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阿弥陀佛,能灭无始重罪,能成无终福智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313、314集(净空法师)
我们再看下面的註解,「阿弥陀具无量义。一译无量寿」,这第一种。第二种,翻译「无量光」。第三种也翻译作「甘露王」,这个甘露王是密教的。在《弥陀经》里面,佛给我们解释两种,无量光、无量寿,这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密宗里面,所以你看这个解释里头,有显教、有密教,非常圆满,显密圆融。密教以此三名,依其次第,表法身、报身、化身,无量寿是法身,无量光是报身,甘露王是应化身。「又可译为无量庄严、无量清净」。在这部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称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称他作无量清净平等佛。所以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那无量庄严。「又十二光名,亦皆弥陀名号」,这个后面我们都会念到。
「又阿弥陀三字,每字亦具无量义」,这三个字是要看梵文的意思,梵文,三个字。「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天台家讲的三谛,阿与空谛相应,本不生灭。「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这三个字跟天台大师所讲的空、假、中三谛相应,名号里头具足三谛。
「又《阿弥陀秘释》云」,这个书是日本兴教大师作的,念老在这个註解里引用很多。「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弥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又阿字」,这是密宗讲的,「佛部义,示理智不二,法界体相故。弥字,莲华部义,妙观察智,生法二空,实相本来不染六尘,如莲花故。陀字金刚部义,如来妙智,自性坚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敌故。又阿字,空义,一心法体本自虚妄相空无故。弥字,假有义,一心平等,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义,一心平等,诸法离二边,无定相可得故」。这都是解释阿弥陀这个意思,经论里头所说的,祖师大德所说的。这些意思我们参考资料里头都有,诸位看了都能够知道。刚才念的,阿字本不生、空假中、金刚五部,我们都查过这些资料,里面统统都有,都可以做参考,这里面很多是密教所讲的。
我们再往下念,「阿字,有义,一心体相,本有不生,无灭尽故。弥字,空义,一心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义,一心诸法,本来法身功德,无断绝故。又阿字,因义,佛界众生,因一心觉,因一心迷故。弥字,行义,断人法二我,证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义,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则佛果故。如是差别法门,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无定相,如帝网珠,不可取捨,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曰: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
「以上《秘释》之说顿开诸佛秘藏,直显持名一法,摄盖一切法功德,专念弥陀,即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之无边妙德。如上妙谛,直示佛之知见,正显此法,实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念老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所选出来的註解,内容非常丰富,把大乘教里头所有的法门,显教、密教精彩的部分统统节录在此地。这些东西一句一句要细讲,我们有丰富的参考资料,大概要十个小时。我们定的这部书,希望一千二百个小时能讲圆满,所以有些地方我们就省略掉了。可是我们把东西都节录出来,到处蒐集资料,诸位愿意学的多看,看到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再来讨论,用这个方法。
这个里面结论结得好,五百九十五页倒数第二行当中,「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一声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地方讲无始,比八十亿劫还多、还长,八十亿劫是有时间的,这是无始。这话不是随便说的。「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无终是无尽的,智慧、福德都得到了。我想求智,我想求福,用什么方法真能求到?念阿弥陀佛就真能求到。为什么?就为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帮助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亲近阿弥陀佛。这个福报有多大!没有人能比,到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结论我们要重视它。真的,这个註解内容太丰富了,你把它看懂、看清楚、看明白,对于净土的信心就坚定了,再不会杂修,什么都能放下了,《华严》、《法华》都放下了,决定得生,决定成就。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这部经是第一部经,是他所说的一切法的核心,所说一切法的枢要,我们决定不能疏忽。一生得到这部经,就决定得到成就。
「又曰: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前面我们学到此地。这两句话很重要。像这样的句子在这部集註里面,我们看到很多次,也就是说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世间人没有一个不求智慧、不求福报,智慧福报是属于果,果必有因,没有因哪来的果?什么样的因能感到这样殊胜的果报?世出世间一切的因,都不能跟念阿弥陀相比。念阿弥陀这个因无比的殊胜,得的利益没有边际,能灭无始重罪,能成无终的福智,无终是没有止境的福报跟智慧。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那个人肯定是一分一秒都捨不得空过。为什么?一秒钟可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是灭无量罪,成无终福智。我们世间人总心里想着一本万利,这个一本不止万利,无量的利益。他为什么不念?他还有杂心闲话,就是他对这个并没有了解得透彻,所以把自己的时间(这一天时间)浪费、空过,把佛忘掉了。
念佛,没有人的地方可以出声,大众在一起的时候默念。我这一生见到一个人,章嘉大师,他念的是咒,跟念佛效果是一样的。实在说,这是古大德讲的,「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文太长,念的时候总有杂念妄想夹杂在里头;咒短,夹杂不进去;但是最短的,「阿弥陀佛」四个字,没有比这个再短的,所以念咒不如念阿弥陀佛。古大德说的,经验之谈,不是随便讲的,我们一定要了解,一遍一遍的再读,一遍一遍的再温习。我想这就是章嘉大师教我,「戒律很重要」,在我耳边上念了一百多遍,把我提醒了。我们现在念的遍数不够,没觉悟。真正觉悟了,决定没有时间去打妄想,没有时间去说闲话。尤其年岁大了,在这个世间光景不多了,每一秒的时间都非常宝贵,怎么可以让它空过?
再看底下这一句,「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行。今天上午,我们应邀在本地一所学校,这个学校是高等师范学校,完全是培养各个阶层的老师,各个不同科系的,这里头有中学的、有大学的。非常难得,我们遇到这个机缘,我就联想到,前几个月在马来西亚跟华校的校长、老师四十多个人做了一次报告,我写了个题要,讲了十个「教学为先」。这几次巡迴讲演是一个题目。由此可知,他们重视身心的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如何修身,如何修心,修学怎么落实?今天的社会总的来说,就是教育出了问题。学校虽然多,所教的是教你技术、能力,你能够去操作机器、发明机器。对于性德这一层完全疏忽了,整个世界都疏忽了,包括宗教教育也没有像过去那么样的认真、严格。这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者,宗教的信徒是属于教育工作者,我们一面向佛菩萨学习,向祖师大德学习,一方面也是教化初学的同学,要帮助他,帮助他建立信心、建立愿心,深入经藏,达到破迷开悟的目标。
自性无量无边的德能,佛法里头常常赞叹的万德万能,一般宗教里头赞叹上帝、赞叹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际上这个赞叹是真的是假的?现在我们知道是真话,不是假话。为什么?统统赞叹的是自性。自性确确实实是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相好,佛在《华严》上如是赞叹。自性是每个人统统具足的,不是佛专有的,这一点佛法跟一般宗教说的不一样。一般宗教认为那是上帝、是神专利的,凡夫没有。佛法不是这个说法,佛法说凡夫跟佛没有两样,乃至于说一切众生,范围包括得广,不但是人类,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都叫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包括畜生,包括饿鬼、地狱,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乃至于包括花草树木,植物;包括山河大地,矿物,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佛都用一个名字称它,叫众生,所以众生的意思非常之广、非常之大。
一切众生皆有性德,性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心,这不是妄心,真心。真心流出来的是性德,这个德是德用,真心用在生活上,流出来的性德。在佛法里面最明显的,一切性德里头,你看佛教的旗帜,提出六个德,这六波罗蜜,佛教旗帜就从这来的。这六种是性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除这个之外,性德,经典上说得很多。这些祖师大德把这六波罗蜜提出来,做为佛门的一个标志,把它做成一面旗帜,看到这个旗帜,就想到佛法无边性德,这代表大乘,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一面旗帜。这六条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性德。在大乘里面,佛提出这些纲领教导我们,简单、明瞭,帮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成就。
。。。。。。。。。。。。。。。。。。。。。。。。。。。。。
今天宗教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戒律。佛法讲教、理、行、果,对于教、理有人研究,没有人真干,行是戒律,所以没有人证果。清凉大师将《华严》分为四分,信、解、行、证,要依照这个标准的话,佛教就没有了,佛教就灭了。为什么
?今天没有信佛的,这个信靠不住,不是真信。真信的人一定有行,那是真信。他没有行,也就是说,他连十善业道都做不到,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他没有行,没有行就是没有信。早年章嘉大师教我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你学的东西是不是真懂了?我们学一遍以为我懂了,学两遍,我懂得不错,很多了,不是这个标准。标准是:你所学的,你有没有落实到生活?落实到生活,你是真的懂;没有落实到生活,你要反省,你并没有懂。这个对我一生帮助非常之大,为什么?读书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为我懂了,叫强不知以为知,这是读书人的通病,古人也不例外。这个检验的方法对我们就很大的帮助,只要我还没有做到,我就知道没有真懂。譬如我们今天念的这一句,念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我们懂了没有?好像是懂,其实没懂。为什么?要真懂,这还得了!我每一秒的时间我都怎么?我都不肯浪费,那就叫真懂。一天到晚还杂心闲话,念了几句佛,几句佛号,这不是真懂。真懂的时候分秒必争,决定不会浪费一分、一秒钟的时间。我这一秒钟成就我无量无边的福报,哪有时间跟你讲闲话?这真懂。所以说真干的人就真懂,不干的人没懂。章嘉大师这个教诲对我的利益太大了,就用这句话检点是不是真的明白、真搞清楚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科注及精华节录(添加中)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