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篇 第八节、持戒的功德
(S?lànisaüsa)
一、在《法句经》第54-57偈中佛陀说:
“花香不能逆风送,栴檀.答嘎拉.茉莉。
善者之香逆风送,善人之香飘诸方。
栴檀.答嘎拉,青莲.瓦西其,
如是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栴檀.答嘎拉,此等香甚微。
持戒香最上,上飘于天界。
具足诸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脱者,魔不知其道。”
二、在《增支部·布施再生经》(A.8.4.5)中佛陀说:
“诸比库,持戒者的心愿能因[戒]清净而成就。”
三、在《中部·若希望经》(M.6)中,佛陀说持戒者能够成满所愿:
“假如比库希望:‘愿同梵行者们喜欢、满意、尊重和尊敬我。’……
希望:‘愿我能获得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
希望:‘愿我受用衣、食、坐卧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报、大功德。’……
希望:‘愿已故、去世的亲族、血亲们以净信心忆念我时,能使他们有大果报、大功德。’等等,他就应当完全持戒。(M.6 / A.10.8.1)
四、在《长部·大般涅槃经》(D.16)中又提到,持戒者因具足了戒,能在今生和来世获得五种功德,即:
⑴、具足戒的持戒者因为不放逸而获得大财富;
⑵、持戒者以具足戒而善名远扬;
⑶、具足戒的持戒者无论走近哪一众中:若刹帝利众、若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沙门众中,走近时都有自信而不羞愧;
⑷、具足戒的持戒者临终不昏迷;
⑸、具足戒的持戒者身坏死后往生于善趣、天界。
五、佛陀还说到持守净戒是生天之因:
“诸比库,圣弟子具足圣者所喜之戒,无毁、无断、无斑、无杂、自由、为智者所赞叹、无执取、导向于定。诸比库,这是第四福果、善果,能带来快乐,为生天之因,有快乐果报,有助生天,导向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和快乐。”(A.4.6.2)
六、《小诵注-阐明胜义》在解释受持五戒能获得的各别果报时说:
离杀生能获得[23种善报]:手足健全,身体高大,灵活敏捷,步履稳健,优美,柔软,洁净,勇敢,大力,口齿清楚,受大家喜爱,柔和,友谊不破,大胆无惧,不受侵害,不会受攻击而死,随从众多,容貌端庄,外表俊美,健康少病,快乐无忧,与所喜爱、可意的在一起而不分离,长寿等等。
离不与取能获得[11种善报]:大富大贵,丰衣足食,财产无量,获得还没有的财富,已拥有的财产安全,容易获得想要的财富,财产不会被王、贼、水、火、不孝子孙等所败,获得奇珍异宝,世间最上,无所不知,生活快乐等。
离非梵行能获得[19种善报]:没有仇敌,一切人所喜爱,获得食物、饮料、衣服、住处等,睡眠安乐,醒来快乐,解脱苦界的怖畏,不会生为女性或不男不女,不忿怒,光明磊落,无惭颜,无愧色,男女互相喜爱,诸根圆满,五官端正,无猜疑,清闲,生活快乐,无飞来横祸,不会跟喜爱的别离等。
离虚妄语能获得[14种善报]:诸根明净,言语清晰、甜美,牙齿整齐洁白,不太粗,不太细,不太短,不太长,所触舒适,口有莲香,随从恭顺,言语受欢迎,舌头如莲花、青莲花般柔软、红薄,不掉举,不轻躁等。
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能获得[30种善报]:很快明了过去、未来、现在所应做的事,正念常现前,不疯狂,有智慧,不懒惰,不愚钝,不懦弱,不迷醉,不放逸,不愚痴,无恐怖,不激愤,无嫉妬,言语真实,不两舌、恶口、杂秽语,日夜无懒惰,知恩,感恩,不悭悋,乐施舍,有戒行,正直,不忿怒,有惭,有愧,见正直,大智慧,具慧,智贤,明辨是非等果报。
七、在《清净道论》中说:
Sàsane kulaputtànaü, patihà natthi yaü vinà
ànisaüsaparicchedaü, tassa s?lassa ko vade.
“住立于[佛]教中的良家子,除了戒更无[他],
其功德的界限,有谁能说呢?”
“戒香实能胜,一切诸种香;
飘散至十方,成就不破坏。
持戒者为器,敬奉与尊重,
虽作少得多,持戒有大果。
现法之诸漏,不害持戒者,
持戒者能尽,来世之苦根。
若人界成就,及天界成就,
对彼具戒者,有愿得不难。
此究竟寂静,涅槃之成就,
具足诸戒者,心常追随彼。
戒为得一切,成就之根本;
多种功德相,智者分别之。”(Vm.1.21)
八、在许多的经典中,佛陀反复强调持戒清净是修习止观的前提、培育定慧的基础、断除烦恼的根本:
“如是,阿难,诸善戒是为了无悔,有无悔的功德;无悔是为了愉悦,有愉悦的功德;愉悦是为了喜,有喜的功德;喜是为了轻安,有轻安的功德;轻安是为了乐,有乐的功德;乐是为了定,有定的功德;定是为了如实知见,有如实知见的功德;如实知见是为了厌离,有厌离的功德;厌离是为了离贪,有离贪的功德;离贪是为了解脱知见,有解脱知见的功德。阿难,如是通过诸善戒而次第到达至上。”(A.11.1.1)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完全修习戒,能获得定之大果报、大功德;完全修习定,能获得慧之大果报、大功德;完全修习慧,则心完全从诸漏中获得解脱,也即是——欲漏、有漏、无明漏。”(D.16)
修习戒、定、慧三学是断除烦恼、证悟涅槃的次第。
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修习止观(samatha- vipassanà),培育增上心学以及增上慧学,他就应先要令自己的戒清净。在戒清净的基础上培育定力,拥有定力的禅修者则能如实知见五取蕴,知见一切诸行的无常、苦、无我。通过培育和提升观智(vipassanà-¤à?a),则能使心解脱烦恼,证悟涅槃。
因此,戒清净是修习止观的前提、培育定慧的基础、断除烦恼的根本。
九、若禅修者想要证得禅那、神通与道果,必须在完全持戒的基础上勤修止观:
“假如比库希望:‘对于增上心、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愿我随愿而得、容易而得、不难而得。’……
希望:‘对于那寂静、解脱、超越于色的无色[定],愿以[名]身触而住。’……
希望:‘愿我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
希望:‘愿我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
希望:‘愿我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希望:‘愿能断尽诸漏,即于现法中,以自己之智证得与成就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他应当完全持戒,致力于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前往空闲处。(M.6)
禅修者通过修习止业处(samatha kammahàna)来培育增上心学。增上心学也称为心清净。心清净包括近行定(upacàra samàpatti)和安止定(appanà samàpatti)两种。近行定属于欲界定,而安止定则是指八种定(aha-samàpattiyo):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无论是要证得近行定,还是要证得四种色界禅那及四无色定,完全地持守戒律是必要的。
同样的,完成增上慧学需要修习观业处(vipassanà kammahàna),次第地培育观智。当世间观智成熟时,禅修者则能证悟出世间道智。能够断除烦恼的就是道智。
道智由低至高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入流道智(sotàpattimagga-¤à?a)、一来道智(sakadàgàmimagga- ¤à?a)、不来道智(anàgàmimagga-¤à?a)与阿拉汉道智(arahattamagga-¤à?a)。其中,阿拉汉道智能断除一切烦恼,故阿拉汉圣者也称为“漏尽者”(khàsava)。
禅修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是由出世间道智执行的。成熟的世间观智是令道智生起的近因,而观智的培育需要强有力的定力。要培育定力,禅修者首先必须持戒清净。因此,在《清净道论》中把戒清净和心清净称为修习慧的根本。(Vm.2.662)
十、戒律犹如佛陀教法的命脉,对佛陀正法的住世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律注中说:
Vinayo nàma Buddhasàsanassa àyu,
Vinaye ?hite Sàsanaü ?hitaü hoti.
“律为佛教之寿命,律住立时教乃住。”(Pr.A.)
持戒的功德脚注部分:
34 完全持戒 (s?lesvevassa parip?rakàr?):他完全地持守四种遍净戒:巴帝摩卡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即是说应通过无缺失、完全地持守诸戒来成为一名戒具足者。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