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萨罗国
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其形伟,其色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
1、简介
憍萨罗国,为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强国之一,存续期约为公元前6-4世纪,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国北方邦和尼泊尔国部分地区,此时该国经济发达,为沙门思潮兴起时期的96种部派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佛教在此地异军突起,佛祖释迦牟尼在都城“舍卫”共经历了25年/次夏安居,与该国国王的对话收集在《憍萨罗经》中。该国不仅存有佛教圣迹,而且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的重地。据佛经记载,该国在佛祖在世时即被摩揭陀国所灭。
2、北印度古王国
即今乌塔普拉帝须(UttarPradesh)省的东北部。舍卫城(Sa^-vatthi^)即此国之首都。佛陀后半生多居于此。时波斯匿王崇佛甚笃,故佛法大兴。其后,此国为摩竭陀国阿阇世王(Aja^tas/atru)所败,而隶属其下。又,此国另一都城优德亚(Ayodhya^),为叙事诗《罗摩衍那》之背景地点所在。
3、南印度古王国
相对于上述以舍卫城为首都之憍萨罗国,而称为南憍萨国。统治地区在摩诃那尼(Maha^nani)河上游,及哥达维利(Goda^vari)河的支流瓦洛达(Varoda)河上流一带;以修利普拉(S/ri^pura、Sirpur)为首都。依《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载,此国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王亦崇敬佛法,伽蓝百余所,僧徒皆习学大乘教法,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据传笈多王朝第二代王沙姆陀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75在位)尝攻破此国。又,龙树曾受此国娑多婆诃王(Sa^tava^-hana)的护持,而于该国之西南方跋逻末罗耆厘山造五层窟殿,铸各等身金像安奉于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曾记此窟殿,文云(大正51·976a)︰‘于彼山中有一大寺,是龙树菩萨使夜叉神造,非人所作,并凿山为柱,三重作楼,四面方圆三百余步’云云。
憍萨罗国的首都是舍卫城(Sra^vasti^,室罗筏悉底)。舍卫城位于阿支罗瓦底河(Aciravati,即现在的Rapti^河)岸边,波斯匿王在那儿统治着。从《憍萨罗经》中之一,人们知道波斯匿王是一位吠陀宗教的虔诚信徒,他经常举行盛大的吠陀祭祀。然而,在他的国土里,沙门是受到尊敬的。一位叫做给孤独的著名长者,曾为佛陀的比丘僧众在舍卫城的树园里修建一座精舍。有名的毗舍结母(Visa^kha^,给孤独长者的妻子──译者)也在东林(Pu^rva^ra^ma)地方为比丘造了一座大厦。佛陀和比丘众有时住在这两个地方;他们的夏坐安居(四个月)大部分在这儿度过。因为三藏文献记载着佛陀的大部分教法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说的。波斯匿王虽然是吠陀祭祠的拥护者,但也不时到给孤独园参礼佛陀。佛陀对波斯匿所说教法全收集在《憍萨罗经》中。
4、传说
从《神通游戏经》关于这个王统的叙述来看,这个国家的历朝国王似乎出身于摩登伽(Ma^tan%ga)下等种姓。《神通游戏经》的这一记述并得到了《法句经释论》中的毗杜达婆(Vidurdabha,旧译毗琉璃王)故事的支持。
波斯匿王非常尊敬佛陀,他曾打算过跟释迦族的一个王女结婚。然而释迦族的王亲们认为憍萨罗王族是低贱的,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憍萨罗王波斯匿是不恰当的。但是,考虑到憍萨罗王对释迦族的威势,不接受他的请求对他们说来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们想出一个办法︰让摩诃男释迦(Maha^na^maSakya)把自己的奴隶女瓦娑婆罗华蒂耶(Va^sabharavattiya^)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憍萨罗王。憍萨罗王的家人很喜欢这个少女。当他们看见摩诃男和她坐在一齐吃饭的时候,他们相信她就是他的女儿。结果,瓦娑婆罗华蒂耶便在择定的吉日里和憍萨罗王结了婚,憍萨罗王册封她为正宫王后。
当瓦娑婆罗华蒂耶的儿子毗杜达婆十六岁的时候,他回到外公家(即释迦族)探亲,释迦族人在自己的族庙里给予他应有的接待,但是,当他走了之后,他坐过的位子被水洗净过。这种事情传到毗杜达婆的耳朵,同时他知道自己原来是奴隶女的儿子。当他长大成人的时候,他立即用强力将憍萨罗国的统治权夺到自己手中,把自己的龙钟老父波斯匿王从舍卫城驱逐出去。波斯匿化装逃走,企图到王舍城自己的侄儿未生怨王那里去避难。但是,由于途中受到许多的折磨,他病死在王舍城外的一个福舍里。
毗杜达婆在自己的父亲死后便决定进攻释迦族。但是佛陀给他说法,两次使他打消这个意图。第三次,佛陀没有机会和他谈话,他便成功地执行了自己的决定。他进攻了释迦族,同时完全击败了后者。除了那些前来佛陀那儿避难或逃跑了的,其余所有的释迦族人和他们的子女都被毗杜达婆屠杀精光,同时用他们的血来洗净自己的座位。
5、结局
消灭释迦族以后,毗杜达婆领着军队来到舍卫城,驻扎在阿支罗瓦底河边。这时候,附近地区黑云四起,暴雨骤至,阿支罗瓦底河汹涌澎湃地氾滥起来,而毗杜达婆和他的部队一齐被洪水冲去了。
毗杜达婆的故事很清楚说明这点︰像摩揭国那样,憍萨罗国存在着坚强的独裁政体。毗杜达婆篡夺了自己的臣民爱戴的父亲的王位,憍萨罗国人竟不敢说一句反对他的话。
阿槃提国
阿槃提国(梵语Avanti),又译为阿槃底、摩波槃提,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腊婆地区。在释尊时代,它是极为强大的国家,与憍萨罗国、摩揭陀国和跋蹉国并为四强。
它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有许多著名佛教僧侣皆出身此国,分别说部在这个地区形成。耆那教的始祖大雄也曾经在此国修行,因此成为耆那教圣地之
阿槃提拥有两个分国,在西北方以邬阇衍那为首都,在南方以摩酰昔摩地为国都。
阿般提国,东面与支提国隔山而望,南、西面皆为德干高原,北面与苏罗娑国、婆蹉国隔昌巴尔河而望相接。都城为邬阇衍那城,意译最胜城,音译又作:优禅尼、乌贾尼城等,今在印度国中央邦乌贾因市。在列国时代,阿般提国是南亚次大陆中西部地区最强大国家,实行君主制。公元前410年,摩揭陀国进入幼龙王朝时期,同年新国王悉输那伽征服了阿般提国,如是南亚次大陆列国时代结束。此后,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等一系列政治变化,此区域又不断恢复国家建制,到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录此地区存有邬阇衍那、摩腊婆等国家。佛陀生前未到过此地,其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以“论议第一”为人所尊崇,出生和传道于此。
弗栗恃国
弗栗恃国(梵语:????,v?ji或????,vrajá,巴利语:Vajji),又译佛栗氏国、跋耆,跋阇,印度古国,公元前6世纪的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北部,领土延伸到今尼泊尔东部。首都毘舍离。
《善见律毘婆沙》记载此国王种为波罗奈国王夫人所生,一对不足月的双胞胎兄妹,被置器中顺江流下,为道人收养,因其“皮薄”而称为“离车子”,后牧牛人继续收养,因其脚踏牧童需躲“避”之而称为“跋阇”,二人长大后成婚,统御牧牛人,王种繁衍众多,建立的城池经三次扩建十分广大而称为“毘舍离”城。
《大唐西域记》:“……至弗栗恃国(北人谓三代恃国。北印度境)
。弗栗恃国,周四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气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学。天祠数十,外道寔众。国大都城号占戍挐,多已颓毁。故宫城中尚有三千余家,若村若邑也。大河东北有伽蓝,僧徒寡少,学业清高。……”摩偷罗国
摩偷罗国(梵文:madhura,Madhurā),又作摩度罗、摩突罗、摩头罗、秣菟罗,意译孔雀城、三雀城、美蜜城、密盖,印度古国,位于今朱木那河(Jumna)西南一带。首都摩偷罗城,又名秣菟罗城,位于今印度马图拉南方。城旁有跋提河。
释迦牟尼时代,摩偷罗国为阿利安人建立的城市国家,为当时十六大国之一戍洛西哪国的首都。在释迦牟尼过世后,逐渐成为西方佛教的重镇,优波鞠多出身于此。是盛极一时的文化中心,后来成为迦腻色迦王的南方之都。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