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白话(二)
“另外,因为不觉的缘故,就会生起三种心念细相,与那个不觉之心相应而无法分离。”
“哪三种呢?第一、无明业相。因为不觉的缘故,所以会有心念发动,把它叫做业。而觉悟真如一心的时候,心是不动的。心念一旦发动,就会有各种苦,因为果和因是分不开的缘故。”
“第二、能见相。因为依赖于心动的缘故,所以有了能见之心相。心如果不动,就不会有能见之心。”
“第三、境界相。因为依赖于能见之心的缘故,所以显现出了虚妄的境界。如果离开能见之心,就没有境界相了。”
“因为有了前面的境界相作为助缘的缘故,就会继续生起六种较粗的心念。那六种呢?第一、智相。依赖于所现的境界,心中起了分别念,所以,就会对境界产生爱或者不爱的缘故。”
“第二、相续相。依赖于前面的智相,就会继续生起苦、乐感受的念头
。这个觉知心不停地生起念头,因为它与境界之间的相应,而持续不断的缘故。”“第三、执取相。依赖于前面的相续相,以境界为助缘,继续生起攀缘念头。并且停留在苦、乐境界当中,心中生起了执着的缘故。”
“第四、计名字相。依赖于前面虚妄的执取相,而进一步分别虚假的语言名字相的缘故。”
“第五、起业相。依赖于前面的计名字相,对于名字产生了深深的执着。于是发动身业和口业,来维护这种执着,造下了种种业的缘故。”
“第六、业系苦相。因为前面造了业,就会循着因果而受到业报。被业报所束缚,不得自在的缘故。”
“应当知道,无明(也就是最初的不觉)能够生起一切生死轮回的染污之法。因为一切染污之法,都是不觉之相的缘故。”
(三)觉与不觉相关义
“另外,觉和不觉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相。那两种相呢?一是同相;二是异相。”
“所谓的同相,就好比各种各样的陶器和瓦器,它们都有共同的微观组成(都是泥土烧制的)。同样,一切无漏清净法,与无明染污法,乃至于种种的幻化业力所显现的一切境界,都共同具有真如本性,都是真如一心的显相而已。”
“因此,在佛经当中,依赖于这个共同具有真如本性的法义,而说一切众生本来就常住于法身当中,本来就已经进入了涅槃。诸佛的无上菩提妙法,没有什么可修行之相,也没有什么可成就之相。从根本上来说,终究无所得。”
(问:“众生既然本来是佛,为什么见不到他们报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众生是佛,是从真如法性来说的,真如法性当中终究没有色相可见。”
(问:“既然真如法性没有色相可见,为什么已经成就的佛陀,却会有种种报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诸佛之所以有色相可见,只是随着一切众生心中,无明染污的业力幻化而显现的。并不是说在本觉不空之性当中真实而有的,因为本觉智慧之相是没有相可见的缘故。”
(四)心生灭因缘
“另外,关于心的生灭因缘,就是说一切众生都依赖于心、意、意识而流转的缘故。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心)的缘故,所以说有无明,从不觉而有心动(无明业相),陆续生起能见(能见相)、能现(境界相)、能分别境界(智相),最终,分别念相续不断地生起(相续相),使生死轮回得以持续。所以把它叫做意。”
“这个意,又由五种具体的名字组成。哪五种呢?第一、叫做业识。就是指由于无明的力量,而不觉真如一心,所以忽然心动的缘故(即前文三细当中的无明业识。说明从最初心的生相开始,都属于意)。”
“第二、叫做转识。依赖于前面的动心,所以有了能见相的缘故(即前文三细当中的能见相。说明能够转真如智慧而成为虚妄见的,也是意)。”
“第三、叫做现识。就是说随着前面转识当中的虚妄见,而能够现出一切境界,就如同明镜当中能够现出色尘形相一样。现识也是这样的,随顺着色、声、香、味、触五尘,一旦相对应,就会显现,没有任何前后差别。因为在任何时候,它都会随着尘缘而任运显现,总是在尘缘面前的缘故,所以叫做现识(即前文三细当中的境界相)。”
“第四、叫做智识。就是说在前面现识的基础上,能够分别染污法和清净法的缘故,所以叫做智识(即前文六粗当中的智相)。”
“第五、叫做相续识。因为前面智识的分别念,与境界相应,念念攀缘而不间断的缘故,所以叫做相续识(即前文六粗当中的相续相)。它能够在相续念当中,住持过去无量世代的善业和恶业,使业种不会失去的缘故。它还能够使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善恶因果,以及或者苦,或者乐的业报得以成熟,并且丝毫不差地显现出来的缘故。它还能够让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心中忽然生起念头去攀缘;让未来的事情,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生起虚妄的设想和考虑。因此,三界当中的一切生死轮回境界,都是虚假而不真实的,都只是心念造作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生灭心念的话,就没有了一切六尘境界。”
(问:“既然生灭的是意,为什么又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呢?”)
答:“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从心现起的,都是依赖于生灭妄念而产生的。所谓的分别一切法,其实就是在分别自己的心。这个分别心,没有办法见到真如一心,因为真如一心没有任何相貌可见。应当知道,世间的一切境界,都是依赖于众生的无明妄心,也就是相续生灭念,而得以成立和持续的。因此,一切万法都如同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心的明了如镜,妄念境界如像),没有实体可得,只是众生的虚妄心念罢了。因为心念一旦产生,那么种种法就会产生;心念一旦消灭,而归于无念真心的话,那么种种法就会随之消灭的缘故。”
“另外,所谓的意识,就是指前文意当中的相续识,依赖于一切凡夫,对于各种苦乐境界贪取和执着的逐渐加深,所以开始算计哪个是我,哪些是我所有的。以及种种虚妄的执着,使心念追随着事物境界而不断地攀缘,不断地分别六尘境界,叫做意识。由于意识需要依赖于五根分别贪取境界,所以也叫做分离识。又因为意识不断地分别内外种种事相,所以又叫做分别事识。这个意识会随着见、爱两种烦恼(即所知障和烦恼障),而不断增长分别执着,并且起惑造业的缘故。”
“依赖于无明熏习真如一心,而生起的识心(阿赖耶识),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也不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觉悟的。是说依赖于菩萨,从初信位,即信心住位,开始发心观察;如果证得法身(初地)的时候,可以知道其中一部分。乃至于到了十地菩萨后心,也不能够完全知道阿赖耶识。只有究竟觉悟的佛陀能够全部明了。”
(问:“这个阿赖耶识为什么只有佛陀能够明了呢?“)
答:“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真如一心从无始以来,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而同时具有无明。因为被无明所染污的缘故,所以有了生灭染污之心(成为阿赖耶识)。虽然有了染污之心,而真如一心是常恒不变的(其中境界非常微细)。因此,其中的妙义只有佛陀能够知晓。”
(问:“既然说有了染心,为什么又说常恒不变呢?”)
答:“因为真如一心的心性,从来并且永远都是无念的(就是说心性不曾受到念头的影响),所以叫做不变。”
(问:“既然说心本来清净,为什么又有了无明呢?”)
答:“因为心不能够安住于真如一相(一法界)的缘故,心中自己与自己不相应,就会忽然心动而生起念头,叫做无明。”
“生灭染污之心(染心)有六种,哪六种呢?第一、执相应染(即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依赖于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解脱,以及十信位菩萨后心,入初住位时,能够远离的缘故。(相当于第六意识的见惑和思惑。)”
“第二、不断相应染(即六粗当中的相续相)。依赖于十信位菩萨后心,入初住位时,开始修学;直到十回向位,逐渐能够远离。证入初地欢喜地(也叫净心地)时,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
“第三、分别智相应染(即六粗当中的智相)。依赖于二地离垢地(也叫具戒地)的菩萨,能够逐渐远离;直到七地远行地(也叫无相方便地),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
“第四、现色不相应染(即三细当中的境界相)。依赖于第八地不动地(也叫色自在地)的菩萨,能够远离的缘故。”
“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即三细当中的能见相)。依赖于第九地善慧地(也叫心自在地)的菩萨,能够远离的缘故。”
“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即三细当中的无明业相)。依赖于十地菩萨,入等觉位后心,证入如来果地时,能够完全远离的缘故。”
“所谓的不明了一法界(即无明,也就是心不能够安于真如一相)的含义,就是从初发心住的菩萨,开始观察修学,逐渐断除。证入初地欢喜地(净心地)时,部分远离。乃至于直到如来圆满果地,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因此,从初住菩萨到妙觉佛陀,也称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
“前文所说的相应染,它的含义,指的是心王和心所已经分开,因此心法与心所念法已经不同了。但是,当它们所缘外境有染净差别的时候,心所法会随着心王一同攀缘染净境界,它们的相缘相是一致的。所以叫做相应染。”
“前文所说的不相应染,它的含义,指的是心不觉一法界,但还没有生起觉知分别念头。因此心王和心所尚未分开,还没有心外的境界可以攀缘。在一心当中,没有分别变异。因为没有共同攀缘境界的相缘相的缘故,叫做不相应染。”
“还有,所谓染心的含义,它也叫做烦恼障(烦恼碍),因为它能够障碍真如一心、空性平等智(根本智)的缘故。所谓无明的含义,它也叫做所知障(智碍),因为它能够障碍世间自然业智(妙有分别智,即后得智)的缘故。”
(问:“无明细,染心粗;似乎应当无明障碍根本智,而染心障碍自然业智才对,为什么反过来了呢?”)
答:“道理在哪里呢?因为依赖于上述六种染心的缘故,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并且进一步生起了虚妄执著心,去贪取境界。这样就违背了真如平等本性的缘故,所以,障碍根本智。因为一切法常住于寂静本性当中,本来没有起灭的动相。正因为无明不觉的缘故,才有了心念妄动,从而违背了一切法的寂灭本性,所以不能够随顺对于世间一切境界种种了知的智慧。因此,障碍了自然业智。”
(五)分别生灭相
“另外,在前文的六种染心当中,可以进行两种分别生灭相。哪两种呢?第一、粗染(指三种粗染心: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和分别智相应染),都有外境与心相应的缘故。第二、细染(指三种细染心: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和根本业不相应染),心境尚未分离,还没有外境与心相应的缘故。”
“还有,粗中之粗(指执相应染),是凡夫不觉的境界。粗中之细(指不断相应染和分别智相应染),以及细中之粗(指现色不相应染和能见心不相应染),是菩萨所觉悟的境界。细中之细(指根本业不相应染),是佛陀所觉悟的境界。”
“粗染和细染,这两种生灭心,都是依赖于无明熏习而有的,就是说依因和依缘。所谓的依因,是指最初的不觉,而有无明妄动。所谓的依缘,是指对于虚妄境界的执着和攀缘。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话,虚妄境界之缘也就灭了。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缘故,三种细染的不相应心就灭了;虚妄境界之缘灭了的缘故,三种粗染的相应心就灭了。”
问:“如果相应心和不相应心全都灭了的话,心性智慧还能够相续不断吗?如果能够相续不断的话,为什么经中常说究竟寂灭呢?”
答:“这里所说的灭,只是心念的生灭之相灭,并不是真如一心的心体灭。(心体不生不灭,所以说心性智慧相续不断;心体远离一切生灭念,所以说究竟寂灭。)”
“比如空中的风,依赖于水而有了波动之相。假如水消灭了的话,那么风的形相就消失了,没有可以依赖而显相的东西了。因为水是不灭的,所以风通过水波现出形相而相续不断。只有风灭了以后,水波的动相才会随之消灭,但并不是水消灭了。众生的无明也是这样的,它依赖于真如心体而不觉动念。如果真如心体灭了的话,那么众生就断绝了,无明也没有可以依赖的地方了。正因为真如心体是不会消灭的,所以,随着无明妄动,众生心中的生灭念得以相续不断。只有无明痴惑消灭了以后,众生的生灭心念才会随之消灭,并不是心性智慧消灭了。”
(六)法熏习义
“另外,因为有四种法熏习义的缘故,所以染污法和清净法会相续生起,而不会断绝。那四种呢?第一、净法熏习,也叫做真如熏习;第二、一切染因熏习,也叫做无明熏习;第三、妄心熏习,也叫做业识熏习;第四、妄境界熏习,也就是六尘熏习。”
“所谓的熏习义,就如同世间的衣服一样,本来没有香气;如果有人用香去熏染的缘故,就有了香气。在这里也是一样。真如净法当中,本来没有污染的生灭念;但因为无明熏习真如的缘故,就有了生灭染心和六尘染相。在无明染法当中,本来没有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但因为真如熏习无明染心的缘故,就有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用。”
“怎么样熏习,而使染法不断生起的呢?”
“就是说依赖于真如净法的缘故,而有了无明(即前文所说: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因为有了无明,作为染法生起之因的缘故,无明就会熏习真如。因为这种熏习的缘故,就有了妄心(阿赖耶识)。因为有了阿赖耶识妄心的缘故,就会进一步熏习资养无明(生起无明业相)。由于不明了真如一心的缘故,就会不觉而生起念头(生起能见相),并显现出虚妄境界(生起境界相)。因为有了虚妄境界,作为染法进一步生起之助缘的缘故,此虚妄境界就会返熏业识妄心,使它产生分别念和虚妄执着(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陆续生起)。然后就会造作种种业行(起业相),并依业受报,承受各种各样的身心之苦(业系苦相)。”
“前文所说的妄境界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增长念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当中的智相和相续相得以增长,属于第七识:意);第二、增长取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得以增长,属于第六识:意识)。”
“前文所说的妄心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业识根本熏习(是指业识妄心(第七识)资熏根本无明,使心不能够远离细微念,所以无法超越法执,而有变异生死
之苦),能够容受阿罗汉、辟支佛和一切菩萨变异生灭之苦的缘故。第二、增长分别事识熏习(是指第六意识资熏无明,使见、爱两种习气增长,让心无法远离虚妄的六尘境界,而有分段生死之苦),能够容受一切凡夫业力生死之苦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无明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根本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就有了阿赖耶识妄心;继续资熏妄心,就有了业识),能够成就业识(第七识:意)的缘故。第二、所起见爱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陆续生起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和相续识,并资熏出了见、爱习气;随着见、爱习气的增长,而成就了第六识:分别事识),能够成就分别事识的缘故。”
“这个阿赖耶识当中,怎么样熏习,而使净法不断生起的呢?
“就是说,因为本来有真如法的缘故,所以能够熏习无明。因为以真如熏习无明为因缘,而有力量的缘故,能够让阿赖耶识妄心厌离生死之苦,想要求得涅槃。因为这个阿赖耶识妄心有了厌离生死、求得涅槃之因缘的缘故,就会进一步资熏真如。”
“于是,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真如净性(菩萨十信位);知道一切法都因心念妄动而显现,没有所对应的真实的六尘境界(菩萨十住位);所以,能够修行种种远离境界攀缘的法门(菩萨十行和十回向位);因为已经如实知道,所对应的一切境界虚妄不实的缘故(菩萨初地),能够发起种种方便法门(菩萨二地到九地);最终能够发起随顺法性的广大修行,而不执着于任何境界,不起任何虚妄念头,像这样修行,乃至于经过久远无量的劫数(菩萨十地)。真如熏习力充足的缘故,无明就会消灭。因为无明消灭了的缘故,心中就没有了相续生灭念(六粗消灭);因为没有生灭念的缘故,能见相和境界相也随之消灭了(三细消灭)。因为无明之因和境界之缘都消灭了的缘故,一切染心之相都灭尽无遗,叫做得到大般涅槃,自然成就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圆满佛果)。”
“在净熏当中,妄心熏习义(指真如熏无明,所发起的离苦求涅槃之向道妄心,进一步返熏真如)也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分别事识熏习(指真如熏无明,发起了第六意识当中的较粗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依赖于一切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修行人等,所发道心属于第六意识,以分别心的缘故,厌离生死轮回之苦,心粗而力弱,所以逐渐趋向于无上正觉的缘故。第二、意熏习(指真如熏无明,发起了第七识意当中的相续微细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就是指菩萨们,所发道心属于第七识,相续而勇猛,因此能够迅速成就正觉涅槃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真如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真如自性的熏习);第二、用熏习(是指已证真如法身的菩萨,以真如法身熏习众生的妙用)。”
“第一、所谓的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本来具有真如无漏妙法(真如自体);本来具备不思议业用,以及显现一切境界的法性(真如妙用)。依赖于这两种法义,真如自体就会经常熏习众生的无明妄心。因为真如本来具有这种力量的缘故,所以能够让众生厌离生死之苦(出离心),愿意求得涅槃妙果(菩提心)。并且相信自己的身心本来具有真如妙法,所以开始发心修行。”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众生都共同具有真如,就应当平等地受到真如的熏习。为什么会有相信和不相信,以及根机利钝、修行快慢等等,从前到后的无量差别呢?一切众生都应当同时知道,并且相信自己具有真如自性;同时开始勤奋修行各种方便法门,平等证入涅槃妙果才对呀?”
答:“众生所具有的真如一心是平等无二的,但同时也具有无量无边的无明染心。因为从无量劫以来,一切众生心中的无明习性千差万别,所以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有厚薄不同的缘故(因此,就有了相信、不相信,根机利钝等差别)。另外,有超过恒河沙数量那样多的上品烦恼(所知障,细微而难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还有无量的我见、爱染等下品烦恼(烦恼障,粗而容易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就这样,一切烦恼,都依赖于无明熏习真如而生起。随着一切众生从前到后的修行过程,其中有无量的微细差别(所以修行成就的快慢也各自不同)。只有如来能够完全明了的缘故。”
“还有,在佛法当中,既有因(正因佛性,即本有的真如一心),也有缘(缘因佛性,即善知识的助发之缘)。因和缘都具备了,才能够获得成就(开悟了因佛性)。就如同木头当中具备着火的特性,是燃烧起火的正因;如果没有人知道木头能够燃烧,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而火能够自己出来烧掉木头,是不可能的。”
“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具有正因佛性(真如)的熏习之力,如果不遇到诸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等,以他们的开导教化做为助缘,而能够自己断掉烦恼,自己证入涅槃妙果,是不可能的。如果虽然有善知识外缘的开导之力,而心内真如净法熏习力量还不够的话,也是不能够彻底厌离生死轮回之苦,愿意求得涅槃妙果的。”
“如果因和缘都充分具备的话,就是说自己内心真如熏习无明有力量,又得到了诸佛菩萨等慈悲大愿所护念的缘故,就能够发起厌离生死苦海的出离心。同时相信有涅槃妙果,能够精进修行增长自己的善根。因为修行而使得善根成熟的缘故,就会遇到诸佛菩萨亲自开示教诲,得到利益而心生欢喜,于是能够真正趋向于涅槃正觉之道。”
“第二、所谓的用熏习。就是指法身大士以不思议业用,来从外向内熏习众生,作为帮助众生修行的外缘力量。这个外缘具有无量千差万别的含义,简略地说,有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差别缘;第二、平等缘。”
“第一、所谓的差别缘。是指某个众生,依赖于诸佛菩萨等善知识,从最初发心开始求道修行,直到最后成就佛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者见到了菩萨而结缘,或者感念菩萨的恩德而得到利益。菩萨有时示现为众生的眷属,父母亲人等(以慈爱摄受);有时示现为奴婢佣人等(以恭敬承事摄受);有时做为知心朋友(以相知摄受);有时示现成为冤家(以仇怨摄受)。有时则发起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方便摄受众生。”
“乃至于菩萨的一切所作所为,以种种无量的修行作为利益众生的外缘,都是菩萨内心真如所发起的大悲熏习力量的显现。所以能够帮助众生增长解脱善根,如果有缘见到菩萨或者听到菩萨的事迹,都能够得到利益的缘故。”
“这个差别缘又可以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近缘,使众生迅速得度的缘故。第二、远缘,众生久远以后才能够得度的缘故。近缘和远缘这两种缘,又分别具有两种缘。哪两种呢?第一、增长行缘(不信的众生让他生起信心,已经相信的众生让他增长信心);第二、受道缘(帮助根机成熟的众生进入三贤十地等位次)。”
“第二、所谓的平等缘。是指一切诸佛菩萨,都以本来菩提大愿的缘故,愿意度化一切众生得到解脱。所以,其真如法身自然能够经常熏习一切众生,而不会舍弃任何人。因为诸佛菩萨已经证得,与一切众生同体的真如智慧力量的缘故;所以,随应着众生见到佛菩萨,或者听到佛菩萨名号等因缘,就会显现出利益众生的作用。但是,众生则需要依赖于成就三昧正定,才能够平等地见到一切诸佛菩萨的缘故。”
“在真如熏习当中,自体相熏习和用熏习,又各自有两种情况。哪两种呢?第一、未相应。指的是一切凡夫、二乘修行人和初发心的菩萨们,是通过意(六粗当中的智相和相续相,属于第七识意当中的粗分)和意识(六粗当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属于第六意识)的熏习,依赖于信心的力量,所以能够修行。尚未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真如自体还不能相应的缘故;尚未证得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与真如妙用还不能够相应的缘故。”
“第二、已相应。指的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已经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一切诸佛的真如智体和不思议妙用能够相应。因此,只是依赖于法性本来的力量自然修行,根本没有了造作。自然能够资熏真如,以真如之力,灭除无明的缘故。”
“另外,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染法的熏习不曾间断,到了成佛以后,就会彻底断除。净法的熏习则不会有断除的时候,一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如净法恒常熏习无明妄心的缘故,染法就会随着妄心的消灭而消灭。妄心消灭以后,真如法身就会显现。因为真如法身本来不生不灭的缘故,就会恒常起妙用熏习,所以净法不会有断除的时候。”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