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百年度春季学界禅七导师开示
(一)
经云:「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禅」是佛的心法。禅七,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禅」的意义。了解了,就知道修行的道路;如果不了解,则会一头雾水。如如不动的这念心是体,这念心究竟在哪里?这念心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念心有体、有相、有用。「教者,佛之口」,佛说法四十九年的一切言教,就是禅的作用。「律者,佛之身」,佛的行住坐卧、一切动静,即是「律」,律就是一种规则、规矩。所以,禅发之于口,就是佛的教;行之于身,就是律;归之于心,就是禅。
佛的心,就称之为「道」。佛法称「外道」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指心外求道。佛法强调,心即是道。怎么求道?怎么修道?必须透过我们的智慧,所以祖师云:「达磨西来一字无」,达磨祖师从西方来,一个字都没有;「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意思即是心外求法、心外求道,是不可能的事。了解这个道理以后,身为佛弟子,就要认清「禅」,了解「道」究竟在哪里?明白了,就称之为悟道;悟了以后,才是真正在修道。
把这条路找到了,才能一步一脚印地去走,这就是修道位,禅宗就称之为「保养圣胎」。所谓「圣胎」,就是指我们这一念觉性。假使保养不好,道就修不好;保养好了,这念心才有定、有慧,才能作主。经过一段时间,把这念心保养成功了,烦恼漏尽了,定慧具足了,行住坐卧这念心都存在,如儒家所说「清明在躬」,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念心保养成功了,动也动得,静也静得,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这念心。假使没有经过一段时间来保养,这念心不可能达到风平浪静,不可能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镜一样。因此,悟了这念心,才属于修道。
古德云:「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以后事更多。」没有悟到这念心时,认为自己好像是大菩萨、大修行人一样,通经、通教,能说会道,护持佛法,觉得自己很不错了。等到开悟以后,才知道不是简单的事,才知道修道就是归于自心,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能够掌控心当中的起心动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
心当中的烦恼,有见惑、思惑、无明惑,就好像三个不定时炸弹,要把它化掉,并不是容易的事。烦恼化除多少,这念心净化多少,就证多少果位。以小乘来讲,有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烦恼漏尽,证了四果罗汉,心空境寂,这时,自己就会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无论何时何地,身口意三业都不会退转、不会染污。这一生「所作已办」,一切恶业统统没有了,种子统统没有了。「不受后有」,来世没有生死。
(二)
佛法是一种智慧,证到菩萨果,有菩萨果的境界;证到罗汉果,有罗汉果的境界。现在一般人说自己是什么罗汉转世、什么菩萨转世、什么如来转世,这都是胡说八道。但是不了解佛法的人就半信半疑,相信他是济公、观音转世,就上当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先要了解「道」是什么,然后才来实践。禅堂就是一个实验室,如何静坐才能得到利益?必须要先了解「禅」的意义。「禅者,佛之心」,什么是佛之心?就是诸位听法这一念心,要清楚、要明白、要空,一尘不染。要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长期的熏习。禅七以七天为期限,最少是七天,才能够降伏自己的妄想、降伏自己的恶念。《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我们必须先降伏自己的妄心,能够掌控自己,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是第一步。起了恶念,马上惭愧忏悔,要照破,这就是降伏其心。
有智慧的人才能降伏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心,嘴巴讲错话、骂了人、跟别人起了冲突之后,才知道自己乱讲话,不知道分寸;但是,这也是一种觉察、一种觉悟,这是第二种。有些人讲错了话,和别人争吵,起了冲突、起了仇恨、起了斗争,马上就动之于身,打对方一耳光,才发现:「唉呀,我怎么打人家,这是动粗啊!君子动口,小人动手。」马上惭愧、忏悔,这是第三种。更等而下之的,不但打架,甚至于动刀动枪,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还说自己有道理,这就是众生,没有觉。
上等智慧的人,心一动马上就能控制自己,这就是观照、觉察、觉照。佛经云:「佛者,觉也。」佛在什么地方?佛是没有形象的,佛就是每个人的佛性、觉性。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灵山在哪里?诸位听法这念心静下来了,心清净了,烦恼漏尽了,就是灵山。灵山不是在外面,很多人去朝山、朝圣,心生恭敬,也有一些功德,但真正的圣在哪里?圣就在自己的心当中。禅七就是讲这念心,心即是佛,心明了、心净了,就是圣,这就是一条道路,悟就是悟这个。许多人修行很久,始终是在诵经、持咒,在礼忏、修善,并不了解究竟佛在哪里、道在哪里。
古时,高峰原妙禅师到外面寻师访道,都没有开悟。在旅店住的某一天,忽然生病发烧,到了晚上,口渴得不得了,从床上爬起来慢慢摸黑到厨房里找水喝。东摸西摸,找到一盆水,拿起来就喝。这水闻起来很香,喝起来又甜,一口气就喝完了。隔天一早,感觉病好了大半,想到昨晚在厨房里喝的水又香又甜,于是又到厨房里去,找到那一盆水,一看才知道是又臭又脏的洗脚水,忍不住呕吐,当下忽然彻悟,说了一首偈子:「饮之甚甘,闻之甚臭,非关外物,净秽由心。」同样的一盆水,昨天喝起来又香又甜,今天看到又脏又臭,为什么昨天没有这个境界?因为眼睛看见了,心生分别,所谓「万法由心」、「境由心生」,就是悟到这念心的作用。
(三)
禅七期间,不要打妄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一念不生。虽然一念不生,这念心却不是一个石头,要清楚明白。「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任何善事都要去做,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好话不说,身无善事不行。悟了这个道理,了解这念心有静、有动,必须要保养。所以,在禅七当中,要保养这念心。在禅堂里是保养圣胎,出了禅堂就要面对社会、面对现实,在动中磨炼这念心。无论是动、是静,都是禅,要静也静得、动也动得。所以,先要参悟,悟了以后要修,要保养圣胎。保养成功了,才能成道。
悟了以后才知道,这念心不简单,有些人虽然是悟了,但没有经过保养,八识田中善业、恶业的种子,没有办法转过来。所以,必须经过一番历练、磨炼。悟到以后,这念心达到一个定、慧的境界了,自己就有所感受体会。南台守安禅师云:「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要达到心当中一个念头都没有的绝对境界。假使没有经过检讨反省,没有经过一番净化,这念心没有办法宁静。所以参悟,一个是悟这念心,一个是禅修,要修这念心。
每个人都希望坐到一支好香,但是假使平时很少静坐,现在坐在这里,双腿又酸又痛又麻,心烦意乱,如坐针毡,就像在坐牢一样,这就必须要忍耐,只有一个「忍」字,没有别的。忍到最后,身体慢慢柔软了,心慢慢静下来了,身得轻安了。第二步,心真正静下来了,感觉四十分钟一剎那就过去了。因为这念心清净了,达到绝对的境界,没有时间、空间。所以,我们要了解这念心,心即是道,在这个地方才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性,才能体会到人生是很有价值的,生命是无穷尽的。
什么是无穷尽的生命?一般人的解释是一代传一代,下一代又传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儒家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也是一种说法,要达到这个境界也不简单。何谓立德?一个人要有道德,要有人格,要有伦理,这是最起码的。《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所说的德,除了内心以外,仁、义、礼、智、信,是否做到?这些做到了,还有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学校伦理、政治伦理,这些都要做到,这就是德。进一步,还要立功、立言。立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立言,要有著述。一个人的生命达到了三不朽,也是不简单,所谓「流芳千古」,虽然人死了,但是精神不死。释迦牟尼佛三惑漏尽,佛的修行、人格、道德、智慧、慈悲、德行,令后世景仰,乃至塑像礼拜,以表达内心的崇敬。佛弟子更建立道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佛所留下来的教化,集结成三藏经典,是智慧的宝库,就像儒家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四)
进一步说,立德、立功、立言,仍属于世间法,因为世间无常,最后整个世界都要坏掉,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佛经里记载,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有一万年,这一万年一过,就没有佛法了。末法时代乱象百出,例如,看了不良少年一眼,他马上就打你一拳、捅你一刀。末法时代,人心变得疯狂,人心不净、不定,已经颠倒了,沉醉在歌舞升平当中,没有善法可言,所以整个世界草木皆兵。
佛经里提到世界有小三灾、大三灾。小三灾,一是刀兵灾;一是饥馑灾,缺乏粮食;一是疾疫灾,如:SARS、禽流感、超级细菌,瘟疫一来,群医束手无策。
这个世界是众生的善恶业所感,现在全世界都在担忧地球暖化、恐怖攻击、生化战争,事实上,研究及试爆核子武器,都是自己破坏自己。以食物为例,猪肉、牛肉、鸭肉……什么肉都有毒,罐装食物有毒,蔬菜里也有残毒,整个世界都有毒。
此外,还有火灾、水灾、风灾、土石流……全世界都有这些灾难。大家能够在这里安心地打坐、修行,不仅是最大的福报,也能消除自己的恶业。
一般人也知道要从环保、要从节省资源来救这个世界。佛法就是告诉大众要惜福、修福,第一个,要节约,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这一生的福德是过去修善而来的,修善才能积福。过去修了善,这一生拥有几千万、几亿,把它用完就没有了。如果你知道惜福,就能用得很长久;虽然用得长久一点,但资源还是有限,所以不但要节流,还要开源,就是要继续修善,这样一来,福德就无有穷尽。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世界就有救了。一个是惜福,一个是修善,但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环保。打坐,就是心灵环保,要净化身心,净化心当中的贪瞋痴三毒。就算没有净化,最低限度这七天当中不起贪瞋痴,把它降伏下来,就有清净的功德。
这个世界是业感所生,要想化为人间净土,要先净化每一个人的心,要转化自己的恶业。我们的恶业,一个是见惑,一个是思惑,一个是无明惑。如果每个人知道把这念心转化清净,外面的风灾、水灾、火灾、土石流……就会消失。因此,佛经里提到「心净则国土净」,我们救不了世界,也必须要先救自己。所谓「业感」,一是共业,一是不共业。例如,全台湾、全世界都在乱,但也有不乱的地方;在一个大灾难当中死了很多人,有的人受伤,有的人只受到惊吓,有的人一点惊吓都没有,这就是不共业。整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怎么样都逃不了。只有在心当中检讨反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才能逃避得了这些灾祸。
(五)
佛法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趋吉避凶,如何消灾免难,如何长养自己的法身慧命,是人生的真理。禅七直截了当在这念心上用功,这念心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诸佛所传的也是这念心。在这念心上用功,法身慧命就会不生不死,成为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是在外面。念佛,是以名昭德,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来返照自心、净化自心;我们的心清净了,无量寿无量光,自己就是阿弥陀佛。平时修善积福,属于福报;打禅七则是净化本心,明心见性,这是最高的智慧。
佛是福慧两足尊,什么是福慧两足尊?日常生活上,知道惜福、修福,细水长流,广积福慧资粮;在禅堂就是专修,净化这一念心。把这一念心延续下去,就能坐到一支好香。什么是好香?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为什么?《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了解为什么过去心不可得?什么是心?什么是性?要了解心有无住心、有清净心、有善心、有恶心。在这个地方了解自己,就是无穷尽的生命。古德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什么是「绝学」?绝,并不是断灭,而是绝对。我们这念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这个世界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东西。相对的就是生灭,有生就有灭;绝对的,是没有生、没有灭。
诸位听法这念心达到绝对的境界,不但禅堂没有了,整个空间都没有了,这念心超然物外。假使有相对的心,就有生有灭。例如,禅堂在五楼,上面还有六楼,这时五楼是下,六楼是上;到了四楼,四楼是下,五楼变成上了。所以,上下是虚妄的,整个世界的名称、名相,都是虚妄的。在禅堂里,认为禅堂是内,走廊是外;我们在走廊上,又认为外面的庭园是外,走廊又变成内;站在庭园里,外面还有道路,道路又是外,庭园又变成内。哪个是内?哪个是外?哪个是左?哪个是右?男女相也是虚妄的,经过变性手术,男众可以变成女众,女众可以变成男众,是不是虚妄的?一切都是方便,没有一个绝对的,只是随顺众生而说。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来三十二相也是虚妄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外面找如来,是找不到的。如来在哪里?就在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能闻的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就是如来,所以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念心是本具的,没有去,没有来,要在这里认识自己。
傅大士有一首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我每天起床,佛跟着我一起起床,睡觉时,佛跟着我睡觉,究竟佛在哪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两耳不要听外面的声音,两眼不要看外面的世界,坐在这里,看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管它,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理它,只有这念心,《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是第一步,要歇得下来。
大众来打禅七,这段期间,家庭、事业……所有一切都要放下,没有了外面的是非,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了。心当中的妄想也要放下,不打妄想,不打昏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儒家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一剎那。道,是指我们这念心经常要清楚明白,要清明在躬,不可以想东想西、患得患失。
(六)
人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还有心灵生活。所谓「人贫不是贫,神贫实是贫」,贫穷不是缺乏财富,有些有钱人拥有几千万、几亿,但每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心得不到净、得不到定、得不到明,得不到心灵上的生活,仍然是一个贫人。不知道这念心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迷失了,就是在迷的众生,所以说「神贫实是贫」。「神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心里经常起贪瞋痴,再富有的人仍然是个贫人,这么多财富,一旦往生,一毛钱也带不走。只有修善积福,净心、定心、明心,寿命才是无穷尽的,这才是我们的真生命。「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能净、能定、能明,这就是心灵世界。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的心是很危险的,你动我的脑筋,我动你的脑筋,整个世界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乃至父母兄弟姐妹也互相寻仇、互相猜忌,这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明白这念心,要知道这念心才是无穷尽的生命。这个道理很少人知道,经云:「道细如毛,心粗如柱」,这念心很微细、很难见、不易修。众生的心是粗中又粗,菩萨的心粗中带细,佛的心细中之细,明察秋毫,洞彻观瞻,无所不知。佛的智慧广大,心净、心定、心明。心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就有这种功德。所以,先要了解「道」,假使不知道「道」在哪里,就是盲修瞎练,一盲引众盲。
了解这些道理以后,怎么修?「惟精惟一」,检讨反省、改过向善,时时刻刻检讨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惟精」,就是把渣滓、垃圾统统去掉、炼掉;「惟一」,经常检讨反省,漏尽三惑,这念心归一。「惟精惟一」,这个时候就能放心了,是新生命的开始。所谓「古道热肠」,这念心本来就是,但是没有经过一番熏修,仍是随业流转,沉醉在纸醉金迷、名利权势当中,不知道人还有新的生命。
人人都称赞孔子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什么都不知道,心当中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假使有人问我事情,我告诉他一个因、一个果,一个开始、一个结论,这些我统统都知道。儒家所说的心法与佛法所说的心法,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只是有深浅之分。孔子是世间的圣人,如来是出世间的大圣人。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回也其庶乎,屡空。」颜回三个月当中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念心清净、不违仁,悟到了空。禅七当中,心里面的烦恼、妄想、杂念,统统放下,禅宗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空得下来就结业了。
(七)
儒家的思想是「内圣外王」,「内圣」,指心要正、要定、要明;「外王」,以慈悲心、智慧心安定社会、统治人民、建立国家。因此,儒家的思想是菩萨的精神。《大学》讲三纲领、八条目,「夫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假使国家没治理好,不可能统治世界;要使国强民富,必须整个社会安定。各大强国都想统治世界,拥有坚甲利兵,乃至飞机、军舰,结果成功了没有?都失败了。所以,要先把国家治理好,才能够天下太平。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先齐家。自己的家庭一定要治好,假使家庭四分五裂、明争暗斗,夫妻不和、儿女争吵,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家庭不和,怎么治理国家?不可能的事。五口之家都治不好,台湾二千三百万人,大陆十四亿人口,怎么治得好?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以身作则。有言教和身教,家庭才能和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不能修身,怎么教导子女?做人要有人格、德行,这是最重要的。现在一般人只注重学问、学位、技能,不重视修身,这是错误的教育。父母说到要做到,老师也是说到做到,行住坐卧都要有一个分寸、原则,子女才有一个榜样、标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把身修好,必须先正其心,心要端端正正。这个很重要,就是佛法说的修身正心。心正,不是简单的事。佛法里面讲得很好,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这个道理适用于整个社会。「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要诚、要敬。「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使我们的意清净,具有正知正见。「先致其知」,即是端正知见。
怎么样才能把知见端正?「致知在格物」,「格」,就是改革。禅七就是在格物,每个人内心都有烦恼渣滓、七情六欲,都有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就是「物」。「格物」,就是转识成智、化腐朽为神奇,把心当中的烦恼化得干干净净的,心中一片光明,这就是修行。现在一般人认为「自己快乐就好」,但是,你快乐,妨碍人家快乐;你自在,妨碍人家的自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错误的。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与现在的科学、哲学毫无冲突。
(八)
只要心清净了,就有智慧,心光明了,就有福报,看任何事情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假使整个世界是一局棋,有的人只看到下一步棋,有的人看到二步、三步,有的人能看到四步、五步。心清楚了,就能看全盘棋。
心法是根本,无论做什么事,无论时代如何进步,都能够运用这念心,这个道理是历千古而常新。心净、心定、心明、心清净了,心宽体胖,身体也会健康,什么都看得开,都能从正面看,不会从负面看。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不原谅他人,不尊重他人,斤斤计较,是非始终没完没了。从正面看,海阔天空;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一般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指观世音菩萨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而是指心净、心定、心明了,为人处世能面面观,近也看得清,远也看得清,东西南北上下十方,都看得清清楚楚,不会轻举妄动,就像有一千个眼睛这么广大的智慧。每个人只有两只手,如果有千只手,能做更多的事。哪里去找一千只手?所谓「君子身可大可小,丈夫志能屈能伸」,什么事情都愿意去做,什么事都可以去学。当老师的可以教书,也可以打扫清洁……做种种事情,这不是观音是什么?这就是千手千眼。佛法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事上来说,要「博学多闻,增长智慧」,如孔子精通六艺,什么都知道,学这些作什么?学以致用。不学,什么都没有。
「万变不离其宗」,心为根本,这念心是最重要的。禅七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一切,认识自己。平日大家都很忙,一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精神疲倦了,什么都放下,静坐养神,休息三分钟,感觉精神就变好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就不会失去方寸。打坐、诵经、念佛,都能帮助心定下来。静能养神,静下来之后,就没有烦躁,心要静、要定,所谓「宁静以致远」,就是这个道理。心定下来之后,还要净化烦恼,这是更进一步的。
禅七一开始即为大众传授八关斋戒,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所谓「定以伏惑」,定,能把烦恼降伏下来;「慧以断惑」,自己检讨反省,心当中哪个烦恼最厉害?经常发脾气,是瞋的烦恼;平时懵懵懂懂、糊里糊涂,容易做错事情,是痴的烦恼;财色名食睡,是贪的烦恼。检讨自己哪一样烦恼重,要针对这个烦恼来对治,这就是慧。我们的心当中有很多烦恼小偷,起一个坏的念头,就偷了自性功德,心当中就变成一片黑暗;起十个恶念,心当中就是十分黑暗;起一百个恶念,就是一百分黑暗,这个心始终没有光明。
梦虽然是虚假的幻境,但是梦从心生,看看自己晚上作梦,梦到光明没有?一般都很少。心当中有善念,才有光明;恶念就是黑暗。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诵经、持咒、打坐,心清净了,当下即是净土;受三皈五戒、修十善,就是天堂。心恶,就是地狱,处处都在动人家的脑筋,做了坏事,平常都是惊慌恐怖,担忧东窗事发,这念心已经堕落下去了,堕落在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自己还不知道。
(九)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十法界都是由这个心造成的。起贪瞋痴,造五逆十恶,属于三恶道;受持五戒,属于人道;修十善,属于天道;修四谛、十二因缘,是声闻缘觉道;修六波罗蜜,是菩萨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佛道。十法界都在一心当中,命由己作,自己可以操控自己的命运,不必向外求。
所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过去是男性社会,现在则是男女平等,每个人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但是,自己要知道努力。「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从今种种譬如今日生」,要从心地开始,净心、定心、明心,只起善念。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皆当成佛。先要知道佛性在哪里?佛性,就是觉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觉性。
觉,有始觉,有不觉。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是不觉,虽然有觉性,不起作用也等于没有,每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受苦受难。现在开始觉悟了,就是始觉,继续不断地努力,从观行觉、相似觉、分证觉、究竟觉,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地,愈来愈光明,愈来愈有福德、有智慧。富贵人家修行学佛,是从光明到光明;贫苦人家修行学佛,是从黑暗到光明,最后都是一样的。
禅七首先要了解「道」在哪里,道就是心,心净、心定、心明,这就是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什么都不要想。心歇下,但不是个石头、木头,听法这个灵知灵觉要存在。《金刚经》说「无住生心」,要动也动得、静也静得。打了瞌睡,知道不要打瞌睡;打了妄想,就要赶快剎车。心当中有两个小偷,一个是昏沉,一个是妄想,要把这两个小偷制伏,心就能够光明,就能得到禅修的利益。
打禅七坐在这里,不是空坐、白坐,要在心地上用功。起初用的方法,就是一个「忍」字;第二个,什么都要放下。学会了忍、学会放下,觉性要存在,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境界,不要理它,就是这念心。坐香、行香、跑香,始终不离当念。从这个地方用功,一定可以坐到一支好香。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心能够达到宁静、绝对的状态,整个身心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是不要去求,而是要歇、要净、要定、要明,不随外境所转;烦恼来了,知道对治。这样继续用功,经过一天、二天、三天、四天……对这念清净心、无为心,一定多多少少有所体悟,这支好香一定会现前。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