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谛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

二谛指的是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其中俗谛又名世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而‘谛’是真空的意思,此处指的是真理。

佛教是修佛,修法的地方,在进入佛教后一定要对它有个了解,同时也要对佛教中的二谛有个了解。二谛在佛教中有着很大的威力,它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原则,对它有了解后,那么对佛教也会有更多认识,所以师兄一定对什么是二谛有更深的了解。那接下来一起看看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吧!

什么是二谛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诸法性空,二是指超言绝相。俗谛即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或世俗谛,也可理解为佛陀为众生说法所行的方便。

大乘佛教兴盛之前的一些佛教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二谛的讨论。小乘佛教的《俱舍论》和《成实论》对二谛都有明确的论述。《俱舍论》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著作,它关于二谛的主张是“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应知彼物,名胜义谛”。意思是说,将一时因缘和合之物,如瓶等,当作实有的观点,叫做俗谛,认识到将因缘和合之物解析后,仍无法解析的东西,叫做真谛。《成实论》是一部受到大乘思想影响的小乘论书,其二谛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真谛”或“第一义谛”论述的不确定。一方面,《成实论》依据说一切有部聚合体假有、构成因实在的观点,说“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另一方面,又指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表达了“毕竟空”的真谛义。无论上述哪一种观点,真俗二谛都仿佛是截然对立的,没有圆融地调和在一起;反映在现实中,则表现为佛教自身教义与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这一状况直到大乘佛教中观派出现之后,才得以解决。

什么是二谛

中观派是佛教思想史上较全面阐发二谛内容和意义的学派,其核心理论是“二谛相即”,代表论著是龙树的《中论》。《中论》中明确提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龙树将真谛与俗谛摆在相等的位置上来探讨,真谛并不是高于俗谛的更重要的东西,二者都是佛为众生说法之所依。只有在二谛不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谈论二谛的相即与合一。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观学派所倡导的“中道观”。例如,从俗谛来说万法是有,从真谛来看,万法是空。但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有无相即,真俗不二,这才是中道。真俗二谛既根本对立,又相互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青目的解释更为明了:“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盘。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真谛本来是无法用名言概念来表达的,因为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俗谛。正所谓“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为了使人把握真谛,就必须“依俗谛而说真谛”或者“为真谛而说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的。

瑜伽行派也有二谛理论,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在该派的地位不如在中观学派中那样显要。在瑜伽行派的理论体系中,俗谛是依一般世俗观念建立的人的意识活动,真谛则是依佛教的道理和智慧提出的学说或认识活动。无著造《显扬圣教论》中说:“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相对于中观学派从带有中道义的诸法性空角度立论,瑜伽行派的二谛理论更偏重于从认识出发,也就是从识变的角度去解释二谛的内涵。

什么是二谛

佛教传入中国后,二谛说得到许多佛教思想家的重视。三论宗创始人吉藏继承了中观学派对二谛的解释,并把它作为把握诸法实相的方法与途径,对二谛义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一方面强调二谛为众经的纲要,另一方面指出二谛皆属言教,只有假名,并无实体。为了破除对二谛本身的执著而令众生通过真俗二谛去把握超越言教的诸法实相,他专门撰写了《二谛义》,提出了四重二谛说。所谓“四重二谛”指的是,以有为俗谛,说空是真谛,此为第一重;以亦有亦空为俗谛,说非有非空是真谛,此为第二重;以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这是俗谛,非二非不二,这是真谛,此为第三重;以上三种二谛,皆是俗谛,言忘虑绝,无所依得,方是真谛,此为第四重。这里,每一重的真谛皆否定其俗谛,而后一重的真谛又否定前一重的二谛,若用语言概念来表述,其实还可以继续“重”下去,就在这重重否定之中去体悟“无所得”的诸法实相之理。如果有一重言教施设有所执著,就堕于有所得的邪见了。吉藏对二谛所作的发挥,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论证真俗不二,不可执著。通过真俗不二,他实际上也就把世间的“俗”化为“真”了,只有真不离俗,俗不离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才是“菩萨无得无碍义”。其实,吉藏所发挥的并非“他家无此义”的独家之说,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二”的大乘根本精神。

二谛理论在佛教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一方面,二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缓和了佛教学说和世俗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真俗不二的观念,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的神圣性和出世性的同时,为佛教徒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二谛理论也起着调和佛教内部不同理论学说的作用。佛教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派别、不同思想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观点必然存在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成分,二谛理论正好用来解决这一难题,将纷纭复杂的各种观点学说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谛学说的应用可以视为对于中国佛教十分重要的“判教”理论的前身。

...查看更多

进入佛教后,要认真了解佛教中的内容,同时也要对佛教中的二谛有更多了解。二谛作为佛教的基本理论原则,它有着一定的深意和很大的作用,所以师兄对二谛要有更多了解,同时也要学习二谛中的智慧,这样会有许多收获。其实学习二谛的重要性也是很大的,只是学习二谛有何重要性呢?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

学习二谛有何重要性

听闻空性,千载难逢,可以在每个人的心田里播下空性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但永远不会毁坏,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成熟。《中观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没有机会听闻缘起性空的妙法,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以及教育成长环境的恶劣熏习,从而导致对空性正理不但不生信心,而且也不能生起合理的疑惑。假使谁人能够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

另外,不了解空性,就没有“无缘”的概念,就很难做到三殊胜中修法的“无缘殊胜”。从这方面讲,闻思中观是很有意义的。

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后,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所讲的三个主要内容,前两个便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第三个不是别的,就是空性。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总有一天会修好,这是肯定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后,凡是想解脱的人,必须证悟空性,否则,即使出离心、菩提心发得再好,也无法解脱。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必须过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最后一关——证悟空性。所以,证悟空性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对我们很多人而言,修习空性还为时尚早,但是能提前了解也有好处。

学习二谛有何重要性

目前有人讲,只要实修,不要理论。实修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又如何实修呢?虽然六祖慧能大师和米拉日巴尊者没有经过太多的闻思,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行,在得到上师的殊胜加持之后,便证悟了无上的境界。

但他们是上等根机者,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上等根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通过闻思来给修行开绿灯。没有闻思,对理论和修法都一无所知,修什么呢?只是静下心来,不起任何杂念,这就是修行吗?这不是修行。众所周知,很多动物都会冬眠,而且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但这是不是修行呢?它能否由此而证悟获得解脱呢?不可能的。所以,只是心里没有杂念,也不算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见,而正知正见来源于闻思,所以,闻思是必须的。

闻思什么呢?要彻底断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须要有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仅靠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你们也许有这种感觉:有些时候说出离心很好,听起来好象什么都不如出离心;有些时候又说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够了;有些时候又说空性很好,只要证悟空性就可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三个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后的顺序,最后都必须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结合,才能让人走上真正的解脱道,缺少一个都不行。

学习二谛有何重要性

上述就是学习二谛有何重要性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想要对二谛有更多了解,那么要多去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更多收获。

...查看更多

在佛教修行的师兄对二谛都有一些了解,它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原则,对它如果有更多的认识,那么对佛教的了解也会更多。所以师兄对二谛理论一定要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师兄也要知道二谛理论的内容,这样能学到不少知识。只是佛教二谛理论内容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二谛理论内容是什么

佛教中说的“二谛”通常指“真谛”和“俗谛”。“真谛”来自梵语“paramarthasatya”,亦译“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常简称为“第一义”或“胜义”;“俗谛”来自梵语“samvrtisatya”亦译“世俗谛”或“世谛”,常简称为“世俗”。“二谛”的概念大小乘佛典中都有,但相对来说,小乘佛典中出现得少一些,论述得也简略或不很充分。大乘佛典中则出现频率较高,论述得也详尽一些。

大乘佛教形成的标志是早期大乘经的出现。而在早期大乘经中,般若类经占有重要地位。这类经中就有不少对“二谛”的论述。

般若类经中讲到“二谛”时,一般谈到“真谛”的两种含义:

真谛的一般含义指“性空”。如《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第二十五中说:“第一义相者,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是名第一义,亦名性空,亦名诸佛道。是中不得众生,乃至不得知者、见者,不得色、受、想、行、识,乃至不得八十随形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非为道法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性空,前际亦是性空,后际亦是性空,中际亦是性空。常性空,无不性空时。”〔大8/403—405(指《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册,第403至405页。下文中有关《大正新修大藏经》的注均用此方式表示。)〕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般若类经中,“性空”的具体表现就是所谓无作、无为、无生、无相、无说等。或者说,在最根本的意义或真实的意义上,通常佛教中所说的众生、知者、见者“不可得”,而且佛教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也是“无”,这可以说是彻底的“空”观了。这种空观就是此类经中的“真谛”或“第一义谛的主要含义”。

真谛的另一含义指超越一切言语等的真理性认识或最高思想境界(即所谓“无分别”)。如《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第二十六中说:“最第一义过一切语言、论议、音声。”(大8/413,414)所谓“过一切语言、论议、音声”就是指佛教的真义从本质上讲是不能用一般的言语等正面直接陈述的。换言之,佛教的真义严格来讲,只能用佛教所有的特殊方式来体悟,任何对它的正面陈述都不可能完全地表明其特质(即言语等不具有绝对的真理性)。

佛教二谛理论内容是什么

般若类经把俗谛主要解释为是佛以“方便力”借助“言语”等为众生进行的“说法”。《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第二十五中说:“是一切法皆以世谛故说,非第一义。……世谛故说名菩萨,说名色、受、想、行、识。”(大8/404)该《经》卷第二十四中说:“此名强作,但假施设。……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大/398)

按照般若类经的作者们的观点,佛教中说的菩萨、五蕴、一切种智、诸法等都是“空”,既然是“空”,那么有关它们的言论或概念岂不是成了“空”话吗?为什么还说呢?《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二十四中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梦如声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众生在何处住,菩萨行六波罗密而拔出之?须菩提,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中,是故菩萨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于名相妄想中拔出众生。……须菩提,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以名取诸法。是故为名。一切有为法,但有名相,凡夫愚人于中生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以方便力,故于名字中教令远离。作是言:诸众生是名,但有空名,虚妄忆想分别中生,汝等莫着虚妄忆想,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智者所不着。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以方便故,教众生远离是相着。”(大8/398)

这段引文中多少暗含了这样一些意味:世俗之人不明白“一切皆空”或“诸法皆空”的“第一义”,他们执着于“名相虚妄忆想分别”。而大乘思想家们仅自己认识到“空”还不行,还要使众生认识到,使众生解脱。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化导众生。要使众生摆脱“名相虚妄忆想分别”就要使用或利用“名相”。因而文中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以方便力,故于名字教令远离”、“以方便力故,教众生远离是相着。”此处的“以方便力”就是指借助“俗谛”。换言之,“性空”的道理菩萨和众生都应知道,但要使众生明白“一切皆空”这一事物的“真谛”,就要考察诸法,在考察时,就要使用“俗谛”。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中的另一段论述对“俗谛”的作用说得更直接一些,如该经卷第二十二中说:“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大8/378)根据《经》中的这段话可知,在作者看来,“世谛”是“菩萨摩诃萨”用来直接对众生说的,对众生不能用“第一义谛”,而要借助“世谛”,通过“世谛”使众生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使众生领悟了“第一义谛”。从这个意义上说,“世谛”与“第一义谛是相即的。在其他的早期大乘经中,有些也涉及“二谛”观念。一些经在论述与“二谛”有关的思想时不一定直接提到“二谛”一词,但有这方面的思想。

佛教二谛理论内容是什么

中观派是佛教般若思想发展史上较全面阐明“二谛”内容和意义的佛教派别,此派把“二谛”理论放在显要地位,它对“二谛”的解释与此派的其他理论结合得极为紧密。

中观派发展和强调“二谛”说与其在当时同其他派别进行思想交锋的需要有关。中观派在理论上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要批驳小乘有部的实有论,主张本派的空观,另一方面又要批驳方广部一类派别主张的虚无论,表明假有说。换言之,中观派一方面要批绝对化的“有见”,另一方面要批绝对化的“空见”。此派虽两见都批,但也不是力量平均使用,重点还是放在批“有见”上(在这方面中观派与般若类经一致,只是中观派在总体上对“中道”原则贯彻得好一些,对“空”、“有”的关系处理得较般若类经妥当一些)。因而在论述时反“有”论“空”的言行难免多一些,甚至有时是“过”了一些。如反“有”时连佛教的基本理论四谛、中道、三宝等都被“空”掉了。这样,此派就被许多派别(包括有部等小乘部派,甚至“外道”)指责为“无虚”主义。为了对付这样的指责,中观派就从“中道”的基本思想出发,抬出“二谛”的理论作为武器,反驳有部等不知佛的“二谛”说。强调本派所谓的“空”与方广部等的“恶取空”不同,而是仅指“缘起”(缘起无自性),也就是“假有”。假有与性空是一致的。或者说,“真谛与“俗谛”是一致或相印的。中观派也有“二谛相即”的观念,并进一步突出了这种观念在中观派学说体系中的重要性。

...查看更多

二谛与三性有何关系

在学习佛学时,师兄也要对二谛有了解。二谛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它不但含义深,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https://m.lengyanzx.com/otjopic/uecd/53441.html

二谛有何不同

进入佛教修行的师兄除了要认真修持佛法外,也要对二谛有更多了解。二谛指的是两种谛,而这两种...
https://m.lengyanzx.com/otjopic/uecd/53442.html

二谛是什么意思

二谛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它在佛教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而且二谛的意思也有一定深意,师兄在了解二...
https://m.lengyanzx.com/otjopic/uecd/53443.html

二谛理论在佛教中有何作用

进入佛教后师兄需要的对二谛理论有一定了解,它在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作用也非常大。师兄...
https://m.lengyanzx.com/otjopic/uecd/53444.html

二谛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习佛学的时候,师兄除了要认真了解佛学中的内容,也要对二谛有一个认识。二谛在佛学中占有...
https://m.lengyanzx.com/otjopic/uecd/53445.html

二谛的关系如何

二谛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原则,它的影响力很大,而且想要更好的了解佛教,是需要先了解二谛的。只...
https://m.lengyanzx.com/otjopic/uecd/53446.html

真俗二谛是怎么回事

佛教中的内容有很多,无论是哪方面都有着深意和道理,所以师兄在了解真俗二谛时,一定要认真,...
https://m.lengyanzx.com/otjopic/uecd/53447.html

结语

二谛中的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