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能海上师 集
智敏上师 讲
多宝讲寺
第一讲1
第二讲14
第三讲27
第四讲40
第五讲56
第六讲70
第七讲85
第八讲103
第九讲117
第十讲129
第十一讲146
第十二讲164
第十三讲181
第十四讲197
第十五讲220
第十六讲236
第十七讲251
第十八讲267
第十九讲284
第二十讲300
第二十一讲320
第二十二讲339
目 录
缘起及藏地佛教简介 1
缘起 1
藏地佛教分期概况 1
宗大师简历 4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7
释题目 8
启白宗大师 10
归敬颂 11
归敬上师 11
归敬广般若传承祖师 12
归敬深般若传承祖师 14
三士前导 15
下士道 18
中士道 24
上士道 28
止观修法 31
密乘道 33
回向 37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40
归敬颂 40
初 三士前导 41
甲初 有暇资圆之信乐 41
乙一 得八有暇 41
乙二 得十圆满 43
丙一 依内五种 44
丙二 依外五种 46
甲二 入道方便 48
乙一 亲近善士 48
丙一 亲近之功德胜利 49
丙二 所亲近之德 52
善知识十德 52
依止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60
不善依过患——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64
丙三 能亲近之事 65
丁一 意乐 65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68
丁二 加行 70
乙二 听闻正法 70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70
听闻正法轨理 73
断器三过——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77
能依学者之相——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78
乙三 如理作意 80
乙四 法随法行 83
二 下士修法 87
甲初 念无常 87
乙一 凡有情必死之决定 87
乙二 死不定何时来 87
乙三 死至时无可拒止 88
乙四 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88
三根本九因相——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89
甲二 观恶趣 93
乙一 游履何道自无主宰 93
乙二 狱中寒热等苦 94
乙三 饿鬼饥渴等苦 94
乙四 畜生饥饿互食鞭打负重杀害等苦 94
甲三 归三宝 97
乙一 决定 97
乙二 信乐 98
乙三 受归 98
乙四 行持 99
丙一 别学 99
丁一 应止者 99
丁二 应持者 101
丙二 共学 104
甲四 明业果 106
乙一 认业果决定 107
丙一 五果 107
丁一 异熟果 108
丁二 等流果 111
丁三 增上果 114
丁四 士用果 116
丁五 离繋果 116
丙二 四报 118
乙二 黑白业之取舍 121
丙一 十善应取 121
丙二 十恶应舍 121
十不善之过患 122
乙三 除黑业四力 128
丙一 灭现行罪力 128
丙二 灭过现罪力 128
丙三 令罪不现行力 131
丙四 依止力 131
四力忏悔——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131
乙四 破邪见 133
丙一 破毁谤戒乘 134
丙二 破恶取空 134
丙三 开示愚痴不畏罪 136
下士道总结 138
三 中士修法 141
甲初 四谛 142
乙一 苦谛四相 143
丙一 苦苦 143
丁一 三苦 143
丁二 八苦 145
八苦——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147
丁三 六道等苦 165
丙二 苦无常 169
丙三 苦空 170
丙四 苦无我 170
乙二 集谛四相 170
因集生缘 170
烦恼行相与过患 171
淫戒摄修心要——引《律海十门》 178
集谛四相补充 182
乙三 灭谛四相 185
《俱舍》所说灭谛四相 185
《现观》所说灭谛四相 186
乙四 道谛四相 188
《俱舍》所说道谛四相 188
《现观》所说道谛四相 188
甲二 三十七助道品 192
略释 192
乙一 三四 198
丙一 四念处 198
丙二 四正勤 200
丙三 四如意足 201
乙二 二五 203
丙一 五根 203
丙二 五力 204
乙三 只七—— 七觉支 205
乙四 单八——八正道 207
(附)五种邪命 208
修行位次 209
三十七道支的体 211
十二缘起颂 212
十二缘起回顾 220
中士道总结 225
四 上士修法 226
甲初 修平等舍心 226
乙一 怨亲不定想 227
乙二 自他易地想 228
乙三 等皆如母想 229
甲二 修菩提愿心 230
乙一 引言并发心之法喻及方便总说 230
乙二 正观 246
丙一 知母 246
丙二 念恩 247
丙三 报恩 249
丙四 悲心 251
丙五 慈心 254
丙六 增上心 254
乙三 结语 258
甲三 六波罗蜜 262
乙一 施波罗蜜 262
丙一 施种类 263
丙二 施功德 264
丙三 对治施障 266
布施度——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268
乙二 戒波罗蜜 272
丙一 戒体 272
丙二 戒相 274
丁一 性戒 274
丁二 遮戒——菩萨三聚戒 275
戊一 律仪戒 275
戊二 摄善法戒 276
戊三 饶益有情戒 276
丙三 破邪见 278
丁一 辨定共道共与律仪戒 278
丁二 辨无律仪戒菩萨戒则不具支 282
乙三 忍波罗蜜 285
丙一 耐他怨害忍 285
丙二 安受众苦忍 289
丙三 得法忍 295
乙四 精进波罗蜜 298
丙一 云何精进 298
丙二 如何精进 299
乙五 静虑波罗蜜 301
丙一 现法乐住静虑 301
丙二 能引功德静虑 302
丙三 饶益有情静虑 302
乙六 般若波罗蜜 305
丙一 三种般若(名相) 305
丙二 二智(体用) 307
丙三 三慧(得因) 308
入般若法门 310
(一)何谓般若 310
(1)名义 310
(2)体性 312
(3)义相 312
(4)理相 314
(二)以何故学般若 314
(1)声缘 314
(2)菩萨 315
(3)佛 316
(4)总说 316
(三)何等人应学般若 317
(1)下士 317
(2)中士 317
(3)上士 318
(4)外相 319
(四)应如何学般若 320
(1)应舍 320
(2)应学 323
(3)闻 326
(4)思 328
(5)修 329
(6)生善 330
(五)依止何人学习般若 332
(六)如是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333
甲四 四摄法 335
总说 335
乙一 布施 336
乙二 爱语 337
乙三 利行 337
乙四 同事 338
五 密乘修法 340
甲初 密义略释 340
乙一 尊贵密 341
乙二 微细密 341
乙三 普遍密 342
乙四 隐显密 342
乙五 总持密 343
乙六 发心密 344
乙七 次第密 344
丙一 境善巧 345
丙二 对治善巧 345
丙三 时劫善巧 348
丙四 资粮善巧 349
丙五 师资善巧 349
乙八 无知密 350
甲二 密器之铸成 350
乙一 具足修持菩提 351
乙二 学习完全次第深修广行般若之教理 352
乙三 分全证得空理加持而生之密乘信愿 353
乙四 总颂 354
甲三 择师法 355
乙一 拣除者 355
乙二 应具者 356
乙三 总法则 359
甲四 受学密乘戒 360
甲五 修行要道 360
乙一 依止 361
乙二 修行 361
结愿 362
思考题 363
缘起及藏地佛教简介
第一讲
缘起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我们这一次讲这个《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说,我们在这里建立了道场以后,给本地的居士们讲经的机会几乎是没有。因为有一些太深了,听不懂,所以说都没有参加。那么,这一个是比较基本的,就是容易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还有许多沙弥,他们是依止来学法的,收了依止之后不教诫,那是不允许的。那么来了之后,一定要教授教诫。所以说,我们讲比丘戒他们听不到,那么也要抽一点时间再讲一点。这样子普遍地利益四众弟子,那些居士们也可以参加。
我们大概一个月讲几次。那么这个教材,因为上海的书店已经没有了,我们自己在印。有书的先拿了书看,没有书的下一次可能我们的单行本会印出来。
现在我们要讲这个书。因为很多人要产生一种想法:这是藏地的,好象是密法。那么我们先要解释一下。这不是密法,这是《菩提道次第》,是显教。 《密宗道次第》才是密法,《菩提道次第》是显教,并不是密法,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因为这是藏地来的,我们比较陌生,所以我们还是大概地把藏地的佛教也稍微地介绍一下。今天因为没有书,我们就将就讲这一些。先有一个概念,当然详细的是很多。
藏地佛教分期概况
藏地的佛教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我们汉地唐朝唐太宗的时候,大约是公元七世纪,藏地的一个国王,叫松赞干布,他要跟汉地的大唐友好。他就派一个使者,要请唐朝的公主下嫁给他。那么这样子呢,唐太宗就派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带了很多的佛教的经典、佛像,还有僧人一起进去。这是藏地开始有佛教的一个开端。
文成公主下嫁之后,第三代的国王,那就是墀得祖敦,这时他又迎请了汉地的金城公主。所以,汉藏的交流使汉地的佛法也随着大量地涌进藏地,藏地就有佛法。金成公主她生的一个国王,叫赤松德赞,这一位是大兴佛法,在藏地把佛法大大地兴起来。
但是,藏地本地本来有的宗教叫苯教,这个苯教势力在那个时候还是很厉害。因为佛教兴之后,跟苯教势力有冲突,这个时候里边有矛盾了,新兴的佛教遭到苯教势力的阻挠。这个国王赤松德赞他要宏扬佛法,他就去印度请一个大德——寂护论师,也就是静命论师进藏来宏扬佛法。
寂护论师是印度请来的大论师,这是很有名的一个。但是他住了几个月,住不住,苯教势力太大。那么,寂护论师他就回到印度去,请了一位当时印度神通最大的一个祖师,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莲花生大师。他请莲花生来,莲花生进藏的时候,一路进来一路降妖斩魔,这样子就把苯教势力基本上压下去了。在公元七七一年的时候,佛教跟苯教开始大辩论。本土的鬼神势力压服之后,在教理上的辩论又开始。最后,当然是佛教胜利之后,就在公元后七七六年的时候,建立一个桑耶寺。公元七七一年开始大辩论,辩论胜利之后,第一个寺院就在藏地建立了——桑耶寺。这是寂护论师跟莲花生大师共同建立的。
这时候,苯教的势力基本上是解决了,当然不是彻底解决,就是已经降伏了。但是佛教内部,汉地的佛教跟印度的佛教,里边也有一些矛盾。那么再过了大概是二十来年的时候,就是汉地的一个叫支那堪布的,他提出一种不同的说法。这个说法当然是属于禅宗的一种别派,也不是正规的禅宗。这个说法跟藏地的中观唱反调。当时附和支那堪布的人也不少,支那堪布这个人学问也很大,辩论的辩才也很好。那么这个情况之下,他们藏地的藏王就想起寂护论师,他以前是圆寂的时候已经预言过的,将来是要开始有这个辩论的。他说,如果有辩论的时候呢,就可以请寂护论师的大弟子莲花戒,在印度的,可以请他来参加这个辩论,可以降伏那些邪说。那么支那堪布势力很大的时候,这个国王就想起寂护论师的预言了。寂护论师那时已经不在了,那么就请他的大弟子莲花戒。
到印度请来之后,跟支那堪布大辩论,辩论的时间有两三年之久,在藏地是很有名的。有一本叫西藏大辩论的书,叫什么名字倒记不清了,你想很厚一本书,里边都是讲那些当时的情况。经过两三年的辩论,最后支那堪布输了,认输。认输之后,他们藏王开始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两边辩论,哪一边输了,就要向胜利那边献花圈,同时他就退出藏地,以后藏地就专门通行胜利那一派的教义。支那堪布认输以后,他也很知礼貌,就向莲花戒献花圈,自己就退出藏地。这样子呢,莲花戒的见地是中观见,所以说藏地当时是整个佛教以中观见为一个统帅的势力,以中观的见地来统摄藏地的佛教。这是当时藏地的、印度的佛教情况如此。
那么这样子,国王传下去,传了几代,传到后来传到迟惹巴瑾国王的时候,又是盛行佛法,大大弘扬佛法。从第一代的松赞干布到后来的迟惹巴瑾,这个两百多年的中间,藏地的佛法大盛。从没有开始有;有,又不断地兴盛。这是叫藏地佛法的前弘期。为什么前弘期?后边还有后弘期。
因为到了公元八百年代的时候,出了个国王,叫朗达玛,这个是不信佛教的。那么他——这个时候跟我们汉地的唐武宗时间相仿。在汉地,唐武宗灭法,把佛教毁灭,把经书烧掉,搞得很厉害。朗达玛在藏地也搞得很凶,他把佛教的教徒杀的杀,撵的撵;经书烧的烧,毁的毁。这样子,佛法在藏地几乎绝迹了。留下的比丘也不到五个人了。当时有心人,有一个藏地的喇嘛,他为了护持佛教——他就要保持藏地的佛教不要消灭的话,他就牺牲自己。他就是说扮成一个舞剑的剑客,他就是表演舞剑的。他把自己一匹白的马涂了炭,成了个黑马,自己上面披的披肩里边是白的,外边是黑的。这样子,骑了黑马,黑披肩,跑到国王面前,表示他的剑术。他的剑术很好,国王开始是远远地在看,后来,看到他剑术实在好,那就放心大胆地叫他表演。这个喇嘛就在舞剑舞到一半的时候,趁国王看得起劲的时候,就跑过去一剑把他刺死了。刺死之后,马上回头就逃,逃的时候,把白色披肩里边的翻过来。那匹黑马经过雅鲁藏布江的时候,让河水把它冲了成白马。那么他们后面追的人是在追一个穿黑衣服、骑黑马的人,结果他是过了河之后,成了个白衣服白马的人了。所以说迷失方向,没有追到。那么这个喇嘛就逃到一个山上的一个山洞里边,追兵也到处在追,他就跑到山洞里边就穿了喇嘛衣服,就装了在修定。那么这时候,国王派了很多人追寻,那时国王的妹妹她也在搜寻那个刺客,她跑到山上看见洞里一个喇嘛,坐在那里。这个国王的妹妹很聪明,她跑进去,一听,他的心脏跳得很快。那就是说他做了那个刺死国王的事情呢,经过很长路的奔波,坐下来修定,一时心还定不下来。这个国王的妹妹就知道了,她说:“就是你了。”但是她也信佛的,她也就是没有去把他抓住,就这样子过去了。那就是他没有给国王抓起来。这样子,这个藏地的佛教,经过朗达玛的摧残,几乎是雕零殆尽,没有留下几个人了。
但是,朗达玛毁灭佛教之后,他没有好久,因为朗达玛死掉之后,没有好久,他后边的国王又继续信佛的,复兴佛教。虽然信起来了,但是出家人也少了,那么这些教徒都没有一定的组织,没有一定的教诫。都有点混乱了。那个时候的佛教徒重视密法,轻视显教,尊重上师的教授,对经典的教诫起了忽视。修行也没有次第,甚至于菩提心、出离心都没有的,就开始学密法。而且修密法的,也修了很多降伏法——就是降伏对方怨敌的那些方法,就是恶法、黑法。那么还有一些是讲戒的,但是对密法不理解。互相地毁谤。这个是,佛教虽然是已经开始恢复了,但是非常混乱。
那么当时一个藏地的国王他就是感到这个情况,应当要请印度的大德再来重新整顿佛教。他就花了很多气力。当时要请阿底峡尊者要多少金子呢?大概要跟人那么重的金子,才可以请得到。那么这个国王,他为了要请阿底峡尊者,把全国的金库全部拿出来,还差一点,还不够。那么他就没有办法,就想了,打仗,侵略邻国,来把这个金子弄得来去请阿底峡尊者。但是,他侵略在战斗的时候却失败了,被抓起来了,被邻国抓住了。那么邻国抓住之后,就跟他们藏地说:“你们国王被我们抓住了,你要叫他回去的话,你要金子来赎。”拿金子来赎这个人,可以给他换回去。那么这个使者来了之后,这个藏地的国王他就对他的那些人说,“这个金子我们是请阿底峡尊者的”,他说他情愿牺牲生命,给他们杀掉也可以,不愿意把金子拿来,来赎他这个人。那么这样子,那个敌国就把他国王杀掉了。杀掉之后,当然他们国王的大臣,他下边大臣很悲痛,但是他们要继承他的遗志,把那些金子凑够以后,就请阿底峡尊者到藏地来弘法。
那么阿底峡尊者到了藏地弘法之后,他就是提倡两个:一个就是说归依,一个就是要讲业果。所以说,他开始来的时候,专门给人讲三归依,人家给他取一个别号,叫归依喇嘛。后来又是讲黑白业果,人家又取一个名字,叫业果喇嘛。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时藏地的佛教很混乱,佛教徒的身份不清楚。跟我们现在一样,又是气功,又是什么,又是道家的,算一个佛教徒,这样子,就是混乱了,佛教徒的界限都不清楚了。他就第一个来个归依,就是说,受了三归依的,这才是佛教徒,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就是以三归依来判。这个呢,在过去,因为是人的智慧高,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以三法印来看的。他相信的教理是符合三法印的,或者是实相印的,这是佛教徒。那么不符合的就是非佛教徒。但这个标准高,一般人衡量起来不容易。那么阿底峡尊者就放低标准,以三归依来衡量。你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不归依天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邪众的,那就是佛教徒。反之,你归依外道的经书,天魔外道,归依外道的师的,那就是非佛教徒。这个界限非常清明。这样子就把藏地的佛教整顿。
这个时候藏地的教叫新教。他创立的是噶登派,叫新教。这时候的藏地的佛教叫后弘期,后来又弘扬了。前弘期是静命论师跟莲花生大师他们创立的,后弘期是阿底峡尊者他建立起来的,噶登派。后来噶登派里边又分出萨迦、迦举等等。
而里边时间久了,流弊出来之后,宗喀巴大师诞生了,在明朝的时候。那么他就把前边那些教派的毛病去掉,把他们的优点集中起来,集大成,建立一个格鲁派,就是黄教。这个黄教的创源就是宗喀巴大师。
那么我们这本《菩提道次第科颂》是依据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来写的。这部书是简单的纲领性的东西。
它有两个方便。一个是对初学的人。 《广论》里边辩论很多,里边有五大部的内涵,也有因明的那些用的方式,一般人看不懂,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深入研究。宗大师后来又造了一个《略论》。 《略论》讲修行为主,那些教理的辩论就略掉了。但是这个还是要专修的人,像藏地是喇嘛,专门出家的搞的。那么但是其他的呢,汉地的人对藏地的教派不熟悉,那么有时候一些在家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海公上师就编了这个《科颂》,它是纲领性的东西,把这个《菩提道次第论》的重点都讲了。
同时还有一个关系,论是开解的,开解的论它是太多,内容太多,修的时候不能那么多一起修。修的时候要颂来修的,要略的颂。略的颂要把里边主要的意思拿出来修,这个《科颂》也是重点在修的。所以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用这个《科颂》。这是有利于真正学法修行的人,那就是当时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们。对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学教的时候可以简略地学,修行的时候也可以照这个修。所以说,海公上师就写了这个《科颂》。
我们在讲这个《科颂》之前,还是要介绍一下宗喀巴大师的这个人,是怎么一位祖师。看过《宗大师应化因缘集》的,当然是都知道。但是,这本书很厚,看完了,你倒讲讲看,宗大师到底一生几个重要事情,恐怕也茫然,说不出一个名堂。那么,我们这里就简单地把宗大师一生的情况稍微略略介绍一下。
宗大师简历
宗大师在公元一三五七年,降生于青海的一个宗喀的地方。宗是水,宗喀那个地方,就是现在西宁市过去一点。他降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边,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三岁的时候,当时是元朝,元朝的元顺帝他要请藏地的一个法王,叫噶玛巴,他要到他的京城去,到北京去,就是请法。那么噶玛巴法王经过这个青海的时候,路过了宗喀的地方,看见宗大师。那时是三岁,看见宗大师长得是不平凡,这个器宇非凡,长得非常是突出,这个不是普通的人。他就是,他非常是对这个三岁的孩子非常欣赏,(1B)就在三岁的时候把他授了一个居士戒。三岁的孩子受五戒。我们现在有三十岁的人还不敢受五戒,就怕要犯戒,他那时——宗大师三岁就受了近事戒。
后来,在宗大师六、七岁的时候,在他家的附近有一个修大威德成就的喇嘛,叫顿珠仁钦,这个顿珠仁钦也是看中了宗大师,他就给宗大师的父亲很多的——藏地的财产嘛,马、羊、牛了,他把牛、马、羊很多就给他的父亲,他要求他的父亲把宗大师交给他出家。那么宗大师的父母亲都是虔诚佛教徒,他们也不贪那些财,那么既然是喇嘛看中他们的孩子呢,他们也很高兴,就交给他出家去了。
他在七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沙弥戒,他的名字就是贤慧名称吉祥,那就是洛桑扎巴。他依止顿珠仁钦学了很多的经论,七岁开始受沙弥戒,出家了,跟了顿珠仁钦学。
学到十六岁的时候,这个顿珠仁钦的法学了很多,他想进一步深造,他想进藏。那么顿珠仁钦很赞叹,就鼓励他进藏,到藏地去学法。十六岁就开始离开青海。到了藏地之后,藏地的学法从《现观》下手,他进藏之后学了一些《现观》,他在青海《现观》也学过。
那么进藏十九岁的时候,在藏地的一个寺院——桑朴寺,他们辩论。藏地的辩论大家照片可能看到过:一个人坐在中间,他立个宗,很多人围在他旁边跟他辩,一个人要辩上千个人。那么这样子,宗大师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参加辩论,他在桑朴寺的时候用《现观》的这本论立宗来辩论,辩论之后成绩非常好,这个是辩论胜利。那么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名气已经显出来了。
他后来在藏地的那塘地方又学了很多的经论。他跟了当时藏地萨迦派的一个大法师,他是非常有学问的,当时是有名的,就叫龚噶贝。他听他讲《现观》,这个《现观》是他有特别心得的《现观》,他听了非常满意。他后来又看了这个龚噶贝他自己作的《现观》的注解。这个注解都是用《俱舍论》来注的。宗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俱舍论》没有学过,他就要求龚噶贝给他讲一次《俱舍论》。 龚噶贝这个时候年纪大了,也很忙,《俱舍论》好久没有讲了。他说,他讲起来恐怕生疏了,不行。他就说,他有一个弟子,他可以给宗大师讲。这个弟子也是当时藏地萨迦派的一个大法师,仁达瓦,大家都知道。龚噶贝就介绍仁达瓦,叫他给宗大师讲。正在这个时候,也是因缘和合了,仁达瓦就来了。
宗大师经过龚噶贝的介绍,就在仁达瓦那边学了《俱舍》。讲得非常清楚,宗大师对仁达瓦起了极大的信心。从此以后,宗大师以仁达瓦为他的根本师。
仁达瓦给宗大师讲的东西很多,又讲了很多的——《入中论》,还有《入行论》等,讲了很多遍,《因明》也讲过。他二十三、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又讲过一次《俱舍》。学了好几遍。那么仁达瓦就是宗大师的根本师。大概宗大师在二十二岁的时候,仁达瓦给他讲了《集论》——《阿毗达磨集论》,《释量论》——讲因明的,就是法称论师的。《入中论》也给他讲了,基本上很多的教理都是仁达瓦传授给他的。
到二十九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比丘戒。我们很多人,汉地十七八岁就急于受比丘戒,我们宗大师那么标准的大师,二十九岁才受比丘戒。所以说,不要太着急。
二十九岁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对《现观》基本上学通了,那么他自己作了一部注解,解释《现观》的,叫《善说金鬘》,一般的略称《金鬘论》,这个是广释《现观》的。
在三十二岁之后,他因为看到藏地当时佛教的衰败,就是不从戒侓,戒律颓废,他要重兴佛教,要从整顿戒律下手。那个时候呢就改黄帽,他原来的帽子是红的,里边里是黄的。他就是反过来,把黄的戴在面前,红的摆在里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藏地过去有几位祖师,是特别重视戒律的,戴黄帽的。那他改了黄帽,就是说他要整顿戒律了。所以说,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整顿戒律,严格的戒律,也是开始形成格鲁派的教派了。
四十六岁的时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广论》,是宗大师显教方面的大成。他在这个时候,四十六岁的时候,把显教的教理全部学通了,把它总纳起来,把它联系起来,有体系地写下来一部,就是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广论》是整个的代表宗大师在显教方面的成就。它是有体系有系统地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全部地按照次第讲下来的。所以说,这部教是代表宗大师的显教教理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教的结晶品。
再他的弟子克珠仁波卿。他年纪小,宗大师圆寂的时候,克珠仁波卿几次地忆念他的师父,痛哭流涕地忆念他。他就是说,过去有什么不懂的,宗大师可以教导他。现在,宗大师圆寂了,他有不懂的,就没有地方问了。宗大师为他六次现身,有一次就现身之后就安慰他,他说,你不要伤心,他说,“你要问,你就看我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好了,你看到《菩提道次第广论》,就看到我一模一样。”这个话就怎么说呢?宗大师的法身就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你找他的肉身,这是一个人;你要问他的法,你就问《广论》就可以了。你只要《广论》学通了,等于说天天看到宗大师一样。那么,这样子说,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价值也可想而知。
在宗大师五十岁的时候,四十六岁写《广论》,五十岁的时候写的是《密宗道次第》,这是密教的。四十六岁以前,以显教为主,四十六岁以后,学密法为主了。所以说,五十岁的时候,《密宗道次第广论》写了这一部。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跟《密宗道次第广论》,是把整个宗大师的显密的思想全部都阐述出来了。
我们现在依据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法流,最初追溯到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这个《现观》就是宗大师第一次辩论胜利的那一部论,也是他第一次学的五大部之一。那么从《现观》等流下来,到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他重要地依据这两部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来源就是如此。
到五十九岁的时候,他因为有些人要学法、要修法,对这个《广论》辩论太多,那么又写了一部《略论》。把辩论的部分都略掉了,而把修行的方面呢还是保存得很完整。所以说,《略论》是指导修行的,《广论》是引导开解的。这两部各有它的特色。在五十九岁,写《菩提道次第略论》。
宗大师他创立格鲁派的特色,就是说他的知见,以龙树菩萨的见为主。他在写他的这个《广论》当中,跟那个《入中论》的注解里边,都阐发了龙树的那个根本的见,而在里边又批判了很多错误的谬见。这个,我们在菩提道次第的止观章里边,《毗钵舍那》那一部分讲得很彻底。要真正能够通达甚深的中观见的,那就是格鲁派的正见。格鲁派的正见就是龙树的中观见,也就是中观的应成派的见,这个我们要知道。如果你没有这个见,你说你是格鲁派,这个还称不上。有那个见了,那是真正的格鲁派的教徒。那么我们要学格鲁的教义,一定要把这个见要拿到。这个见,宗大师的注解里边,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讲得很多。
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这本书的作者跟他的历史背景基本上讲了一些。下边我们是要按照书讲了。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三次白)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释迦佛)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荘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释迦佛)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 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 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 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 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释题目
先是讲这个题目。什么叫“菩提道次第摄修加持颂”?“菩提道次第摄修加持颂”,我们先说什么叫“菩提道次第”。
“菩提”是印度话,我们中国就是“觉”,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菩提是觉。那么,这个觉有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还有佛的大菩提——无上菩提。那么这个里边,我们指的是佛的无上菩提。声闻缘觉的菩提,是不完整的菩提,佛的无上菩提是圆满的菩提。我们要求的就是这个菩提。
那么“菩提道”,要达到这个菩提的果,那么我们必须要经过修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整个的从凡夫一直到最后的圆满的佛果,这个修学的过程就是叫菩提的道,这个道就是这个学修的过程。
那么,在学修中间要有次第,学修过程当中必须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不可以跳跃,也不能缺略,也不能混乱,这个就叫菩提道次第。我们要求菩提,求修学这个道,一定按照次第来,这个是很明显的。我们现在学学问,念书,小孩子进去总是要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然后研究班,总不能跳吧?你不能说小孩子七岁,就上学考清华大学去,他考也考不上的,勉强开后门送进去,要把他逼死的,他学不来那些东西。所以,没有次第是万事无成。一切法有次第,就是方便善巧,没有次第,就是没有方便。这个宗大师的菩提道按照次第讲的,所以说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这个菩提道次第,前面说了,它的依据,一个是,远的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近的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实际上,它是以这两个为主,其他的一切的佛经,《瑜伽师地论》、 《中观论》等等,都是它的依据。还有很多,就是阿底峡尊者噶登派里边的祖师的那些口诀,都包含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的里边。就是包含得很多,一方面是一切佛经、三藏,都在里边,还有噶登派的传承祖师的语录、口诀都在里边。
《菩提道次第广论》太渊博了,我们修的人不容易很快地进门。那么,要使初学能够知道它的重点,由这个略的慢慢学到广的。广的是开闻思之路,这是要辩论啊什么用的。那么一般的修法都是要略的颂来修。所以说,这一本《菩提道次第科颂》,第一个是说初学的人他能够把扼要的先抓住,由略的慢慢进入广的,先学这个《科颂》。另一个就是说,你修的时候,不能把辩论的东西一起拿来修了,一定要把要点归纳弄来修。那么就是修这个摄颂,也是个修行的纲要。我们说海公上师在世的时候,菩提道次第这个《科颂》分了几个表。几个表就是贴在墙上的,某一个时候你修这个表,那个时候修那个表,是专门修了用的。这个科判做成这几个大的表,要修的时候就把它贴在墙上,自己对了那个表观了修。这是修行用的。所以说,又是初学进门的一个方法,又是久学的要修的,摄修的一个办法。这个《科颂》,并不是一个肤浅的东西。
那么,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自己拿的力量。这个我们早就说过了,佛菩萨要加持你,你还要能够拿到。你没有去拿,再加你持不了,不能加持。这个打的比喻就是说,这个是藏地的一些祖师们经常说的。他说,如来的大悲,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了,就是加持。那我们讲四归依的时候,也经常给人家说这个道理。佛菩萨的法身遍虚空尽法界,不断地加与众生。那么,众生要有信心,佛菩萨的力量才能够达到他身上。就是说,佛假使是太阳,太阳的光在天上,只要有水,都能够照出太阳的影子来。但是,佛的这个太阳固然是天上永远存在,这个水有没有,就看众生信心有没有了。有信心的,水又是清的,又是定的,不动的,那个太阳的影子就很清楚地现出来了,加持力量就来了。如果你水混的,或者尽动荡的,那个影子就现不出来。或者你根本没有水,那你这个太阳的影子怎么现呢?再怎么加,你持不了。所以说,加是佛菩萨的力量;持要自己任持,把这个佛菩萨力量自己拿下来了。你说要有加没有持的话,这个感应也不会有的。
所以有的人他信佛了之后,几年没有什么感应,他就怀疑。怀疑,这是他自己不懂,你根本三心二意的,不诚不专的,你这样子修佛法的话,佛菩萨的加怎么到你身上来呢?我们在教四归依的时候,经常跟大家说,一分的信心,一分加持。你信心有十分,十分的加持。 《观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持名入观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入大水,水不能漂。这是最大的神通,通过观音菩萨的加持,都到你身上来了,你还要追求什么气功呢?那就比气功的神通大得多,直接可以从观音菩萨加持到你身上。但是,你没有信心,持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了。这个,菩萨再慈悲,那对没有信心的众生是度不了的。
所以说,我们要求加持呢我们不要想着占便宜,这是佛菩萨一方面的事情,我不要持的,只要佛菩萨加好了。加了之后,你持不了的话,那你就白白地加了。所以说,我们佛教修行,不是讲迷信,不是单靠人家的,要靠自己的。你自己能持了,佛的力量就加上来;你持不了的话,天天加,天天加,你加在你身上,一点也没有。你拿个茶杯倒起放,再大的雨,甘露水下来,你杯子里边半点都没有。那你就是没有办法的了。所以说,你要得佛的加持,你自己要努力。那么自己要有信心,要专诚,加持力决定会有。那么,你没有专诚,没有信心的话,那你不要怪佛菩萨,要怪你自己。所以说,我们说求加持颂,求加持不但是说要佛菩萨慈悲,还要自己努力啊!这个两方面都要来。你单是靠佛菩萨慈悲,自己不努力,睡在床上,最好明天睡一觉醒来,成佛了,哪有那么个便宜的事情呢?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牺牲头目脑髓,这样子,慢慢地才成功的。你想贪便宜,佛给你加持加持,加持加持,“我成佛”。你这样子,懒汉思想,不但成不了佛,恐怕什么东西都成不了。
好,这个菩提道次第科颂摄修加持颂,基本上这个题讲了。“摄修”,把它的广的摄成作个略的,来修行用的。那么,这个“求加持”,求三宝的加持,求宗大师的加持,求历代祖师的加持。加持什么?后边都是的,求加持,求加持,什么事情都得求加持,那个内涵就多得很。那么这个题目就是说菩提道的次第,它要摄修的求加持的一个颂。我们修行都要求加持了,你自己凡夫有好大能耐呢?你如果想自己闯一条路出来,那是千难万难,可能是佛没有成呢,魔倒成就了。尤其是末法时期,你不求加持的话,你要修行要成就的话,那就是说,可以说他的机会是百分之零点零零几的,这个是极少的。那么不断地求加持,才有一个路。这是我们所以要修这个求加持颂的目的。
启白宗大师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这里就是说,“南无”是大家知道,归依、尊重、钦仰、求救,这些意思。我们归依一心地投靠,一心地求。
哪个救?就是“南无”什么人呢?“第二法王”。什么叫法王?王就是自在,国家里边的国王,在一国里边,他有自在权,他要杀就杀,要生就生,要做什么就什么,国王说了算数的。那么,法王呢?于法自在,一切法都能够掌握,都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我们学过科学的就知道,自然界的规律你没有掌握的时候,很多事情——天灾人祸都会来。假使天上的电,打雷的时候,可以把人打死,可以把房子炸坏。但是,你掌握了这个原则之后,用避雷针一装的话,再大的雷打不到你身上。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电来发动机器什么的,为人类服务。这个,你掌握了规律之后,就能自在运用。你不掌握规律的时候,就会得到处损害。那么,佛就把整个法界的一切规律全部掌握了,拿来自在运用,一切错误的思想都可以纠正过来,一切痛苦的遭遇都完全可以消除。这是法王。
那么,为什么“第二法王”?法王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是大法王。那怎么叫第二个法王呢?难道释迦牟尼佛之后,那么大的大菩萨、祖师都不能称法王,只有宗喀巴大师能称法王?这是有原因的。就是说,佛,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时教,四十九年说法,里边有人天乘的,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的,波罗蜜乘——大乘的,也有显的,有密的,这是佛全部说了的,都是佛一个人说的。后来的大菩萨、大祖师,他就是说,有的弘扬显教;有的弘扬显教的性宗,讲空性方面的;要么弘扬瑜伽的,讲缘起的,讲唯识的;要么是弘扬二乘的;或者弘扬人天乘的;要么是弘扬密宗的,对显教不大讲的。而宗喀巴大师把佛的一代时教,大小显密全部讲完。这个跟佛的功能相仿,所以称宗喀巴大师——第二法王。并不是说前面的祖师不如他。这是从讲法的完整的方面说,他跟佛两个恰恰是相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一法王,宗喀巴大师就是第二法王。
我们归依第二法王,“无上悲智”,无上的悲,无上的智慧,那就是“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宗喀巴大师有观音菩萨的大悲心,也有文殊菩萨的大智慧。文殊菩萨的智慧是诸佛之智,观音菩萨的悲心是十方诸佛的无缘大悲。这个,宗大师都具有他的功德。所以说,他的悲智都是无上的,都是跟佛等齐的。
“雪山善巧”,雪山是藏地的别名,因为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雪山。“善巧”,善巧就是他对法有善巧的,自利利人的,各方面善巧都有。
“贤慧普闻”,就是洛桑扎巴,那就是宗喀巴大师他的名字,是顿珠仁钦给他取的法名。
“文殊应化”,宗大师在历史上,大家都公认他是文殊菩萨化身。
“根本大师”,是我们学法,黄教的根本大师。
“宗喀巴尊”,尊是恭敬的称呼。“宗喀巴”,就是因为尊重他,不喊他的名字,叫他的代号。代号他是宗喀旁边的一个人,巴就是贤者,宗喀地方的贤者,就叫宗喀巴。
他的足下,“恭敬顶礼”,这是最恭敬的。以自己的顶恭恭敬敬地去礼宗大师的足。宗大师足是最下的,头是最高的,那这个恭敬是最大的恭敬,恭敬顶礼。
顶礼之后求什么呢?“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就是希望、求宗大师,一切时,无论什么时候,一切处,不管你跑到哪里,都能够慈悲摄持、保护我们。那么这个就是祈祷宗喀巴大师慈悲,要摄护自己。
怎么摄护呢?内涵都在下边,这样子修行了。下边是开始颂文。
归敬颂
归敬上师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这是归敬上师。我们说有归敬颂,什么论都有归敬颂。我们前面讲比丘戒的时候,《广颂》也有归敬颂,这里也是归敬颂。归敬颂的意思,当然,我们说佛弟子要做什么事情,都要陈白三宝,这个,第一个意思。第二个,要求三宝的加持,把这个事情完成。第三个,求三宝加持,避免一切魔害的阻挠。那么意思很多,重点是这么三个。
先是归敬上师,自己的根本师(上师)。“具德”,具足一切功德的,我们最根本的、最高的大宝师。这个宝是什么呢?摩尼宝。摩尼宝实际就是如意宝——你要求什么就有什么。过去的传说,摩尼宝,你只要把它放在一个高幢上面,你说要求衣服,他就衣服像雨一样一般下下来,你说要求金银财宝,金银财宝像雨一样下下来,凡是你要求什么,如你的意,都可以求到。那么,现在我们这个师呢,他也是跟如意宝一样,一切法,你要求什么法,他都可以满你的愿,可以加持你。所以说,根本的、无上的、最高的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这是自己观想。随时随地观想我的根本师就在自己头顶上的一个莲花座上。这个灌过顶的——大家不知道,灌过顶的你们顶上都有本尊,只要你没有破坏三昧耶戒,本尊是在的。一般人是看不到,有成就的人就看到。我文革的时候,那时侯再回到上海,见了上师(定公上师)。他就说,你经过这一步折磨,你顶上的本尊还在的。那就是说你的本尊还在保护你的。这个是观想自己的本师就在自己的顶尖莲月轮上。
“大恩难得”,这个恩是很大,这个大恩是难得的大恩。所以说,“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这个在大恩难得当中,这样子大的恩是极难得的,随时地摄持引导我。 法门中 ,这个门就是法门,难得的法门里边来摄引我,这个大恩难得、法门难得之中随时随处地摄引,摄引自己。
(2A)摄引自己要使自己成就什么呢?“身口意三悉地”,悉地就是成就了,身的悉地,成就,最高的成就三身,法报化三身,这是佛的三身。口的成就,四无碍辩。意的成就,大智、大悲、大愿,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悲心,地藏菩萨的大愿等等,这就是意地的功德。还有这个断的功德,断烦恼的功德,断习气的功德,都是意地的功德。这个身口意三种成就,都希望你慈悲,加持我能够成就。这个要求不低,要自己成就,成佛。就是说,我们要求成佛呢,都要靠自己的无上大宝恩师来加持自己。那么,这是根本的上师先归敬。
下边是归敬两大派。藏地、印度在这个教理方面分两大派。他们一般最尊重的是《般若经》。《般若经》又分广般若跟深般若。深般若讲性空,广般若讲缘起。广般若相当我们汉地的相宗,深般若就相当我们的性宗。我们汉地的教派,律宗,唯识宗,俱舍宗,还有华严宗等等,这属于广般若的。那么,天台宗,三论宗,还有禅宗等等呢,属于这个深般若的。这是性宗、相宗的两种。印度就是叫深、广两般若,也叫中观派、瑜伽派这两个。
归敬广般若传承祖师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荘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第一个,先归依广般若里边的传承的师。那么不管你深、广两个般若,它的来源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以说,从传承上说,第一尊是佛。“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接引无比”,接引一切众生无比的、善巧的教王,就是法王。“薄伽梵”就是世尊。薄伽梵是印度话,他为什么不翻呢?用薄伽梵三个字呢?因为它有六个意思,多意不翻。你翻了一个,把其他五个意思就没有了。所以说,有的地方就不翻。但是,也有的地方就翻一个世尊,世间上最尊贵的。那么,它有几个意思呢?就是自在的意思;炽盛的意思;端严的意思;名称的意思——名称就是名气好;还有吉祥的意思;尊贵的意思。最后的,世尊就是尊贵的意思,世间上最尊贵的,就叫世尊。这是佛的经论里边就是这么讲了。这个总的来说,就是归依第一个,我们广般若的第一代的,是释迦牟尼佛。
那么第二代的是弥勒菩萨。“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补处菩萨”就是一生补处。就是说,过了这一辈子就要补佛的位的,这个菩萨就是。“至极不败”,不为烦恼所败,那就是能够战胜烦恼的尊者,弥勒菩萨。我们在讲戒的时候,讲菩萨戒不是讲过吗,“他胜罪”,他胜,烦恼把你打胜了,你就犯了根本罪。能够把烦恼降伏,不为烦恼所败的,那就是最厉害的。那么,这个弥勒菩萨就是不为烦恼所败,他马上就要成佛了。第二尊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这个无着菩萨,佛在经论上授过记。将来他这么一个人,他要传佛的教,这个过去佛都授过记的。无着菩萨是修般若的时候,他开始就不懂,不能深入般若,就感到很愁闷。后来就修慈心定,慈心定修了好几年。这个无着菩萨的公案大家可能有的没有听到过。他要修慈心定,想见弥勒菩萨,求弥勒菩萨教授教诫。但是,他在山上闭关修,修了几年,没有音响,他就泄气了,就下来。下来之后,就看到一个人在一个石头上磨——记不太清楚了,这是海公上师经常讲的,那是几十年的事情了——他在石头上磨,磨一个石镜子,大概,拿个绸子在磨。无着菩萨说:“你在磨什么东西啊?”他说:“要把这个磨一个镜子。”“你这个绸子那么薄的,你要磨一个石头那么粗的,你要把它磨成镜子,你磨到哪一年呢?”他说:“哎呀,你怎么说这个话呢?我只要天天磨,不断地磨,总有一天会磨成功,你怎么说磨不成呢?”无着菩萨听了之后,他领会了:我修定要见弥勒菩萨,修了两三年见不到,就泄气了。他要磨个镜子,他倒不怕麻烦地使劲磨,那是我不如他,赶快回去还是修定去。
修了定之后,过了几年,又是个没名堂。又是泄气了,又下来了。下了山之后,看见一个人拿个铁棒棒在石头上又在磨。无着菩萨就问他:“你那么个铁棒子,磨它干啥?”他说:“你不知道,我要补衣服,没有针,这个铁棒棒我把它磨一个针。”“哎呀,那么大个棒棒,你要磨那个针的话,你磨到哪一年去了?”他说:“怎么这样说呢,我只要不断地磨呢,这个总有一天它会那个变个针的。”“哦,这个”,这都是菩萨点化他。无着菩萨又领会了这个意思,再去修。最后,是修成就了。成就之后,弥勒菩萨就给他讲《瑜伽师地论》,这个是传到南阎浮提。在一般说他是登了初地以上的大菩萨,圣者,登地以上的菩萨。
在这个广行派里边,最重要的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下边是弥勒菩萨,下边是无着菩萨。“佛佛子三”,“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子”就是菩萨,弥勒菩萨跟无着菩萨,这三尊,他们的足下,“恭敬作白启”,求,祈祷。
下边是,“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无着菩萨的兄弟,世亲菩萨,就是我们的《俱舍》论主。他作的《俱舍论》是中外闻名的、古今不衰的这么一部书。他开始的时候,大概学过《俱舍》都知道,是小乘的有部出家的。当时,人非常聪明,作了五百部的论,弘扬小乘有部。后来,无着菩萨感到他这样子下去,大乘的利益得不到。他就点化他,装了病叫他来看病,叫世亲菩萨来看他病。结果,世亲菩萨到了,问他,“你什么病?”无着菩萨说:“我没有什么病,就是心病。就是看到你很可怜,在弘扬二乘,有的时候毁谤大乘。这样子,你将来果报不可说了。”那么这样子跟世亲菩萨说了之后,世亲菩萨就回心学大乘,那么又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弘扬大乘。所以呢,他又叫千部论师。他造了一千部的论弘扬佛教,开头是五百部是弘扬二乘的,最后五百部是弘扬大乘的。这是很有名的一位论师。
“庄严南洲”,“庄严”,我们的人头上戴一个花,或者戴一个什么珠,或者戴一个什么东西,金刚钻之类的,做装饰品,感到很庄严。或者我们看到有些少数民族,他们这个妇女头上是珠子重的不得了,戴都戴满的,头都抬不起那个样子,他们认为很好看,庄严。男的也头上插个羽毛、孔雀毛什么插起,总是要使自己庄严。但是,我们这个南洲的庄严是什么呢?却是论师。有了论师,像世亲菩萨这样的论师,那是我们南赡部洲的光荣,是它的庄严。所以说,“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善巧说法的天亲菩萨。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这是也是讲这个瑜伽派的一个祖师——解脱军。他得了中道的,得了中道就是说能够通达中观,中观见得到了。这个里边就是说,解脱军跟那个后边的胜军论师都是能够通达中观的。所以说,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里边,特别注重的四部注解——无着的、世亲的、解脱军的,跟胜军论师的。所以,这个里边我们把他们四位也摆进去。这是宗大师所推崇的四位,瑜伽派的、广般若派的论师。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信地”,信根成就的。“解脱胜军师”,就是胜军论师。
这个三位是世间的眼目,世间上的人——凡夫都像瞎了眼睛一样。那么,他们三位等于是给我们做眼睛,引导我们走正路的。得了中道观的人,他就是知见已经进入中道,可以引导我们走路了。如果你没有中观见的话,你自己还走不了正路,怎么引导人家?这三位论师是世间眼目,世间上可以作为我们的眼目。这个三尊,他们的足下陈白祈祷。
归敬深般若传承祖师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时间到了,我们再讲一个,把这个深观(深般若)的也讲了。这个一个颂,“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无比的善说,就是善巧的说法。“灭诸戏论”,什么叫戏论?世间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灭,有常就有断,有一就有异,有来就有去,这些都是戏论。真正讲的这个中观的道理呢,就是我们龙树菩萨的《中观》的开头的那个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把一切戏论,这个就是一切戏论的中间的最基本的范畴的这八个都否定掉了,就是“灭诸戏论”。释迦牟尼佛他是已经在菩提道场成道之后,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戏论全部是灭掉了。所以说,灭诸戏论的主,最大的主,释迦牟尼佛。这是深观派的这个祖师的第一代还是佛。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那么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的,深般若的是文殊菩萨,“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普摄众智”,所有的智慧最殊胜的,能够摄持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代表十方诸佛的智慧,所以说“普摄众智”,最殊胜的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那么再下来真正能够领会佛的深般若的意思的,佛也授过记的,是龙树菩萨。所以说,能够观这个最深的意思,就是中观的这个深般若的意思。“至圣”也是圣者,见道以上的,最高的圣者,龙树菩萨。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顶严”,顶上的庄严。庄严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颈上的,在顶上的庄严是最高的庄严。印度的王,他顶上一个珠,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最高的庄严品,是不能丢的。那么,这个顶严是最殊胜的庄严,我们在南洲的最殊胜的庄严,这个三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他们的足下陈白祈祷,要求他们加持我们。
这是说广般若派的有几位祖师,那么深般若派的也有几位祖师。这些法流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里边都有它的传承。所以,在开始菩提道次第摄颂求加持里头,都把他们放在里边,求他们的加持。根本上师是摄一切的,那么,里边的就分两派,一个是广般若的瑜伽派、广行派;一个是深般若的深观派,也就是中观派。这个两大的传承上师,都求他们——求加持,加持自己能够快快成就,身口意三悉地快快成就。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书可能印出来了,那么要其他没有书的下一次就可以拿书。好。
第二讲
上一次我们讲求加持颂,讲了归敬上师,归敬广般若的、广行派传承师,还有深般若的、深观派的传承师,讲了两个。这是求加持,求加持使我们修行有路。我们上次说过,末法时期,众生的善根薄弱,魔力很强,那么要修行呢不容易,一定要求加持。自己要努力,再求加持。单是求加持,自己不努力,上次说过,佛菩萨的感是力量极大,但是你没有持,他加到你身上来,你不持也没有用。那么,所以要加持,自己要能持,佛菩萨的加呢,要求,求必定有。
我们这里就是上次讲的,第一个是归敬上师,根本的上师是一切众善的根本,从他那里得到一切的教法跟修行的方法。那么,在这个传承师里边,我们汉地宗派很多了,印度的话,总的来说两个宗派,一个是讲缘起的,广行派;一个是讲空性的,深观派。这两个就是侧重点不同,一个是重在缘起,一个重在性空。那么总的来说,都是中道。所以说,这里一个“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这个中道就是我们在佛法里边的中道法,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什么叫中?真真实实的就叫中,远离颠倒的,不落两边的,这就是中。那么,正因它是真真实实的,远离颠倒的,才是不落两边。如果它有不正直,有这个颠倒夹在里头,他就不能处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那么,这个中道,是佛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则。
那么要悟入中道,我们是两个门。广行派从这个唯识的那一个方面进去,它就是用三自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不实的;依他起性是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本来有的。那么从依他起缘起法里看,这个依他起的、虚妄的法是没有的——非有。而真正真实的圆成实性不是没有,是有的——非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就是不落两边,这是中道。
那么,在这个中观派的里边看起来,那就是——这个里边讲的更深一层了。他就是说,缘起当下就是性空。因为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话,就变不出东西来了。那就是说,黑板子没有擦干净的话,就写不出字的,你写了是看不清楚的。那么,正因为自性是空的,所以缘起。也就是因为它是缘起,可以证明它没有自性。因为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你离开一个因缘的话,它就要变掉的。那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中观见也好,那个瑜伽的中道观也好,都是进入实相,这个实相印,真正的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
这两个派都能够进入中道。我们上一次讲两个传承的祖师,都求加持。下边开始就是菩提道次第的正规的内容出现了。
三士前导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一直到“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这是菩提道次第的道前基础,也叫三士前导。就是说在修行之前需要、必须的条件,有这样的条件才能进入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要进行修行的话,必定先要这些先决的条件。这个条件没有的话,上士道修不成,中士道也修不成,乃至下士道也修不成。所以说,要修行必定先具备的一些条件基础。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能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体,就是我们现在具足大恩的师。因为我们从他那里知道有三宝,知道归依三宝,也知道依法修行,这是从师那里得来的。这是特别从感恩的这一方面说,这是恩是特别大的。“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我们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经常有这个话:“初一一错的话呢,那就不断地错,错到十五,三十都会错完。”因为,你初一当初二的话,初二就是变成初三了,初三变初四了,那一直错到底。所以说,第一步不要错。我们从科学里边说,你假使开始错一点点,那么你引伸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你乃至背道而驰都可能。所以说这个第一步的修行的道路就是依止师。
那么,这个依止的话就是如理地依止,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话,那就是产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说,能够找到如量的师,就是合格的师,然后如法地去依止他,这个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能跨错,跨错了之后,以后就一错错到底。那就是说,对这个依止的师,一定要观察,是不是有功德,没有功德的师不要依止,一依止的话就要搞错了。
那么,观察好有功德的师的话,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你不如法依止的话,不但是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造很大的罪。因为你依止了这个师之后,你不听他的话,甚至跟他唱反调,那么这个罪是特别大的。你要不依止还可以,依止之后你再跟他两个反起来干的话,甚至于不听话的话,这个罪很大。所以说,如果如理依止,那就是修行非常快,又稳,如果不如理依止,不但修行不成就,还有堕罪。那么,如何依止呢?这个后面都有。这个颂是摄修用的。修行的时候,你把后面的内涵都知道了,念这个颂,里边的意思它都摄在里边了。那么,这个以后我们要广讲的。所以说,现在是把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再说“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这个“众德”,他有哪些德呢?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那是最总括的。就是因上我们要修戒定慧,果上我们要得到断德、智德、悲德。
断德,一切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等于说一个摆过酒的老酒缸,他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酒气也没有了,这才是干净。如果你把酒倒完了里边还是很浓的酒气,那是习气还很重。那么,这个断,就是把烦恼断掉之后习气要断完。那就是说,等于把里边的酒气还要洗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这才是算干净的。
智德,一切的智慧,都要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众生的智慧,都要有。有一个智慧不够的话,那一类的众生你就不能度。佛在世的时候,佛经常给人讲经说法,很多人都听了佛的话,非常感到满意。因为,他说的话都是恰得其好的,一切都是他们最高的智慧也得不到的。其中有个放牛娃,他就想了,佛是王宫出身的,他学了很多,也修了很多的行,定慧都会有。这些他们问他,自然他能说。但是农村里边放牛的事情,他从来没干过,看他能不能讲。他就故意跑到佛面前,他说:“我是放牛的,请你佛慈悲,教我一下放牛该要怎么样子做。”结果佛毫不思索,就跟他很慈悲地说,你要把牛放好,应当第一怎么做,第二怎么做,说了好几条。这个牛娃子一听的话,大吃一惊。佛说的,有些他(放牛娃)是知道的,有些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而且非常正确的。这个佛的智慧,不但是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学问的智慧,乃至放牛的一些法则,都能够知道一清二楚。一切智,什么智慧都有了。这个智慧是彻底的,圆满的。
那么,悲心,就是说,二乘的罗汉,他自己出了生死之后,他就再不来这个世间的苦地方受苦了。那么,很多众生他是度不了。有的众生,有缘的他是度走了。但是,其他还有那么多的,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但是佛就是修菩萨行的。他发的愿,菩提心,一切众生都要度完。地藏菩萨,地狱有众生的话,有一个众生在地狱,他就不离开地狱。那么,这样子悲心是彻底的悲心,也是圆满的大悲心。
所以说从果上来说,断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够具足。那么,这样子,因果的功德都能够使我成就的体,就是我们具足大恩的师父。所以,这样的师父,应当如理地依止他,这是修行的道第一步走正了。如果你不如理依止的话,或者是找错了善知识,那修行第一步就走错了。一错就错到底,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特别地修行之前,要把这个事情先提出来——依止法。我们说依止法是不是宗喀巴大师想出来的呢?不是的。这是佛说的,主要地依据《大般若经》、《现观庄严论》等等大经大论里边来的。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这个道理你好好地观察。我们听经不但是闻,听的时候,谛听谛听,要耳朵专门地仔细听,心里一个念头地听。听经的方式,还有很多的条件,以后我们后边要讲。一般听了之后要观察思惟。这个道理,就是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依止得对了,成佛就快,又稳。如果依止错了,那就是不但是成不了道,还要下恶道受苦。这个道理好好地观察,好好地思惟,得到决定之后,那就是“恒时奋殷勤”,那就要去行动了。思想决定之后,行动就产生了。“恒时”,经常地,不断地。“殷勤”就是起极大的精进心。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极大的恭敬心来依止,如法地依止。这个恐怕有困难,做不到——求加持,求上师三宝的加持,祖师的加持,使我能够做到。因为我们说依止师,这个道理确实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开始依止一个善知识,只看他的功德,那个时候,依止的时候,非常虔诚,非常恭敬,甚至于可以过份地做。但是,时间一久,因为众生都有烦恼,你以烦恼的眼光去看善知识,就是这个善知识是好的,也可以看出毛病来。那么,你时间久了,毛病越看越多了,那要依止的话,就依止不住了,甚至于要起反调,甚至于吵架,甚至于斗争,什么都会来了。这个师弟不和合,是魔事品,在《大般若经》里边就讲这个道理。一切魔的最大的起作用,就在把你师弟的关系搞坏了。把师弟搞坏了之后,不和合了,那很多的法事就做不成了,传承也会断掉了,这个就是最大的魔。那么,我们要警惕。因为要防止这些不如法的依止,或者魔的这个加持——使你破坏你的依止呢,要作大恭敬依止,要这样子恭恭敬敬依止求加持,希望能够加持我能够做到大恭敬的依止。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那我们依止了善知识之后干什么呢?是不是依止他之后求他给我们在世间上能够福气大、名气大、地位高,是不是求这些呢?不是。我们要求什么?下边就是。
“偶一获此有暇圆满身”,我们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圆满的有暇身,这个后边要广讲。“有暇身”,八个有暇,不在八难里边。既不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不是盲聋喑哑,也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无想天,也不是北俱卢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时候。这八个难都除掉了,我们现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机会。那么,内边有五个圆满,外边有五个圆满,一共十个圆满,我们也得到了。内边五个圆满呢,就自己不是残废的,不是盲聋喑哑的,是有智慧能够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众的地方,这些条件后头都要广讲。内外十个圆满都得到,八个有暇,离开八难的有暇身也得到,这是学的最好的机会。
我们在轮回生死中,要得到这么一个有暇圆满这么的身,那就是说在无量亿劫里边(2B)偶尔得到一次的。在《法华经》里边就是说,一个瞎了的乌龟,它在大海的波涛之中,给它冲来冲去,冲上冲下的,受极大的苦。偶然地在海面上碰到一块木板,这个木板有一个孔,有一个眼眼,它要把头从这个木板的眼眼里边伸出去,伸到海面上。这个头在木板上了,就不会给那个海水里边冲下去了,可以透气了。这个是多难得的机会呢?那么大海之中,哪有机会找到一块浮在面上的木板呢?这个木板一个洞洞,一个乌龟瞎掉的,又怎么知道头从孔孔里钻出去呢?这个都是极难得的机会,千载难逢的。那么,现在这样难得的机会,这样的身体我们在座的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要放过了。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这个是最难得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好不容易。那么,我这个身体感了之后做什么用呢?是享受世间的快乐吗?还是好好修行呢?这个道理要好好想了。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把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决择,“决择”就是说考虑这个问题。照严格的说,决是决断,择是简择。决断就是说把一些怀疑的事情断掉,简择就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那么,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这样子地慎重地考虑,考虑清楚。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那么,这样子的坚固的心要使它生起,就是修行的心,要使它生起来。生起之后,不是生一下子断掉了算数,生起之后还要连续下去。连续下去不是连续半天一天,“不绝”,不断地连续下去。就是这个道念要把它——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有暇身,这个念头要把它经常生起,不要把这一辈子浪费掉了。多难得的圆满有暇的身,如果你这一辈子糊里糊涂地搓麻将,打扑克,做工作赚钱,吃喝玩乐,混过之后呢到你死掉以后,再要得到这个身体来修行是来不及了。等于说,我们好容易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跑到宝山上。你在宝山上到了之后,不去采宝,却是在玩乐,吃喝,打扑克,打麻将。等到你要回去了,什么宝也没拿走。这个你就可惜了。这一去不是你自己要回去,无常大鬼把你摄回去了,那要摄到轮回六道去,再去受苦去了。你再要想这个这样子一个身体来修行呢,那不晓得要等到哪一个辈子才能够碰到。所以说,这个机会难得的事情一定要考虑成熟,不要轻轻放过。
这是三士前导,也就是道前基础。有这么一个有暇圆满的身,也能够得到如法的师父,自己如理依止之后,那就是赶快进道。进什么道?我们的念书一样的,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念上去。开始要进入下士道。下边就是下士道的内涵。
下士道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什么叫下士道,我们先来说一下。下士道在《道炬论》——就是我们宗喀巴大师他作菩提道次第,远的是根据这个《现观庄严论》,近的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道炬论》里边他就讲下士道,是这么说的:“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假使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假使“以诸方便”,为于生死乐,在生死里边要避苦就乐,自己希望自利,就是只求自己的在生死里边不受苦,得人天之乐的,这一种人叫下士。这是《道炬论》里边这么说,下士道的就是这样子。
那么,《俱舍论》我们学过了,大家都学过的。 《俱舍论》里边也有下士,什么叫下士呢?下士唯求乐。下士他在轮回里边,感到三恶道是苦,只要求能够离开三恶道,求人天之乐,这样子的人叫下士。我们先把下士搞清楚。就是说求乐的,求生死中的乐。生死里边三恶道是苦,人天是比较起来是快乐的。那么,要求生死里边的快乐,不是出世的快乐。出世的快乐那是高一层了,中士道以上。那么,在生死里边,还没有出生死,里边你不要做那些坏事,不堕入三恶道,这样子的人是下士,求人天的安乐。当然,我们说人天安乐不是彻底的,就算数了。得了人天身还要修佛法,进入中士道,上士道,乃至成佛,这个。严格地说,这样子的人才叫下士。就是以人天的圆满身来修行的,第一步要避开三恶道,三恶道是八无暇,是八难,不能修行的。
那么,下士要修什么东西呢?就是无常,要观苦,要归依三宝,要明业果。这个四科后边都有。现在是总的提一下,那么也是说摄修的时候,把这个颂一念,后边的一些详细的内涵都摄在这个颂里了。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第一个我们要知道无常,概念一定要把它抓好。一切法,佛的三法印,“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可以保住不变的,这个是宇宙的客观的规律,不可破的。现在讲辩证法,也是这么说的,一切法都在变动,不会停下来的,那是无常了,没有一个可以保住不动的。能够常的,是没有的。
那么,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命都是“动摇犹如水中泡”,就像水泡一样的危脆。我们的生命,要它生下来,把它养好、养大,确实很困难。要营养,胎儿在胎里边要摄受好,不给它流产。长出去以后要保护它,营养好,不要受寒热,不要害病,不要受传染病等等。不要走到危险地方,乃至山崩地裂,打仗,地震,这个危险性的,要死的因缘多得很。要避免这些,能够长大成人乃至活到老就困难。但是,要死的因缘却很多。你到马路上去,一不当心,一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或者什么东西把你身上一碰的话,你一命呜呼。我们不是最近超度一位年轻人了?他在这里归依过的,骑了个摩托车,一下子一碰的话就完蛋了。二十来岁的人就走了。所以这个“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不要说自己身体很牢固,可以活到一百岁。什么时候死,你还不知道的。这个是水泡泡一样,当下“啪”一记就崩掉,没有了。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这个很快要坏的,这水泡子嘛,你们看一看,水里的泡一下就灭掉了,就坏掉了。我们的命也就这个样子,要它死的因缘是多得很。空中作业掉下来死掉的人,上海我们听到很多。还有工厂里边机床上,他正在工作,他在修机器,上边的机器一下子“啪”的掉下来,把他脑浆打烂了,这个就是跑掉了。还有一个工人,都是年轻的,他是很能干,很聪明,自行车蹬到厂里上班。在车床里边,他们是个铛床,我也不知什么了,什么叫铛床,他就掉进去了,成了个绞扐棒,成麻花了,一个身体卷起来了。那么,这样子就死掉了,这中午饭,就是回不去了。这样子,我们以前在广化上课,一个学生突然要告假回去了,什么事情呢?他的哥哥在矿里边干工的,一个矿塌方,塌下来了,尸体也找不到了。那这样子的人是年轻人,年老的更不要说了。
所以说,这个很快就要死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思惟,要好好想。不要说不死,今天不死,慢慢地修,或明天不死再慢慢地修。你想到马上就要死了,你不修就来不及了,赶快要修了。
那么,死了之后是不是生天呢?或者说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那倒还干脆了。死了之后还是有的。就根据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你如果造的恶业,那你马上三恶道受报。现在我们社会上杀业是很厉害,吃一顿饭里边不晓得多少命,一碗虾子里边,几百条虾的命都在里边。一天一顿饭要造那么多的业,那么你这一辈子算起来,那个受报不得了。所以说,死了之后你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干脆了,但是还是要受报的。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这个跟影子跟了你人一样的。你人跑到哪里,这个造的业就跟到你哪里,逃不了。你说能不能把影子跟那个身体把它分开,行不行呢?那不行的。影子是跟了你身体来的,你有身体,影子就有,你身体跑到哪里,影子决定跟你哪里。那就是说,你造什么业的话,这个业就跟了你跑,你想逃避,逃避不了的。造了恶业决定要受恶报,逃不了的。
“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死了之后跟影子随行一样的黑业、白业。黑业就是恶业,白业是人天的善业。这个,我们说从高度的看,造的业固然是自性空,但是缘生的因果呢,果报却是不空的。我们天天《上师供》念,“生死涅盘纤毫自性无”,生死里边一切乃至涅盘,都没有自性。但是缘生的因果呢,却是一点也不错。不能说自性空了之后因果也空掉了,没有了。没有那么便宜的。
我们经常讲那个公案,以前一个禅师他在讲法的时候,人家问他:“大彻大悟之后是不是还有因果呢?”他说:“大彻大悟之后呢,一切法空了,不落因果,因果就不会再受了。”这个话讲错之后,他什么行持都好,就是讲错这一句话,五百世受野狐的身,野的狐狸,那个身脱不了。一直到后来那个地方又来了禅师,他来弘法了。这个野狐就托梦给他。它化一个人来,来问他。它说,以前他讲法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彻大悟之后是不是还有因果,他说不落因果,他说,这样子话是不是错呢?他现在得了野狐身,肯定这个话有毛病。那个禅师就说了,大彻大悟之后呢,不昧因果,因果一点也不错,还是有因果的。这个话把他点醒之后,他就脱了野狐身。所以说,一念之差,你什么都好,就是这个念头差,五百世野狐身就脱不了。那么,一下子能够觉悟过来的呢,马上就脱了这个身体。所以,这个虽然是自性空,因果却是不空的。不要说我学了一切法空了,什么地狱东西都是空,不要害怕。不害怕,你刀来了,枪来了,火来了,你害不害怕?这个是真的,并不是假的。因为你还没有证到这个空性,来起来你还是感到很苦。你世间上的苦来了你害不害怕嘛,你不吃饭你饿不饿嘛,这句话你知道了。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那么,你现在造的黑业白业,将来要感的果一点也不错。即使你大彻大悟之后,因果还是不错。成了佛之后还要受报。金枪马麦之报,这个佛本身还要受,那何况凡夫呢?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这个道理知道之后,你害不害怕受恶报呢?当然不想受恶报,当然害怕。既然要害怕受苦的恶报的话,那就是恶业就不要做。这个道理你知道之后,一切恶业再小的也不要做,要断要离。我们世间上,这是儒家的话,讲得很好,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小的善事情以为这个太小了不足道,不去做。恶的事情不要以为小了没关系,就做。这个是错的。善的虽小也要做,作了多了之后就增大的。恶的你再小也不要做,哪怕一点点作了,这个报还是要受的。而且受起来很厉害。
我们说三宝里边的因果是特别厉害。侵损常住的一点点东西,报起来就很大。宝光寺,过去一个监院,他就是以常住的钱招待一个客一顿饭。他平时做监院做得很好,就是这一顿饭,后来就变牛来还。这个是宝光寺我们去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他们的监院师请了饭之后下辈子投牛。这个牛怎么知道是宝光寺的呢?他们买了个牛,特别大。买了牛之后,这个牛自己一直往里边跑,跑到监院师房间里去。去了还不算,用它的角在地上挖,挖出很多的金子。这是以前埋在下边的,只有监院师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它把它挖出来,那就是证明它过去是监院师。所以,后来这个牛是没有杀掉,把它养老的。它自己死了以后,把它骨取下来,每一次请执事的时候,都把那个骨拿出来给人家看,如果背了因果的话要做牛来报的。这个做牛还是好的,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僧护经》,那就是要下地狱受报的,做牛的报还是花报。那这个《僧护经》,大家恐怕都有,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可以仔细看。这个是常住因果,是千万不要错。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再小的坏事也不能做,做了之后受起报来还是不舒服的。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那么,反过来,善的东西尽量做。众善的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是善的,要修而且究竟地把它修成功。做得越多越好,越圆满越好。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样子的事情要经常地能够具足圆满地去做,殷勤地去做。希望自己力量不够的时候,求三宝上师,求加持,加持我能够做到。这是下士道。
那我们说,我们归依三宝,进入佛门之后,最大的要件,第一个是归依三宝,不要搞错。归依三宝就是说,归依三宝之后千万不要再去归依天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的邪众,再也不去归依了。有的人就是三心二意,总是心放不下。在佛面前归依之后,有十方的佛菩萨、大阿罗汉、护法菩萨保佑了还不够,偏偏还要神庙里去求。有的人还说神庙里灵得很。灵不灵呢?我们说,鬼神跟人近,跟人的习气相投,你去求他,是快一点。你说你去求个干部做个什么事情,很快。你就给他送礼什么东西,他就会帮你忙。这个因为你都是人,或者那个鬼神也不太远。但是很大的事情你求他,行不行呢?他也没办法。那么鬼神一样,再大的事情你去求他的话,他自己也没有脱轮回,他怎么解决你这些事情呢?他自己也有一些他的业报也摆脱不了,他怎么帮助你解脱那些事情呢?
所以说,他能够力量所及的,或者是你经常供养他,他帮一些忙,他力量达不到了,你求他,也没有办法了。那么,你为什么不求三宝求菩萨呢?这个力量大得多。因为自己的烦恼重,跟佛菩萨不相应,所以说有的时候感应好象不快。我们要求菩萨的感应,这前面讲过,要加要持。佛菩萨加你,你要持,你要跟佛相应。我们说,你要念观音菩萨,你决定要有悲心。你如果没有悲心,是狠心、凶心、瞋恨心,跟观音菩萨那个反起来的,你怎么求呢?你不是在求他,你跟他反起来干,你怎么能让他到你身上,得不到。你要叫观音菩萨加持你,你至少要有点悲心呢。跟这个悲心相应之后,才能够把你救出来。就是吸铁石,你要是一块铁,它给你吸过去了。你是块木头的话,一个石头,再好的吸铁石也吸你不动。那么,吸铁石不能怪它,它不吸你。它是在吸,你自己是个石头,你吸不过去,不要怪这个吸铁石不好,是你这个石头不好。你要是块铁的话,早就吸过去了。那么,自己变块铁就行了嘛,你为什么就是要做石头呢?
所以说,第一个我们要求三宝,不要再去求天魔外道了,这个是重要性。如果你天魔外道一求的话,那你是佛门里边等于自己是把自己赶出来了。佛并不是不要你,但是你把自己赶出来了,这个怪不了佛。你“归依,归依”,再去求天魔外道,相信外道的气功书,什么东西,那你是自己把你的资格抛弃了。这是很可惜。我们总看到很多的来这里来学法,求归依的,回了去之后写信来,还是一套这个气功的事情,还放不下,还要某某气功师,某某位,可不可以去亲近他。你来的时候,你归依的时候,早就跟你说,气功是外道嘛,你不要去亲近他,怎么又要去亲近了呢?“他很好,他也教我们吃素。”那么,外道、一贯道都叫我们吃素,还叫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你去归依他了?这个事不能糊涂!它不是佛教就不是佛教,它把佛教的东西拿一点去,做门面,挂一个羊头卖狗肉,你只看了个羊头,你不晓得卖的是啥个肉。你要看看清楚了。
所以说,你归依三宝之后,不要三心二意了,就是三宝才相信,其他的东西一概都不要去信了。这个才是真正地能够得好处的第一个要件。我们叫大家念四归依,也就是这个道理。你信了三宝之后佛的加持力才能来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