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讲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得到“安隐(稳)无恼,而得解脱”,这个解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第一次的解脱。第二呢?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究竟解脱。所以超越六道轮回并不究竟,一定还要超越十法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西方净土不在十法界之内。
佛答以二种四法而得解脱
⒈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是佛给我们说了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是违背、犯了这四个原则,你所修学的都不能成就。
何等为四。第一条,
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不但是对这些大乘菩萨们,对一切众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烦,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这一句话正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他顾自己的正念,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看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过失现前。你自己心里头要清净没有烦恼,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到,我们里面烦恼起现行,这就是见人家的过失。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业障深重的人,看诸佛菩萨也是业障深重。这就是佛所讲的“相随心转”。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你就明白自己是什么心。你看到一切人都有过失,自己的过失是无量无边。什么时候看到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这很要紧啊!所以说“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这是修行人第一条要遵守的。第二,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这个“菩萨”是指弘扬正法的人,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也不管他是真菩萨,是假菩萨,只要他讲的是正法,不是邪法,纵然他有过失,也不闻不问,对他还是要生清净的信心、恭敬心。这个很重要。第三,
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着。
自己的亲友施主供养法师,不要生执着,不要去障碍。第四,
永断一切。粗犷之言。
“粗”是粗鲁的言语,“犷”是凶恶的言语,不可以有这个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言语要柔和,不可以粗暴,言语粗犷说话很没有礼貌,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学佛人的好样子!佛说这四条。
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只要守住这四法就行,你的道业就会有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经的体例跟我们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样。佛经里面有长行(散文),有偈颂,有时候还有咒语,他用意很深。偈颂像中国的诗歌一样,它也押韵,但是于平仄并不讲求,目的是便于记诵。因为佛这个开示太重要了,怕我们忘掉,经文有的时候不熟记不住,你把偈颂背熟,常常记在心里,一切时、一切处要依教奉行,所以佛说以下四句。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⒉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后面四句是佛的补充说明,也非常重要。佛前面说了四法,现在又说四法,换句话说,总共是八法,我们才保得住在现前这个时代,学佛能够有所成就而不退失。
何等为四。第一条,
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
我们常常接近的这些人,对于我们修学会有影响,我们是初学的凡夫,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选择。往往有许多同修对于这一桩事情没有保持警觉心,被环境所转,非常可惜!这就是一般所讲的“人情佛事”,这个对于初学的凡夫影响很大。学佛必须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们才能成就,这一条就是说的这个。 “不应亲近懈怠之人”,“懈怠”的范围非常广泛,你能够看得出来吗?
懈怠、懒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觉的这些人?
这些人当然你不会亲近他,他要睡觉,他也不会找你。
哪些是懈怠的人呢?
从前印光大师所讲的,喜欢跑道场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场,天天去赶热闹。
他怎么懈怠呢?
对于修道懈怠了,修定懈怠了;修定、修慧他不造,他天天去赶热闹,这才叫做懈怠之人。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决定不能错会。你看印光法师,我们在《文钞》,在《永思录》里面看到,他的这些归依弟子去看他的时候,老和尚一见面就呵斥,就骂人——
你来干什么?
我来看看师父。
师父你过去看过了,你还要看什么?(骂回去。)
到处跑,把心都跑乱了,叫你在家里老实念佛,你不肯念,你还要到庙里看看师父,有什么好看的
!这叫懈怠。所以印光大师说起来,每个人都很尊敬,但是他的那些法没有人提。现在道场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来了,那这个道场怎么能维持。因此,现在大家都搞热闹,“热闹”就是懈怠——对修定、修慧、修清净心懈怠了。佛在此地教我们,这样的人不要去亲近他,不要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乱了。第二,
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喜欢热闹。不但是世法里面喜欢玩乐的,在佛门里面喜欢热闹的也不许可。总而言之,与戒、定、慧相违背,与觉、正、净相违背,就是懈怠、愦闹,所以这里头含义很深、很广。我们的目的是求解脱,要懂得这两个字。“解”是解开。什么东西解开?烦恼解除。“脱”是脱离六道轮回,学佛的目的在此地。你要是不想解脱,那就没有问题了,你天天凑热闹去吧。真正想了生死、脱轮回,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佛这些话你一定要遵守。过去倓虚法师,在佛七里面跟我们讲的那些故事,都是事实。他讲谛闲老法师一个念佛的徒弟,箍捋匠出身的,念佛三年站着往生。这个人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但是人很老实;出家之后,老和尚只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没教。就告诉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果然住在一个破庙里头,大门都不出,就这一句佛号念了三年;不生病,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替他办后事。
他凭什么能成就?
就是他不亲近懈怠之人,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所以讲解脱不难。为什么我们今天学佛这么难?就是你犯了这个过失——天天在凑热闹,把凑热闹当作佛事。你说糟糕不糟糕!观念上错误了。
独处闲静。常勤精进。
这是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这一生要解决问题的。你要懂得寂静之乐!清净环境里头,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真乐。
什么叫精进呢?
“精”是精纯、专一,“进”是不退。现在我们学佛人,你看他也很勤进,但他不是精进,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没有成就。要想成就,要一门深入。第四,
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善巧方便调伏其身,这一句我们再看底下偈颂意思就明了了。偈颂里面“寂静常知足”,调伏其身,知足常乐,生活很好过。有衣服穿,三餐饭吃得饱,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不必再求了。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求了。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乐。用这个方法调伏其身,世间人所争的都是假的,一样都带不去,一样也争不到,那都是愚痴造作罪业,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不再争了,统统放下了,一心向道。向道就是向清净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这是佛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四种法。
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佛以偈颂把前面的法义再说一遍。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
这一段经文,是前一段的总结。弥勒菩萨为我们向世尊请教:在末法时期(现代的社会),我们学佛应当要修几种法,才能够保持安稳得度?世尊告诉我们四种法,说完之后又说了四种,总共八法。说完之后又嘱咐弥勒菩萨,其实嘱咐弥勒菩萨就是嘱咐我们大家,弥勒菩萨是我们的代表人。这一段话非常重要,说“于后末世,五百岁时”,就是指现前的社会,我们要想自己没有烦恼,而能够得到“解脱”。这“解脱”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读“xie4”,当作动词讲,如果读“jie3” 是当作名词;把烦恼解除,这叫解(xie4)除。“脱”是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断烦恼,不能够了脱生死轮回,就不算有成就,无论修什么法门,修得再好,也没成就,你依旧还要搞生死轮回。所以“解脱”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我们现前修学的目标。
第二、“除灭一切诸业障”。我相信前面第一个目标“了生死”,有这个意愿的人不多;但是底下这个目标“消业障”,好像一般听起来很多。了生死,很少人有这个观念,但是消业障很普遍。第二首: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业障,一样是这八种法,可见这八种法非常重要。底下说:
应当舍离。愦闹之处。
要离开热闹的场所。我们是凡夫,不是再来人啊!再来的佛菩萨,他们修行跟我们不一样,所谓“大乘法中在热闹里面离热闹”。这不是普通人,如果我们学他,在热闹里面去离热闹,一定堕阿鼻地狱,所以这决定学不得的。这部经到后面告诉我们: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一样。慧行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他们行,他们真的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们初学的菩萨,生死就是生死,烦恼就是烦恼,绝对不是烦恼即菩提。我们做不到啊!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程度,应当怎样去修学。环境对于我们的心情一定有影响,凡是不好的环境,叫我们身心不能得清净的环境,一定要远离。所以佛叫我们离开热闹、胡闹的场所。
住阿兰若。寂静林中。
虽然这一句话,似乎是对出家人说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这一句经文,现在怎么讲呢?就是你要选择你住家的地方。
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好呢?
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好。
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现代在台湾生活的人,热闹变成习惯了,突然清净了,好像受不了的样子。我们在外国见到台湾住惯的人,到美国他住不习惯;美国太清净了,居住的环境很宁静。它的区域划分得很清楚,商业区里面决定不能住人,住宅区里面决定没有做生意的。他们讲求环境的宁静,虽然邻居相距不远,但是邻居的音声,你决定听不到,这是美国现在的住家环境;他们的要求,很符合我们经上所说的。有一些退休的中国老人到美国去了,住在那个环境觉得太寂寞、太无聊了,所以他住不住;这就是热闹场合习惯了,突然安静下来,反而受不了。但是佛告诉我们,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净的地方。“阿兰若”是梵语,意思就是寂静之处。古时候,安静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因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农村里面有农夫养的牲口,牛叫的声音最响,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个地方就称之为阿兰若。我们要体会这个意思、这个境界。“寂静林中”,这是选择修学的场所,选择我们住家的处所。第三句是:
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
这一句教我们远离恶知识啊!这一些人、事对我们修行有妨碍的,我们要远离他。“于不应修,而修行者”。
诸位想一想,什么是不应修的呢?
这些人天天在修什么?
修贪、瞋、痴啊!
修贪、瞋、痴果报就在三恶道啊!我们修行想成佛,他修行想变饿鬼、畜生、地狱,这不应修的。但是这个世间修三恶道的人太多太多了,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啊!
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要检点有没有贪、瞋、痴?
我们这个贪、瞋、痴的习气严重不严重?
如果有,而且严重,要用方法来对治。
用什么方法呢?
佛教我们用戒、定、慧来破贪、瞋、痴,“及诸懒惰,懈怠之属”。
就是这一类的,那要说,说之不尽!这都是与佛教诫相违背的,我们都要远离。
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不要专看别人过失;看别人过失,这是最大的障碍。你修学佛法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事一心”得不到,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呢?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说别人的过失,在造业啊!虽然是口里念佛,心行都在造业,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要记住,“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乐于恬默。
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安于静修,要知道身心寂静那是真乐。
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就是现在人讲高度的智慧啊!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表现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没有智慧,只有烦恼。佛在此地教我们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法语恭录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