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信愿法师:结缘助成他善根不可谓之杂行

发布时间:2024-03-11 01:17:10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信愿法师:结缘助成他善根不可谓之杂行

第四十一段文,是法然上人在《十二问答》这篇文所设问的一个问答。这个问答虽然非常的简短,却是能够解开不少专修第十八愿行者的心中疑惑。

《十二问答》这篇文,是法然上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写成,总共有十二个问答。

净土教法是难信易行之道,这对念佛人而言,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既然是难信易行之道,有可能自己心中的诸多疑惑,若没有逢缘触境,或是没有经过深入经论的探讨,或者是没有经过念佛人互相之间的讨论,也许不知道心中的疑惑在哪里,所以修学念佛法门,祖师大德的著作,如果是用问答的方式写成,特别值得我们念佛人的用心探讨。很多祖师大德为了要让我们念佛人破疑生信,所以诸多的著作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写成,让我们借着问答,很容易契入我们心中可能的疑惑,譬如法然上人《十二问答》,这第四十一段文这个问答,就解开了不少的人心中的疑惑。因为很简要,若心中有所疑惑,来探讨这个问答,就能够解开,那这个问答,对我们的帮助就很大。

四一、法然上人《十二问答》:

问:结缘助成修余佛余经等善根之人,可谓杂行乎?

答:我心既乘弥陀本愿,起决定往生之信者,结缘助成他善根,不可谓之杂行,善导和尚释言“随喜他善根”,以此释可知。

“结缘”就是无论任何人,行什么样的善事,我们随喜与他共结善缘,这都是属于结缘。譬如有人出资善款要印佛经,佛经有很多单行本的,流通非常普遍,《阿弥陀经》非常普遍流通的一部经典,《地藏经》也非常普遍流通的一部经典。

专修与杂修,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说五种的正行,这对第十八愿的行者而言,并不陌生。五种正行,第一读诵正行,第二观察正行,第三礼拜正行,第四称名正行,第五赞叹供养正行。所以对修学第十八愿的行者而言,如果结缘助成余经,这样是不是杂行

?就会造成这样心中的疑惑。譬如有人发心提倡要印《地藏经》,可是《地藏经》不是阿弥陀佛教法的经典,是地藏王菩萨教法的经典,那么有人要印《地藏经》,我们来随喜出三千块、五千块,助印《地藏经》这部经典流通,这样是正行还是杂行?有的人就不知道。这样是正行还是杂行,第四十一段文,法然上人就是要解开正行专修的人心中的疑惑。

“结缘助成修余佛余经等善根之人”,就是第十八愿专修正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如果“助成修余佛”,念阿弥陀佛以外其它佛菩萨的圣号都叫做余佛,譬如有人专修药师法门,一心专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对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而言,念药师佛圣号的行者就是修余佛之人。“余经”就是净土三经以外的一切经论。经包括论,佛包括菩萨。所以有人提倡印《地藏经》,我们一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专修第十八愿的信心行者,难道会因为你出三千块的善款助印《地藏经》,而失去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吗?所以是正行不是杂行。法然上人就是要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

有一位居士,他也是修学阿弥陀佛的本愿,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在屏东地区有某某法师举办大悲忏法会,请这位修学阿弥陀佛本愿一向念佛的行者,帮忙布置会场,护持法会,参加大悲忏的法会。这位居士跟他说:“我是一位专修净土的人,所以大悲忏的法会,我不要护持你,因为我不要杂修,很抱歉。”其实,若一个对阿弥陀佛本愿有信心的人,对阿弥陀佛名号绝对救度有信心的人,会因为你护持某一位法师所举办的大悲忏法会,失去了对阿弥陀佛名号的信心吗?当然不会!因为有的法师法缘很好,有的法师法缘不好,有的法师才刚出来弘法利生,他很需要信众对他的鼓励、支持、护持,他如果办法会因为人数很少,有可能他弘法利生这份菩提心会受到打击。

地清法师曾经亲自跟我说:“信愿法师!我早期在讲经弘法,去乡下、去海边,薄利多销,一个我也说,两个我也说,三个我也说。”我听了实在是很感动,很伟大、很了不起。一个在听也说,两个在听也说,三个在听也说,这样的法师,又不会退失讲经的菩提心,才是了不起。他跟我说,有一次他办三天的佛学讲座,第一天很多人,第二天怎么跑了一半了,第三天听到最后剩下一个,他对这位始终都不走听他三天弘法的居士,非常的感动,就问他说:“你怎么这么虔诚,从头至尾听我说三天,大家都跑光光了只有你没有走,我看你这么虔诚,实在很感动。”他跟地清法师说:“法师!很抱歉,我就是要等你完毕要关门的,我不可以走。”当然,这一定是地清法师在开玩笑的。

但是,你对任何办法会、讲经也好,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法会,越没有法缘的法师,你越要去参加他所举办的活动,那你对他是最好的鼓励。鞭策他,让他在度众生这条菩提道路不会退失道心,你就是功德无量。

所以,任何一位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当然有的人初学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对净土的经论还不是相当的深入了解,有需要将你所有的时间,先用在研究净土的经论,一门深入,但是有的人听闻净土的教法,甚至自己研究净土的经论,已经相当多年的时间,对净土教法也已经相当的深入,也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如果助成其它圣道门的行者,助成他所修的法门,助成他的善行,随喜他的功德,这都是不妨碍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所以法然上人才会在一问设这样的提问:

“结缘助成修余佛余经等善根之人,可谓杂行乎?”如果你是一位对阿弥陀佛本愿一心仰靠的信心念佛人,我相信你的心念会和信愿一样,因为信愿的心念就是如此,虽然我专修专弘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但是我的心中更盼望所有世尊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兴旺;虽然信愿专修专弘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我更希望任何一个道场,修持任何法门,都能够兴旺,因为我们不只是希望净土法门兴旺,更希望禅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世尊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兴旺,这对世尊来说是最欣慰的。如果你是释迦牟尼佛,你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你的心中难道只希望净土法门兴旺,其它的法门都不兴旺吗?我相信你心理绝对不会这样想,你绝对希望你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兴旺,当然是这样。所以信愿更盼望所有的佛教道场都兴旺,不是只有我们本愿山弥陀讲堂兴旺而已;信愿更盼望每一个法师法缘都很好,不是我个人一个人法缘很好,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弟子,不是!在我的心中,我并没有这样的观念,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佛的弟子,你我都是同样。称念阿弥陀佛的行者,我们都是三宝佛弟子,只是你是在家人,我是出家人,你是女众,我是男众,我们有身分外貌的不同,都是佛的弟子,这是同样的。

所以佛门是一家,我们都是佛的弟子,只是我们在八万四千法门,选择念佛法门来一门深入,好好修持,我们总不可能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修学,我们哪有这种本事?所以我们当然选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我们选念佛法门一门深入,至于任何人要修余佛,任何人要修余经,任何人要修念佛法门以外的法门,我们都欢喜肯定赞叹夸赞顺便支持。譬如我们本愿山弥陀讲堂,住在信愿精舍后面,有一位老菩萨,年纪很大,她要到台中县大雅乡某一个地藏法门的道场拜忏,拜地藏忏,因为那天,她刚好被信愿戴去助念,她助念完之后要去参加某某道场举办地藏忏,请我载她去:“师父!不知道您有没有空?”我说老菩萨什么贵事?“我要去参加地藏忏,是不是可以麻烦您载我去。”她反正就坐在我的车内,跟着我去助念,我说好,我专程载妳去。她很感动。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随喜他善根”。人要拜忏,这很好,随喜他。

有的人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善根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要鼓励他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他不要,甚至有的佛教徒说:“专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太单调。”有的人喜欢修杂行,他要诵经、要持咒、要拜忏、要守戒、要念佛、要修很多行谊,他感觉法喜充满。他既然那么喜欢杂修,不喜欢专修,那么我们也祝福他好好杂修,阿弥陀佛同样会以第十九愿愿力救度他,只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通通慈悲平等救度。当然,专修的人明信佛智的念佛,阿弥陀佛以第十八愿救度他;杂修诸行的人,阿弥陀佛以第十九愿救度他,虽然往生极乐世界有报土与化土的差别,但是至少不必在三界六道轮回受苦受难。“宁生西方下下品,不作人间上上人”,宁愿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也不要在人间做上上之人。所以专修也好、杂修也好,往生报土也好、往生化土也好,至少不必生死轮回,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阿鞞跋致的时间快慢的差别而已,这是成就妙音如来,成佛果位快慢的差别而已,只要一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在边地,都不会受生死业力的束缚,还在三界六道里面沉沦受苦。

所以“随喜他善根”,这句话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说的。《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教导无论凡圣自他一切善事,我们第十八愿的念佛人,都要随喜。别人在行善,我们跟他赞叹随喜,使他越想要断恶行善,那不就是你的功德产生吗?这就是随喜功德。譬如人家提倡要印《地藏经》,你赞叹他,某某菩萨你实在是很了不起,知道要出资善款来倡印《地藏经》流通佛法,让人得遇《地藏经》这部经典,能够学佛修行,效法地藏王菩萨的孝心,甚至将佛法推广出去,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修行解脱生死。中国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就是看到《地藏经》之后,才发心出家修行,他后来成为净土宗了不起的祖师。所以任何一部经典要如何法缘度众生,自有众生与佛法的因缘,所以任何人修什么法门,我们都随喜、赞叹、肯定,那这样佛法就会兴旺,而且佛教徒与佛教徒之间,纵然修不同样的法门,也不会产生排斥,甚至互相苦恼的事情发生。佛教徒有的过于执着,我修学念佛法门,你修学禅宗法门,所以我们两个就以禅净互相辩驳,然后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互相的诽谤,这样不对!

所以,应该遵照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我们内心已经乘阿弥陀佛的本愿了,起决定往生的信心了,所以应该要“结缘助成他人的善根”,不可以认为这样的助成他人的善根就是杂行。杂行与正行,实在说,在于内心的信疑与否,是信心还是疑心,其实你有修学十八愿,或是没有修学十八愿,你我乃至一般的佛教徒,我们的修行的行谊,其实都是相差无几。你有专修或没有专修,我们修行的行谊,不就是每天在读经吗?不就是每天在念佛吗?不就是每天在拜佛吗?不就是每天在守戒吗?不就是每天在吃素吗?专修、杂修所修的行谊,都不离开这一些,对不对?所以事实上是在心不是在行。

如果说专修就是除了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做其它的任何修行都是杂修,那最杂修的就是善导大师。我讲了一个专题——“善导大师的行谊”,善导大师他的修行行谊,你去看《新修往生传》,去看《高僧传》,去看《净土圣贤录》,只要讲到善导大师的修行,善导大师只要进入大殿,就认真拜佛、念佛,甚至到了冬天也拜佛拜到流汗,念佛念到流汗,就是形容善导大师进入大殿了,很认真的拜佛、念佛,非常的用功,连到冬天都用功到流汗,我们有没有这样精进?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么精进。再来,若有人对善导大师供养钱财,对出家人供养的钱财就是“嚫金”,善导大师将嚫金拿来写《阿弥陀经》。在唐朝初年,印刷当然还没有像现在,我们要印一部经典非常的方便,譬如你要印《阿弥陀经》,你有十万块钱拿给印刷厂,就可以把《阿弥陀经》印的很精美。可是唐朝初年,那时候要流通经典,祖师大德都非常的辛苦,用抄写的。所以《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在后面的跋文说,要抄写《观经四帖疏》,“一如经法,不可以多一个字,也不可以少一个字。”善导大师说的非常的清楚了。

你看善导大师用嚫金来抄写《阿弥陀经》十万卷。《阿弥陀经》一卷而已,那就是十万部,到处结缘流通。画净土变相图赠于士女,士就是男众,女就是女众,净土变相图画了很多来赠送,就是我们现在印九品莲华图、印西方接引图、印地狱图,这一些来跟大家结缘,或者印佛像来跟大家结缘,意思相同。善导大师弘法利生,只要有人向他请法,他无不教导大家,让对方听了很法喜。甚至屠夫要找善导大师算帐,因为善导大师鼓励人家吃素、念佛,所以当时的长安城,凡是卖猪肉的生意都很差。善导大师推广吃素,只要有屠夫要去找善导大师理论,善导大师的说法都会感动对方,让对方欢喜而回,从此放下杀业,一心念佛修行。这就是说法。你去看善导大师的行谊,有很多。如果抄写经典,不就是我们现在的印经吗?善导大师的随缘说法,不就是现在的讲经开示吗?善导大师拜佛、念佛、守戒,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在家居士受在家五戒或者八关斋戒、或是在家菩萨戒,拜佛、念佛,都一样的修行行谊。在传记里面说,善导大师不曾举目视女人,修行守戒的工夫到这般的精严。所以若要论说修行的行谊,善导大师的修行行谊很多。

我们现在在说法然上人开示的法语。法然上人在当时住世的时候,他四十三岁获得“信心欢喜”,成为每天念佛七万的纯真念佛人。法然上人是四十三岁之后,被当时的天皇礼请到皇宫传戒,传在家菩萨戒,所以法然上人在当时日本教界,不只是被称为日本一个了不起的净土高僧,同时也被持戒的行者,尊为戒律的中兴祖师,律宗的中兴祖师。那你说这一些了不起的祖师大德,他们的行为也不是只有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论正行与杂行,不在外在的行为,是在内心。诸位!这样明白吗?因为这个问答是在说正行和杂行,信愿在学习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前,和学习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后,我的修行行为完全一样,我每天也是助念,有学本愿没有学本愿,我也是同样在做助念的事情。再来,我也是几乎每天讲经,我也是经常写书,去做临终关怀,到处举办活动,带人念佛、劝人吃素守戒,劝人好好念佛,我的修行行为也是这样子,完全都一样。

所以,最主要在心,心对阿弥陀佛的本愿有乘吗?所以,在答第一句话,法然上人就说:“我心既乘弥陀本愿”,既然内心已经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内心起决定往生的信心,既然助成他善根不可谓之杂行,所以这一个问答解除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善导和尚释言‘随喜他善根’,以此释可知”,法然上人只要在引用祖论来说明他所要说的道理,几乎都是引用善导大师,而且法然上人若称呼善导大师,几乎都是称呼善导和尚,这信愿也向诸位报告过好几遍。称和尚表示对对方是极为尊重。和尚是亲教师,守戒、戒德、学问、涵养、修行,堪为众生的典范楷模,称为和尚。而且称对方为和尚,有以对方为师的意义,所以称和尚是非常尊重的称呼。法然上人的净土思想,就是传承自善导大师,所以法然上人在称善导大师,几乎都是称善导和尚,就是这样的意思。虽然两个祖师大德是不同国界的人,是不同时代的人,但是净土的思想非常一致,以古为师,法然上人实在是很了不起。(选自《决定往生语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