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1)

发布时间:2019-10-20 10:19:42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1)

\

  三、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1.山河大地展现的佛体
  ?霹雳创始 ?孕育万物 ?丰富文化
  2.佛教与山河大地
  ?深山古寺 ?缘起性空 ?万法唯心
  四、日月风雷皆为佛用
  1.日月风雷奥妙的妙用
  ?天空万象 ?现实意义 ?互动共享
  2.佛教与日月风雷
  ?观念印证 ?天文贡献 ?说法妙用  --------------------------------------------------------------------------------  三、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个包含空间与时间、蕴涵三世与十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之宇宙,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後来科学家也证实,空气(风)、水、火、土是宇宙组成的要素,而且这四种要素均具有轻与重、冷与热、乾与湿、软与硬、静与动等相反的特性,由於这些特性组合比例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罗万象,也为万物带来生命。
  无论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风或生命体的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他三大,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当中,水大较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其中,静待因缘条件成熟便显现其作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度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当温度加热到摄氏一百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
  另外,我们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动力。节奏的海潮,规律地冲刷着大陆和岛屿,使海滨和海岸线改观;阳光的照射,使海水蒸发成水气,水气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间循环;雨水落下,汇成河川,所向之处,坚实的岩石也难以阻挡;熔岩在地底深处流动,从地壳薄弱处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无形的风也会改变大地,地球旋转生风,吹起砂砾,像无数凿刀把那些似乎永远不变的岩石,雕成各种形状。可以说,由於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运作,才显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伟大。
  《幼学琼林》一开始即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也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依佛教的观点,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以下分别说明涵盖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风雷之结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展现法身的体、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现的佛体  1.霹雳创始 ——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宇宙形成於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时像压力锅爆炸一样,能量向四面八方扩散,产生许多粒子,这些粒子经过长期撞击、排斥和相互吸引,终於形成一团包含原子、质子、电子的物质。此即印证佛陀所言,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坏、空,生灭变异中循环不已。
  大霹雳之後约十亿年,一颗恒星──太阳在银河系里诞生,原本围绕太阳的云气逐渐缩小成小块的物质,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地球只是星尘和陨石聚集的物质,後来由於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熔浆、烟灰和气体,这些气体除了水蒸汽,大部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与氯,尚无生命所需的氧气。
  那时地表温度约是摄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气冷却之後,水蒸汽形成云,降下雨,如此蒸发、降雨的循环,经过了几亿年,雨堆积成河川、湖泊与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气温变化、风吹雨淋,不断的侵蚀、风化,才变成能种植的土壤。
  有关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经》中记载:因为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於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称为「水轮」。由於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东胜神洲、拘罗洲的北拘罗洲、阎浮提的南赡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於一个太阳系。虚空中还有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恒河沙世界。
  佛陀从业力缘起、心识变现,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虽然角度和科学家稍有差异,但其见解却是以禅定智慧观察到的宇宙实相,究竟精辟且具科学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积为海洋,平均深度为三?七公里,如再加上内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积更高达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细胞是诞生於海洋,水可说是生命的来源,人体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构成的哦!
  生命不能没有水,但是海洋里全是不能饮用的咸水。所幸太阳的能量能将海水蒸发,变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渗入土里,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後又返回海洋。藉由这种陆地、大气和海洋间水的交递转换的「水文循环」(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咸水才能变成淡水,才能滋润生命,为万物所使用。同样的,陆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着森林的树根吸收水份,稳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滥而正常流入大海,乾旱时也能维持湿度,调节气候。
  水无所不在,在地球各个角落循环,并以不同面貌存在着。被全球公认为「可永续性生态学」研究泰斗的大卫?铃木博士,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加拿大温哥华,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里,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历故事,来说明所有水分子的运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读音)是夏威夷火山爆发喷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载浮载沉。後来随着云气飘至北美大陆的海岸,进入内陆,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脉,带着阿奎的云气开始冷凝、液化,变成雨落到地面,渗入土里。
  不久,阿奎被一棵树的根部吸进去,毛细管作用让阿奎爬上树干,到达树枝,又跑进松果内的一颗种子里。这时一只小鸟飞来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种子,然後往南迁移飞至中美洲热带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进入蚊子的身体。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飞,被一条眼尖的鱼吞噬,阿奎又跑进这条鱼的肌肉组织 後,雨林原住民前来捕鱼,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鱼,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类的肚子里。
  这就是阿奎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历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陆地上以及生物体内逗留和循环。
  水分子虽然简单,只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却具有奇异的特性。除了具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之外,一般而言,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会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温度时是液态,其比重在摄氏四度时最重,因此冰能浮於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冻,海面湖面结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温度一定保持在摄氏四度,如此冰下的众多生物才得以维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储存和放射热能。夏天时,海洋、江河储存大量的热能,到了冬天释放出来,调节地表的温度。洋流也会在热带地区吸收大量热能,运送到寒带地区,使当地的空气变温暖。水还具有超强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子并运送养分,也可以溶解岩石,及分解土壤中的养分和物质,将它们带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着变化多样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与情感!日本 I.H.M 总合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博士,十多年来,以波动测定法进行水的研究,後来又从水结晶照片中发现许多水的讯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这本书里提到,较之於自来水,天然水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而且水会听音乐,书中写道:
  听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呈现的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般美丽而整齐。遇上对美充满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结晶体也竭尽全力的呈现华丽的美感。……相对的,让水听充满愤怒及反抗语言的重金属音乐,结晶呈现的全都是凌乱毁损的形状。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会阅读文字:  看到「谢谢」的水,呈现的是清楚而美丽的六角型结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现的结晶则和听到重金属乐时一样,是细碎零散的结晶。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欢听好话,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恶。佛教度众的四摄法门,其中一项「爱语」摄,即是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给予赞叹、肯定。对於如佛之法身无所不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水,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们吗?
  地球是活的,几十亿年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着。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经过风、水、冰长期的侵蚀,有的形成独特的山岳,有的磨蚀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峡谷。即使是巍峨高耸的山脉,也会由於自然因素的侵袭、分解、脱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积沉淀,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等另一个造山运动继续再产生新的山脉;无论是山脉、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溃散,再溃散、形成的循环流转。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联合报》就曾报导,义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有一座沉没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岛,由於频繁激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统领西西里岛的波旁王朝、义大利、英国、西班牙四个国家,宣称拥有该岛主权,甚至义大利已派潜水员到海中的火山顶插上国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称其为义大利领土。
  常言「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事实上,如《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即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万事万物没有恒久不变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坚硬如山石,也须历经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
  岩石经过漫长风化形成土壤,土壤里的成份又不断混合、制造,才构成今日能创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将一撮土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土里竟是一个热闹的大千世界,有机物、无机物、动物、植物、矿物;各种液体、气体、软的、硬的物质,都在土里忙碌的活动着。  世界知名的当代生物学家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猎人》书中写道:
  一公克的寻常土壤,只不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的份量,里头便栖息了一百亿个细菌 …们代表了成千个物种,而且几乎全不为科学界所知。……  「佛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若非从显微镜观之,谁又能相信?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让大地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母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