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学习《三字经》体会中华文化之博大

发布时间:2024-11-14 01:18:40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学习《三字经》体会中华文化之博大

《三字经》中的文化、历史、哲学、伦理、文学等重要内涵(之二)

之五: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但是,要注意的是,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重要语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

一、“孝悌” 的历史本义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第二,敬重双亲。《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孟子离娄下》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二、“孝悌”的社会意义

但是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学而第一》)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第一》)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孝悌”的时代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对平辈的谦恕也渐渐地消逝褪色,所谓“E时代”的青年人对孝顺恭让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从字源角度讲,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边就是子,象征年轻人搀扶老人,悌的左半边是心,右半边是弟,象征着心中关怀着同辈人。《论语》中孝的含义,是通过对长辈的扶持和尊重来消解人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只有这样理解,孝与悌才能并称:孝是面对长辈时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对同辈人的忠恕之道。而无论是忠(己欲立而立人)还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作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狭隘视野。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孝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成了社会的需要。面对着层出不穷的社会丑恶现象,不禁让人感伤人心不古,世道沉沦。由此可见道德观念的树立是多么重要。于是孝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中国传统文化观看来,要干事,先做人,只有把个人的品德修养好了才能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子关系之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关系了。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间的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曹植《七步诗》流传千古,而不悌的曹丕被指责千年。可见“悌”的重要性。现在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长大后也要自立生活。然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需要求助于别人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兄弟。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

四、教育活动中 “孝悌”的意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思想是如此地契合。从德育角度而言,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爱”。而孝是“爱”的延伸,是“爱”的反映。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试问没有孝心哪来爱心。正因为接受父母养育之恩以及天地万物的滋养,人类才能生存在世间,若不懂得知恩报恩,岂非枉此人生?为儿女尽孝要早,不论巨细,都能对父母知恩、感恩、报恩。同时“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这种“博爱”没有原则性。故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推而广之,由对家庭的尽伦尽孝上升为对社会尽职尽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孤残,救助贫弱,“爱”的教育由此不是水到渠成吗?

所以,像孝悌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于如今自我意识特强的新一代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曾谈到:你看看孔子吧,他为什么不先教人学文而先要人孝悌谨信泛爱呢?为什么不先教人性一贯而要人先学“格物”呢?像萝卜之类的蔬菜,即使是上智的人和老农,起初也不知这是可吃的东西;即使能从其形状、颜色推断它是可以吃的,也不知道萝卜的味道,必须亲口试一下才知道。所以说,必须“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德育中的“孝悌”犹如智育中的“格物”,都是基础,都是前者的出发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