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往生保证怎么能拿到?单靠真信切愿就可以吗?也可以理解为老师说的净土修行次第吧,在“有”的层面去真信切愿,拿到往生保证了,就可以略伸展,往“无”的层面探讨探讨
?答:往生保障哪里得啊?说句最最实在的,绝对不骗人的话:如果真的信,真的愿,已经往生在握了。往生这很多人都希望的,可真的有信、愿吗?咱们说的那个信愿,和往生信愿是有点差距,这个差距是从我们对教义、对佛法、对圣道的理解不同中来。就是说,学佛其实最难的,不是去通过行做证明,而最难的还是信。因为不信,所以行做才会夹藏私带各种不合时宜的东西在其中;因为不信,所以在行做的坚持和贯彻上,总会找各种理由去打折,乃至怠惰于行做。行做是可以检验信愿的,说的再好,行做上不去,说的都是废话。
所以往生保障其最大的力量来源,并非是靠行做去证明,这已经是下之下策了。往生保障就应该是:听到经文如此说,就深刻的知道自己必定可以往生无疑。
而我们很多同修不是这样的,听到就开始思维了:那得是什么根性啊?什么善根啊?什么福德啊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计较,但凡计较就是因为没有明白。当我们去计较,必须要做到这样、做到那样、做到什么样的时候,才能得到往生保障,这其实已经是不清晰了。
我们也提这些东西,比如消业培福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提?是以什么角度?什么原因?什么次第出现的这些内容呢?
以消业来说,我们可以站在三个层面上探讨消业的必要性。
一,在凡夫层面。我们是一个凡夫,希望自己的求愿能得到满足,希望自己的事情顺利,希望少受苦多享乐。所以就要抬出因果律,做恶多端的人如何享福啊?消除业力可以帮助事情更顺畅起来,可以让身体更健康,对不对?所以消业对凡夫而言,你多希望自己事情顺畅,就应该多重视消业。
二,在修行人层面。这里包括了几个过程:
1,仅是佛教爱好者的水平。没事看看佛教的道理,平复一下情绪,陶冶一下就完毕了,这类人如果需要更深一些接触佛法,那么必须要去消业,业力是阻碍前进的重要外在力量,你想顺畅、想趋近佛法,不去除这些障碍能接近吗?
2,更多学佛人还是希望自己有一个修学的成绩,有一个成果。所以学佛能否顺畅坚持,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你想一路学佛到底,业力不消除,某个强大业力成熟了,令我们不能坚持学佛了,这怎么办?而且这样的事情也是频繁发生,所以想扫清障碍,消业是必须扎实做好的。于是消业就出现在解决当下困境、排除最大忧患、提前扫清障碍的层面体现了价值和意义。
3,希望自己能往生极乐的。我过去举例子,往生极乐就好像是搬家一样,你想搬家邻居不让怎么办?因为欠邻居的东西没还,所以咱们就更重视消业。因为消业是偿还业债,你想往生极乐,业债可以有,但是如果业债太多了,这会阻碍往生的,我们知道业力是能障碍圣道的。所有的力,所有冠以某某力的部分,最后都要通过力量的相互制衡对消,决一胜负的中和出综合方向,业力太大就必须要深思维:业力也是力,愿力也是力,虽然力量的性质不同,可是实际效果是不容忽视的,消业是保障尽最大可能的消减负面拖拽的力量,从而促成更顺畅的往生。
三,从大乘的角度。大乘讲的是慈悲、是菩提、是自度度他,菩提就是究竟的利他,慈悲是度他的基础,我过去说“慈悲其实就是给我们去做救度众生的一个借口”如果站在大乘的角度,还债了业不也是一个救度众生的借口吗?
继续上升大乘的角度,还债了业其实也是圆满宿世身口意的途径,是圆满宿世愿力的方式,是方便救度众生的形式,也是随顺佛陀教诲——领受救护众生的使命。
所以我们通过消业的形式,从多个层面满足各个层面的需求。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了消业的效果,可是消业不等同于培福,消业培福又不等同于求生极乐,这是本质的事情。而我们想获得或者开启真实的信愿,这个说来话长。现在是勉强用罢了,谈不上真信真愿,所以用《地藏经》启发愿力,用《普门品》坚定信心。这就说到为什么要用三部走来学佛,其实就是因为信愿都不得其力,如果这个问题看不到,走到最后,绝对是徒劳无功。那么多学佛人,已经在前面帮我们验证了,自己还要再亲自验证一次不成功吗?如果你舍得这次难得的人身机会,非要自己验证一次,我也不拦着,老话说的好,上赶子不是买卖,非要让你如何如何,好像是图了你什么,不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而往生保障在我来看,其中99%是来自于对义理的真实理解,而非是靠行做,剩下那1%才是这些消业、培福的事情,才是这些细节细节细节的计较和分别。
佛光是普照的哦,既然在佛光中,为什么没得到触光安乐、触光柔软、触光垢灭善生的效果呢?义理掌握了,就应该是念念如此,每每的呼吸都在柔软安乐、垢灭善生,这才是往生保障啊,对不对?佛愿接,我愿去,这就是保障;而佛肯接,我不肯去,这就不是保障。为什么我不肯去、不愿去、不想去、不乐去?怎么解决这个?各位自己思维。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