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问:菩萨乘就是大乘了?
答:是的。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duǒ)”的简称,“菩提”即“觉”,“萨埵”即“有情”。“觉有情”,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作菩萨。
根据缘起法则,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比海里的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菩萨“视众生如一独子”,甚至“一切众生是我父母”,从而发起无上菩提心,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与一切众生乐(慈),拔一切众生苦(悲),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不畏生死轮回,主动出生入死,投身为众生的亲友眷属,乃至奴仆,将众生引向成佛之路,将自度与度人合而为一。
在具体的修持上,菩萨除了修持小乘教法之外,还必须发四弘誓愿,勤修六度、四摄,“大菩提为因,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萨道的修证次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阶位。
147.问:什么是四弘誓愿?
答: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48.问:什么是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
一、布施。有三种施:“财施”,包括以身外财物施与大众的外财施,以及以自身体力、脑力甚至头目手足施与大众的内财施。“无畏施”,在众生患难、苦恼的时候,给予援助和解救,减灭他们的惊怖痛楚,施与他们安全感。“法施”,以世间技艺(善法)和出世间智慧解脱(佛法)开导众生、资益众生,使众生获得法益。弘扬佛法——以真理利益众生是最上等的布施。
二、持戒。除与小乘相共的戒律外,还有大乘特有的菩萨戒。菩萨戒分三大类,即“三聚净戒”:“摄律仪戒”,诸恶莫作,受持一切导致清净解脱的戒律。“摄善法戒”,众善奉行,学习和掌握一切清净解脱法门。“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众生为必尽的职责,尽最大的努力去解脱众生的痛苦,度一切有缘众生,若有众生能度而不度,便是犯戒。
三、忍辱。锻炼坚韧不动的毅力。有三种忍:“耐怨害忍”,忍受众生的毁谤、欺辱、打骂、毒害、扰恼,不动肝火;忍受赞誉、颂扬,不起骄慢。“安受苦忍”,忍受寒热、饥渴、病痛等诸苦,修道不懈。“谛察法忍”,对甚深难解的佛法教理,能以坚韧的意志观察、思索,穷研彻究,能承受甚深义谛而不惊惶疑惧。菩萨明白因果业报不能逃避,以及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的道理,不起善恶分别,在被人事或环境逼迫的时候,能保持安宁,柔顺和善,泰然自处,不激动,不怖畏,以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洒脱地应付一切,心中恬静无波。
四、精进。不懈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有三种精进:“被甲精进”,于所修法生大誓愿、大决心,志在必得,有如入阵作战,先须着好铠甲。“摄善法精进”,修习佛法时,精进不息,不疲不懈。“饶益有情精进”,积极投入利益众生的事业,勇猛不懈,绝不稍退道心。
五、禅定。摄心一处,止息妄念,寂然安住,起不可思议的神通力,以心造物,饶益众生。有三种禅定:“安住静虑”,远离昏沉散乱,摄心安住于禅定而不动。“引发静虑”,依所得正定,引发神通、智慧。“办事静虑”,利益众生,为众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消灾免难、益智开慧等。
六、般若。即智慧,主要有三种:“缘世俗谛慧”,通达世间哲学、医学、语言、工程技术等种种知识、学问、技艺。“缘胜义谛慧”,内证与实际相应、人法二无我的超越性智慧,以作为断烦恼、出世间之本。“缘饶益有情慧”,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技巧。
六度分为两大方面:前五度合称“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六度的修习必须“般若为导”,“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以与实际相应的心修习布施等五度,虽然在精进修习,却心无所著,不执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比如,修布施度时,能不分别所施对象、所施之物,不见能施之我,不计所得功德大小,心与空性相应,无所牵挂,做到“三轮体空”,如此方可称为“波罗蜜”,方能度到涅槃彼岸。
149.问:什么是四摄?
答:菩萨以四种法门亲近、摄引、度化众生,自信教人信,达成感化的目的,这便是四摄:
一、布施:救济贫穷困苦的众生,开导不明事理的有情,宽容、体恤、辅导、援助、调解、指引大众,令他们的苦恼减灭,使他们生欢喜心,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二、爱语:对顺境中的众生诚心赞美,令他们继续向善;对逆境中的众生软语抚慰,令他们克服困境;对颠倒中的众生善加劝谏,令他们止恶行善。菩萨自身则远离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不作任何隐瞒欺诈,以亲切的话语赢得众生的喜爱,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三、利行:为了救度众生,常作利他之行,自谦如奴仆,殷勤如子女,心中远离骄慢,平等看待众生,不舍慈悲之心,方便众生,鼓舞士气,助成众生的一切善举,使之顺利达成目的,最终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四、同事:菩萨经常与众生相聚,参与众生的事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与众生建立友谊,打成一片,与众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
菩萨用这四种方法,主动与众生结缘,建立友好关系,逐渐将他们吸引到佛法中来。
150.问:菩萨修行多久才能成佛呢?
答:成佛道路是极漫长的。即使是利根之人,已达生死的边际,还须少则一生、多至百劫,证阿罗汉果;然后速则四生、多则百劫,证辟支佛果;再要往上修,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意为三大无央数劫)。《璎珞经》说:修行信心,须经一劫、二劫、三劫,至信心不退,这是第一阿僧祇劫的开始;至见道之时,是第二阿僧祇劫的起点;至断烦恼障之时,是第三阿僧祇劫的发端。三大阿僧祇劫修毕,成就等觉菩萨,例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再过百劫,专修三十二相之净因,即登佛位。
151.问:除了佛之外,还有更高的解脱境界吗?
答:没有了。佛已达到圆满境地。
佛、菩萨、缘觉、声闻,合称“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合称“六凡法界”。四圣、六凡合称“十法界”。
152.问:佛的境界到底怎样?
答: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难以宣说的,我们可通过佛的十种专用称号——“如来十号”略作了解: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万德圆成,福慧具足,最尊最贵,普应九界供养;
三、正遍知——具一切智,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去除无明、显明佛德的修行已圆满具足;
五、善逝——随意入世救度众生,随意出世安住涅槃;
六、世间解——能解世间一切事理;
七、无上士——法界之内智慧最深、德行最高、力量最大,是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使堪受调御教化的众生趋向解脱,成为受人敬仰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一切人、天的导师;
十、佛世尊——得无上正觉,堪受世人尊重。
此外,经论中还介绍了佛的三德、十力、四无所畏、五分法身、十八不共法等,名相繁多,就不一一详述了。
153.问:佛是全知全能的吗?
答:这要具体分析。经中说,佛具备三身,以此三身于不同境界起不同妙用。
一、法身:以法为身,或称“自性身”“法性身”,是真理与觉悟真理的智慧的聚合体,清净无相,常恒不变,不生不灭,与万法合一,与真如同体,充满一切时、一切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同一法身。
二、报身:或称“受用身”,是佛历劫修行、积集福慧所感召的果报身,是有相的法身。佛在生灭法中,凭借过往的经历和志趣,发愿、修行、示名,显现区别于其他佛的独特之身,与过去世相续无间,承受从前的一切阅历与功德,恒为自己受用,也能供众生识别,因此分为两类:㈠自受用报身:由佛自己受用。㈡他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示现的报身。佛的报身居于净土,高大庄严,清净自在,寿命无量,常恒不变。
三、化身:或称“变化身”,是从报身应所度众生的机缘,出生许多化身,为救度众生而随应众生心性现身于世。化身分两类:㈠应身:虽示同人类,而相貌圆满,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示现诞生、出家、成道,用种种方法引导众生,并于度缘尽时示寂,使众生警惕世间无常。㈡随类化身:随缘而现,无有一定,于一处或多处化现佛、菩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甚至山川、草木等无情之身,饶益有缘众生。
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释迦牟尼佛的“自受用报身”是毗卢遮那佛,居于“华藏庄严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他受用报身”是卢舍那佛,居于色界之顶“色究竟天”,常为十地菩萨说法。“释迦牟尼”意为“能仁”“寂默”;“毗卢遮那”意为“周遍”;“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
即使专为众生示现的化身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佛是否全知全能,若论法身佛,法身即真理本身,真理当然是全知全能的;若论化身佛,可认为全知却非全能。释迦牟尼佛能知一切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但也曾说过自己不能度无缘之人、不能转众生定业。
佛教所说的全知全能,绝非其他宗教里的神那样创造一切、主宰一切,佛只是通过教化,令众生自觉,或合理利用缘起法则,以广大愿力承担众生罪业,以此拯救众生。
154.问:是不是人人都有可能成佛?
答:是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155.问:既然人人都可成佛,那么宇宙间应该有很多佛了?
答:是的,无量无边。佛经常说“恒河沙数诸佛”,比喻十方诸佛像恒河里的沙子那么多。
156.问:以佛的智慧,如果致力于国家建设,不是更能造福人类吗?
答:佛陀教导我们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彻底解脱,最终圆成佛果。佛法修行者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如果通过世俗手段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佛陀当初就不必出家修道了。
157.问:那么,我们学佛的唯一目的就是成佛了?
答:是的。
五、超越轮回的特别方法
158.问:按照出世间的修行方法,有多少人修行成就呢?
答:在释迦牟尼佛的一期教化中,当面聆听佛陀说法的人,很多都成就了解脱。因为佛能洞察众生的根器,并告诉他们最恰当的解脱方法。同时,亲近佛陀的人宿善深厚、根机猛利,所以能够修行成就。
随着时节的延续,众生的根机越来越陋劣。我国隋唐时期尚有自力修行解脱生死的人,时至今日,能够圆满戒善的人已不多见,能够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59.问:为什么成就的人越来越少呢?
答:分析起来有多种原因。从年代来看,我们离释迦牟尼佛的年代越来越遥远,得不到佛的亲自加持。从根机来看,佛法道理幽深,而我们智慧浅薄,难以正确领解。从生存环境来看,我们正处于“五浊恶世”,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观察周围环境就知道,道德越来越退化,人心越来越浮躁,众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即使有心向道,也往往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到处都是破坏之缘,很难不生退心;即使有所修行,也往往执著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不能继续深入;更有貌似佛法、但不能导致解脱的外道之法,使人难以分辨。
160.问:那就只好修人天乘法,期待来生继续修行了?
答:按照佛经的说法,我们正处于人心堕落的大环境中,来世比现世更差。而且由于我们根机下劣,来世再生为人的可能性远不及堕落恶道。一旦堕入恶道,就有可能百千万劫不能出离。佛法在这个世界还能流行一万年,过后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出世,这个世界才有佛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即使出离恶道、再生为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161.问:那就是说这一生是最后的机会了?
答:应该这么鞭策自己。一定要在此生完成超越轮回这件事!如果今生泛修诸善,未能超越轮回,称之为“第三世怨”——今生修行,来生享大福报;享福之时不免作恶,死后即堕地狱。地狱业消,转生饿鬼;饿鬼业消,转生畜生。欲复人身,难之又难。
162.问:可是戒定慧成就又那么难,这如何是好?
答:前面所介绍的内容,龙树菩萨归纳为“难行道”,是通途的自力修行解脱方法。佛法不都是“难行道”,还有“易行道”。
163.问:难道说圆满不了戒定慧的人也有机会解脱?
答:是的。除了八万四千通途法门,世尊还为我们介绍了“不断烦恼得涅槃”的特别法门——他力救度的净土宗念佛法门。
164.问:不是说“自作自受”吗,他力怎么会使自己解脱?
答:如果论众生的自因自果,那是无法超越三界的。但若能借助强大的佛缘,情况就完全改变了。经中比喻说:一粒沙子虽然轻,但投进海里必然下沉;一块巨石虽然重,但装上大船即可不沉,并能安全运到彼岸。若仗自己的修持之力,即使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惑业未断,也无法解脱生死;若是乘托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便能往生到佛为我们建立的清净国土,渡过生死广海,到达涅槃彼岸,所以说“不断烦恼得涅槃”。
165.问:“往生”是什么意思?
答: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166.问: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吗?
答:不是。它是远在西方的一个净土,比天堂要殊胜得多。
167.问:信佛的人见面就念“阿弥陀佛”,是不是都想往生极乐世界?
答:应该这样。
168.问: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
答:无量劫之前,“世自在王佛”出世,有位国王听佛说法,发心出家,号“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听世自在王佛说法,观察众生无力出离生死苦海,决心建立清净国土,使往生到此净土的众生都能当生成佛。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发起四十八大愿,并经过兆载永劫修行,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十劫之前,一切功德修行圆满之后,法藏比丘达成了志愿,成就了佛果,建立了庄严的极乐国土。《阿弥陀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169.问:原来极乐世界这么遥远,我以前还以为西方就是印度呢。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
答:就像当初法藏比丘所设定的那样,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成,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气候温和,清爽舒适,没有四季寒暑;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宫殿、讲堂、精舍,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处处分布着美丽的七宝池,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阶道四周,有行行香气芬馥的宝树,树上弥覆着众宝罗网,人们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国景象,都能在宝树间映现,就像照镜子一样清晰;林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儿,用各自的声音宣讲人们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欢喜踊跃的念佛之心;极乐世界时常天乐鸣空,曲音和雅,人们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生起无上的菩提之心;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端坐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寿命无量,光明无量,随意闻法,随意观察他方世界,随意前往他方世界弘法度众;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至,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著之心;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诸大菩萨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170.问:极乐净土这么高妙的境界,为什么讲到吃穿?
答:因为娑婆世界有人缺衣少食,所以用上妙衣食摄引众生。对极乐世界每一方面的赞叹,一一对应娑婆世界的相应缺陷,目的是引导众生厌离娑婆、欣慕极乐。
其实,极乐世界之高妙,远非凡夫所能思议。既是救度凡夫之教,只好曲顺凡夫境界,善导大师谓之“指方立相”,指一个方位——西方,立一些相状——阿弥陀佛相好、极乐世界庄严,使众生心有所住。蕅益大师谓之“顺情而化”,顺应凡夫性情、爱好,方便教化。
171.问:如果众生愿意往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去呢?
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172.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答:从字面意义来解释,“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意思是归命、投托、礼敬。“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有“无量光”“无量寿”等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顺从阿弥陀佛的救度。
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从较深层面将六字名号解释为:“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意思是:我们所称念的“南无”两个字本身就是信顺归命(信)、发愿回向(愿);“阿弥陀佛”四个字,本身就是我们的往生行(行)。六字名号具足信愿行,包含了我们往生的一切功德。
173.问:什么是回向?
答:回向即回转自己的善根功德趋向所期的目标。比如行善的自然因果是人天福报,但行者可回转方向期生净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自然因果就是往生净土,所以名号本身就包含了回向往生的功能。
174.问:动动嘴念念佛就能往生?恐怕靠不住吧?
答:我们在手机上轻轻按几个数字,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亲友对话,这在古人看来是不是不可思议?所以,一些事情超出目前人类的经验范围,这并不奇怪。念佛就能往生极乐净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
175.问:佛在什么经上说的呢?
答:专门介绍往生方法的,有三部经:一部是《无量寿经》,一部是《观无量寿经》,一部是《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即净土三部经。
176.问:这三部经是怎么说的呢?
答:《无量寿经》上卷讲述阿弥陀佛当初作为法藏比丘出家、发愿、修行,成就极乐世界。下卷讲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的庄严景象,对根机不同的上中下三辈众生,皆劝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并极言娑婆世界之苦,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最后付嘱弥勒菩萨:念佛具足无上大利功德,对此教法,应当冲破一切险阻闻信奉行;将来经道灭尽,此经住世百年,以度脱苦恼的法灭众生。
《观无量寿经》是经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讲的。韦提希夫人虽贵为王后,但遭遇家庭变故,儿子将父王——她的丈夫囚禁,甚至想加害于她,因而深感忧恼,请教世尊如何远离此浊恶世界。世尊即放眉间光为她显现十方净土。韦提希夫人选中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请教世尊如何入定观想得生。世尊为引导众生故,先说三福(十善、持戒、修习大乘等三种福业),以摄取心思散乱、不能观想的众生,然后广说十三定观、九品往生,详述极乐世界景象和往生时刻情景,令众生生起愿生心。前面虽然广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但最后付嘱阿难:持无量寿佛名。
《阿弥陀经》是世尊临涅槃时无问自说的,经中讲述极乐世界庄严景象,再三劝勉众生发愿往生,并不再提及诸善回向、定观、三福、九品等方便施设,直呈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以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众生若能尽形寿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必顺其因地本愿,在众生临终时刻现身接引;众生因见佛圣现前而心不颠倒,欢喜踊跃随佛往生。世尊唯恐一佛所说众生难以生信,于是不厌其烦地转述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的证诚之语,激发众生“称念佛号必定往生”之信心。
可见,净土三部经宣说了同一件事:念佛往生。
通途靠自力在此土断惑证真的所有法门,可归入圣道门(“圣道”即“此土入圣之道”,具有圣人根性的人方能修证);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方法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成佛,即特别不共的净土门。这是净土宗对一代佛教的总体分判
。177.问:“念佛往生”,佛讲的就应该相信;可是,念佛这么容易,往生那么高妙,似乎又很难相信。能不能说说其中的原理?
答: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立的,众生也是经阿弥陀佛接引而往生的。所以,只要看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时与我们的约定即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众生但能“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可得到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保证。“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所以,净土宗特别就特别在:任何根机的众生都可依此简易的信愿行,当生达成往生,进而成佛,这与圣道门依戒定慧累世累劫难行苦行所达成的目的别无二致。
178.问:“十方众生”一上来就“至心信乐”,凭什么乐呢?
答: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就乐了。前面不是有“设我得佛”嘛,是因为获悉阿弥陀佛成佛而乐的。
179.问:为什么阿弥陀佛成佛,众生就会乐呢?
答:众生无始劫来沉沦生死,即使值遇各种圣道教法,也因根机陋劣而无缘出离,漫漫长夜,苦盼黎明。当获悉有位菩萨为十方众生的解脱兆载修行,并且成就了任何众生皆可称名往生的极乐净土,困扰自己的解脱大事终于有了着落,故此“至心信乐”。
180.问:“愿生我国”好懂,“乃至十念”似乎很容易?
答:“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就是一辈子念佛,养成念佛习惯,想起来就念。
至于说“十念”,是指平时无缘闻信佛法,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轮回的可怕、出离的迫切,而闻信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因为生命只留给他这么短暂的时间;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他必定会相续称名的。
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整理提供。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