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哪些礼呢?这必须先谈到佛教的内容。佛教的内容,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节,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也就是在于:佛教徒面对佛、法、僧三形容词时,要如何的应对。
1、对佛应有的礼节
先谈到佛教对佛应该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必须先感谢他。对于十方诸佛来说,我们是人格的圆者——同时,他们对于我们,以及一切众生,都有一颗无比慈悲的心,对于十方诸佛,我们给予一分的恭敬,也是身为佛教徒应有的礼貌。
如此,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印茺,是要行五体投地的大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礼”。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式。因为,人所最高贵的,乃是头顶,而人最卑下的,则是双足。以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时,佛教徒见了佛陀,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之外,还有在顶礼之后,绕佛地仪式。这应该是表示信徒对佛陀的仰慕了。
如今,佛陀的化身早已入灭,现在,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只是佛陀的塑像或纸像,但是佛教徒地佛陀的敬仰,并没有因而稍减。佛教徒见了佛像,如果是在寺院、或者文件夹地方,仍然行五体投地的顶礼,把佛像当作佛陀的金身。
站在信徒自身来说,有一份恭敬,便有一份功德;同时,顶礼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种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佛教徒在见了佛像,不论是在寺院里、或在个人家庭里,都以行五体投的顶礼为正式的礼节;就算不顶礼起码也要行个问讯礼。这就像我们在路上,遇到了长辈了,总是要趋前打个招呼、行个鞠躬,或者,点个头,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视若无睹,我行我素而过,就会给人一种贡高我慢,没有教养的感觉。相信谁都不愿意给人这种不良的印象吧?
2、 对法应有的礼节
法指佛法。佛法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必须依附有形的东西,比方:语言、文字、书籍、艺术等等。所以,表达了佛法,记载了佛未能的语言、书籍等佛教都必须加以礼敬。
为什么要礼敬于佛法呢?不仅因为它是佛所说,还因为法是佛的老师。〈〈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未能而住。”(见大正藏第三册一五七页)可见法的尊贵并不下于佛。佛依法才得以解脱生死,乃于成佛,我们了将如此;佛是我们的老师,法也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法与佛并称,叫做“佛法”。金刚经也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见大正藏第八册七五O页上)哪此,我们怎能不尊敬于法呢?
那么,要如何尊敬呢?以经书来说,必须妥为保管,不得乱放、乱丢;有佛菩萨像或经文的字纸也一样。
遇到有法师、居士讲演佛法,都应该专心听讲,以表示对法的尊敬。
目前,印刷与传播发达,要看到佛教经书、听闻到佛法,显得很容易;得到的太容易了,往往也就不知爱惜。在古代,没有印刷品的时候,要看到佛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对佛经也就恭敬异常,不但要用双手捧着,还要以头顶顶着,以示佛经的高贵和得来不易。看的时候,更要搭衣端坐,恭恭敬敬,心无二念的看。
当然,我们今天对佛经,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但起码的尊敬,总是要有的。
3、 对僧应有的礼蕞
(1)尊敬僧的意义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于教师与父母之间。那么,在家中佛教徒对“法师”、“师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由于僧与法、佛并列为三宝,僧的地位与法和佛一样。佛陀曾说,不要把他看作跟别人不同,“我亦僧数”——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对僧的礼节,有些地方,跟对佛的礼节一样,比方:佛教徒见了佛要顶礼,见了出家众,同样也要顶礼。当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会不以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圆满者,佛弟子顶礼他是理所当然;但,出家众修学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众顶礼呢?
的确,僧人中,要分别真情为,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们的观念里,菩萨僧与声闻僧,实在是值得尊敬顶礼;至于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并没有两样,只不过是出了出家相而已,如何也跟圣贤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礼遇呢?当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来看一段经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款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敬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象,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爵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与供养前三真实僧,所获功德正等无量”(见大正藏第三册二九九页下及三 OO页上)
从这段经文中,就可以知道,虽然是个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聚。何等为十?(文长不录,请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中)——善男了,于我法中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宝聚。是故一切国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关闭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计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况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许清净众,于布萨时或自瓷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国其鞭杖系缚断命。”(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下至七三七页上)
三宝虽然以佛为首,并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圆寂之后,三宝则以僧为首,佛与法皆依僧而立。《华严经忏仪》卷三十六说:“今末法之时,僧宝上首,若皈于僧,了成总皈三宝之福;乃至破戒僧,说应皈敬,何况持戒之僧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