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文化的延伸!

发布时间:2024-02-09 01:19:05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文化的延伸!

在封建主义时期,佛教文化仍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在建筑和视觉艺术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至今仍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婆罗浮屠位于印度尼西亚日惹西北40公里处,原为夏连特王朝(公元8一9世纪)的陵寝,一般认为是因陀罗王在位时期兴建的。它是大乘佛教陵哥并列,曾被火山灰及丛莽湮没,1814年被重新发现。

庙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在亚洲的佛教建筑中首屈一指,其价值与长城、吴成,约用了200万块石头,底层边长112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五层方婆罗浮屠建筑形式是根据印度的窣堵波而来。整个建筑全部用石块砌形台,各边都有数层曲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顶端为一座巨大的钟形率堵波。从地面至窣堵波塔尖,原高约42米,现高31.5米。

五层方形台的各层,在主壁和栏杆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浮雕长3200米,画面2500幅。浮雕内容为佛的故事和神话传说。方形台的基部也有浮雕,这些浮雕将经变和世俗人物及花草鸟兽刻画得玲珑剔透,有石刻史诗之称。在方形层各栏杆中安有佛龛432个,各安置佛坐像

浮雕和佛坐像以雕法的典雅表现为特色,它继承印度后笈多雕刻的传统,又有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风土人情描写。

婆罗浮屠的整体设计和层次装饰结构表达了大乘密宗曼荼罗教义的中心思想,台基代表欲界,五层方形台及浮雕回廊代表色界,三层圆形台及小塔象征无色界。

吴哥是柬埔寨古代高棉王国的都城,中国史书上称真腊。遗址在今洞里萨湖西北。吴哥一词源于梵语Nagara,意即“都市”。

10至13世纪为高棉王国的鼎盛期,即吴哥时代。中国元代人周达观曾于1296年到达吴哥,翌年回国,著有《真腊风土记》,是一部宝贵的游记。吴哥建筑群约有600座建筑,散布于约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中。许多神庙和宝塔,鹾峨峥嵘,蔚为壮观,也可称是世界巨石文化中的一种,大的石块在8吨以上。其中主要建筑有巴空寺、班迭斯雷寺、罗洛建筑群、吴哥寺、吴哥城、巴云寺等。班迭斯雷寺创建于968年,是一座印度教神庙。装饰浮雕有印度教神话图、女神像、守门神像、湿婆神像等。其中有许多仙女的浮雕,雕刻精美程度如同绣花一般。

吴哥寺创建于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一1150年在位)时期,以后成为他的陵墓。吴哥寺的装饰浮雕在第一层台基的回廊上,有800米之长,其他内壁、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布满了装饰浮雕。内容主要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其中关于毗湿奴的故事占了大半,也有国王的生平事迹描述。吴哥寺的建筑和雕刻是吴哥艺术的鼎盛期的代表。

吴哥城是柬埔寨旧都,建于9至13世纪,城边长3公里,城墙高7米。城门有人面塔楼门的特征,在楼门外侧通路的两边,有27尊石雕的巨神,巨神之间以蛇身相连。《真腊风土记》中对此有着详细的描述。

巴云寺是吴哥城的中心神庙,约有50座塔组成群体结构,主塔高45米,称为会塔。塔身石质,周边为巨大的佛陀头像及其他浮雕。

阿旃陀石窟代表印度的佛教艺术石窟群,坐落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上。起于约公元前2世纪,前后历经千年之久。中国唐代僧人玄奘在638年曾到过南印度摩诃剌陀国,记载了石窟的情况。英国人于1819年重新发现该石窟。

阿旃陀石窟艺术,可分为建筑、雕刻和壁画三个部分。建筑有支提和毗诃罗两种形式。支提窟当中置窣堵波,天然岩凿,内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诃罗窟内部陈设简单,有石床、石枕和佛龛。阿旗陀的雕刻和绘画主要内容是佛教故事,但没有脱离印度古代社会的生活情景,如自然风光、田野村舍、风俗画卷、战争场面,特别是狩猎、畜牧、生产的画面,反映当时印度真实的生活。壁画和雕刻中的人物如国王、王后、王子、宫女、武士、平民分别表现不同的生活,佛、菩萨、罗汉、飞天、比丘等都表达不同的神态。阿旗陀美术善于刻画内心的情感,形象生动,其优雅的造型和女性的曲线充分发挥了古典的美学思想。阿旗陀石窟艺术对后来的印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