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洪名人人能念,个个可念,方法极简易,而念佛原理却深邃浩博,乃佛果觉境界,极平常极玄妙,超出众生的思量,兹谨依圣言量,对念佛原理,略施诠释。
一、名具万德,名召万德
阿弥陀佛深知十方众生,无始以来,念念不停,如急流水,漩洑不止,阿弥陀佛大悲愍念常没众生,以悲智愿力建立名号,令众生执持称念,以起借一遣万,以净破染之功效。
阿弥陀佛名号,不仅凝聚着阿弥陀佛三身四智无量功德,而且,阿弥陀三音亦是本着众生的心性而建立,乃佛法界的内在音声。阿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表法界体相、空义、因义。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在生理效应上,持念阿音可以打开人体内脏的脉结,清理脏腑之间的各种宿疾,华严四十二字中,阿为第一字。弥字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阿弥陀秘释》云:"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
阿弥陀名号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弥陀佛万德的载体,是圣凡同构呼应的媒介。名号所在之处,即阿弥陀佛愿力光明遍照之处。净业行人念佛之时,即是蒙光照触护念之时。名具万德,名召万德,信愿持名,即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念佛法门的特质之一,就在于以阿弥陀佛果觉名号,作净业行人修持之因地心。即因即果,因果同时,至心称名,圆转五浊,圆成五清,一句名号,极平常极玄妙,念念相续,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究竟大安乐法门,无过于此。
二、心作心是,系念佛界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段经文昭示念佛的根本原理,阿弥陀佛是本觉之理,遍在一切众生的心念中,念佛即是始觉之智,佛与众生的想念不相隔离,诸佛正遍知海,依众生的观念而得以显现。众生若不念佛,则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遥远。是心是佛即性德,是心作佛即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吾人妙明真心含藏在尘垢中,难以自现,今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之力,清除垢障,显明清白,声声唤醒自己,就路还家,领略本地风光。
现前一念为升沉苦乐之根因。无念心体唯佛独证,九法界众生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心念佛德,即佛法界现;心作恶业,即地狱法界现。《好生录》记载,有一常探巢取卵以食的小儿,在桑田中自见一四门紧闭之城。满城热铁碎火烙足,小儿号注狂奔。其父赶来呼子名字,小儿应声倒地,城火俱不见,而小儿膝下腐烂如炙。证知,地狱不远,即在目前,随人业报以现。同样,"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实因阿弥陀佛在众生自心之内,以念佛观佛之功,即能引发显现。
人生世间,凡经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万念,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吾人心念若与佛名相应,即念佛法界。念佛从念头入手,即波究水,遣荡杂念,契入本心,乃背尘合觉,反本归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系念佛界,乃念佛法门的根本理念。
印祖在一生教化众生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教化女人。治国平天下之大权女人家操得了一大半。为什么呢?有贤善的女人,才会成为贤母,有贤母才能培养贤善的子女。
然而,女人从她自身的烦恼来看,有诸多需要教化的地方,就是有她先天的劣根性。
佛陀在世的时候,本来是不许可女人出家的,就连佛的姨母——抚养佛陀长大的人要求出家,佛开始都不同意。
何以故啊?女人自身的烦恼很重,女人出家会令正法缩短五百年。最后是阿难三次恳请,佛陀以八敬法作要求,才允许了女人出家。这八敬法呢,确实是对治女人很重的烦恼的。佛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重男轻女一说。他对一切女人也是看作如同自己的子女,怎么会轻慢呢?
那只是女人的烦恼重,所以对她下的药就要重一些。
女人是容易傲慢的,一旦她有点地位,有点财富,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种傲慢之心,比天都高,这就是她自身的烦恼。所以对这样的傲慢心就得要降伏它。用八敬法,一定令她谦卑。就是百岁的比丘尼见了新戒比丘,也得顶礼,这实际上是对她烦恼的降伏。降伏了她的烦恼,就能开发她的自性。
那么,确实有的时候,有些道理女人是不明白的。
心眼小,容易嫉妒,好乐虚荣,这些都是女人身上出现的明显的毛病。
“或不孝公婆”,作为女人往往就有分别心,对自己的父母特别好,对她丈夫的父母就很疏远,不孝顺。由于不孝公婆这个问题,导致了家庭很大的不和。有的家庭妻子对丈夫的父母不孝,而对她自己的父母却特别好。女人不孝顺公婆,就使家庭很不和睦。
“欺侮丈夫”,如果丈夫的社会地位财富比她高很多,还能够把她控制住,一旦忽然有段时间她走运了,她(现在的职业女性)的地位比丈夫高了,那你看她在家庭内就耀武扬威了,丈夫就不在她的眼里了。这些都是女人通常会出现的毛病。所以这里面导致了非常多的问题,很多男同胞是有苦难言。
然而对自己的儿女,她就溺爱,百依百顺。现在有些高校,上了大学,做母亲的都要在校园旁边租个房子,来侍奉她的儿女。儿女要吃饺子,她自己包好饺子坐飞机去送,这都属于没有智慧,溺爱的范围。这种过度的溺爱对儿女就是一剂毒药。
“虐待婢仆”,她处在女主人的地位,对于家里的仆人就加以虐待。
或者是属于填房(填房就是丈夫原来的妻子去世了,再续弦娶一个妻子,这属于填房),那么人家前妻肯定会留下儿女了,她就属于后母。一般的女人做后母,她总是要虐待前房的儿女。
所以这些点出来的都是女人致命的弱点,而且是女人通常出现的毛病。
正因为女人的烦恼很重,所以女人不能做五种王:不能做国王,不能做转轮圣王,不能做忉利天王,不能以女身成佛,不能做魔王。
如果她做国王了,那她自身先天的劣根性就更会暴露出来,害己害人。所以作为女人要对自己心理上的这种烦恼,心量的狭隘,智慧的短浅等各方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对女身要有一种厌离心,要转化这样的一种毛病。
怎么转化?你对你的公婆要孝敬奉养。很多媳妇,她会自然地孝养她的父母,但是对她丈夫的父母她却不孝,很强的分别心。历来婆媳关系处理不好,很大的问题是来自于做儿媳妇的人,特别是现在的知识女性。
我们常常看到,比如有一些夫妻,她的公婆可能是在农村(男同胞多是从农村考大学考上去的)。她就很瞧不起她农村的公婆,那做儿子的很想孝顺他的父母,但是这里面这一关就过不去。于是就会出现有的男同胞痛苦得年三十晚上都到火车站去过等这些情况。
敬丈夫——要恭敬丈夫,女人在《周易》里面属于坤卦,你坤要得到元亨,一定要贞顺——贞而且要顺(柔顺),对乾卦(男人,指丈夫)柔顺你才有好日子过,你才吉祥。
如果你不恭敬自己的丈夫,这样的女人也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要用圣贤的智慧教法来教儿女;对家里的仆人,要慈惠,要关怀她,给她一些好处,让她感觉到你的恩德;对前房的儿女,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去教养他,以恩情去抚养。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少部分很好的女性,她对于前房的子女比对自己的子女还更关怀。有这样的女人,但是少。尽管少,但她们值得一切女人去学习。
你能在行为当中去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惠婢仆、教养恩抚前房儿女,这在世间你就走在希圣希贤之正道上,也是佛门教导众生,敦行根本之法——道德的根本。
你能具有这样的功德,你就会得到别人的恭敬,福德、智慧、寿命都能得到增益。你修念佛求生净土一法,那也绝对顺风扬帆,临命终时绝对能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九品往生。
世间的种种行为,有因必定有果。所以,自己如果种下了孝公婆、敬丈夫、慈婢仆、教儿女等的善因,等到你老了,就一定能受到孝敬慈爱之果。
有时候现世就会受到报应:如果你做儿媳妇的时候,你不孝公婆,那么等你到了中年、到了老年,你的儿子娶了媳妇了,你的儿媳妇也不孝顺你。
所以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
前面讲的“世有女人,不明至理”,这个至理是什么?至理就有这两句话的内涵,你对别人好,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好,你害别人就等于害了自己。自他不二,众生同体。女人要了解这个道理。为什么要把这个提出来,往往女人心量小,她只关心自己,自私。所以孔子也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确实女人有这些方面的烦恼。做女人要有同体感,有仁爱心。这样才会尽到一个女人的职分,这样才能够期待佛天善神共同来了解自己的行为。
所以印祖在这里是这样苦口婆心地教化那些女人,要把自己的一些毛病、缺点认清楚,要痛改。
作为女人,还有一个特点——喜欢自己的身体。天天梳妆打扮,有这种自爱、自恋之感。实际上作为一个女人跟男人的身心是不能相比的。
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转女成男,那是修行一大阿僧祇劫之后,才能够离开女身的,很不容易啊!
净土法门,则对转女成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便,你只要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就在阿弥陀佛的莲花里面转女成男。等你从莲花里面出来,就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大丈夫相。所以作为一个女人能闻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了知转女成男之殊胜,佛力加持之恩德,那你今生真的是捡到了一个大便宜。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啰。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呢——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了没有妻子叫“鳏”;老了没有丈夫叫“寡”。这鳏、寡、孤、独四种人是“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所以国王施仁政首先关顾这四种人。那么这里特别讲到孤儿,孤儿幼小的时候不能自立,需要人帮助。原来他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也是这样地去慈爱他——恩勤顾复。“恩勤”、“顾复”就是出在《诗经》里面的,是对小孩那样勤劳地恩养,这个“顾我复我”,“长我育我”,反复地去关顾。珍爱子女就像掌上明珠,这个捧在手上,背在肩上,提在手,抱在怀里,唯恐小孩不能长大成人。这父母的心哪,全心都在子女上啊,那真是无私的大爱啰。但不料这个父母却中途由于寿命福报问题,就抛开子女自己先走了,这叫“骨肉捐弃”呀。骨肉捐弃,在九泉之下他都会心挂念着这个子女呀。
前面讲魏颗救了一个妇人,妇人的亡父都在打仗的时候帮魏颗的忙——报恩哪!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事情,就要有恕道——推己及人的恕道。假如是自己的子女,就是自己去世了留下了孤儿寡女,那么孤苦伶仃,又没有长大,那忽然遇到一个仁人君子,来帮助这个孤儿,帮助他长大,那你在九泉之下的感恩是如此的深切啊;如果或者碰到凶暴的恶人,看到孤儿可以欺就凌虐他,贩卖孤儿,使他感到耻辱,甚至还做那些医学上的实验等等这些,那你在九泉之下的饮恨,又该是多么的深切!所以,“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就是要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来关顾孤儿,这就是仁爱之心。
那么这个“孤”的内涵也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小时候失去父母为孤儿,那推而论之,外没有叔叔伯伯,内没有长兄弟弟,这也叫“孤”。如果用这观念来看,现在的独生子女也是“孤”哇,所以现在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过程,他是有问题的——他心理上是有问题的。原来兄弟姊妹多,它从小就在家庭训练你跟兄弟姊妹之间怎么有一个和谐关系:如果你一意孤行,其他的兄弟姊妹就不答应了,可能就会吵架,就会打架,他在打架、吵架当中,他会认识到自己不能过分。但是现在独生子女没有这个训练,他在家里他是老大。他以为在学校在社会上他也是老大,一旦他碰到在社会上在学校不是老大的时候,他马上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挫伤。心理上挫伤他就有可能采取过激的行为,这就是心理上的缺陷所致,过激的行为或者就是非常暴力,或者自己去自杀,所以这些小孩孤僻呀。当然中国人口多,我们也不是说计划生育的政策怎么样,就是说这种独生子女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是有他先天的不足的。
再就是自己家族里面越来越衰微,福报越来越薄,中青年的时候都没有子女,到了晚年才得一点聊解膝下之荒凉的子息,这也叫“孤”;或者你做官经商,在外旅羁他乡,这也是“孤”;你出差在外,离开故乡家人举目无亲,这也叫“孤”哇;甚至,在这种修道上,你修道很有道心,很有道德,这个谤随名高哇:这个时代,大家都是差不多,都不怎么地,你忽然表现得非常得优秀,非常得与众不同,高处不胜寒啦。每个人内心的劣根性——都有嫉贤谤善的这样的劣根性,所以我们对那些素质非常好,很有道德、很孤标脱俗的人,当这些诽谤来的时候,我们得想怎么去护持他,怎么去消解这些对这个道高者的诽谤。所以这些末法时代,道高德秀者他也会有一种孤独感。那么对这些我们也得要“悯人之孤”,所以这个“孤”——这种寂寞、这种无助,它的面非常广的。所以我们怜悯的心以及行为也是要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放开心量行善积德。
好,请看下面——“容人之过”,就是能够宽容他人的过失,其实我们每个人检点一下,都不是很容易做得到的。所以儒家的圣人都在告诉我们一定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就是你指责自己的过恶,你不要老是攻击别人的过恶。当孔子弟子有人在指责谁谁什么不行的时候,孔子都是说:“我自己修心养性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啊。”佛教也说:“静坐但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儒、佛圣人都这么说,为什么不断地说?其实我们的这种众生的一个很强的劣根性,就是眼睛总看到别人的过失,口里喜欢说别人的过失。你让他去赞叹别人,他口很难开;让他去谈别人的缺点,那“啪啦、啪啦、啪啦”口若悬河。这就是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什么坏事会传千里?因为大家都喜欢传坏事。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大家都不愿意说别人的好事。
它说出了一个人性当中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样的一个劣根性转化过来。所以儒、佛圣人千言万语都是要我们自己去检讨自己的过失,时时反躬自省,没有闲暇去责备他人:“吾日三省吾身”。他人犯过失,有的是有心去犯的过失,有的是无心去犯的过失,就是谈动机。儒、佛圣人在动机和效果当中更重视动机,动机就是举心动念。那么一般不是有意造的过失,我们容易宽恕——宽容他,原谅他;但是故意造的过失就觉得不能原谅了,难以宽容。所以这是一般人的情况,我们要学圣贤之道的人,有志要宽容他人,就偏偏在对方有心造过的这个时候,要宽容他,这叫“学而时习之”。这个“时习”指什么?就是在我们要狭隘的时候,一定要放大心量;在我们很难原谅的时候,一定要去原谅。这就是“时习之”。那有心造的恶都能够宽容,更何况无心造的恶呢?那么事情到无可原谅的地步,你还能勉强自己原谅他,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的什么?心量啊!心量越大,他的福报越大呀,这叫宰相肚里好撑船哪。然而还是要勉强去原谅,一定要原谅。
那么勉强也有一些方法,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方法提出三点,这三点还是很有作用的。我们学佛,一定先学会做人啦,做人确实很难做啊,这个“人”字一撇一捺,好写呀,但这人确实太难做了。那么,做一个大人要有容人之过的海量,那这个量来自什么地方?第一,要原谅对方的无知。他造作过失是由于他无明啦,是愚痴啊,那天底下大概庸人、愚痴的人多,所以他做这个坏事,你得要原谅他,你不能以圣贤的标准来谴责他。因为这个圣贤少哇,一般的人多呀,他无知啊,他做了错事,他也不会有一种良心上的谴责啊。所以这个就是世间这种没有惭愧心的人,这种庸人太多了,你不能用圣贤的标准去指责他。如果你指责他,原来没有智慧的是在我这里。你得要原谅他的无知,这是第一。
第二,要怜悯他的这个寿命短暂。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时间过得飞快,“白驹驰隙”呀,过一天就少一天啦,就像一个囚徒要到那个砍头的刑场上去一样啊,步步近死呀!所以对这种人,我们难道还不生怜悯吗?有怜悯心我们就容易对他原谅。
第三个就是,这种坏人、恶人是我的这什么?药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见到善人,见贤思齐;见到不善之人,叫什么?就是一面镜子,警觉自己:我是不是会跟他一样,我不要犯他身上那样的过失——内省。他能够帮助我内省,他就是我的老师。既然他是我的老师,我对他感谢都来不及,还怎么会跟他去计较哇。哎,你看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这是圣人才能说出的话,这也就是容人海量的一个依据。所以,常作这样的观想,就能够平时容不了的恶事、恶人就能容了。那么能够容人,实际上对我们自己有好处。如果不能包容对方,我们的心就会烦躁,躁动;能够包容对方之后,就心平气和。你心烦躁的时候,感觉到面前都是充满荆棘。心里烦躁,“荆棘”现前,就是脚下的昆虫、蚂蚁都觉得碍路,不顺心嘛,看什么都不顺心——人的情绪有一种迁移的。如果心平气和了,哎,不设城府,真正的贤人君子不用机心,真诚待人——不设防的“城市”。
但是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大家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你不防备一手那是要吃大亏,所以叫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大家就设了很多城府,设了很多的保护机制。这保护机制越来越多,这种机心越来越重,修道就很困难,仁爱心也很难显发出来。所以不设城府,光明坦荡,你有这种心,就是相对仇恨的国家吴、越——吴越自古以来都是敌对国,但是当你风雨同舟的时候,这个越国和吴国的人都会像左右手一样的相互帮助,所以虽吴越都可以同舟共济。而且当我们不能容纳别人的时候,必定会跟对方计较,必定会跟对方斗争。所以,你在斗争的时候一定说:“你这样做的不对,你这样做的不对。”希望他没有这个过失,但由于你的指责,使他的过失更多。
你如果能够容纳他,不跟他计较,也不指责他,哎,让他自己慢慢地感觉到惭愧,感觉到自己不好意思,所以你不求他无过,他自己就能够慢慢子少过失。所以古人云:你老是见别人的不是,就是一切恶的大门打开了;你总是能见到自己的不是,就是一切善的门打开了。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个孟子说,对方跟你计较,不听你的话,你不要去指责对方,这说明你真诚心感化人的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反求诸己。就好像这个射箭,你射箭中不了那个靶子的心,你不要去怪这个弓箭不好,也不要怪那个靶子挂歪了,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所以这一点,我们如果有这种“容人之过”的心态、这种胸怀,我想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和谐得很多。因为我们一般的人碰到一些矛盾斗争,总是指着对方的,很少去指责自己的,当你指责自己的时候,问题就会摆平很多。好事给他人,坏事留自己:遇到责任的时候你担待起来,功劳、好的东西给别人。你这样去做,慢慢子你就会走向一个道人的这样的品质。
好,下面举出一个例子——“举不避仇”,“举”就是荐举贤人,不回避仇人。文昌帝君说,就是说他有一世在周厉王的时候,他的父亲叫张无忌,他那时候投胎叫张孝友,又叫张仲。他的父亲张无忌之所以被天子周厉王所流放,是由于他父亲有一个同僚叫南风成,说了他的坏话。说了他父亲的坏话,才使得他父亲遭受了流放之苦,在流放的过程当中,就去世了。这是整个朝廷上下都知道的事情。那么对于作为儿子的文昌帝君来说,这就是不共戴天之仇哇,这是父亲的仇人了。“终天之恨,予未之忘”,他也不忘啊。
后来这个风成去世了,他有一个儿子叫温叔,这温叔呢,很贤良,而且很有才能,现在的话就是德才兼备。他生了一个很好的儿子。这个韦师氏——韦师氏就是前面讲的韦仲将,就是文昌帝君他的同僚好友,常常对文昌帝君说,这个南风成的儿子,“好学无厌”——很刻苦好学,不断进取,所说出的语言非常言之有据,能够成为大家的法度,在朝中贵族子弟当中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人才。而且非常感慨这个天道难知啊,真想不到南风成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意思就是说他的父亲不怎么地,是一个不怎么道德的人,然而他的儿子却这么优秀。哎,你看文昌帝君虽然对他的父亲的仇人,有不共戴天的这样的心怀,但是听到他儿子的善行,心里也很高兴,也很羡慕。
你看这个胸怀!等到文昌帝君自己又升了一级提升为大夫的时候,他自己原来的那个官位就留了一个空缺啊,空缺就得要有人补上去。文昌帝君就把这个温叔推荐上去了,做这个保氏的官位。保氏这个官位就是教育朝廷贵族子弟,匡正君主,也属于谏官的这个范围。这个温叔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好,非常称职。说这桩事情。好,那么古圣先贤他在对待仇人是什么胸怀,我们在这里一定要学习。可不要恨之欲之死呀,叫“恨屋及乌”哇,这都不能搞牵连的。
你比如这个鲧,鲧虽然被虞舜诛杀了,但是,虞舜并没有由于大禹是鲧的儿子而有偏见,发现这个禹有能力,把他提拔起来继续他父亲未成的治水的事业,最终大禹成功了。在周朝刚开始的时候——周武王去世不久周成王刚刚上来的时候,周成王年纪小,周公摄政,管叔和蔡叔就跟殷——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联手,就有一个反叛的行为。反叛行为最后被平叛了,这个管叔和武庚都被杀了。那么管叔、蔡叔是谁呢?管叔是周公的长兄,蔡叔是周公的弟弟,就等于他的兄长和弟弟被周成王下令诛杀。但是周公并没有由于他的兄长这样被杀而起不忠诚的心,而且还是忠心耿耿地辅佐周成王。所以这个文昌帝君不由于他父亲的仇恨故,而使国家失去一个良好的人才,让那些贤士放在一个下僚的位置上,可见他是善用其孝。文昌帝君肯定是孝他的父亲,但是没有由于这个小孝而妨碍让一个国家得到一个优秀的人才的这一点,这就是胸怀,这就是“容人之过”。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