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自即日起发布的译稿,是原先发表在《The China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第十卷(1879年3月-4月)里的文章《Pootoo Ancient and Modern》。作者为约翰巴特勒(John Butler)。我将它重新编辑了一下,并加上了我自己的说明和注释,这样既更正了一些文章里明显的错误和有意为之,又使文章稍微易读一点。水平有限,又要赶上每日的更新,错误在所难免。但仍感谢各位的阅读,谢谢
慈航普渡的牌坊岛的最初形成和佛教缘起
现在这个岛被称为普陀山,人们认为它只是一个更大的岛的残存部分,这个岛朝向东北方向,曾经向大海延伸了几英里。传说,在很久以前,居住在这些水域的海龙,为居民对他的恶劣态度感到愤怒,在愤怒的一瞬间,张开了他的大嘴,吞下了这个岛的大部分。龙是否执行这样的一位知名的壮举现在不得而知,但一个完整的岛屿的其中一部分就此沉没在波浪之下。以其现在本身的情况来看,这似乎是最自然的结合和似是而非的结论。整个群岛舟山群岛预示着之前的地震和内部火灾,当我们再加上各种岩石沉没的存在以及海水的侵蚀,加上一些绿色的小岛屿,这个地区犹如星星一般点缀在大海的表面。验证这个最合理的结论,似乎也是对这个传说的维护。同样视作为是一个大岛的一部分的曾经被称为洛迦山岛的岛屿,如今大部分也都埋在太平洋的海浪下面。
但我们的兴趣主要与幸存的部分有关,现在这座岩石岛屿每年吸引许多朝圣者到它的海岸。由于普陀山现在被认为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中心之一,如果不是主要的避难所,那么它也许不会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如今广泛流行的信仰最初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莲花洋汉朝以后,明帝八年(公元58年),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18英尺高的人的金像。第二天,一个名叫傅毅的官员来拜访皇帝,皇帝就把前一天晚上做的那个不寻常的梦讲给他听。这个官员(通过解梦的方式)告诉他,在西方有一个神,他的名字是佛陀(也有其他人说,他的回答是,“在西方有一批智者,或者一个智者)。于是,皇帝派了一个使团,由一个可靠的名叫蔡愔官员率领到印度去打听这位新神的情况。在他们到达以后,他们制作了一幅佛像,抄写了四十二章最重要的佛教经典,然后启程返回。两名印度僧人陪同他们,印度佛教徒为他们提供了一匹美丽的白马,经典就这样驼在这匹白马的背上,从印度传到了中国。
他们把这些经典带到当时的首都洛阳,皇帝在那里为他们建造了一座造价不菲的藏经之处,名为白马寺。两位牧师学习了中文,并及时将他们的宗教书籍翻译成中文。这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方式,由一部真实的中国历史讲述。许多基督教作家认为,“圣者”的消息,在这个时候,在西方已然出现,并且已经渗透到中国。帝国使团去寻找的那个人,实际上就是基督。但到达印度后,佛教的僧人们努力说服皇家使者,使他们相信佛教比基督教更让他们感到满意。
莲花洋注释与补充:
有关于龙吞海岛的传说,我从未听说过,但并不代表它从未存在过,也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故事里可能会有。对于这个岛的观察,确曾它是属于四明山脉的一部分。因而,这个海域的海水泛黄,多数是因为是海平面升高的关系,海底有大量的淤泥。最新出版的《普陀山志》(张坚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里有很多关于普陀山地质的资料。在我看来,这本山志的水平和眼界,是之前那些山志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作者文中所讲的“一部真实的中国历史”大概就是《魏书》。《魏书》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在于作者魏收所站的立场,但是他有难言的苦衷与深刻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的资料,见《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所载: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
这段记载实际上已相当完整。在相当长的一个年代里,佛教传入年代的主流意见,是以白马驮经这个故事作为标志的。但是,近年来,哀帝年间秦景宪受大月氏伊存口传经书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东土的开端。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同样的记载,散见于《后汉纪》(晋袁宏)、《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资治通鉴》(宋司马光)、《历代三宝纪》(隋费长房)、《佛祖通载》(元念常)等等史籍。都可以参看。
文中作者将寻佛的使团为佛教徒所慰留,视作是基督错过的一次机会。无论其出于什么目的,放到中西基督教交流史来看还是从其个人立场来看,都是极为玩味的事情。
莲花洋第一位朝圣者的到来
关于岛上第一个僧人的到来和定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教传说,内容如下:
在南部海域有一个岛叫普陀山,在那个地方着一个菩萨叫观自在。到这里来,要求布沙,学习他的行为和实践他的教义
。然后,他唱了下面这首颂歌:岛上有一座小山,
它珍贵的珠宝很多;
它的形成很奇妙,
它与世隔绝,没有污染。
花和水果,树木和森林覆盖的土地。泉水和小溪,喷泉和湖泊是丰富的。这是观世音居住的地方,并俯视芸芸众生。
这些教诲不停在耳边回响,这位僧人终于找到了通往小岛的路。在海边,他望着莲花洋的对岸,盼望着有什么交通工具把他接过来。就在此时,一条大鱼忽然出现,他于是骑在这条鱼的背上,来到了普陀的岸边。
他一到那里就被这里的美景和作为佛教圣地的庄严氛围所打动。他看见溪流在山谷中蜿蜒,树荫繁茂,花朵芬香,柔软细腻,爬满空气的藤蔓同样散发着芬芳。在他散步的时候,他看见观音大士坐在一块岩石上,周围围着一群随从。这个和尚在岛上定居了下来,不久其他人也追随而来。
南海圣境牌坊另一种说法是在该岛的历史中发现的,内容如下:
梁代贞明年间(公元907年),一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和尚,带着观音菩萨的像,从五台山返回自己的国家。在航行中,当他从蒲太船外经过的时候,他的船突然被荷花织成的网缠住了,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和尚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做了下面的祷告:
“啊,菩萨,难道我的祖国的芸芸众生真的命中注定不能见到你吗?那就这样吧!只要你愿意,弟子就必在你所欢喜的地方建造寺庙。”
立即厚重的荷花散开了,船开始移动,并引导它去向普陀山东部海岸的潮音洞(潮汐响亮的洞穴)。岛上一个姓张的居民见证了这神奇的发生,因此与举止虔诚的外国僧人建立了友谊。他得出结论,菩萨一定冥冥中造访过这个岛。所以他高兴地放弃自己的房子,将它很快转换成一座寺庙。
据我所见过的最可靠的记载,普陀山的第一座寺庙建于公元900年梁朝潮音洞附近,所以普陀山的佛教很可能有1000年的历史。岛上一两个和尚的定居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恐慌,但随着僧侣人数的增加,渔民和农民的恐惧开始被唤起,他们开始阻止更多和尚的进入。与此同时,这个岛的名声已经传开了,因为它适合独处和冥想,是观音菩萨永久的家,是她奇迹般表演的剧场。
道头海岸注释与补充:
文中讲到了两个和尚同观音的联系,一个同本尊,一个同偶像。第一个和尚善财,他是否出家,是个问题。严格意义上,他应该是佛教徒,但不是一个僧人。他参拜观音的故事,记载在《华严经》卷第六十八里。
善财参访某居士,居士对他说: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又顺便颂了一道偈子: 海上有山众宝成,贤圣所居极清净, 泉流萦带为严饰,华林果树满其中。 最胜勇猛利众生,观自在尊于此住, 汝应往问佛功德,彼当为汝广宣说。这里的记载,实在是南海观世音和补怛洛迦山的出处。
经书里之后记载他寻访的情景:(善财)渐次前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 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种种名华,周遍严饰。观自在菩萨,于清净金刚宝叶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于善知识,爱乐尊重,合掌恭敬,目视不瞬。
这个翻译,极为生动。至于文内所讲骑鱼过海的情景,则多半都是口头文学了。
至于慧锷开山的传说,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已经提过,在此就不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西方的作者会在年代上犯错误,比如将唐亡以后的梁与南北朝时候的梁混为一谈,这两个朝代相差了300多年。还有就是他们往往追随于之前的地方志和普遍说法,将慧锷来上和第一座寺庙的建立说成同时。这不是太大的错误。
寺院侵占土地,而造成当地居民恐慌的故事,怕是不可能在佛教刚开始就是如此。这里明显带着基督教对佛教的污蔑,这一点,我想读者们自有判断。
以上文章是我诸多原创文章里的其中一篇,抄袭或者借鉴都非是我的特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赞;不同意我的观点,请评论或者私信告诉我;不喜欢我的文笔,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页里,你们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谢各位阅读者的付出,谢谢!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