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音译摩诃那钵,又名得大势、大精进、无边光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第二补处菩萨,将于观世音菩萨之后成佛。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因念佛而修行证果,因而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
大势至菩萨智慧大势遍至十方、百宝光明普照众生,能保护众生免于血光刀兵之灾、免受邪魔所害,得无上力量、威势自在,故被视为光明智慧第一。永明延寿禅师云,“观音即是众生大悲心,势至即众生志智心”。有经云,观世音菩萨如母忆子,大势至菩萨如子忆母;又云,观音菩萨名宝意,作日天子,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
大势至菩萨立名有四:
其一以愿力得名,《悲华经》云,“我愿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今当字汝,为大势至。
其二以利他功德得名,《观无量寿经》云,“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楞严经秘录》云,“以其观见大证得不思议智,发为不思议光,而于法界圆明圆照,使法界中所有众生无不蒙其光,开其智,念弥陀佛而往生也,有是力用,故名大势至耳”。
三者以威神势力立名, 《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净名疏》云,“降制内外魔怨外道,名得大势”。
四者以摄受众生立名,《观无量寿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大势至菩萨形象容仪寂静,色相如纯金色、作白焰光,圆光广一百二十五由旬,照至二百五十由旬,其身光明遍照十方国土。因有缘众生但见其一毛孔所放之光,便等同于见到十方诸佛的微妙光明,故又名无量光、无边光菩萨。菩萨或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或两手合十,着宝璎珞手钏。身着白色天衣,众宝严饰,身量及诸相好与观世音菩萨等无有异。
所不同者,观世音菩萨顶戴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的净妙国土相。顶上肉髻如同钵头摩花,肉髻中安置有一宝瓶,瓶内放百宝光明、照曜众生而作佛事。
菩萨举足投地之时,下至金光佛国、上至光明王佛国悉皆震动,恶道休息,魔王畏惧,警觉群心。被大势至菩萨警觉的众生,以大势力故,发心异常勇猛精进。《净土十要》云,“天冠大势至,五百宝华新。肉髻尤殊妙,金瓶绝比伦。庄严行布满,国界坐摇频。一佛二菩萨,众生数等身”。
发心久远溯前缘
大势至菩萨发心久远、誓愿广大。《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云,过去不可说阿僧祗劫前,南阎天竺长那梵士,妻名摩那斯罗,居家丰饶,未有子息。后祈祷天神殷重求子,即得二子。遂招占相使见二子,相者卜言:“此儿虽端正,别离父母不久。兄号早离,弟名速离。”至早离七岁、速离五岁时,母亲摩那斯罗四大乖违、重病不起。临命终时,二子环绕左右,忧悲啼哭。
母付嘱云,“世间法尔,生者必灭,譬如驶流,必不久住……明操至道,无过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时,欲报四恩,宜须发心”。又对丈夫长那付嘱言,“我今与汝,如车轮,如鸟翼,而有二子。我死汝生,汝爱养不异我生时,曾从佗缘,莫心改变”。言讫闭眼。
父及二子取其遗言,葬死尸还家。梵士忧怀中而作是念,我无力,求佗女为妇,养育稚子。遂取梵士毗罗之女为妇,共养二子。其时举世饥苦,财谷渐尽,库藏空无,生活无凭,长那为养妻儿,便将二子托付于妻,独自前往檀罗山欲取妙果为粮。妻受其托,养育二子如生母,其夫独往山中而去。二七日后,长那未还,其妻便生异心,作是思惟:“长那若住彼山不来者,我如何养育二子?若采菓虽来,彼爱念二子,我有何等分?今以方便,除遣二子”。
如是思惟已,便告二子,“我汝等养无力。汝父既未还,从此南方近有岛,海岸孤绝。岸有甘菓,滨有美草。我与汝等,共往绝岛”。便携二子到绝岸岛,对二子言,“汝等二人先下,我在船中料理余粮,次下欲求草菓”。二子下船后,其后母即密令船只驶离还乡。二子回到岛边,见母不知去向,四处遍寻、高声呼母、更无应答,二子昼夜悲哭。
兄早离言,“悲母告别离,一去更不来。慈父往檀那罗山,更不还来。后母者置绝岛,密还去。如何存身命耶?时忆念生母遗言,我须发无上道心,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先度他人,然后成佛。若为无父母者,现父母像;若为无师长者,现师长身;若为贫贱者,现富贵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四众八部,一切随类,无不现之。愿我常在此岛,于十方国,能施安乐。变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共弟如是发一百愿,寿终。
父长那从檀那罗山采集镇头果回来,先问其二子。后母即答言,“汝子只今乞求饮食游出”。其父有朋友,往其所问子所在,朋友答言,“汝出后,过二七日,后母送置南海绝岛,饿死定不疑”。尔时长那呜呼甚自责,“我往檀那罗山,取甘菓来者,为养二子。而有何罪,忽遇二别离悲?先别离难忍,今亦值生别离”。
父不堪任,即寻小船到绝岛之滨,四方奔求,唯见白骨一处聚集,衣服散在海滨。知是二子死骨,遂怀衣骨,啼哭发愿,“愿我度脱诸恶众生,速成佛道。或变大地,或水火风,或变草木藂林,为众生作依止。或变五谷增益佗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贵贱种形色,无剎不现身”,如是发五百愿。“又愿我常住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发愿后不食命终,阎浮世界大动,诸天来会,禽兽悲鸣不安,空中散花,供养白骨。
尔时梵士长那,即今释迦牟尼如来是也;母摩那斯罗者,即西方阿弥陀如来是也;兄早离者,即观世音菩萨是也;弟速离者,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朋友者,即总持自在菩萨是也。昔檀那罗山者,今灵山是也。昔绝岛者,今补陀落山是也。
又《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有世界名无量功德宝庄严普现妙乐,有佛出世,号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其时有王名胜威,其王与子于八万四千俱胝岁中,尊重供养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彼佛世尊,知王深心起净信已,即为宣说无量印善巧法门,尔时王于一切法而得觉了。
一时胜威王安处禅定,忽然左右二胁生二莲华,殊妙可爱,于其华中生宝严、宝上二童子,跏趺而坐。其王见已,叹未曾有。彼二童子即与胜威王,同诣师子游戏金光王佛所,头面各礼佛足,右绕三匝,听佛开示,其时二童子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胜威王即今无量光佛,宝严童子即今观自在菩萨,宝上童子即今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俱于师子游戏金光王佛所,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发菩提心后,所供养的如来数量,就连释迦牟尼佛也不知边际,过于所有恒河沙数量之多。这是因为二位大士悉被不思议铠,具足无量殊胜功德的缘故。
度众生即身成佛
《大宝积经》《无量寿经》及《大阿弥陀经》云,西方极乐世界佛刹之中,阿弥陀佛于大宝华结跏趺坐,有二菩萨侍立左右,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常在佛侧坐侍政论,佛与二菩萨对议十方世界未来现在之事。若佛欲使二菩萨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驶疾如佛。并以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扬化,于彼剎中不失现在。
观音、势至二菩萨从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后舍寿量,命终转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国中诸菩萨声闻,顶中光明各有大小,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唯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智慧威神最为第一,身光常照十方国土、三千大千世界。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无愿不满。
《悲华经》云,往昔删提岚世界劫名陀罗尼,有宝藏如来住世。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长子不眴,大势至菩萨为第二太子尼摩。宝藏如来为王及第一太子不眴、第二王子尼摩授记云,“彼王当来过恒河沙数阿僧祇,始入二恒河沙数阿僧祇世界,当名安乐。彼无量净王,于中当得成佛,名阿弥陀如来。第一太子不眴,即观世音。第二王子尼摸,即大势至”。
其时第二王子尼摩发愿云,“功德山王佛始初成道,我当先请转于法轮,随其说法。所经时节,于其中间行菩萨道。是佛涅槃后,正法灭已,我于其后次第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作佛时,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种种庄严。般涅槃后,正法住世,悉如彼佛,等无有异……我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久近亦尔,令我得如是一切庄严,如光明普至尊积德王如来”。
尔时宝藏佛赞叹二王子言,“善男子!汝取大处,汝当逮是处。如汝所取,汝善男子!于彼佛土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善安隐摩尼积德王如来。以汝善男子取大处故,字汝名大势至”。
据《观音授记经》及《法苑珠林》《净土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万亿劫当有终极。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名普光功德山王佛,国名众宝普集庄严。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胜阿弥陀佛国百千万亿不可为比。普光功德如来涅槃正法灭后,大势至菩萨即于其国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乃至法住,等无有异。十地机宜先已淳熟,故化彼类即身成佛。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云,无量光如来涅槃之后,观自在菩萨成等正觉,号普明高显吉祥峯王如来,世界名众宝庄严。而大势至菩萨于此法中,随佛寿量住世久近,承事供养。乃至彼佛入涅槃后,奉持佛法令法久住。至于最后法欲灭时,大势至菩萨于其剎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号善住功德宝峰王如来。其佛剎中所有功德庄严等事,菩萨大众皆悉具足。其佛寿命及正法住世,与普明高显吉祥峰行如来皆悉同等,一切圆满不增不减。所有得闻普明高显吉祥峯王如来、善住功德宝峰王如来名字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念佛心入三摩地
《楞严经》有著名的“二十五圆通”,乃诸大菩萨于楞严法会上各述其修行成就圆通法门,因时节因缘成熟,大势至菩萨遂与同伦五十二菩萨俱从座起,顶礼佛足,自述修行念佛法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即被后人尊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往昔恒河沙劫,大势至菩萨曾相继值遇十二位如来,这十二位如来皆教导大势至菩萨同一个法门,即念佛三昧法门。最后一位超日月光佛,即是阿弥陀佛。
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大势至菩萨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以纯净的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功念念无间打成一片,性体周遍,圆融无碍。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由念佛至成道之五十二阶位,最终获悟圆通、证得无生法忍。
菩萨复自思维,往昔所造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克,纵百千劫,所作不亡。业性虽空,果报不失。内怀惭耻,晓夕兢惶。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到忏悔。乃发大愿,于娑婆世界,以阿弥陀佛大愿加被,以本愿力作接引普摄众生,同修念佛,令所有具足发心与信愿行的念佛人尽生西方极乐净土。
念佛圆通不异返闻自性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净土宗人盛赞为净宗最上开示,并将其选入《净土五经》之中。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仅是念佛方便,所谓念佛之“圆通”,同样是由根入手,引众生趣入“返闻自性、入流亡所”之根本境地,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不二之圆顿解”。明末以来,于禅净双修有深见之祖师多不执宗见,而作阐发。
憨山大师在《楞严经通议》中从唯识“见分”义入手,指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关键在认识到“妄见本是智光”,念佛圆通是“以念佛破妄见”“转染见而成净见”:
“此由见大而入者也。
“唯此见大乃八识之见分也。以迷大圆镜智而为无明成阿赖耶识,发起妄见故为见分,以妄见根身器界一切众生执取染污故成秽土。今将返妄归真,故以念佛摄归净土,则妄见一破诸秽顿除。故以念佛为破妄见之要术也,以此妄见本是智光,故大势所师之佛为无量光。
“此见由迷智变起,故如母之于子也。妄见妄流随情造业,故如子逃逝。诸佛智愿摄化众生,故如母忆子。若有返妄归真之志,则如子忆母也。子母相忆,岂无见面之时?若众生念念回光返照,无有不见自心之佛也。
‘如染香人’者,以由熏变之力也。故大势依此见大,摄念佛人皆归净土。
‘都摄六根’等者,以妄见根尘念念执取,念念成染,造种种业,故临终见地狱恶相堕落生死。今念佛人于六根门头一切见闻觉知,纯一净心,唯佛现前,念念成净,故临终见佛。故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正不思议熏变之力,净土唯心见于此矣。
然见乃生死之本,若参禅则曰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若念佛则转染见而成净见。唯一见分有用与不用,此禅净之分也。”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本“一切唯心造”义,以“立唯心识观,圆破我法二执也”解《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念佛三昧法门,云:
“原此念佛三昧,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文句(藕益大师所著《楞严经文句》)开为三种:一唯念自佛,二唯念他佛,三自他俱念。
念自佛者,观六根之性,全是佛性;念他佛者,俾六根所对,无非自佛之六尘;自他俱念者,则先须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
今此念佛求生法门,乃自他俱念,立唯心识观,圆破我法二执也。全在了他即自者,乃了知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乃佛心内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不二之圆顿解也。若讳言他佛,讳,谓忌讳,则是他见未忘。他见未忘,我见仍在,对自言他故。我见仍在,必专重自佛以为捷近,却又成我见颠倒,我执不空,如何了其法执?我法二执既不了,如何圆净四土,圆证三身也。”
藕益大师进一步指出大势至念佛圆通法门要在“破众生以攀缘之识心为自性”,云(见《灵峰宗论》):
“错不在用攀缘心,在以之为自性,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便成沙馔之喻。若识得攀缘心,本无自性,则能用攀缘,不被攀缘用,所谓家贼难防时,识得不为怨,便合波水之喻。
况势至一门,本属根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即第七识,七识无始来,念念执我。今以妙观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换苦瓠,非寻常攀缘心比。寻常眼识缘色,乃至意识缘法,皆顺生死法。念佛时,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闲法,离语言道,但可净念忆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岂念佛心是攀缘邪?且以攀缘六尘增长生死者,转攀缘慈父,永脱苦轮,亦自不恶,安得一概论邪?
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显圆常,念性犹属生灭,非已悟如来藏性者,终不达念性本圆通也。末世学人,鲜登圆解,耳根入道,亦甚难言。傥不能向佛顶前四卷,痛思深义,穷源彻底,则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工夫,毕竟如何理会?圆顿法门,非小根劣智所能拟议。无米索炊,画空成绘,反不若因果殊感者,自得心开耳。”
读《楞严》不得甚解者,多循“迹”而比较观音耳根圆通与势至念佛圆通法门之高下,妄言“观音不摄势至”或“势至不摄观音”,明末无异元来禅师曾有教诲破斥二边:
“耳根以声尘旋入念佛,以舌上称扬。然俱属音,闻出入义别,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拣?云栖判根尘同异,岂可言观音不摄势至耶?如论往生行业,亦不取耳根圆通,岂势至复不摄观音耶?正所谓打鼓弄琵琶,非以诸法门,迹上较众圣之所行处也。”
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藕益大师曾述大势至法王子念佛三昧偈,点出修行不得圆通,终究不在法门之高下,而在“偷心不死”:
服尽轩岐百草丸,阿伽一味信神丹。五宗八教横罗列,未死偷心孰肯餐。
随类度化群生感应
大势至菩萨拯济群生、心无疲倦,曾化种种行,于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曾说四种利益众生事,其一者自舍己乐施与众生,见他受苦如己无异,慈心流恻痛彻骨髓;二者于没溺处设大桥船,运度众生无有疲厌;三者于生死海中众生洄澓,自手牢捉令达彼岸;四者知诸众生往古来今犹如幻化,虽达此理度人无厌。而自古以来念佛得力者,一心系念,返照自性,多亲见极乐净土,亲炙势至菩萨无边光明。则大势至菩萨虽为西方胁侍、第二补处,然与娑婆众生感应不断,因缘匪浅。
《景德传灯录》载,二十六祖般若鞠多游化东印度时,为国王坚固演说甚深法要,并预言“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故人谓之“璎珞童子”。此璎珞童子游行于闾里度日。若有人问“汝何行急”,即答“汝何行慢”。或问何姓,便曰“与汝同姓”,莫知缘故。
其后坚固王与般若鞠多尊者同车而出,见璎珞童子稽首于前。尊者曰:“汝忆往事否?”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般若鞠多尊者又对坚固王言,“此非小圣,大势至菩萨之应身也”。
遂于其国而行教化。楚石梵琦禅师曾赞曰,“无父无名世混融,若非智眼莫能穷。当知佛国大势至,即是王都缨络童。印度不居玄化外,真丹皆在妙心中。他年二子弘吾道,一个西行一个东”。
东晋慧远大师乃净土宗之始祖,一生力会般若中观于净土修持。《佛祖统纪》载慧远大师居山修行,圆寂前亲睹弥陀接引、势至圣相:“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覩圣相,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又《佛祖统记》载,越国大善寺童行法师,常随师善辉法师念佛礼拜。一夕梦见有妇人持数珠卖。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妇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便以数珠投口中。童以此事告其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
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曰“七日当乘此来生净土”。童逢人便说,我七日当往生也。至期便忽然自唱言,“菩萨来矣”,即座而化。
隋唐间有智琰法师,一生诵法华至三千部,行三净业修十六观,讲法华净名皆三十遍。观音玄三十遍。于示疾前,见梵僧手执宝瓶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称功德宝王,即我是也”。师谓门人曰:“无边光大势至也,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由因言果,以此勉余,余其西归乎。”即入定不反。
憨山大师《年谱》自述十九岁披剃出家后不久于念佛中见大势至菩萨,从而坚定修行可办。《年谱》云:
“专意参究一事,未得其要。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未几,一夕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覩其面目光相,了了分明。予接足礼,哀恋无已。复愿见观音、势至二菩萨,即现半身。自此时时三圣,炳然在目,自信修行可办也。”
《角虎集》述楚石梵琦禅师住天宁寺时,筑室西偏,专志于净业,故号“西斋”。其室中置一小床,禅师每日趺坐默观,见“有大莲华出现,其华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如来,相好端严坐其上,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间错。水鸟天乐,皆演苦空无我之法。见观世音、大势至在其左右,清净海众,前后围遶,皆得不退转地。从定而起,返观观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
大势至菩萨以勇猛心度化众生毫无疲厌,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赞叹大势至菩萨云:势至菩萨难思议,威光普照无边际。有缘众生蒙光触,增长智慧超三界。法界倾摇如转蓬,化佛云集满虚空。普劝有缘常忆念,永绝胞胎证六通。
憨山大师偈赞曰:光明色相总非差,顶上天冠百宝华。华里净含诸佛土,不知谁是主人家。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