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慧伯
《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也有关于《普贤行愿品》的内容。普贤的十大愿,在很多丛林的早晚课中都会念到,主要是因为这部经典的修行法门,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太重要了。末学想从如下这两颂偈谈谈我们日常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菩提道修行的法门,主要表现在发心、修行两个方面。发心,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大誓愿。如四种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菩提心。四宏誓愿的精神,与普贤行愿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关系非常密切!四宏誓愿说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众生,后成佛”。实际上跟《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发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度化众生。
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六波罗蜜,也就是六度。六度法门,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度到涅槃的彼岸。普贤菩萨将修行的主要内容和盘托出,就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修清净波罗蜜。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呢?所谓的清净,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着相,没有私心杂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着相,有杂念、有妄想就是不清净了。
社会上有的人修布施,带着名利色彩,出了点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布施的目的,是让社会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过做好事,显示自己的富有。还有的人,平时不择手段,赚了许多昧良心的钱,做了许多亏心的事。他的布施,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恶报等等。这样的布施就是不清净。带着私心杂念去布施,尽管你出的钱要比别人多,但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
在修布施上,有一种人很值得称扬。有位李居士,一天,她上街买菜,在十字路口上,见到一个残疾人,同情心油然而生。她想到这人的处境,对这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非常同情、难过。她走过去,弯下腰,恭敬地布施了一百块钱,并且让他当面念上一百声阿弥陀佛,还要求那人必须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这人拿到钱高兴的时候,李居士乘机给他讲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了改造命运的方法。
真正清净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住相布施,不执著功德,不去分别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别布施的对象,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帮助别人时,不是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后,不把好事放在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像虚空那么大!因此,《普贤行愿品》在这里要我们“勤修清净波罗蜜”。修清净的六度波罗蜜,就是不要住相,不执著功德,不起分别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点点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学佛法,最高的发心是发菩提心。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大愿!恒不忘失菩提心,是说不管自己将来投生在哪一道中,永远也不会忘记追求佛道、普度众生的这一愿望。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菩提心,离开众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属于魔业。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时间忘掉菩提心。愿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逐渐地灭除障碍,灭除污染我们清净心的污垢,同时逐渐成就一切殊胜的德行。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莲花虽然长在污泥里,却不被污泥所污染;像太阳、月亮那样,虽然挂在天空,但它们并非停止在空中。太阳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向大地散发出光明和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修行应该像莲花、日月那样。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但要洁身自爱,做到人在红尘,心离红尘,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扰和诱惑,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果你带着烦恼的心态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迭烦恼。如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筹莫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在愁今天是晴,还是阴?禅师说,晴如何?阴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两个闺女,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就卖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能解开我的苦恼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就可以晒干;如果下雨,想着大女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遇到的各种灾难,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佛法,提高自己的认识,然后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视、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通过念佛、打坐培养一种平稳的心态和定力,使自己这颗清净的心不被外境所动摇,随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脱。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视入世修行。在《坛经》中,慧能明确宣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里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这是生活禅最好的说明,这就告诉我们,行、走、坐、卧,乃至吃饭、穿衣、游山、玩水……无不是禅,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参禅悟道。其实,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去寻道,反而离道甚远。
事实上,世间的许多烦恼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经济条件,有的人家庭收入低,他们过得怡然自得,日子虽苦,但夫妻很和睦,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见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闹得不可开交,鸡犬不宁。这就是个人心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有个主妇说:我看你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从来没见你们吵过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主妇说,我们家不吵架,处得和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夫妻都是坏人。而你们爱吵架,处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为你们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见面,就会吵闹。对方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说你别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谈正经的。这个主妇说:举一个例子,比如摔坏一件值钱的东西,大家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承担过错,觉得自己不好,这样还能吵得起架来吗?导致你们夫妻不和睦的原因是一旦出事时,你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来推去,肯定要吵架。
这说明一个家庭处得和睦不和睦,问题不在烦恼本身,而在于强烈的我执心,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随顺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顺从自己,如果大家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再有钱,日子肯定过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双方的人,把以我为中心的我执,转化为尊重、顺从、理解和包容对方,家庭就和睦了。
最后,请允许我用最朴素和平白通俗的语言简单概括这四句颂偈的主要内容。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公而忘私,舍己为人,心想事成!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就是:克服困难,排除万难,胜利一定属于勇往直前的强者!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犹如莲花的圣洁和日月的光明与皎洁,让我们共同为了清净和谐和美好的家园而不懈努力和祈祷!
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