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禅修。谈到禅修,就必须依照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说,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
谈到戒清净,对在家人来说,要守护好五戒,有条件的话应持守八戒。对于比库来说,有四种遍净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la),即比库应当守护的律仪。
第二、根律仪戒(indriyasaüvara-s?la),根即感官;守护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称为根律仪。
第三、活命遍净戒(àj?vapàrisuddhi-s?la),即须正命而活(正确的谋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
第四、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la),即正确、适当地使用生活必需品,包括袈裟、饮食、住所、医药等生活用品。
无论在家、出家弟子,都应当守护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净。唯有以戒清净为前提,才谈得上修习止、观。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承,禅法可以分为两大业处:
1.止业处(samatha-kammahàna);
2.观业处(vipassanà-kammahàna)。
其中,修习止业处能够培育定力,属于增上心学;修习观业处能够培育智慧,属于增上慧学。
对于修习止业处,佛陀教导了很多种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这些业处是依所缘来分的,即通过专注四十种不同的所缘而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四十种业处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以及一差别。
对于观业处,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为方便理解,兹将《清净道论》之止观修习次第列于下表,以供参考:
三学
|
七清净
|
十六观智
|
增上戒学
|
戒清净
|
(四遍净戒)
|
增上心学
|
心清净
|
(近行定与安止定)
|
增上慧学
|
见清净
|
1.名色识别智
|
度疑清净
|
2.缘摄受智
|
|
道非道智见清净
|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未成熟)
|
|
行道智见清净
|
4.生灭随观智(成熟阶段)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
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
|
|
13.种姓智
|
|
(解脱)
|
智见清净
|
14.出世间道智
15.出世间果智
|
(解脱知见)
|
|
16.省察智
|
戒与止观脚注部份:
[1] 业处:巴利语kammahàna的直译,意为“工作处所”,即心工作的地方,也即是修行法门,或修行时心专注的对象。
2 所缘:巴利语àramma?a。心识知的对象,心缘取的目标。如颜色、光是眼识的所缘,声音是耳识的所缘等。
3 修习四十种止业处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称为心清净。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