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关于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05 18:03:50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关于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讨

  佛教的根本理念是自觉、觉他的道德自我约束,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佛法的教育就是一项科学的管理。

  就管理本身来说,管理是对自我道德行为出现漏洞时的补救,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有着与法律相同的作用。他对我们现实社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作用,也可以说补足我们现实管理的不足。理由是佛教两千五百多年来在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管理原则,佛教的戒律是佛陀制定的,而清规则是中国的历代祖师根据中国佛教本土的具体情况,所做的补充,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在不断的改进使之更加合理。这也是佛教经久不衰的真实现象。我们认真的研究和运用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构建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1.原始佛教的管理形成

  在两千五百前释迦佛在古印度成佛后第一件事就是传法(也可以说是教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管理和实施管理的起源,不过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越来越多,随之管理的必要性也开始体现。

  2.佛教管理形成的分类

  通常我们把它分为两部分:原始佛教对思想和行为的管理、原始佛教对公共和私有财物的管理。

  原始佛教认为思想的运动可以决定行为的好坏。所以最初佛陀是以思想管理为主题。他引导弟子们正确和建康的思维。比如世尊把世间的一切看着是梦泡影,把生、老、病、死看做是一种无常。把这些现象都归纳到了思想不建康的运动、所带来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思想。于是因与果的关系就随之体现了。因此世尊开始制定种种解脱痛苦的方法来管我们自己。也可以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每一法都包含了思想与运动和行为的管理。

  原始佛教对公共和私有财物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在当时随着学生越来越多,有从不同社会和不同背境乃至不同的家庭相聚在一起,形成了很大的僧团。公共管理的必要性也同时因此产生。早期人们的思想单纯。可用物资也不多,相对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尽管如此,世尊也制定了很多的僧团管理制度。比如基本戒律的增守和个人依钵的管理规定以及集体出行等管理办法,对病人的护理和关爱等制度。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融入了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概括如下:

  1.对印度佛教分散研究,完成了后来所出现的各大宗派。

  佛教传到中国后得到了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并且组织了许多高僧大德对经典进行了集中管理,分散研究。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和信息不通,各路高僧、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经典都以是最上承之法。后来各立派别建制成宗。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

  2.组建丛林管理和传法、集体修行的形势。(也就是修建寺院)

  中国佛教的宗派产生对后期佛教寺院建设和管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唐代时期出现了大量学者和社会人士出家修行。中国佛教寺院的管理因此而不断的产生。

  3.制定了丛林规约和寺院管理制度。

  由于寺院出家人越来越多,于是历史上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的意义得到了全国的响应。因此有了以下制度。

  (1)清规戒律

  (2)方丈的礼请

\

  (3)寺院资产的管理

  (4)礼请班首、执事等制度。

  一千多年来,我国佛教在管理上更加成熟,更加合理。所以说在佛法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