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坛经中的在家修行箴言

发布时间:2023-04-16 10:35:29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释忠明

\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的一部非佛所说却被称为“经”的著作。这决非偶然。自唐宋以来禅宗的大部分语录,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源流,并且它还是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作品。在佛学、文化上的价值和贡献是与世俱认的。细浏经文,语言通畅优美,文字深入浅出。很多的经句都可圈可点,足可成为每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箴言和左右铭。在其中的疑问晶第三中,我发现有一段文字是六祖专门对在家人开示的,甚可令人玩味。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非贤。日用常用饶益,成道非由钱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去?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持戒不论出家、在家,都应该严格守持,戒的定义在于防.非止恶,如能受持净戒就不致于造罪。众生为何造罪,从心不平来。如人吃众生肉就是心不平等,就是人与人之间,因阶级、种族不平等,才会以强凌弱,发生战祸。如果能发起佛所指示的,“同体大慈,无缘大悲”之心则一切人。皆是我们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六亲眷属,那里会生出杀害动机,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不是不用持戒,因为心平就不会违犯戒律。持戒是为了防非止恶,心若平等,视万物一如,不起人我是非之执着,自然不杀、不盗,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能处处勉励自己心平,则自然戒在其中。“行直何须参禅”。学佛不但要持戒,而且也极重示修定,因为一个人平时总是妄想纷飞,如果能“尽责”,“中道”,承担起自己;该做的责任和义务,做你该做的,不做你不该做的,自然循规蹈矩,正直行为现前,就能收摄妄想杂念。一个能正确学佛,和运用佛法的修行人,必定在社会中比未学佛前活得更融洽,更潇洒、自如.世间非常重示报恩,而佛法更是着重提倡报四恩,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的一切皆从父母而来。为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父母年老不应嫌弃,有病应侍奉他们汤药。要知道“孝道”本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所以说“恩则孝养父母”。“义者”用现代语言所说即正义感,有正正当当的行为,例如任何财物不苟取,尽自己力量来帮助他人,净土圣贤录里记载有二位法师,乘船赶路,在大海中船沉遇难。船上人惊慌起来奋力争夺救生圈,二位法师说,大难当前,应把生存留给别人,他们不要救生圈,遂遭大海吞没,这种舍生取义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是退让,或是谦让不论什么有益的事,应先让他人先去取。彼此就会和睦,与名与利都要谦让,有这种美德就能成就事业,结好人缘,所以说“让则尊卑和睦”。

  上述几点做到了,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飞来横祸”,或误解,或委屈,或无奈。这就需要忍,“忍则众恶无喧”,人说“忍”字心上一把刀,确实,忍很难,但佛教中所说的“忍”是建立在智慧上面。强忍会很痛苦,真正的忍实际上是一种观照,能化解痛苦。怎么观照呢,首先,一个学佛的人应当有很强的因果观念,知道祸福无非因果。还应明了,人并非天生就坏,都有佛性光明的一面,现在他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实在是他降伏不了心中邪恶的习气,恶习气支配了他,他只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可怜虫,所以,我们应生怜悯心,这样自然能化解怨恨心。投有这个忍,前面的心平、行直、恩、义、让会显得很无力。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历生来的习气、我执、法执,往往令我们不由自主的生起贪、瞋、痴。这就需要常常自我批评,也即是忏悔。—常改过,不护短。一如六祖所说的“苦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本来,修行就是一种自我不断修正,使生命品质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

\

  最后几句,可说是一个在家修行者总的指导思想,即“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六祖指出,在家修行,当在日常修行生活中常以菩提心去指导身口意三业。恒在心地上下功夫。这是一个总的落基点。

  概括起来,祖师的在家修行要领是以大乘利人之心为基础,在生活中坚持改过迁恶,且遵守心平、行直、恩、义、让、忍作为平常生活的行为准绳,这些,不但对六祖当时的在家修行者有用,对现代生活中的在家修行者,亦复如是,有时更具实际意义。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