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说一说佛门的基本礼仪。佛门的礼仪跟其他的礼仪有些差别,因为佛门的礼仪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佛教的理念,还有佛教的修证。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些,说实话,我自己做得也很不够,我们共同学习。本文是笔者看到一位法师的讲座,受到启发,按其内容和要点加工整理的,结合我们的实际有所增删,用于对我们助念团的居士搞讲座。若还有遗漏,请各位大德补充。
一、礼仪的字面意义
在古代,礼是往来的意思,所以有个词“礼尚往来”。人是群居的动物,是社会性的动物,大众在一起共同生活,需要礼仪,需要往来,需要人际关系。说明白了,礼仪就是打交道的仪式。你会跟大家打交道,展现出一个佛弟子跟人打交道的高水平,那就展现出佛门礼仪了。
礼仪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规矩。规,代表范围;矩,代表尺度,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跟人打交道的仪式,那么规矩就是这个仪式的范围和尺度。
二、礼仪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我们保持我们的修行成果。佛门中戒律很重要,礼仪和规矩也一样重要。我们念佛、诵经、布施、放生、印经等辛辛苦苦积累了一些功德,但由于我们没有注重礼仪,言行不如法,使我们积累的功德悄悄溜走了,而且不知不觉还造了很多罪业,真是得不偿失啊。佛门中好修福,也容易造罪啊,就像蓄水池,一边蓄水、一边放水,什么时候能放满呢?
二是把佛法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给大众做个好样子。佛法,不仅修心,不是心好就一切都好,还要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心的改造,把你所学的佛法、你的文化展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仪规,如果你的修行让人看不见,或者没办法跟大家融合,没办法跟大家打交道,那就有问题。作为大乘的居士,要通过佛法的修行,在改造自己的同时来影响他人。那么,规矩就非常重要。
我们助念团的宗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高于一切,送一人往生、度化一批人。要实现这个宗旨,首先就要给大家做个好样子,不需要你说得多好,关键是你做的怎么样,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一个人不因出身高贵而高贵,而是因他的言行高贵而高贵。我们要向大众展示佛弟子高尚的品格和高贵的人格,一言一行为大家做个好榜样,让大家从你身上看到佛法的伟大,对佛法产生好感,进而生出学佛的念头,这样才不辜负佛陀的教诲和深恩。有的人一方面公开自己的信仰,说自己是学佛的,是佛弟子,一方面,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很随便,完全失去了一个佛弟子应有的形象,令人反感,从而对佛教产生偏见,这叫做以身谤法,罪过很重啊。
三、生活中的礼仪
佛教的礼仪非常多,包括吃饭、睡觉、进寺庙、烧香、拜佛……等等很多方面。如果细讲,可能要分二十多门。由于时间短、本人水平也很有限,不能一门一门地讲。所以我主要讲讲最基本的和大家最容易疏忽的部分,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菩萨补充。
(一)关于睡觉的礼仪和注意事项
《弟子规》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受过五戒的居士,睡觉时间不宜太长(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古德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睡觉也是五欲中的一条啊,再说睡觉太多,容易神识昏昧、失去正念,不利于修行。睡觉姿势是吉祥卧,这种姿势不压迫心脏和胃、便于经络运行、气血通畅,也不容易做恶梦,作为念佛人,睡着前的最后一个念头和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保持在佛号上,如果能在梦中保持不间断那就更好了。如果失眠睡不着,那正好来念佛,如果很快睡着,那也好,改善我们的睡眠,有利于身体健康嘛。很多人修行,已经醒来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烧香。第一念就要想到阿弥陀佛,这样我们离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才会越来越近。
(二)关于穿衣服的礼仪
一是干净、朴素、庄重、整洁是我们穿衣的原则。衣服不要太华丽,更不能太暴露,尤其是到寺院或参加法会等,一定要穿整齐,最好不要穿裙子,不要化妆打扮、花枝招展。如果穿得太少,一是对三宝不恭敬、二是容易让出家人动心,古人说: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网络报道:一帮模特穿比基尼礼佛,时代发展了,拜佛还有这么拜的,真是造孽啊。弟子规: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贵妇人,乘的是金马车,穿得很华丽。但她要去见佛的时候,总是先在寺院门口下了车,换上布鞋和朴素的衣服,把她的璎珞、宝珠等装饰品摘下来放在树底下,再去见佛。朴素是最美的,装点出来的美丽太人为化,所以她用朴素的形象、朴素的心地去见佛。
二是佛弟子为了保持慈悲心,请不要穿皮草,不要穿绸缎。因皮草从动物的身体而来,绸缎从蚕茧而来,和杀生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皮草很多是活剥皮啊,蚕丝都是要把蚕蛹煮死后才剥丝抽茧)。建议穿布衣、布鞋,系布腰带,如果已经买了,就不要扔,穿到不能穿为止。
三是穿衣要注意节俭,古人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弘一大师当年穿过的僧衣有3百多个补丁,补丁摞补丁,已经看不清本色了,今年在青岛湛山寺和东天目山见到一些师父穿的衣服也是这样,我们的周总理身为一国总理,地位相当于过去的宰相,穿衣极为朴素,除了会见外宾和参加国事活动,外套才穿新衣服,里面的衣服还是旧的,补了又补,一直舍不得扔。老法师说过,周恩来总理就是菩萨再来,如菩萨三十二应中,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则现宰官身。我们现代人穿衣服左一件右一件,满衣柜都是衣服,穿几天就不爱穿了,一直压箱底,最后扔掉,真是可惜。建议,多余不穿的衣服我们捐出去。帮助那些缺衣少穿的,也是一件好事。
(三)关于做饭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家庭主妇,你要起得比家里其他人更早一点,帮先生和孩子准备早点。作为佛教居士,要勤劳,要不断服务众生。做家务为家人服务也是服务众生啊,同样是做家务,以不同的心态做效果完全不一样,以服务的心、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奉献的心、布施的心做这就是修行,就有功德,如果能做到三轮体空,那就功德无量,而且越做越高兴;如果你满腔的怨气,满腹的牢骚,你会做的更辛苦,活一样没少干,但是毫无功德。应该想:“我今天要供养他们,供养我的父母,供养我的家人,乃至要供养三宝,要供养一切人。”用这种心态做事,你还会牢骚满腹吗?肯定不会,心态肯定会很好。
不要把锅碗瓢盆弄出很大声响,炒菜时,铲子和炒勺尽量不要碰撞,发出声音,你的做事表现是内心功夫的一种折射,学佛的人,做事要稳稳当当、有板有眼,忙而不乱,这是内心平和、宁静和柔慈的一种外在表现。(弟子规: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
另外,煮饭的人不要先尝饭,有人为了判断调料和盐的多少,就舀一勺饭先尝尝,要知道,你做的饭如果是先要供佛或者给长辈吃的,如果你尝了,就等于你先吃了,吃完后再供佛这可是大不敬啊。
(四)关于吃饭的礼仪和注意事项
做好了饭,就要吃饭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安大雁塔是玄奘法师翻译经典的地方。当时玄奘法师的译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唐王李世民来参观,看见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里吃饭,却听不到碗筷的响声和吃饭的声音,而且没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么肃穆,多么庄严。皇帝吃了一惊,对玄奘法师说,假如我的军队像你们这些出家人这样整齐,那我的军队可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第二点,不要挑好坏,不要有分别心,要有感恩之心。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基督教:感谢神赐给我食物。有些地方的佛弟子: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或念佛。)你要想到,很多人还没得吃呢。知足才能常乐(举例:宣化上人在说到一些居士吃饭挑挑拣拣时说:人家是观世音菩萨,我们是“观饮食菩萨”)。古人把饭当做药,把饥饿当成病,吃饭就像吃药一样来治疗饥饿这种病,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贪吃了。
第三点,吃完之后,将盘子收拾起来,不要到处乱摆放。大盘子放在底下,小盘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盘子放在上面,然后你再走,这是一个重要的规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盘子的服务员没来,他们也会把吃完的盘子这样叠放起来,非常整齐。不像我们这边吃饭,经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残羹剩饭,像战场一样。
吃饭的规矩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修养,代表着内心境界。你有没有修行,从吃饭就能看出来。
第四点。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长辈或者客人没到,我们不能先动筷子。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孩子先吃完了,要对父母说:“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许,才可以离开。如果父母没说话,就应该坐在那里,等他们吃完,一同起身,这才是规矩。我们作为佛教的居士,吃饭的时候更应该遵守规矩。作为家庭主妇,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这都不消说了。
第五点.不要浪费,要开水涮碗后喝干净,尽量不要使用多余的餐具(多用餐具,就要增加服务员洗碗的劳动,多浪费水和洗洁精,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杯中水不要剩要喝完。第一是培福、惜福。同学的师父曾吃人家剩下的米,以此教育徒弟。第二是想到资源枯竭,世间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少点浪费,就能给穷人多省出一点资源,世间人还提倡环保、低碳、节能呢。不要以为素食就可以不珍惜,古人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粮食里面凝聚了多少众生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种植粮食蔬菜要打农药,多少众生为此而献出了生命啊)
第六点.在寺院吃饭一定要掏饭钱,不拘多少,如果在寺院做义工就不必拘泥。
第七点。最好吃净口素。如果您学佛有一段时间了,那么我建议您素食,如果您还在吃肉,那会影响到你的修行(三净肉是接引初学的人入门,是一种方便)。因为吃肉就是间接杀生,按现代的经济学理论讲:我们的吃肉需求拉动了杀生经济。在消费领域你多吃一只鸡,流通领域就少一只鸡,生产领域就会杀一只鸡补充进来,这不是间接甚至是直接杀生么?《大智度论》说:诸余业中,杀生第一;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楞严经》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我生生莫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大乘入楞伽经》说:“……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
我们助念团的成员必须是吃长素的,因为发心助念实际就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中上中下三辈往生的前提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戒杀、放生、吃素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培养慈悲心、长养慈悲心啊。如果你还在吃肉,你的慈悲心从哪里体现出来呢!
(五)静坐、站立和走路的礼仪
这里涉及到学佛人的威仪,(净业三福第二福讲到不犯威仪),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古人讲,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锺、睡如弓。行住坐卧都要讲究礼仪,先说站和坐:修行人,站有站相、坐有相,站得直、坐得正,眼睛不乱看,要半垂帘,弟子规说: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行如风不是说快得像风一样,把别人扇倒了。行如风是走路要轻柔,脚不要在地上拖,鞋不要咣咣地响(修行人最好不要穿高跟鞋),穿海青后手结弥陀手印,不能甩袖子。
佛教的经行、绕佛是有仪规的。有的寺院里绕佛,是踏步的,有的地方不踏步。有的居士把踏步的绕佛方式,带到不踏步的寺院里来,显得很突出,大可不必。放轻松就好,而且你要想着,自己要走入极乐世界,而不是走到前边去。走路绕佛不要左右摇晃,眼睛不要乱看。
(六)说话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是少说话。古大德说过:“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的妄念死,许汝法身活”。说话很容易让我们辛苦积累的功德悄悄溜走,除了守好不妄语戒,学佛人话不可太多,太多会造成心散乱,而且言多必有失,容易造成过失,尤其是在打佛七、做法会时更不要随便说话。许多正法道场都是止语的。
二是不说是非和没有意义的话。弟子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尤其是不说出家人的是非,弄不好会造下说僧过恶和破和合僧两条重罪,这可是下阿鼻地狱的重罪啊。我们的要求是:“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制造是非”,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有人在我们面前说是非,我们念一声阿弥陀佛,然后远离他。有福报的人,从来看不到是非,没有福报的人,常常看到是非。居士之间,出了跟学佛有关的话题,闲话杂话最好不要说,该说的话都没时间说,哪有时间说废话。
三是劝他人学佛或者给别人介绍佛法要随缘。弘法利生是好事,但要注意善巧方便,学会契机契理,观机逗教、随缘妙行,这个做起来很难,但要学习。有些人喜欢给别人讲,一张嘴说起来没完,也不管别人听不听,像个推销员似的,这就惹人烦(本人就犯过这个错误),如果你看到人家明显不耐烦了,不想听了,那就不要讲了。佛教教育方式很多,各人根机不同,有人喜欢听讲座、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看佛教电影,还有人喜欢听佛教歌曲音乐,要随缘。我爱人的朋友李琴,给她书、光盘都不爱看,结果,有人给她耀一法师的佛歌光盘,她看了很受感动,开始发心念佛。
老法师说过,有些话说了是慈悲,有些话不说是慈悲,在不当机的时候说法,对方听了乱说话,甚至诽谤,造下了口业,所以不说是慈悲。
(七)进入寺院的礼仪
入寺,是要见圣人,见师长。有的人,父母灵位也供在寺庙里。你要来见他们,该怎么样做呢?
你是来供佛的,那你可以带鲜花,可以带水果,也可以带菜,都没有关系,但是不必带太多,虔诚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带,带一片欢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里帮忙也可以(有人供佛把别人的供品推到一边,把自己的摆上,或者随随便便的把供品摆在供桌上,有人刚刚供完佛,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又把供品取下来吃,说反正是我自己的东西,吃了没关系的,这都是不如法的做法)。
进入寺院大门,左近迈左脚、右进迈右脚,一定要注意不可踩门槛。入寺之后,先要直登大殿。为什么?佛在那里。一定要先去拜佛。或者从天王殿一直拜进来也行。拜佛时要恭敬,屁股不要抬得太高,手里提的东西不可放在拜垫上,更不能放在供桌上,当年有位小乘二果圣人(斯陀含)拜佛时将手杖随手立在大殿墙上,就这一个动作,使得他的果位退回到初果(须陀洹),多少大劫的功夫白费了。
特别强调一点,寺院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拿走,否则就是盗僧祇物,罪过很重啊,有些人不懂,将寺院的东西拿走或送人,表面看,这些东西不值几个钱,但这些东西是十方物,拿走罪过大得很(如护国寺告示:油碗被人拿走,请归还,即使用于自家佛堂,也是不行的。帮厨做饭的居士们一定要谨慎,厨房里的原材料如萝卜等一定不能在厨房里吃!弘一大师用寺院的信纸写信都是要掏钱的。)
(八)见僧的礼仪
在寺庙里,肯定会见到出家人。现在我们就讲跟出家人打招呼的礼仪。
见到一个出家人,也许你不认识他。不认识,打招呼太尴尬。但你是一个居士,不能甩手而过,像没看见似的。应该合掌问讯,如果见到熟悉的或者德高望重的出家人,那你就要顶礼。一般是三拜。师父说“一拜好啦”,那你就拜一拜,不要强行继续拜。或者师父说“不要拜啦”,你也可以不用拜。有的人,年长的师父说不要拜,他还继续拜了好几拜,最后师父没办法,只好撑着身子起来扶了扶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去礼拜尊者宾头卢,心里想:“尊者这么傲慢!我是一个尊贵的国王,来礼拜他,他理都没理!”尊者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么了,于是第二次国王又来礼拜的时候,尊者就起身向前走了七步,迎接国王。后来国王得了什么样的果报呢?他的国家被别人侵占了七年,这七年中,他无法坐在国王的宝座上。让圣者给你还礼,必定折损你的福报。
礼拜出家人,出家人是不用回礼的。在中国,讲究“礼尚往来”,出家人有时候会合个掌。而在东南亚,居士们礼拜出家人,出家人走过去,你拜你的,我走我的。这不是傲慢。你的恭敬心、虔诚心,所得功德是你的,跟出家师父有什么关系。
拜完僧,要说些什么话呢?在古代就说:“和尚安康否?少病少恼否?正法得弘否?……”现在这么说,人家听不懂,要用现代汉语:“法师,你还好吗?身体健康吗?”如果法师忙着,只是跟你寒暄两句,那你就要有眼色地走开。
需要强调一点:在家女众不能接触大僧师父的身体,连衣服也是不能碰的,女居士也不能单独近入大僧师父的房间,同样,在家男众也不能接触二僧师父的身体,也不能单独进入二僧师父的房间,男女居士之间也不能握手,说话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居士不能和出家师父并排坐在一起。
(九)供养需要注意的事项
古代佛制供僧是四事供养:饮食、卧具、衣服、医药。现在往往有人供养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什么空调、电冰箱、甚至全套家具,珍贵的艺术品等。更邪乎的还有供养房子的,人家好不容易出家了,我们不懂规矩的居士硬是又把人家拉回家里来,给师父心里增加了很多负担和牵挂,毕竟大多数出家人还是凡夫僧,贪欲心一起来,你说人家怎么修道?
(十)闻法
如果寺院里有讲经法会,你要来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说话,要把自己的手机关了或调成震动。这代表着一个人心目中尊重不尊重他人,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修改自己,我们想更上一层楼,对自己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否则,皈依三宝有什么意义呢?
二是进门后次序而坐。如果你迟到了,或者听经的过程中有事有出去,要先在偏位上问讯,再进来或者出去。
三是中途退出要尊重他人。中途从讲堂里退出,不是不行,但重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他人。要徐徐地、安静地走出去。最好是能一直听完,然后大家一起回向。
听完课,如果没有时间再去大殿礼佛了,也应该站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向大殿问一讯再走。
法会中都有护法神护法,如果你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就有可能会受到护法神的严厉处罚。
(十一)读经的礼仪和佛经保管注意事项
1、恭敬读经。经典是佛说的话,承载着佛法,所以要恭敬才能得利益,经书要放置到高处,诵经前,要洗手漱口,整衣上香,尤其是便后读经更要把手洗干净,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古人读经翻阅经典都是用竹签翻,现代人不注重这些,一本书翻得很烂很脏。建议经常看的经书要包书皮,保护好,也便于让后人阅读,否则就会有罪啊,还有人读经是斜躺横卧,翘着二郎腿,你不怕将来变蛇么?
2、经书要多多流通,不宜束之高阁,否则有障法之过。有人很贪法,到处要书,请到书后大多没时间看,就一直放起来不流通,要知道这些善书是很多居士发心拿出自己的辛苦钱助印的,我们要让他发挥最大的效益,佛经善书有人读有人学、有人依教奉行,佛法才能发扬光大、久驻世间。
3、结缘经书要看对象,不能太随便。有些地方反映,在废品收购站常有大量的佛经善书被人当作废品处理,令人心痛,要知道:废书废纸要送到造纸厂粉碎成纸浆最后可能被造成卫生纸啊,后果非常严重。分析原因,一是我们为了弘扬佛法,把佛经善书随便结缘给人,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也不看,随手放在书橱里,时间长了当废纸出售给收垃圾的人;二是信佛的老人去世了往生了,子女不信佛,把经书随便处理,卖给废品收购站。
我们需要注意:结缘书籍,对于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最好不要直接把佛经给他,他看不懂就随便处理,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介绍佛教初步知识的书籍,如果对方不感兴趣,就不要勉强了,说明机缘不成熟;对于老年菩萨们,你们家里最好不要留太多的书,只留几本自己常读诵的经书即可,其他的一律交给寺院法物流通处或信佛居士开的佛缘店,让更多有缘的人看。
4、有时间有心的居士们可以到大型废品收购站去陶一陶,跟收购站的老板协商,如果发现佛经善书,一定保留,我们可以出稍高的价格收购,这等于是抢救法宝,功德胜过捐资印经!
(十二)约定要守时
弘一大师,他在俗家的时候,有一次在上海跟一个朋友约好,明天早上七点钟你来找我,我在家里等你。那人七点零五分来了,只差了五分钟。李叔同先生就告诉他,你迟到了,我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明天或者后天再约吧。接着给了那人一个闭门羹。这是为了教育那人,告诉他一个道理,跟别人约定的事情,一定要守时。
佛教的居士,更要注意守信守时。约定了什么事,那天无论是风雨还是什么情况,都应该前往。或者不去了,那就应该提前告诉人家,人早做安排(我们一家三口都有磨叽的毛病,忏悔)。
(十三)要注重孝道
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古德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谓真现实。作为居士,要好好地照顾父母。不是父母老了没人养,而是父母老了争着养,这才符合佛教的道理。对于父母,除了恭敬,尊重,还要供养。作为子女,你要有这份心。当然你可以随力,不必强求。如果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关系;如果你是“力有余而心不足”,那就可怕了。佛教讲轮回,有一天你的儿子也会“力有余而心不足”啊。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孝,要问寒,要问暖。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十四)要搞好家庭关系
这是重要的一环。学佛的人要跟家人处理好关系,通过学佛后,跟家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这才体现出学佛的利益和好处,如果因为学佛而家人闹矛盾,那我们就要反省自己,到底那里出了问题。学佛的人在家里要宽容、忍让、多做家务,这也是修行啊,不要因为做课、跑道场、参加法会等耽误了家里的事情造成其他家人生烦恼。
作为妇女,你要理解你的先生,他很辛苦,他在外边工作不容易,他可能受了领导或下属的气,回家偶尔会发发牢骚,你要学会听,还要开导他。
丈夫也要理解妻子,她在家里要做饭,要拖地板,要洗衣服,要接送孩子……要做很多事情,她很辛苦。有时候她发发牢骚,听!多听,多想,多理解。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老菩萨们一定要事先做好子女们的工作,在自己往生时千万不可障碍,告诉他们,遵守和尊重老人的遗愿是做子女的一种美德和对老人最大的孝顺,如不可早早动身体,穿衣服、送冰柜冷冻、大操大办等,最好是请助念团来助念。有些老居士们念佛几十年,在最后关头还是让子女按世间的风俗给处理了,很可惜也很可悲啊。
(十五)善言规劝他人
我们学佛人的不要是非感太强,眼睛盯着他人的过错,老是拿着佛法的尺度丈量别人,充当佛教的法官,说别人这不对、那不对的。结果是拔了他人地中草,荒了自己田中秧。印光大师说:“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管好自家、莫管他家……只学好样子,不学坏样子”、“他人都是佛菩萨,唯独自己是凡夫。”老看到别人的过失,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修养不够,别人做得好,那是人家以正面的例子示现给我看,教育我要见贤思齐,别人做的不好,那是佛菩萨从反面示现,提醒我,不可以这样做。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但是,对于同修莲友中明显的错误我们还是要以慈悲心为出发点,提出善意的规劝,弟子规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他错了是因为他不懂,我们懂了就要告诉他,你要是不劝他,可能使他错上加错,酿成更大的苦果,这不是害了他嘛。但规劝要善巧方便,通过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说,如果对方坚决不听,一意孤行,或者我们之间没有这个缘分,自己也没有能力说服他,那就算了,我们自己心中不要起心动念、不要留下痕迹(张师兄看到有居士做在大殿门槛上,就过去善意相劝,人家还是听的,有人不懂规矩是因为没人告诉他,我们看到了告诉他了他不就知道了么)。有人劝后人家不听还说些难听的话,所以干脆不说了,那也不对,他不听不代表别人也不听嘛。
最后,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要快乐、要微笑。不要让烦恼蔓延。学佛是为了什么?远,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近,就是为了快乐。不但自己快乐,要让别人也快乐。有的人心情不佳,于是见了朋友也不说话,脸拉得老长,朋友问候他三声,他连吭气都不吭气。把不好的情绪带给其他人,这样不好。你的烦恼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即使我受了委屈,哪怕在屋子里偷偷哭了,但是一出门,我要阳光灿烂。为什么?因为我不能把痛苦传染给他人。我们要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