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善恶是一种抉择

发布时间:2024-08-22 01:19:05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善恶是一种抉择

抑郁症是令人同情的精神疾病。张国荣因抑郁症跳楼,12年后,变老的影迷歌迷仍和当年一样思念他、痛惜他。但同为抑郁症患者的德国飞行员卢比茨因无法解决个人精神问题,驾驶民航客机撞山,拉一飞机的人做自己的垫背。这是阴险的谋杀,不是自杀,人性low到十八层地狱里,令人鄙视加憎恶。

抑郁症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与非正常死亡也没有必然联系。达尔文、林肯、丘吉尔……很多杰出人物据说都曾深受抑郁症的折磨。一个寻死的人是独自了断还是拉着无辜者一起死,其实与疾病没有直接关系,乃是属于人性善恶范畴的问题。而人之为人,究竟本善还是性恶,古往今来,似是一个永不会停止的追问。

孟子是相信性善的。《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说,人生性善良,就像水天然会向低处流。孟子将此称为“良知”“良能”。《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即承孟子这一思想而来,国人浸淫久矣。儒家讲求“仁政”和“教化”,性善之说是一大理论根基。

偏偏荀子爱抬杠,针尖对麦芒一般指名道姓反对孟子这一观点:“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不得不说,这一批驳的逻辑很有力量,如果人性本善,还有圣明君主什么事儿,又哪里还需要讲求什么礼义?

如今有大牌学者替孟子辩护,称性善说是后人的误读,孟子的真实主张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这辩护有多少道理,怕是得看把孟夫子文章加上怎样的注疏后译成白话文。不管怎样,至少荀子是这么误读孟子的,他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驳孟子的性善说,其中一篇不仅明明白白主张人性本恶,还明明白白主张人性向善。

荀子是这样说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也就是说,因为穷,所以想发财;因为丑,所以要漂亮;因为是屌丝,所以渴望秒变高富帅;因为天性恶,所以崇仰善;总而言之一句话:人天生向往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有反倒不会再稀罕,所以想要行善,正好证明其性本恶。

这种类比生动有趣。但追究起来,似乎和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比喻一样不太讲逻辑关联。水往低处流或者丑小鸭想变天鹅,这和人性之善恶,难道真有半毛钱关系吗?再说,富人果真就不想有更多钱财,贵人果真也不想更有权势吗?现实生活中,懂得适可而止的例子似乎很少,反倒是某官贪了多少多少的新闻隔三岔五冒出来,贪到没有止境也丧失理性,下场连《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那个被打回原形的渔婆还不如。

孟子讲性善,讲仁政,人人皆有能够被教化出仁义礼智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荀子讲性恶,讲礼学,理想是:“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孟子后来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奉为儒学正统,而荀子学说“好用不好说”,渐成“杂统”,此是后话。

中国古代的人性善恶论并非只有这两种,而是几种排列组合都挺齐全。比如有个告子,主张人性无善亦无恶,唯食色二字(“食色,性也”)。西汉辞赋大家杨雄则相信“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笔者更倾向于杨雄的看法,善欤恶欤,不在普遍的人性本身,与得不得抑郁症更加没有关系,只在于你自己的抉择。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