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关于《俱舍论》中“二十二根诸门分别”汇纂

发布时间:2023-11-23 01:15:07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关于《俱舍论》中“二十二根诸门分别”汇纂

《俱舍论疏》:论。意乐喜舍至无异熟。此释四根通有漏无漏。通三性。若非无漏非无记者。一向有异熟。若无记无漏者。无异熟。

论。苦根至无异熟。此释苦根唯有漏通三性。唯无记性无异熟。

论。信等五根至无异熟。此释五根通漏无漏唯是善性。若有漏者即有异熟。

论。如是已说至几无记。下一颂第四三性分别门也。

论曰至故先说。此释信等八根先说所以。二十二根信等是后。次前门中复明信等。故乘前便说信等根。

论。忧根唯通至无记性。释余十四根。如文可解。忧根唯通善。不善性不通无记者。婆沙一百四十四释忧非无记云。忧根且【亦】非有覆无记。由与欲界有身见。边执见不相应故。所以者何。行相异故。彼二见欢行相转。忧根戚行相转。互相违法不相应故。忧根亦非无覆无记。非威仪。工巧处。异熟生所摄故。问何故忧根非威仪路所摄。答忧根分别转。威仪路无分别转。若威仪路有忧根者。设有分别我今应作如是威仪如佛世尊。或如马胜。即分别时便应已住如是威仪。然威仪路无此分别。故威仪路无有忧根。问何故忧根非工巧处。答忧根分别转。工巧处无分别转。若工巧处有忧根者。设有分别我今应作如是工巧如佛世尊或如妙业天子。即分别时已应成辨如是工巧。然工巧处无此分别。故工巧处无有忧根。问何故忧根非异熟生。答忧根分别转。异熟生无分别转。若异熟生有忧根者。设有分别我今应受如是异熟如佛世尊。或如转轮圣王。即分别时便应现受如是异熟。然异熟生无此分别。故异熟生无有忧根。广如彼释。问何故受通三性。念定慧不通三性。答受全中【令】建立二十二根故。所以说四受通三性。念定慧唯善入二十二根故。所以不通三性。如建立二十二根中说。

《顺正理论》:论曰。信等五根。及三无漏。一向是善。次虽居后。乘前便故。而说在初。忧根唯通善不善性。意及四受。皆通三性。眼等八根。唯是无记。如是已说善不善等。

三界所系门

颂曰

欲色无色界。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忧苦。并除色喜乐

《俱舍论》:论曰。欲界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系故。准知欲界系唯有十九根。色界如前。除三无漏兼除男女忧苦四根。准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系。除女男者。色界已离淫欲法故。由女男根身丑陋故。若尔何故说彼为男。于何处说。契经中说。如契经言。无处无容女身为梵。有处有容男身为梵。别有男相。谓欲界中男身所有。无苦根者身净妙故。又彼无有不善法故。无忧根者由奢摩他润相续故。又彼定无恼害事故。无色如前。除三无漏女男忧苦。并除五色及喜乐根。准知余八根通无色界系。谓意命舍信等五根。如是已说欲界系等。

《颂疏论本》:释曰。初句标三界也。如次除后三者。如次者。已下诸义。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除后三者。明欲界系。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兼女男忧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后三根外兼除女男忧苦四根。余十五根。是色界系。除女男者。离淫欲故。又女男根。身丑陋故。经说色界。名为男者。有男相故。非谓有根。无苦根者。身净妙故(非苦依也)。又彼无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无忧根者。有奢摩多。润相续故(相续者。是身非忧依也)。又彼无有恼害事故(非忧境也)。并余色喜乐者。明无色系。无色界中。如色界中。除后三根及女男忧苦。外并更除余色及喜乐根。言余色者。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为余。除此已外所余八根。无色界系。谓信等五。及命意舍。

《俱舍论记》:论曰至唯有十九根者。明欲界系。可知。

色界如前至身丑陋故者。此下明色界系。色界已离淫欲法故无男女根。又由女男根身丑陋故所以彼无。正理破云。此说不然。阴藏隐密非丑陋故。俱舍师救云。论主故作此解。欲招后难顺己前文。

若尔何故说彼为男者。问若色界无男根者。何故说彼色界为男。

于何处说者。反征说处。

契经中说至男身为梵者。外答。如契经说。必无有处。必无容有女身为梵。然有处所。然约容有男身为梵。

别有男相至男身所有者。为外通经。谓大梵王别有欲界中男身所有相貌。无女身形类。故说为男。非有男根

。又正理云。离欲猛利似男用故。无苦根者至恼害事故者。释色界无忧苦。身净妙故非苦依。无不善法故无苦境。由奢摩他润相续身故非忧依。无恼害事故无忧境。

无色如前至信等五根者。可知。若依经部苦乐随身至四定。忧喜随心至有顶。彼宗意说有身即有苦乐。有心即有忧喜。

《俱舍论疏》:论曰至十九根。此明欲界唯有十九根。除后三无漏根故。

论。色界如前至亦通色界系。明十五根通色界系。通言欲显色界亦有。兼除女男忧苦。

论。除女男者至身丑陋故。此释色界无男女根所以。一以离淫欲法故。若尔因何有其鼻舌。为释伏难故言丑陋不同鼻舌有严身用。

论。若尔何故说彼为男。难也。男女二名由二根得。彼无男根。何故名男。

论。于何处说。反问也。

论。契经中说至男身为梵。引经说也。

论。别有男相至男身所有者。此通经。虽无男根。而有男身众相故名男也。非如欲界无男根即无男相。

论。无苦根者至不善法故。释无苦所以身净妙故无等流苦。无不善法故无异熟苦也。

论。无忧根者至恼害事故。释无忧所以也。一以所依身定润故无忧。二以无忧境故无忧也。

论。无色如前至信等五根。明无色界唯八根也。言。通者。显下界亦有。

《顺正理论》:论曰。欲界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系故。准知欲界系。有余十九根。色界如前除三无漏。兼除男女忧苦四根。准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系。除女男者。色界已离淫欲法故。除此无因须受用故。有说由此身丑陋故。此说不然。阴藏隐密非丑陋故。前说为善。然佛置彼在男品中。如契经说。无处无容女身为梵。有处有容男为梵者离欲威猛似男用故。如有称赞大梵王言。大梵如丈夫。所得皆已得。离欲道威猛。故说为丈夫

除苦根者。色界中无损害事故。苦是损害业异熟故。有说彼身极净妙故。除忧根者。彼处无有违逆相故。又奢摩他润相续故。有说色界具离欲智。忧是无智等流果故。无色如前除三无漏女男忧苦。并除五色及喜乐根准知余八根。通无色界系。如是已说欲界系等。

三断门

颂曰

意三受通三。忧见修所断

九唯修所断。五修非三非

《俱舍论》:论曰。意喜乐舍一一通三。皆通见修非所断故。忧根唯通见修所断。非无漏故。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不染污故。非六生故。皆有漏故。信等五根或修所断。或非所断。非染污故。皆通有漏及无漏故。最后三根唯非所断。皆无漏故。非无过法是所断故。已说诸门义类差别。

《颂疏论本》:释曰。意三受通三者。意及三受。通三种断。言三受者。谓喜乐舍。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见修断。若无漏者。唯非所断。忧见修所断者。忧根与迷理惑相应。是见所断。诸余有漏。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九唯修所断者。九谓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色命根。是无记性。不染污故。苦根与五识相应。非第六识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故此九根非见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五修非三非者。五谓。信等五根。通修非二断。若有漏者。是修所断。若无漏者。是非所断。不染污故不通见断。三无漏根。唯非所断。非无漏法。是所断故。已上是第四。诸门分别竟。

《俱舍论记》:如是已说至是所断故者。此即第六三断分别门。意喜乐舍若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余有漏是修所断。若是无漏非所断。忧根若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余有漏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色命根不染污故。苦根非六生故。非见所断。皆有漏故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信等五根非染污故不通见断。通有漏故是修所断。通无漏故是非所断。最后三根皆无漏故。唯非所断。非无过法是所断故。又正理第九云。岂不圣道亦所断耶。如契经言应知圣道犹如船筏。法尚应断何况非法。此非见修二道所断。入无余依涅盘界位舍故名断。

《俱舍论疏》:论曰至非无漏故。明【明意等】四根通三也。与见修烦恼相应故见修断。通无漏故亦非所断。忧根不通无漏故唯见修所断。但与见修惑相应故。不通非断。

论。七色命苦至皆有漏故。此明九根唯修所断。不染污故不与见修烦恼相应。及非第六意识所生故非见断。皆有漏故是修所断。不通非断。

论。信等五根至及无漏故。释信等五根。非染污故不通见断。通有漏故是修所断。通无漏故亦非所断。

论。最后三根至是所断故。释后三根唯不断也。

上来六颂六门分别义类差别。自下八颂就得等不同六门分别。

《顺正理论》:论曰。意喜乐舍。一一通三。忧根唯通见修所断。非无漏故。七色命苦。唯修所断。有色无染非六生故。非无漏故。信等五根。或修所断。或非所断。通善有漏及无漏故。最后三根。唯非所断。皆是无漏无过法故。岂不圣道亦所断耶。如契经言。应知圣道犹如船筏。法尚应断何况非法。此非见修二道所断。入无余依涅盘界位舍故名断。已说诸门义类差别。

初受生得异熟

颂曰

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

化生六七八。色六上唯命

《俱舍论》:论曰。欲胎卵湿生初受生位。唯得身与命二异熟根。由此三生根渐起故。彼何不得意舍二根。此续生时定染污故。化生初位得六七八。谓无形者初得六根。如劫初时。何等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命。若一形者初得七根。如诸天等。若二形者初得八根。岂有二形受化生者。恶趣容有二形化生。说欲界中初得根已。今次当说色无色界。欲界欲胜故但言欲。色界色胜故但言色。契经亦言。寂静解脱过色无色。色界初得六异熟根。如欲化生无形者说。上唯命者。谓无色界定胜生胜故说上言。无色界中最初所得异熟根者。唯命非余。说异熟根最初得已。

《颂疏论本》:释曰。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者。欲谓欲界。胎卵湿生。除化生也。此之三生。初受生位。唯得身命二异熟根。由此三生根渐起故。不得余根。化生六七八者。化生初位。得六七八根。言得六根者。眼耳鼻舌身命。谓劫初时。无形化生故。有六根。得七根者。如诸天等。六根如上。加男女一。得八根者。谓恶趣中。容有二形化生者是也。六根如上。加男女二根。色六上唯命者。色谓色界。初得六根。如欲界中无形者说。上唯命者。上谓无色。胜下二界名之为上。一则定胜。无色因也。二者生胜。无色果也。初得一根。谓唯命也。

《俱舍论记》:已说诸门至几异熟根者。此下大文第五杂分别。总有六门。此即第一明受生得异熟根。结问可知。地理云。须问初得异熟根者。遮无染心能续生故(解云大众部许无染心受生。如菩萨三时正知。或经部计【许】异熟心受生。初受生得为遮彼说)。

颂曰至色六上唯命者。颂答。

论曰至根渐起故者。举胎卵湿。显除化生。化生色根无渐起故。由此三生亦非中有。以彼中有化生摄故。初受生位。显生有初念。既根渐起故唯初得二异熟根。

彼何不得意舍二根者。问。意舍二根初生必有。彼何不得。

此续生时定染污故者。答。此意.舍二于续生时虽亦必【疑删】有定染污故。非是异熟。以据异熟为问答故。苦乐忧喜信等五根。初受生位虽亦成就。非异熟故此亦不说。意舍二根成而亦现尚非所说。况苦等九成而不现。理在绝言故不别问。

化生初位至初得八根者。化生亦摄中有。简余三生故言化生。初位谓中.生有初受生位。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以中有身女男定故。故下论云。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余文可知。应知此中四生初得异熟根者。通据中生二有初念。是异熟根。体现在前剎那。新成即名为得。非先不成方名为得。与前解得义稍不同。七色命根于中生有初受生位随应而得。意及五受信等五根。于中生有初生【受生】位。虽亦有得。非异熟故不名为得。故婆沙一百四十七云。问余无色根尔时亦得。谓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说。答此中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有余。有说尔时一切得者此中即说。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说。谓上地没生下地时。虽得彼根。若自地没还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说。有说此中但问初得业所生者。初受生位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业生。故此不说。后位所得虽业所生。而非初得。故亦不说(已上论文)。

岂有二形受化生者者。问。化生应胜福感。岂有二形受化生耶。

恶趣容有二形化生者。答。亦有恶业。能感恶趣二形化生。

说欲界中至唯命非余者。释第四句。便释欲色界名。欲界欲胜故但言欲。色界色胜故但言色。契经亦言【言寂静】八【疑删】解脱中灭定解脱最极寂静。过色无色解脱。言寂静过。不言出过三界。不系言过。经既言色。明知色胜。余文同文故来。定胜显因。生胜显果。余文可知。

《俱舍论疏》:论。已说诸门义类差别。结前。何界已下生后。此下一颂第一明三界四生初得异熟根多少也。

论曰至定染污故。此明欲界三生。初生唯得二异熟根。尔时虽有意舍二根。唯染污故非异熟根。异熟意根无法前得。渐具根者无眼等四及女男也。

论。化生初位至初得八根。明化生也。准此化生必具诸根。

论。岂有二形至二形化生。释通妨也。准此善趣无有二形化生。此上所说唯异熟根。若兼染污并加意舍。

论。说欲界中至色无色界。结引。

论。欲界欲胜至过色无色。释颂但言欲色不言界也。

论。色界初得至无形者说。释色界也。

论。上唯命者至唯命非余。释无色界。颂中上言以定胜生胜故。非是在欲色界之上。无别处故。余文可解。正理论云。由此证知。命根实有。此若非有为得何根名生无色。非善。染污名业果生。未受彼生容现起故。又异熟心无续生理。唯许染心能续生故。过去未来非有论者。尔时三世异熟皆无。异熟既无。生依何说。必应许有生依实法(大乘有赖耶即无过。经部有过)。婆沙一百四十七云。问余无色根尔时亦得。谓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说。答有说。尔时一切得者此中即说。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说。谓上地没生下地时。虽得彼根。若自地没还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说。述曰。此说先不成就今之得者名得。若自地没还生自地。先成就故不名为得。从下地没生上地时。尔时善。染亦先成就。唯异熟根无法前得。彼彼生处初获名得。问若言虽同欲界以报别故。此无记根名初得者。何故得识不得眼云。如从二三四定没生初静虑及欲界时。但得其识不得其眼。而于前身已得眼故。答前文据十八界作论。彼于眼界总说不简异界异地【异熟地】及业果别。此中辨异熟根就业果说。虽于同地先成眼【眼根】。业果不同名之为得。又【有】说。此中但问初得业所生者。初受生位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业生故此不说。后位所得虽业所生而非初得故此不说。此论意与后文同也。

《顺正理论》:论曰。欲胎卵湿生。初受生位。唯得身与命二异熟根。观行者言。此初生位。亦有具得眼等种子。然但身根。能生自识。眼等不尔。故唯说二。或生盲等。于续生时。无眼等根。但有此二。此言非理。所以者何。初续生时。无五识故。举胎卵湿。显除化生。化生色根。无渐起故。此辩异熟。不说意舍时彼定染非异熟故。尔时亦得信等诸根。非异熟故。此中不说羯赖【剌】蓝位。虽得色等异熟生法。而体非根。故此不说。化生初位。得六七八。无形得六。如劫初时。六谓眼耳鼻舌身命。一形得七。如诸天等。二形得八。恶趣容有二形化生。色初得六。如欲化生无形者说。上唯命者。谓无色界。定生俱胜。故名为上。彼初唯得异熟命根。由此证知命根实有。此若非有。为得何根名生无色。非善染污名业果生。未受彼生容现起故。又异熟心无续生理。唯许染心能续生故。过去未来非有论者。尔时三世异熟皆无。异熟既无。生依何说。虽驰妄计以立己宗。必应许有生依实法。说异熟根最初得已。

死时灭根分别

颂曰

正死灭诸根。无色三色八

欲顿十九八。渐四善增五

《俱舍论》:论曰。在无色界将命终时。命意舍三于最后灭。若在色界将命终时。即前三根及眼等五。如是八种于最后灭。一切化生必具诸根而生死故。若在欲界顿命终时。十九八根于最后灭。谓二形者后灭十根即女男根并前八种。若一形者后灭九根。于女男中随除一种。若无形者后灭八根。谓无女男唯有前八。如是所说依顿命终。若渐命终后唯舍四。谓在欲界渐命终时。身命意舍于最后灭。此四必无前后灭义。如是所说。应知但依染无记心而命终者。若在三界善心死时。信等五根必皆具有。故于前说一切位中。其数皆应加信等五。谓于无色增至八根。乃至欲界渐终至九。中间多少如理应知。分别根中一切根法皆应思择。

《颂疏论本》:释曰。正死灭诸根者。此之一句。流入下三句。皆并言之。无色三色八者。无色界中。将命终位。灭根有三。谓命意舍。色八者。色界命终。灭根有八。谓命意舍眼等五根。论云。一切化生。必具诸根。而生死故(释前义也)欲顿十九八者。欲界顿死。十九八根。于最后灭。灭十根者。谓二形人。顿命终时。眼等五根。女男命意舍。于最后灭。灭九根者。谓一形者。顿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灭八根者。谓无形人。顿死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无形故 渐四善增五者。渐谓渐死。欲界渐死。将命终时。唯灭四根。谓身命意舍。善增五者。善谓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谓信等五。前顿渐死。灭三根等。依染污无记心命终者说。若善心死。于前诸位。更增信等。故前三根。增至八根。前灭八根。增至十三。前灭九根。加至十四。前灭十根。增至十五。渐死四根。增至九根。谓三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

《俱舍论记》:说异熟根至渐四善增五者。此下第二约死位灭根多少。灭之言舍。最后死位体现在前。灭入过去。令不现前。故名为舍。非将不成说之为舍。如善心死还生自地。及染心死生自下地。虽成善染亦名舍故。应知。此中于命终位所有三性心。但灭入过去即名为舍。非论后位成与不成。问何故受生唯约异熟。命终通据三性。解云有情发愿多欣前果。故初受生唯约异熟。死时任运不欲作意别舍诸根。故通三性。

论曰至而命终者者。此约三界染。无记心命终舍根多少。文显可知。若在三界至如理应知者。此约三界善心命终舍根多少。无色三根加至八根。乃至欲界渐终至九。中间多少如理应知者。谓色八加至十三。欲十加至十五。九加至十四。八加至十三也。

《俱舍论疏》:论曰在无色界至于最后灭。此释无色界。前先欲后无色。此文先无色后欲者乘前义便。正理论云。又无色言遮彼有色。有余师说彼有色故。若不说有实物命根。何异熟断名无色死。若言异熟四蕴断故彼名死者。善染污心现在前位应亦名死。若言彼地所受异熟犹未尽者。如何不受而有尽期。善.染污心现在前位。当言彼受何业异熟非不现前可名为受。若谓于彼异熟习气恒随转故名为受者。理亦不然。所执习气非极成故。太过失故。异熟虽尽习气随故。如业习气应无死期。若异熟尽无习气者。业亦不应有余习气。若言习气望现异熟如我得者。应如我得异熟不起习气则无。又非异熟习气随转名受。异熟非彼性故。又汝所执习气理无。后当广辨。抄【钞】释云。我宗异熟法上得。异熟若灭得亦随灭。不同业得。

论。若在色界至而生死故。此释色界。如文可解。

论。若在欲界至唯有前八。此释欲界。如文可解。

论。如是所说依顿命终。总结上灭依顿终。

论。若渐命终至前后灭义。释渐命终灭根多。少如文可解。

论。如是所说至而命终者。结上顿渐二种命终。但依染。无记心而命终者。染。无记心灭根数同。所以合说。

论。若在三界至如理应知。次释善心命终。随其所应于前所说舍根位中加信等五。

《顺正理论》:论曰。且说染污及无记心正命终时根灭多少。谓无色界将命终时。命意舍三。于最后灭。无色唯有舍受非余。又无色言。遮彼有色。有余师说。彼有色故。若不说有实物命根。何异。熟断名无色死。若言异熟四蕴断故彼名死者。善染污心现在前位。应亦名死。若言彼地所受异熟犹未尽者。如何不受而有尽期。善染污心现在前位。当言彼受何业异熟。非不现前可名为受。若谓于彼异熟习气恒随转故名为受者。理亦不然。所执习气。非极成故。太过失故。异熟虽尽。习气随故。如业习气。应无死期。若异熟尽。无习气者。业亦不应有余习气。若言习气望现异熟如我得者。应如我得异熟不起习气则无。又非异熟习气随转名受异熟。非彼性故。又汝所执习气理无。后当广辩。故定应许。从续生心至命终心别有实法。名为异熟恒相续转。彼若断时。名无色死。色界死时。八根后灭。谓眼等五。及前三根。化生生死根无缺故。欲顿死时。十九八灭。二形十灭。谓女男根及前说八。一形九灭。无形八灭。若渐死时。身命意舍四根后灭。此四必无前后灭义。若在三界。善心死时。一切位中。数各增五。善心必具信等根故。谓于无色。增至八根乃至欲界渐终至九。复应思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