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10.证解勘验

发布时间:2024-08-09 01:16:59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10.证解勘验

(一)公案本文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谓仰山慧寂师云:「汝须独自回光返照,别人不知汝解处,汝试将实解,献老僧看。」

(缘起于现象界,禅师欲印证仰山悟境,对仰山言,你常回光返照自性,使别人无从了知你之悟境,你将实际证解处,提出来让我看看。)

仰山云:「若教某甲自看,到这里无圆位。亦无一物一解得献和尚。」

(若由我自印证,我似经过藏、通、别三位后,觉得无达到位位相摄圆融之圆位。无一境物、无一解可呈给和尚。)

师云:「无圆位处,原是汝作解处,未离心境在。」

(汝所提出之无圆位就是汝所见解到的,有此见解心,可说是未离心,尚有意境在。)

仰山云:「既无圆位,何处有法,把何物作境?」

(我意解的无圆位,既无圆位,何处有法相可言,又把何物当境界来看?)

师云:「适来是汝作这么解,是否?」

(不管如何说,刚刚这些见解是否由汝自己提出,作此见解?)

仰山云:「是。」

(没错,是我作这么解。)

师云:「若恁么,是具足心境法,未脱我心在。元来有解,争道无解献我?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

(若是这样,还具足有心之法境在,未脱离我人空之意识心在。原来就有解,怎说无解献给我呢?和尚印证汝已证入菩萨十信位阶之境,但未上达超越纯净绝对,向上直入之悟境,向下救济众生之人位。)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一般无知修行人,常以盲修瞎练说在修行,练气者有之,练光者有之,能出阴阳神者有之,能近身或隔空帮人治病者有之,能了知过去、未来者有之。但此等人无一戒可持,无一真善可言,虽有善心助于人,只是帮助人增长邪知、邪见,不能帮人断除妄习,不能帮人使其慧命增长,所以佛教徒称此等行者皆为外道行者。

当然此等人也能言善道,但非真正能讲解脱知见,所以无从自我解脱或帮人超出世间三界,更不用谈能得一声闻果位。因此等人妄想心不除,粗习不去,所以粗心者有坚固妄想,执取五根、六尘之真如性用与所见为真,故祇能知其然,不能断其所以然。若有行者能除色阴魔相者,虽超越了色阴五根、六尘之魔相,然以虚明妄想以为其觉受之本,有所觉知则诸缘所生觉受即起,受者有忧喜、苦乐,被七情、六欲等觉受所困,离不开受阴魔相之困境。当然更不知舍一切见闻、觉知,此所得之见闻觉知加上自己妄执,而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误使人以为修行就要像他这样子,实不知修行仅在于修心、断妄想,离贪、瞋、痴等三毒,去除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等,若不知断除妄习,当然就无有果位可言。佛陀说断一瞋即得须陀洹果,即是五根见诸外尘人事物,都能不被境黏,无有是非、善恶、对错分别想。佛陀又说断一法─贪,则许您证阿那含果(不还果),故行者能不贪世间诸欲、天界诸善境,即能超越色界天神之天报,得生四禅后五净居天。

仰山慧寂禅师是何许人也,现虽才证得不沾五根之性用,心不黏六尘之外境,内能守一空寂。然灵佑禅师仅印可他得「信位住,人位隐在」,可说无有我、人、众生相而已。这在果位上一点成就都无有,仅有修行人才有的五别境善境界出现,即有胜解、胜欲、念、定、慧等五。若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名字品所列,信位者即应有十信心:(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佛道。(2)念心:常修六念,即念佛、法、僧、戒、施及天。(3)精进心:乐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4)定心:于事、于义,系心能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心。(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6)戒心:受持菩萨戒,清净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不犯诸过,有犯诸过即知悔除。(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不愿得诸有漏境界;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空无,不著名相。(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施他人。(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由上十信所生之心,也仅是修行初步的善境界,除五别境(胜解、胜欲﹝精进欲﹞、念、定、慧等五善境界外,再加上持戒、回向、护心、愿心及信心,共为十信心。依上所述我们可以返观自己,是否已做到此十信住的位阶,若还没有则离入菩萨位阶又差了卅几位阶哩!也就是还要花约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得开悟,入菩萨之林。除非您今生觅得善知识,提示您进道功程,今生急迫似地努力以赴,也许能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中所说,不历僧祇获法身,达今生开悟的境界,入菩萨初地后,能学习度如是恒沙众。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证解勘验」,禅师依行者体会的心境来判断行者约走到何境界,不是问行者有多少气、见几种光、能超世间见闻与否等等能力,不是由此来印证您是得个什么果位。所以佛弟子应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要与外道一般的见识。

佛教各宗历来以此十信配菩萨之位次而有各种异说,天台四教义认为十信位为别教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圆教又别立六即,配以相似即,为六根清净柔顺忍之位。华严宗五教中谓如须陀洹道前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于愿乐行人,则有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四种;于始教,以十信等四位为资粮位;于终教,入菩萨初地位之前,还有三贤位(即十解﹝住﹞、十行、十回向),但认为十信未达不退位之故,所以不能算有何位阶。而唯识宗亦言菩萨十地之前仅有三十心,也就是十解、十行、十回向,所以十信亦不立位。那么我们要能有何境界才能入十住位?有点地前菩萨的味道?行者即要能做到:

(1)初发心住: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 种颠倒,不生八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诸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十重者乃大乘菩萨严厉禁止作犯之十种尽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卖酒)、说四众过戒(谈论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过失)、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悭惜财、法,毁谤布施财、法之事)、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对方之追悔)、谤三宝戒(谤佛法僧),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为其所禁。八种颠倒者指,指凡夫与小乘之人所起八种颠倒之见解:(1)非常计常,(2)非乐计乐,(3)非我计我,(4)不净计净,(5)常计无常,(6)乐计非乐,(7)我计非我,(8)净计不净等八种妄见。八难处者:(1)在地狱难。(2)入饿鬼难,(3)在畜生难,(4)在长寿天难,如无想天五百劫寿,因无想故不得闻佛法(5)在边地之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6)盲聋瘖难,业障深重,盲聋瘖,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7)世智辩聪难,人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8)生在佛前、佛后难,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2)治地住: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治地住。

(3)修行住: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4)生贵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5)方便具足住: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波罗蜜多,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7)不退住: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8)童真住: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9)法王子

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10)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地前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地前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又什么叫十住中灌顶住地前菩萨所成就之十智?(1)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智,(2)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智,(3)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智,(4)悉能遍游无量世界智,(5)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智,(6)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智,(7)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智,(8)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智,(9)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智,(10)悉能调伏无量众生智。

上述初五者系明世界无碍智,一为随心回转,二为晖光照觉,三为愿等住持,四为自在普入,五为至处皆严。次三为知众生心行之智,一为知心,二为知心所行之境,三为知根海。后二者为授法之智,一为应根与法,二为灭惑成德,故称调伏。当我们观十住地前菩萨之德性,已叹为观止,更不用去想十行位、十回向等地前菩萨或登地菩萨之境界了。

3.语体文解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谓仰山慧寂师云:「汝须独自回光返照,别人不知汝解处,汝试将实解,献老僧看。」

有一天潭州沩山灵佑禅师对仰山慧寂师说:「您现在用功的方法是常须独自让觉知心回光返照自性,让真性主行,应缘时不起妄想分别心相随,这样子修行方法是对的,但别人不知您到底悟解到什么程度。现在您试试看,将您实际所悟解的,呈献给老僧看看,您是得个什么道理或是到达什么境界。」

禅宗无上心法不落于有为心相,真行者到真性主行无妄想心相随时,若他守住空寂,连禅师都无能力去了知其心境。所以禅宗都以参问对话来勘验行者悟境。现在沩山灵佑禅师问仰山慧寂师,试提出您目前的悟境来,让他来印证一番。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禅师欲印证仰山悟境,对仰山言,你常回光返照自性,使别人无从了知你之悟境,你将实际证解处,提出来让我看看。

仰山云:「若教某甲自看,到这里无圆位。亦无一物一解得献和尚。」

仰山慧寂师说:「若教我自己来看,我所处的境界,我知道是还没有到达圆位。但要我提出一问题,连一物也无,怎么提得出问题给和尚您呢?」

此处我们当先学习何谓圆位?天台宗判教学说有藏、通、别、圆等四教,此是化法四教,分别诠释于下:(1)藏教:全称为三藏,即经、律、论之教,系指小乘教,为三乘人各别说生灭之四谛(苦、集、灭、道),以析空观以及如何断见、思惑,令入涅槃者。(2)通教:指般若诸部经教,义通大小,包括深奥与浅显之道理。即为三乘人说体空无生之四谛,令同入无余涅槃。(3)别教:指其他方等经,即大乘经,此不共二乘人说,专为大菩萨说无量之四谛,以次第之三观(假、空、中)破三惑(见思惑、沙尘惑、无明惑),令证「但中」之理。(4)圆教:指《法华经》教义,亦即为菩萨说无作之四谛,以圆融三观以及断三惑,令证「不但中」之理,即不偏于空、有二边,入中道观。

所以仰山慧寂师自知未达位位相摄圆融,住空有不二之圆位理地,仅处于别教中的空证中,故要他提出一问题,因一物也无,要他怎能提得出来。所以仰山师说,无一物一解能呈和尚。在实证过程中,当行者住入空寂时,心已死掉了,要能起心动念真是困难,或勉强起心动念会觉得不痛快,当心大死一番时才是人间大好寂静,这是小乘行者寂灭之乐。

若已达悟空行者,再下来要怎么修下去?依《大般若经》中所说,悟得空、无相、无愿(无作)等三三昧后,当得从陀罗尼门下手,所以《止观辅行传弘决》云:「如智者释位,而引南岳用大品文四十二字,以为圆位。欢喜等地以为别位,干慧等地以为通位。」此处智顗大师说,若要证得圆位,当要理解基本梵字四十二字母。又观《大智度论》有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茶,中有四十。」

再观《大般若经》亦谓:「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诸文字陀罗尼门。何等文字陀罗尼门?谓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云何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由是可知,《大般若经》称四十二字门为文字陀罗尼,《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并以四十二字母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并称菩萨摩诃萨之摩诃衍(大乘)行相。

按语说:若由我自印证,我似经过藏、通、别三位后,觉得无达到位位相摄圆融之圆位。亦无一境物、无一解可呈给和尚。

师云:「无圆位处,原是汝作解处,未离心境在。」

沩山灵佑禅师说:「无达到圆位处,原是您认为这样作解处,那应还未离心境,应还有心境在,怎能说无一物、一境可呈老僧?」当行者悟得空、无之境,亦可阐述空无之境,若行者真执顽空,堕空亡处,可能就以无有所说当作悟解处。

按语说:汝所提出之无圆位就是汝所见解到的,有此见解心,可说是未离心,尚有意境在。

仰山云:「既无圆位,何处有法,把何物作境?」

仰山慧寂师说:「既然无达到圆位,何处有法可说,我能把何物作境呈给和尚您呢?」行者当知圆位者位位相摄圆融,所以才无有法可说,有境无住,有法无主,故无所说之境,这才是圆位行者的风范。既然仰山师自知未达圆位,又住空寂,以为无一法可说,其实还是有一心守住空寂在。

按语说:我意解的无圆位,既无圆位,何处有法相可言,又把何物当境界来看?

师云:「适来是汝作这么解,是否?」

沩山灵佑禅师说:「起初您说未达圆位,但亦无一物、一境可呈,但刚才您所说的见解,是您目前所体知的悟境,这就是您目前的见解,对不对?」

按语说:不管如何说,刚刚这些见解是否由汝自己提出,作此见解?

仰山云:「是。」

仰山慧寂师说:「是的,没错!」按语说:没错,是我作这么解。

师云:「若恁么,是具足心境法,未脱我心在。元来有解,争道无解献我?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

沩山灵佑禅师最后终于鉴定其悟境说:「若是这样子,您还是有心境法具足于心,您虽已去除我相,但我心还未脱离,尚有具生我执、分别法执之心在。原来是有所解悟,何以说无解悟可以呈现与我?我现在正式印证您证得信位显露,但人位未显,也就是悲心未起,还没有具足度人之能力,但已有此等潜力在了。」

按语说:若是这样,还具足有心之法境在,未脱离我人空之意识心在。原来就有解,怎说无解献给我呢?和尚印证汝已证入菩萨十信位阶之境,但未上达超越纯净绝对,向上直入之悟境,向下救济众生之人位。

(2004.10.22.撰于法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