,率直而出不觉得滞碍繁重。若用心时在名相上阐释,非为真心之用,故觉得劳碌心形。心入无所著之境界,是为无心,此时无心恰恰能起真心之用;若真心经常自起心用,那常用之心将趋于昏眛不灵,而起不了心用。但现在所说之无心状态,是心之不着一切有相,此境界与有心之用并不是非同也。」总结一句话,学佛法当要悟空,能悟心空、性空,空性自然能应缘而起法用,这样不经心思而现之法用,就能神而化一切境,或是转一切境而无烦恼境现起。所以一个悟空行者,让心常处寂灭中,遇缘则能自起心用。行者记得用后当要调理、磨刀,不然常用又恰恰无可用矣!
(2006.03.06.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