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八关斋戒详解

发布时间:2023-11-22 01:17:54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八关斋戒详解

一、何谓八关斋戒

诸经论中。或名八关斋戒。或名八关戒。或名八戒斋。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如是名虽不一。而戒则同也。谓以前八法。名为关戒。关谓闭八恶。不起诸过。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斋以齐中为义。即是禁止八恶。而令修中道故也。(节录自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八)

八关斋戒是帮助修清净心的,所以斋最重要的是心,斋心。真诚、恭敬,诚就灵了,就有感应,就感通了。持斋必定要守戒,为什么?你要是犯戒,你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斋也破掉了。斋跟戒是连在一起,但是是以斋为主。不持戒,一条戒破了斋就破掉了。

八关斋戒是佛给在家人制定的,制定得非常好,期间只是二十四小时,一天一夜,真正做到功德很大。这一天一夜完全是以佛的标准让我们来学习,所以确实有很大的功德。修一天清净、真诚、恭敬,修二十四小时,不是简单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修八关斋,那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所以这种殊胜的功德他得不到。(节录自老法师开示)

二、八关斋戒内容 (以下内容节录自老法开示及相关经文)

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论云:夫斋者,过中不食也。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八戒中,前五条是基本的五戒,后三是减低贪瞋痴的助缘。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斋,方为出世因也。

(一)不杀生:

杀生带来的是疾病、短命,这是杀生的果报。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不杀生。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劝菩萨不吃肉,不食众生肉,这个真正是健康长寿之道。纵然做不到,决定不可以杀生,包含蚊虫、蚂蚁都不能杀。

(二)不偷盗:

不偷盗就是不与取。一切财物是有主的,主人没有同意,我们把它取来,这都叫做盗窃。或者是主人之物,没有得到他的同意,我们把它改变、变更,那也算是盗窃。偷盗所得的果报是贫穷。我们要想富有,要想自己的财富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失去,那你要晓得怎样修因。时时刻刻存着盗心,你的财富就不能保持,决定保持不了多久。

(三)不邪淫:

这个地方的「淫」是专指男女的淫欲,这个要断。断淫才能得到大贵、尊贵。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家族兴旺,要达到这个目的,决定禁止邪淫;你的家庭会幸福,会美满,会兴旺。

(四)不妄语:

我们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任,就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支持你、帮助你,这一定要言而有信,决定不妄语,你才能做到,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你在社会上这个事业就一帆风顺了,得到人家的尊敬,得到大家的信任。

(五)不饮酒:

酒能够迷惑人性,酒醉了对于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往往造作罪业,造了过失。饮酒本身没有罪,酒醉之后乱性,会产生严重的过失,所以佛把这一条也列入重戒之一。

(六)不得香粉涂身:

这就是脂粉涂身,这个脂粉包括现在用香水这些东西,甚至于香皂都不可以,香皂也是属于这一类的。

(七)不得歌舞唱伎及往观听:

不得歌舞也不能去观听,包含不能看报纸,不能看电视,为什么?这个斋是修清净心,这些决定扰乱你清净心,妨害你清净心,所以统统要远离。

(八)不得上高广大床:

不得上高广大床,这个高广大床睡在那里容易犯邪思,胡思乱想,所以这才禁止。高广严饰,名为好床。纵恣睡眠,小死无异。今捐除睡卧,即是止善。思念经道,即是行善。

(九)八关斋戒最重要的是"斋",斋一定做得清净,帮助你得清净心。在形式上要过午不食,中国人讲"午"是十一点到一点,但佛经不讲"过午",是讲"过中"。"过中"是什么?就是日中,日中以后就不能食。通常在古时候搞不清楚,怎么办?大概在十一点钟吃饭,这决定不过中,十一点到十一点半是肯定不过中。过中之后只能喝水,凡是有沉淀的东西,你喝了之后统统破斋,斋戒就破掉了。譬如说喝豆浆,豆浆会沉淀,豆浆不行;经戒告诉我们,蜂蜜不会沉淀,糖水可以。凡是会沉淀的东西都不行,它有严格的规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才能吃东西,愿不愿意去行,完全看自己发心。慢慢的练习,心要清净,心清净了,你需要的饮食自然就少,你就感觉不困难。心不清净,你必须要有营养补充,没有营养补充,挨饿很苦,挨饿愈苦心里愈烦躁,何必找这个麻烦?这就没有必要了。所以持八关斋戒心地要非常清净,如果受持时有烦躁和妄想,那就错了,那也只是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这要懂得。

三、有关八关斋戒问答(以下节录自学佛答问)

(一)问:请问在家居士是否可以自己面对佛像进行八关斋戒?

答:经上有明文记载,自己可以在佛前受八关斋戒、求受五戒、三皈,这是可以的。

(二)问:弟子来自中国上海,回去后想在家持八关斋戒,请问是否可持,有无任何仪规?

答:八关斋戒有仪规,但是自己可以在佛菩萨形像之前自己受持,不必每天请法师来主持仪式。因为八关斋戒的限制是一天,如果第二天再继续持,还要做这个仪式,就是天天持,天天要做仪式,它的效果只有一天。

四、八关斋戒仪规参考

《佛说斋经》附受八关斋法

(诸经论中。具有八关斋法。盖以一往判释。则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斋。方为出世因也。故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已至受菩萨优婆塞戒者。皆可随意受持。或六斋日或生日。讳日或作诸功德日等。并应发心秉受本经虽合为八支。而秉受时。仍作九支陈说。无过。盖文有开合。义无增减也。此依毗婆沙等。以易方秉白故)○(受此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举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以不非时食为斋体。余支助成。盖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上胜缘。无如饮食。是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舍家业。眷属缘累。故令于六斋日。受此八关戒斋。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

先应教受三归法。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次应教受戒斋法(不杀等八支名戒。不非时食名斋。故名八关戒斋)。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指阿罗汉)。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蝡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着香华。不傅脂粉。不为歌儛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中日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据大智度论三归竟后。应云)。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

(如是白已。然后云。如诸佛云云)。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或各有愿求。俱可加入回向。但不可离于佛法)。

萨婆多毗婆沙云。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生云云。令语言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夫受斋法。必从他受。于五众边优婆塞戒经云。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后一时。以戒力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

。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

五、受持八关斋戒功德利益

“救脱菩萨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得大势菩萨,南无无尽意菩萨,南无宝檀华菩萨,南无药王菩萨,南无药上菩萨,南无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底下节录自网络文章,参考用:

第一,脱离病苦。

《药师经》上说如果要想解除疾病痛苦,就应该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疾病必然逐渐减少。

第二,消灭罪障。

我们要想忏悔,必然要受持八关斋戒。《优婆塞戒经》上说得很清楚,能够受持八斋戒,除了犯有五逆罪以外,其它的罪障都可以消除。

第三,免除横祸。

我们要想求得平安,免除各种飞灾横祸,必须受持八关斋戒。《四天王经》上说:有人受持八关斋戒,这个地方恶鬼远离,这个地方必定平安。所以我们只要在六斋日里头精进地持斋守戒,那必然福慧增长,灾难远离。

第四,远离恶道。

如果我们害怕今生死后堕三恶道,那么,我们就应该认真受持八关斋戒。《十善业经》上说得很清楚,能受持八关斋戒的人第一不堕地狱,第二不堕饿鬼,第三不堕畜牲,第四不堕阿修罗。阿修罗是可善可恶,也可以划归恶道。

第五,福报优厚。

如果有人担心今后世道乱了,会遭到饥饿的痛苦,那么应当受持八关斋戒。《佛说护戒经》上说:一个人能够认真地受持八关斋戒,他可以得到六十万世不愁吃、不愁穿的果报。

第六,成就迅速。

如果年纪大了,身体多病,恐怕不久于人世了。或者关在监狱里头,性命朝夕不保的人,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很殊胜的果报,必须受持八关斋戒。因为受持八关斋戒的方法只要求你一日一夜,时间短,功德大。佛经上举了个例,有一位优陀羡王的夫人,病已垂危,临终前一天要求受八关斋戒,死后就生到天上。

第七,来世尊贵。

如果要想求得来世投生到尊贵人家去,那必须受持八关斋戒。《佛说普达王经》上举了这样一个例:有个国王的随从,他曾经跟随国王受持八关斋戒,这个人死了过后,下世就转身为王子。

第八,得生天上。

要想求生到天上去享福报,也要受持八关斋戒。佛经上举了一个例,有一位天女,她的相貌非常庄严,人家问她为什么得到这么好的果报,她说就是因为受持八关斋戒。

第九,往生助缘。

要想求生凈土的人,必须受持八关斋戒。佛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关斋戒,就凭这种功德拿来回向求生凈土,能够得到中品中生。

第十,临终欢乐。

如果我们虽然在念佛,但我们的功夫没有达到一心不乱,耽心临终时没有把握往生,也应该受持八关斋戒。《药师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就凭这个善因,到了临命终时,就会有八位大菩萨接引他往生凈土。

第十一,得相好身。

《长爪梵志请问经》上说:有一位婆罗门问佛陀,您作什么功德才得这么好的相?佛说受持八关斋戒,就会得这种果报。

第十二,成佛道缘。

《阿含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以促使我们获漏尽通,入于涅槃城。那就是成佛了。所以,我们受持八关斋戒,可以说是成佛道的重要胜因。

上面这十二条就是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这都是佛经上的开示。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可以增进信心,这个八关斋戒,时间短,功德利益非常之大,我们应当认真受持。

六、八关斋戒相关经文

(一)《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一》

八关斋法

诸经论中或名八关斋戒。亦名八关戒。亦名八戒斋。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如是名虽不一。而戒则同也。谓以前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以齐中为义。即是禁止八恶。令修中道也。复有释云。斋言齐也。齐身口业也。法苑云。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斋戒体一。名别。若寻名定体。体容少别。斋者过中不食为名。戒者防非止恶为义。故萨婆多论云。八个是戒。第九是斋。斋戒合数。故有九也。又名八支戒。支是支分。以二合为一。故云八支。谓离涂饰香鬘。与离歌舞倡妓。同于庄严处转。故合立为一支也。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问曰。八支律仪。几是尸罗支。几是不放逸支。几是远离支。答曰。五是尸罗支。谓离害生命。乃至离饮酒。一是不放逸支。谓离非时食。余二是远离支。又前四是尸罗支。离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虽受尸罗。若饮诸酒。心便放逸。不能护故。后三是远离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厌离能证律仪果故。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于五增三。于十减一。合二为一故。开一名为二故。又成实论云。何故正离八事耶。谓此八是门。由此八法。离一切恶。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种。是道因缘。又是戒。具五种清净。一行十善道。二断前后诸苦。三不为恶心所恼。四以忆念守护。五回向涅槃。能如是斋。则四大宝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报。亦所不及。故增一阿含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皆悉消灭。是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涅槃也)。大论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此中戒相。前之五戒。一同五戒中说。唯五戒。离于邪淫。是中全断淫泆。为异耳。后之三戒。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者。谓不以诸华为鬘。名香为末。涂饰熏佩。及庄严衣具等。不歌舞倡妓往观听者。谓不自习歌曲。戏舞。作诸妓乐。及他人作时。亦不观听。不坐高广大床者。谓不坐过限。严丽庄校床座等。如阿含经云。高广大床者。梐下。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辩贵。体不合坐。下四约人辩大。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不非时食者。谓不过日中。而噉嚼也。婆沙论云。此八戒。名近住律仪。谓近阿罗汉住。故名近住。以受此律仪。随学彼故。有说此近尽寿戒住。故名近住。或名长养。长养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问曰。近住律仪。云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随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又受律仪者。要随师语。如师语而说。方受得。若先自发言。若与师俱说。不得律仪。问曰。着何服饰。受此律仪。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着之。皆得受此律仪。若为暂时庄严身者。必须弃舍。方受此戒。床座等具。准此应知。受时应齐一昼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得。至明清旦。律仪便舍。问曰。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斋戒。彼有余缘。午前不忆。食已方忆。深生惭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此戒应从七众受。皆得。非余处得。所以者何。若无尽寿戒者。则不堪为戒师。故萨婆多论云。夫受斋法。必从他受。于何人边受。五众边。又云必无人受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成论亦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据兹得戒意。若必无师。许自受得。若近处有师。心生慢情。不往从受。而自受者。不得戒。如俱舍云。若不恭敬。不发律仪。此必从师。无容自受。又以后。若遇诸犯戒因缘。由愧戒师。能不违犯。若不如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发律仪也)。受八戒已。若鞭打众生。斋不清净。虽即日不鞭打。若待明日鞭打。亦不清净。以要而言。若身口作不威仪。虽不破斋。斋不清净。设身口清净。心起贪觉。欲觉。瞋恚觉。恼害觉。亦名斋不清净。虽身口意三业清净。若不修六念。亦名斋不清净。受八戒已。精修六念。是名斋清净。故婆沙论云。近住律仪。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不净。如自在者。受此律仪。有彼厨人。欲杀害生命。拟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朝。杀充所食。如刑戮等。亦尔。如是名为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不净。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亦净。而恶寻思之所损害。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亦净。非恶寻思之所损害。而不摄受正念。谓六随念。佛。法。僧。戒。舍。天。随念。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净。近分亦净。非恶寻思之所损害。摄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脱。谓求生天欲乐等。故受持禁戒。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若有根本业道净。乃至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戒。是殊胜业。能获大果。由是应知。随心优劣。所获报殊。当发大心。以求胜果。如智度论。受戒已。而发愿言。我某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界之乐。愿断诸烦恼。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布萨者。秦言共住。又云天言净住。人语或云增进。亦称长养。通道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云若)。又八种长养功德经。而发愿言。我持戒行。庄严自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又说伽陀曰。

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

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

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

说法饶益于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

(二)以下节录自《佛说斋经》

八戒。具如下列。或开香华歌儛为二。则第九不非时。独得斋名。开合虽殊。义体无别。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指阿罗汉)。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蝡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着香华。不傅脂粉。不为歌儛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色声香触等尘,乃六情诸根所安。故云无求安意。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高广严饰。名为好床。纵恣睡眠。小死无异。今捐除睡卧。即是止善。思念经道。即是行善。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中日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以时受食。顺诸佛法。资身办道。身无病苦。心得安闲。离舌端贪嗜之过。无数数营理之烦。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无所需。隐示第一义趣。又根尘相对。皆有食义。如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等。若堕聪除明。便成断灭见网。若寻声逐色。又复流浪爱河。今云时食。则但缘现量。复云少食。则无所贪求○大论。明头陀食有五。第三中后不饮浆。第五节量食。

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