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则——自然
原来的题目是“虚荣”。但是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改为“自然”,自然,大自然的“自然”,这样比较理想。
大师时常提醒弟子,人的圣德,如同美貌一般,是浑然天成而不自觉的。他喜欢引用下面的诗句……这个诗句我也稍微把它调整一下。因为觉得说这样调整比较传神一点:“玫瑰,它适时绽放。花开不为谁开;也无意妆扮,来赢得我的夸赞。”大师又引用谚语:“当人认清自己不过尔尔,方堪称为圣”。
这个含意很深!这个是指出:那些真人他们是返朴归真,回到赤子之心;回到没有虚假、没有妆扮,他们是如此的自然。
所以这里提到就是说,人的圣德,这说他真正展现出那一种道风德行的话,他是如同美貌一般。真正的美是:自然就是美!最美的就是自然,是浑然天成而不自觉,这是很自然的哪,没有造作。
所以如果你们要有、有学员啦,或是有这些学佛者要来跟我见面这些的话,你没有化妆来最美;没有妆扮,没有虚伪最美。很纯真,很朴实,很可爱。
所以他引用下面这一句诗:“玫瑰,它适时绽放。花开不为谁开;它也无意妆扮,来赢得我的夸赞。”就是自然。这就是返朴归真的心境的描写。
所以大师又引用一句谚语:“当人认清自己不过尔尔,方堪称为圣。”这就是说:如果你认为你修行的境界很高,如果你认为你是圣人,那你就是我慢很大的凡夫。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是了悟真理实相,体会到法界的庄严,他真的来到无我的世界。
所以,“认清自己不过尔尔”也就是说他体悟到:只要你有我慢,你就是很渺小啊!你多厉害,你五分钟没有空气你就死掉了啦!还多厉害!所以当你能够体会到这些的时候,你真的会臣服法界、感恩法界。
这时候你会来到无我的世界,那你无我、无私、与道合一、与众生一体,这时候真的方堪称为“圣”。但是这个“圣”不是自己认为。你如果自认为你是“圣”,那你就是凡夫。
好!我们静默、静坐三分钟。
211则——教育
大师对于神圣的宗教知识及教育一向抱着存疑的态度,常常鼓励科学、艺术或其它方面的研究,所以他顺理成章地接受某国立大学的邀请,前去演讲。
他提早一小时抵达学校,浏览校园,观摩教学设备,对那些向所未闻的现代化设备、E时代的设备,赞叹有加。而他的演讲一如惯例,还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哇,你怎么这样,我用这么多钱请你、招待这么久,结果你只讲一分钟!没有值回票价。
大师讲一分钟,讲的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所有的实验室、图书馆、餐厅、回廊、拱门以及丰富的讲学都形同虚设。”
这个真人真语、真言不美,一棒就敲醒,就打下去。但是绝大多数的众生是打不醒的,会起瞋的。
你看,这位大师他对神圣的宗教知识及教育,一向抱着存疑的态度,为什么呢?我们要了解,因为一般所谓的宗教知识啦、学问啦、教育这些,第一是灌输头脑的知见,灌输你一些知识;第二,把真理学术化了,让众生看不到真理,抽象化了表象化了;第三,往往容易带领众生在迷信、信仰的圈套内,还有又容易冠上权威而让众生堕入成为次等人民。所以大师他对宗教知识及教育一向抱着存疑的态度。
那他比较鼓励科学,为什么鼓励科学呢?因为至少科学家他虽然未必能够来到解脱,但至少他有求真、求证的精神,迷信的成分会比较少。那艺术方面呢?艺术家他们比较会用心灵去感受,比较会接近真善美的世界。所以大师他是鼓励大家科学方面、艺术方面,可以多接触多研究。
再来,那为什么他参观了这个很有名的国立大学之后,然后他做这样的一种评论呢?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也就是说假如你没有打开智慧眼,没有协助众生找到真理实相,那这样你这些所有的实验室啦、图书馆、厅堂、回廊、拱门以及丰富的讲学都形同虚设。
为什么呢?因为还是协助众生在灌输一些知见,众生的心灵还是空虚的,很多人反而变成以知识为智慧,以为说你懂了很多的知识、知见之后,就以为是你有智慧,所以很容易无形中增长我慢都不知道。
所以,所有的学问、知识如果没有让我们打开智慧眼,去了悟真理实相的话,那这些教育都只是形同虚设,只是表面功夫。所以,内心还是苦啊,还是不安哪!并不是说那这样所有教育都不重要,当然他这个是一种高标准在讲啦。
教育它可以协助我们,如果你在教育的这种过程中,你能够慢慢协助众生智慧的成长,真的来成为大人之学,来学校慢慢造就你,让你来到成为大人。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的这一种心灵智慧的成长、成熟的话,那这样的教育就很有意义。
所以这里要破斥的就是说,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那所有这些设备都是形同虚假,这样知道吗?他并不是说完全否定这些设备,而是说如果你没有协助众生打开智慧眼,没有协助众生心灵成长的话,那我们都还只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而已。
212则——逆境
逆境就是佛教所讲的逆增上缘。
这个磨难……“磨”就是折磨的磨。“磨难能促人成长,甚至开悟哦。”大师这样讲。
这就是说,逆境能够帮助我们逆增上缘。但一般众生呢,没办法体会到这些啊!虽然佛学名相逆增上缘都知道
啊,但是遇到逆境,就一直在怨天尤人,怪天怪东怪西。然后认为自己很倒霉,然后认为自己怎么这么……什么业障重啊,自己怎么……业力啊、业障啊,一直灌输这些;然后别人要来要债啊,别人讨债啊,怎么样啊!都没有真正能够去体会到说,逆境它能够增长我们的智慧,所以我们错失掉很多的逆境,遇到逆境都一直在逃、一直在跑、然后在闪躲,却没有好好去应用这个逆境让我们打开智慧。
所以你看喔,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苦就是逆境耶!种种逆境,那才能够让你见到苦谛啊;你要见到苦谛,你才会真的去找出原因哪,你才能够出离苦海啊。
好!我们继续来分享:
“磨难能促人成长,甚至开悟。”大师做了如下的解说:“有一只鸟儿每天栖息在荒原中的一株枯树上。有一天,一阵狂风刮倒了这株枯树,可怜的鸟儿只能够飞到百里之外,另觅栖身之处……”。
这一种打击对它来讲,它的所依、所抓这些都把它破除幻灭掉,那是很恐慌很痛苦的。但是因为这是被迫去找寻,表面上好像很无奈啊,很可怜啊!
但是,“可怜的鸟儿只能飞到百里之外另觅栖身之处,终于它来到了一座森林,林中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大师做了简要的结论:“这棵枯树存在的一天,这只鸟儿就不肯放弃它栖身之处而高飞远翔。”
你一直在求顺境,你一直要满你的“愿”,你一直希望你种种愿望都符合你的所求,那就表示你都一直停留在幼稚的心灵,不会成长。不是要求种种满自己“愿”的那些啊,众生的愿望无穷、欲望无穷,你绝对填不满的。
而且不管你再怎么求,很多的逆境它还是不如你意啊,很多的境界还是——人生不如意之事还是十之八九啊!所以你的期待很多都会落空啊!因为你一直在构筑梦幻世界。
所以佛陀为什么要我们去见苦?为什么要我们去看到世间的苦相、实相?真的不要再那样一直在逃啊、在避啊!你这样的话,没办法打开智慧也没办法找到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修行要有大丈夫的气魄,停下来、静下来去看清真理实相。
再来,我真诚真心的善待一切众生,那明天会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我也真诚真心的去对待;是好是坏我都真诚真心的去对待,要有大丈夫的气势、气魄。
很多的逆境、挫折都在协助你成长,如果你没有让众生吃苦,众生就放不下也醒不过来。所以有的人还会要我,能不能帮我们加持、消灾啊?如果你没有走在解脱道上,什么加持、消灾,那反而是害了你不成长啊,害了你还是继续在那里做梦啊!所以我们要知道,逆境是在帮助我们成长、逆增上缘。
一般世间人把它界定为:什么灾祸啦、业障啦、消灾啦、坏的、恶的、福祸、那些属于祸这方面,你能不能来到真的!用慈悲心来面对,用平等心来面对。
这些种种的逆境,它都在一方面启示你无常,告诉你无常的法印、真理,都在协助你见法;而且这些种种众生以前认为是逆境的,你有一天你也会来到、体会到那些是中性的。所以逆境都是在帮助我们开发智慧。
以前有跟大家提过孟子所讲的那一句话,有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些呀,那个都是含意都很深!大家真的要去体会、要去消化,你才会成长。但不是说那去自讨苦吃,不是这样;或是去自找一些来折磨自己,那是自讨苦吃,那没意义。
213则——仁者无惧
仁者无惧,仁爱的仁。
“什么是爱?”大师说:“一无所惧。”“那人们通常畏惧什么呢?”大师回答:“人们惧怕的是爱。”
奇怪!人们、众生为什么会怕爱呢?这里的“爱”,不是一般众生所了解的那一种爱的层面,不是的。我们来解析:
凡夫所了解的爱是有我、有我所,有条件,有所求,有抓取,背后是有主宰的。所以凡夫、一般众生口中所称的爱,不是真正的爱。那真正的爱是什么呢?真正的爱是无我、无我所、无条件、无所求;真正的爱那是没有任何抓取、没有任何主宰欲,而且也是充分的尊重。
所以一般众生为什么说怕真正的爱?事实上不是说怕真正的爱,也就是说,众生因为没有了解到真正的爱,加上自己的爱也是假的、虚假的,那他自己了解爱的背后是抓取,所以他也怕被爱啊!因为他觉得:爱他的人也要抓取他、要主宰他,所以众生会怕爱。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而众生真正最需要的是真正的爱。
回归法界——道,它就是如此的在养育一切众生。所以基督教、天主教里面也有一句话:上帝就是爱,真理就是爱。但法界所展现出来是真正的爱,那真正的爱是什么?刚才我们已经有讲过。
那真正的爱哪里找呢?大家打开你的智慧眼,慢慢去看。太阳及地球、天地父母,每天都在启示我们:什么叫做真正的爱!什么叫做无条件、无所求的爱!
214则——开悟
开悟的悟,就是醒过来。
大师曾经如此解释开悟……他解释的开悟内容是什么呢?它不是来自某种修炼,而是一种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也就是大彻大悟,你觉悟到了、体会到了真理实相这样。
“假如你们在座中都被……他举一个例子啦:假如你们在座的,都被咒力所催眠了,就是被一些咒术、咒语、咒术所催眠了,而相信这房间内一定有一只老虎,你们在极端畏惧之中,会尽一切所能的抵抗、逃避,或是想去驯服它,以保全生命。但是,一旦咒力解除了,你们什么也不需做即能够彻底改变,轻松自在。”
这个含意也是很深!
“所以,了悟才能解除魔咒,咒力一旦消失,人即能脱胎换骨,导入无我之境。无为乃是真正的力量:你能随心所欲,因为这已不是你在做这一切了。”
这一则含意很深,我们要慢慢去体会!一般众生,活在被催眠、被污染的世界里面,不知道。所以佛陀在《阿含经》里面也有讲:“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在那里互相缠缚,就是互相催眠、互相抓取,但是众生不知道啊!
所以这位大师,他就讲一则比喻,你为什么会一直怕这个世间?你认为它污浊恶世?因为你被灌输了很不好的观念。你为什么会厌恶你这个身体?因为你被灌输了很不好的观念。你为什么会怕一只蟑螂?怕一只老鼠?你从小就被灌输很不正确的观念。那种灌输不正确的观念,那就是一种催眠、那就是一种魔咒。
所以,不要以为魔是外面的啦! 别人告诉你不正确的观念,这就是一种魔咒,但是你不知道!然后你抓来,内心里面一直在恐慌恐怕恐惧呀!
所以这里就说:假如你们在座的都被那一种咒力催眠了,相信这间房子内有一只老虎,所以你们就极端的在畏惧啊,尽一切所能在抵抗、逃避,或是想要去驯服它,以保全生命。但是,一旦咒力、催眠解除了,你们什么也不需要做即能够彻底的改变,轻松自在。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在上课的时候有跟大家提过,修行、解脱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在于——转念。真的不是用武力去对抗耶! 不是去修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去对抗啊!你在二元的世界里面你绝对没完没了的。所以你本来就在天堂的世界里面,你本来就在净土的世界里面,但是你不知道,然后你一直在跟它对抗!
所以今天解脱的重点就在于:我们静下来,打开智慧眼,去看清这个真理实相。你这时候,真的把无明转为明,把错误的知见转为正知、正见之后,你把错误的观念转念过来之后,你就能够了悟真理实相;你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来到究竟涅槃的世界。
所以修行若是错用功,你会枉做风尘客。这个大家如果听得懂,可以节省你好几百万年的——练功夫啊!
好!再看217的——人性。《慧眼禅心》的倒数第二则,剩下两则讲完就告一段落。
217则——人性
大师愿意宣讲有关“世界末日”的消息,日传千里,远近皆知。于是群众蜂拥而至,坐在寺前广场上聆听。大师上座不到一分钟即圆满结束。他所讲的只是:“那即将毁灭人类的事情就是:不顾天理的政治,不具仁爱的进步,无需辛劳的财富,不甘寂寞的求知,不能超然无畏的宗教,没有灵明觉性的膜拜。”(下台!)
你看,这个大师他愿意宣讲有关世界末日的这种消息,意思就是说有很多错误的观念,会导致人类真的生活品质、心灵会越来越糟糕这样啦。哪些现象他也是把它点出来,点醒众生。如果这些大家能够去觉悟到的话,那人类就有光明的世界。
好!哪些呢?不顾天理的政治:因为他看到很多的政治家都变成为政客,为私人的权力、野心在从政。而政党呢,为了讨好众生、为了讨好选民,也不断的在变质、变化。这样下去,对众生没有真正的好处的。
再来,不具仁爱的进步:这个“进步”讲的就是说,那种科技的竞赛。这种科技的竞赛它却不顾后果,只看成果;没有考虑到后果、对这世间造成的后果是怎么样。所以不具仁爱的进步,这个很危险的!
无需辛劳的财富:众生渐渐的好逸恶劳,贪图暴利。这个也会导致这个世间,变成笑贫不笑娼。人性越来越污染。
再来,不甘寂寞的求知:这里……求知本来不错啊,但是这里是不甘寂寞的求知,意思就是说:这一种求知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不是应用在开发智慧。知道吗?
表面上好像读很多书啊,看很多书啊,但事实上,那是你内心心灵空虚,然后你去抓一些来呀、抓一些来填补填塞。然后你装填很多的知识知见之后,你就以为“我懂很多了,我饱学多闻了。”然后我是、我能、我慢又出来了,又可以背着一把剑去砍。
你学问多,如果你慈悲心没有跟着成长,没用啊;你知识知见多,但是如果你不懂得知恩、感恩,那这世间还是会导向更多、更大的冲突啊!
再来,不能超然无畏的宗教:宗教本来是要协助众生出离苦海呀,应该是宣扬真理呀,但是宗教却也扭曲了。跟政治挂钩,然后在那里敛财,在那里聚集信徒、信众,发展山头、发展势力。这样的话,不能超然无畏的宗教,真理实相都被淹没掉啊。
再来,没有灵明觉性的膜拜:这就是说众生在那里盲目的膜拜啊、跟随啊,然后停留在迷信、信仰的层面。你看,真理实相一直的被淹没掉、正法沦丧啊!众生看不到真理实相,找不到解脱道,所以,你要修行解脱就要三大阿僧只劫。
所以这里都在、每一点都在唤醒我们,真的人类要回来到良心理性来,要唤醒我们的慈悲心,点燃起我们的智慧、良知、理性!
好!再看最后一则。
218则——绝望
“明心见性能够造出、能够造就出何等人物啊?”这是有人就问:“明心见性能够造就出何等人物呢?”大师就说:“以天下为己任,却不阿党相附。随遇而安,一无固定行止。物来则取,人去不留。已逝者消逝的逝、已逝者,不咎不悔,未来者,不忧不惧。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劲若海上的飙风,弱如风中的飘絮,柔似水边的浮苇;又如一樽终日辗转不语的磨石。平等爱物,一如天覆地载,毫无私曲。这些都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一位年轻弟子听了之后,然后不禁哭道:(听了不是欢喜,而是哭了),他说:“这种指导只适用于死人啦,我们怎么可能用在、怎么有可能用在我们活人身上!怎么可能找到这种人!”所以便断然离去,义无反顾,不可能啦!
你看就是这样。好!我们来分享这里面的,这里面的叙述都很好。
一位明心见性的人,他到底会展现出怎么样的境界呢?真的大彻大悟的人,他会展现出怎样的境界呢?大师就说他是“以天下为己任,却不阿党相附”。也就是说他心怀天下众生,但是他是超越宗教、超越宗派、超越政党,也超越国家种族,心怀天下众生,这样大家可以了解吗?
这个身见身相这些、我见这些已经都是破除了,没有那个我的、我的、我的什么,不是那些啦。但是他因为跟整个天下众生是一体,所以心怀天下众生,却不阿党相附。所以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一定是超越宗派、宗教、政治。但不是说不关心哪,超越并不是说不关心。
“随遇而安,一无固定行止”:处处无家处处家啊。“物来则取,人去不留”:物来则取人去不留就是说,缘生缘起的话,珍惜当下的因缘,但是不抓取。
“已逝者——已消失的,已逝者,不咎不悔,未来者,不忧不惧”,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活在当下。但是,这真的是要有大丈夫的承担气魄啊!过去已经过去,不咎不悔,未来者不忧不惧,我就是这样全然解开、放开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这就是大丈夫的那一种气势、气魄,要能提能放,能放能提!
再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啊!(呵,这讲得好像很没有价值。)人家招他他就来,不需要他就挥挥他,然后他就走。事实上因为他是一种大慈大悲悯众生啊!如果众生有需要,在哪里他就到哪里呀,所以“召之即来”;如果众生不需要呢,“挥之即去”,众生没有需要他就走,不会迷恋,不会抓徒弟,不会抓信徒,不会抓信众,没有那些啊!
“劲若海上飙风,弱如风中飘絮,柔似水边浮苇”:这就是他能快也能慢、能慢也能快,能动能静、能静能动,能刚能柔,能出三界也能入三界,甚至没有出入之分。
再来,“又如一樽终日辗转不语的磨石”,石磨,那种臼米的石磨。这就是说:他是默默的做无怨无悔,能够活着的一天,他就是感恩、知足、回馈。
“平等爱物,一如天覆地载,毫无私曲”:他体会到天地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他是知恩、感恩、报恩;体悟到无我,所以他展现出来也是无私,没有私心。这些都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哦,你说的都真好听。所以一位年轻人听到之后就觉得:哪有可能做到这样?世间哪有这种人?所以“这种指导只适用于死人,我怎么可能用在我们活人身上!”所以就断然离去,义无反顾。
菩提达摩就因此,所以去面壁九年哪。《永嘉大师证道歌》也提到,只好“常独行常独步”。老子更是这样,低空飞过啊。“不辞云兮洒甘露”,在冰天雪地播种,然后就随顺因缘。
《慧眼禅心》的重点,我们没有每一则讲,但也有讲了三分之二!把里面的这些精华、精髓来跟大家分享,把里面很多的钻石、黄金挖出来跟大家来分享,跟有缘人来结缘。
如果你觉得不错,你就好好的去分享,启发我们的智慧;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好,也没关系,你尊重、保留它,也给自己有无限的可能。也许有一天,你真的能够体悟到里面的境界。
那对空海而言,我认为安东尼·戴美乐他是一位真人,说真理、说实相、说实话的人,在这世间很难得、也很少,愿大家珍惜他。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