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诚敬心是修学成就的关键
恭录自净空法师专集网
末法时期,佛教已经到了存亡继绝的关头。这个世间,人迷得太深,偏邪太过分,如果不回头,可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就会在这个时代断掉。佛法断灭了,传统文化亡了,人就更苦了。
我常讲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可是很少有人真的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心中还是妄念纷飞,没有正念。为什么?听经不够,没有悟。为什么不悟?真诚恭敬心不够。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可是我们连一分诚敬都没有做到。有一分诚敬,是正信;有二分诚敬,是正解(真理解);三分以上是真干,决定往生。
因此,修行功夫不是每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经,磕多少头,功夫在放下。放下之后,用真诚心念佛,佛号就非常管用,一句佛号就跟阿弥陀佛连上线了。没有放下的人,怎么念也接不上,好像电信中断,总是接不上。印祖说「一分诚敬」,就是一分的接通,「十分诚敬」那是圆满的接通。放下,真诚心才现前;放不下,真诚心不能现前;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把它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功夫就得力,什么样的灾难也不在乎,你就得大自在。
《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是多生多劫修学累积而来,善根指什么?能信、能解。有善根还得有福德,福德里面第一个就是恭敬。所以,对一切人事物恭敬不吃亏,是修福,没有恭敬心的人福薄,苦难就多。
真正的道场,不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心地清净没有妄念,起心动念都在思道。不思道就想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夹杂、不怀疑。我们以这种精神、心行接受十方供养,就能消化得了,供养三宝的人也能得福。起心动念思道,开口闭口念佛,这是行在菩萨道上,行在正法上。只要道场有一个人、两个人如教修行,这个道场就是正法道场。
现在人学佛难,为什么?心浮气躁。不要说一分诚敬心,百分之一的诚敬心都没有,佛法再殊胜,又怎么能受益?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只要自己具足真诚恭敬,读经也好,听经也好,包括在网络上、卫星电视上听经,没有不得利益的。普贤十愿,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一切恭敬,不仅对一切人、一切众生,包括无情众生、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对一切法没有不恭敬的。
布施也要诚敬心。在《了凡四训》,有一则公案,有个农村女孩,家境贫穷,她到寺院里来拜佛,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拿出这两文钱,恭恭敬敬地供佛,老和尚亲自给她回向,给她祝福。以后,这个小女孩做了王妃,她带了一千两黄金,供养寺院,可是这一次老和尚却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就问老和尚:「我小时候到这里来,只有两文钱的布施,老和尚亲自给我做回向。可是今天我带这么多钱来,你怎么反而叫你的徒弟给我做回向?」老和尚告诉她:「你年轻时候,那两文钱,是用真诚心供养佛菩萨,我不亲自给你回向对不起你。今天你富贵了,身分地位不一样,你虽然带着一千两黄金来供佛,可是你的心跟从前不一样,有了傲慢的习气,所以让我的徒弟给你回向就可以了。」不是说穷人就不能修福,穷人真诚的供养,往往比富贵人修的福大得多。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是虚设的,「遇之无空过者」,只要遇到一定能得利益
。但是要记住,没有恭敬心得不到利益。得利益多少,与诚敬心有关,有十分恭敬心,你能够吸收十分利益;有两分恭敬心,你只能接受两分利益;一切在自己,不在老师。佛菩萨的法音是平等圆满的,但众生能得到多少由他自己的福慧决定,因此,从恭敬的程度能够体察到一个人有多大的福慧。有十分恭敬心的人,佛菩萨必定帮助他早一天圆满功德,成就福慧。现在请法师讲经是愈来愈困难,为什么?学习经教的人愈来愈少。我们要发心请转法轮,第一等的要务是培养法师,遇到真正发心的年轻人,首先在一年的时间内帮助他把四个根扎下来,这是根本,没有四个根肯定学不出来,为什么?没有诚意,没有诚敬心。诚敬完全体现在四个根中,从四个根来看你有几分的诚敬,然后就知道你将来会有几分的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诚,态度愈谦虚,对人愈恭敬,如中国古人所言:「学问深时意气平」,绝对没有一点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是没有功夫的表现。
老师看学生,哪个学生有成就,哪个学生没有成就,看什么?看诚敬。诚敬不是对老师的,诚敬真的是对自己的。我学习是敬业的心,我会敬重这一门功课,会敬重这一门功课的老师,会敬重学习这门功课的同学。如果没有敬业的精神,或者懈怠、用心不专,就不是真正想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没有诚敬心,即使圣贤佛菩萨来教你,都得不到利益,因此,求善知识教学,恭敬之心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不诚不敬是一切罪过的根源,不能忽略。
为什么听经听不懂?诚敬心没有。会听的,一句之下都能开悟;不会听的,听上一百年还是老样子。什么叫会听,什么叫不会听?唯在诚敬。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半夜听五祖忍和尚说法,一听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什么缘故?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何谓诚?诚是心中没有杂念。曾国藩先生,将「诚」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心中还有念头,诚就没有了。做到一念不生,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只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才能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这是十分的诚敬。如果还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的念头没有了,那是九分的诚敬。阿罗汉能把见思烦恼放下了,他有多少诚敬?五分诚敬。我们现前想一想,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多少?一分都没有放下;换句话说,没有诚敬心。所以学佛不能说不用功,勇猛精进几十年了,佛法的利益没有得到。每天还是过着六道轮回凡夫的生活,这就是没有诚敬的缘故!
我们对经教的诚敬心生不起来,对什么能生起诚敬心?名利。对经教没有诚敬,对道德没有诚敬,对伦理没有诚敬,对一切都没有诚敬,唯独对名闻利养非常有诚敬,这就完了!名闻利养放不下,学佛学到最后是堕三恶道、堕地狱,这个不能不知道。自己晚上睡觉之前好好想想,我这一生走的是哪一条路?佛讲的十法界,我走的是佛法界、菩萨法界,还是人天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如果对经典不熟悉,自以为在学佛,其实全都错了。我跟章嘉大师学佛三年,他老人家叫我学释迦牟尼佛,叫我不能离开经教。遇到李老师,要求我在经教中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可学得太多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安忍就没有了。所以,修行人头一个就是心要清净,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不受外界影响,不受外界诱惑,这就叫安忍;如果禁不起诱惑,被外面境界影响和左右,你就不会成功。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如果有真诚恭敬,外面的缘不容易动摇你,你有能力控制住境缘。
经上一再讲「一切恭敬」,这是有道理的。儒家《礼记》:「曲礼曰:毋不敬。」敬太重要了。人要是存诚敬之心,不会妄动,不会起恶念。起一个念头就是不敬,敬就失掉了。从这个地方看,一个人不管对佛学研究有多深、多渊博,讲得多好、修得多苦,如果还会被外面境界所转,等于考试不及格,一无是用,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成败的关键。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