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为何要依此持名念佛法来平等普觉一切众生

发布时间:2024-02-13 01:18:45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为何要依此持名念佛法来平等普觉一切众生

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不肖凡愚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释开怀,今天恭敬汇报的主题是:浅谈《大乘无量寿经》经题。

《大经科注》云: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又云:「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经题中「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即是我们日常修行的指导原则。弥陀因地发心,志求无量庄严净土,庄严众行,接引众生往生西方,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依持名念佛法普度一切有缘众生。学人应效法弥陀因地发心立愿,成就自己,利济众生。

一、志求无量寿

无量寿者,《大经科注》云:法身常住之体。志,心之所之矣。志求无量寿,即是起心动念不离法身常住之真心本性。此性无形,无法解说,离一切语言分别。《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一切归寿命」。又「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故行人念念不离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即是志求无量寿矣。

二、据庄严清净

「清净」者,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庄严」者是具德义;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凡夫从无始劫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出,妄境现。众生於妄境中起分别执著,造无量无边种种恶业,随业流转,於六道之中轮回往复,无有出期。若能妄心初动之时即已警觉,以庄严清净复自本心。即是据庄严清净义。

据者,杖持也。清净心如杖,必须持之勿失。「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其中第十八愿曰:「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

。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行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此中之净洁心即是清净心,亦即《往生论》中之清净句。佛名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总之是一法句,即是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号。

故我辈业重凡夫,起心动念用一句万德洪名,替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时时刻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起心动念如是用功,久而久之自然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得生西方,成就圆满功德智慧,度脱无量无边有缘众生。

三、依平等觉

平等觉者,《科注》云:「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为何要依此持名念佛法来平等普觉一切众生?以下是从《大经科注》中引证四点浅显分析说明:

1、横出生死

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余门修行名竖出三界,如虫生竹中,竖出则难,故称难行道。但念佛如虫横出竹中,易於透脱,是横出三界,称易行道。喻为径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以自力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次第历经阶次而出离生死,称为竖出。师父在讲席中告诉我们:通途修行,要先断见惑,证得须陀洹果。而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断思惑,证阿罗汉。后伏尘沙、破无明,入实报庄严净土。分分破除四十一品无明后,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此修行证果,称为难行道。

持名念佛法,不必断见思惑。只要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临命终时,心无贪恋,意不颠倒,一心系念,必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生极乐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必定成佛。称为易行道。

在修行路上,断见思烦恼,出六道轮回,最为不易。古德云:「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以期得须陀洹果后即不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必定证阿罗汉果。而六道轮回头出头没,便有隔阴之迷,前世修行功夫,俨然遗忘。无量劫来流浪生死,坚固执著此身是我,从而起惑造业,造作善业得善果,生三善道,便起贪爱;造作恶业,堕落三途,受无量苦,便有瞋恨。如此贪爱、瞋恨又做业因,遇缘又结善乐苦果。因遇缘结果,果又为下世因。如是长劫流转,不知何时何日能有出离之期。世尊在经上说六道轮回的真相:只园精舍中的蚂蚁,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蚁身还尚未出离;在因地修行光是为白狗身,尸骨比须弥山还高。省庵大师云:「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於大地。」这便是我们在六道轮回中的真实写照。

而念佛一法不必断身见,只要一心系念,伏住烦恼。如石头压草一般,临命终时,仗佛慈力,便得出离六道轮回。不必像竖出之法,时间久远。故善导大师曰:喻为径路,方便直捷。

2、方便行持

《大经科注》云:念佛有四种:(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念佛法门於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观像念佛:要陈供圣像,注目观视。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

观想念佛:如《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凡夫之心散乱浮动,鲜有静定之时,难入微妙之观。

而持名念佛之法随时随地可修,不问上智下愚,无论苦乐忙闲,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工业信息时代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因生活而劳碌奔波,鲜有时间静心修行。持名之法正契现前大众根机,不论您在何时,不论您在何地,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从心念口出,还从耳入。或出声念,或默念,或口动而声於唇齿之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六时中,不令间断。工作需要思考时,即放下佛号,专心思考;不需思考时,提起这句万德洪名,不令间断。再忙碌之人,日常也可行师父所提倡之十念法,即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如此方便,不离世法而行佛法,何人都可修,何时都可行。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於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此本众生行不到处,兹以念佛故,暗合道妙,不行而行,无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密教谓『声字皆实相』,故念佛名即是念实相。持名念佛,无异实相念佛」。

《科注》云:「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全显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之本心。弥陀无尽大悲之胜愿,方便至极之大慈,力用难思之果德。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下至十恶五逆,饿鬼畜生,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广被一切含灵,普惠真实之利,大恩大德,大愿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难思,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3、何人都可修

持名念佛之法巧被诸根。《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圣凡齐收,利钝悉被。

《大经解》云:「至於当世,若问何人正是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只要於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

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盖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沦苦海,头出头没,若无此十念必生之大愿,众生何由得出轮回?故为多障众生,特垂方便,开此易行之法,甚至於经灭时独留此经,以作舟航。即此持名念佛法,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恶、地狱众生,但能深信切愿,亦可修行成就。

4、成就殊胜

如此简易直捷,方便究竟之持名念佛法,成就亦非常殊胜。经中「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极乐胜於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此翻不退。不退有三义:(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除见思惑,伏断尘沙,恒度众生,不堕小乘地。(三)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极乐国土,唯一佛乘,故不堕於小乘,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於此土中,必破无明,显佛性,而证念不退。於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又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净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见阿弥陀佛即见一切诸佛,经云:彼国菩萨,承佛威神,於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其往生者,功德智慧,神通相好,更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大经中广明。如是功德庄严成就皆是弥陀愿力之宏深,及吾人心性之不可思议。

结语

我们净业学人,当志求无量寿,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心心念念不忘弥陀因地愿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恒常守护己之净洁心,於妄念初动时即当觉知,以阿弥陀一句,顶代替除一切纷扰。以此简单方便、成就殊胜之持名念佛法,自利利他,成就一切众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如师父上人一般,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於迟暮之年,依然讲经不辍,只为众生做最好榜样。

东天目山齐老菩萨,晚年得闻师父上人讲解《无量寿经》,深感六道轮回之恐怖,发心念佛了脱生死,志求无量寿。於中天竺,掩关三载,执持名号,二六时中不令间断。夜晚常与灵位、棺椁为伴,但其从未恐惧,只此更增念佛出离之决心。三年后,冥感护法韦驮菩萨嘱托恢复东天目山昭明道场。上山后,不畏劳苦,不惜身命,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辛辛苦苦,兢兢业业,感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道场恢复后,老人家在山门前立有一碑,碑文是:「一个师父上净下空老法师,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念到底。」专修专弘净土持名念佛法,依平等觉普利一切有缘众生。我辈弟子自当以师父上人和齐老菩萨为修学榜样,志求无量寿,据庄严清净,依平等觉,念佛成佛利济众生。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34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