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了凡四训讲记(积善之方)【2】

发布时间:2019-11-11 10:16:51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了凡四训讲记(积善之方)【2】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京师是皇帝所在之处,首善之区。这个地方政治清明,应该是全国的模范,所以叫京师,[师]就是师范的意思,做其他都市的模范。[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京城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何况其他的地方呢?京师以外其他的城市,冤枉的人一定不少。[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这是他的建议,以为至少每隔五年,朝廷里委派一位官员,重新把老案子审察一下,[核实平反],平反冤狱。这个建议非常之好。“尚书为奏,允其议”。刑部尚书就把这个意见禀告皇帝,皇帝就批准了。[时公亦差减刑之列]。刑部尚书对他非常之好,知道他是非常廉明公正,存心仁厚之人,这个制度建立之后,就是国家有了减刑官了,刑部也派屠康僖为减刑官的一员。每个人分配几个县市去审理案件。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他命里没有儿子,像袁了凡先生一样。命里没有儿子,袁先生是求子得子的,屠先生是积功累德得子的。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池阳]就是现在安徽池州。[太守]是地方行政首长。[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平湖]也是地名。包凭入赘在袁家,[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二氏]就是佛教、道教。包凭去考举人,每次都没有考取,就显得消极,学佛、学道,天天跟出家人道士一块交游。跟袁了凡算是世交,他们平时都有往来。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这一件事是出于真诚,施金修建寺庙。他屡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对于仕途心灰意冷。家境也很不错,能过得去,所以学佛、学道去了。偶然在一个乡下村庄见到一个寺庙。看到观音像被雨淋。由此可知,这座寺庙年久失修,下雨才会漏,观音像才会被雨淋到。他看到这情形,想要修庙。把自己身上带的钱,[橐]就是钱袋,把钱袋打开,里面还有十两银子全给庙主│就是寺里的住持。请他把观音殿修一修。主僧告诉他:修殿十两银子不够。十两银子,在从前数字是相当大了。由此可知,大概是古庙,有相当的规模。他听了这个话,再把身上所带的四疋布捐出来,还有行李里面,[箧]就是竹子编的藤箱子,有几件好的衣服拿去卖,卖了的钱拿来修庙。衣服里面有一件袷衣,‘纻褶’就是新的袷衣,而且料子非常好,当然价钱也相当高。他的仆人就跟他讲:这一件还是留下来吧!他说:只要庙能修好,观音圣像不被雨淋,我自己就是裸露,赤膊也无所谓。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

  舍财施济,在有钱的人家,不是难事。

  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他的真诚心,只顾到佛像,没有想到自己,这点心是太难得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

  庙修好以后,他是功德主,庙里面一定邀请他去。他就请父亲一道去。[宿寺中],晚上就住在庙里面。[公梦伽蓝来谢曰],[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在晚上托梦向他道谢。

  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这是一念真诚心修补寺庙感得的善报,也是报在子孙。足见善恶行业是同体的。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

  [嘉善]是地名,在现在的浙江。[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这是一个囚犯,支立的父亲知道他是冤枉,但是还是被判了重刑。

  意哀之。欲求其生。

  刑房吏看到他非常可怜,想方法去脱他的罪。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支立的父亲,知道这个人冤枉而怜悯他,想方法开脱他的刑罪。这是一桩好事情。不但是救一个人,也救了这个人一家。这个囚犯就在妻子来探监的时候告诉她。

  [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支公这么好的心意,知道我冤枉,要脱我的罪,我没有法子报答他。他说:[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那么他判的罪可能是死刑,不是死刑也是无期徒刑,很重的罪。支立的父亲晓得这个事情,有意替他办。所以囚犯嘱咐他的妻子,你去好好侍奉他,他能够多帮忙一点。

  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

  把支先生请到他家里去。[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这是出于道义,他从事于这个职务,是他应尽的责任。[囚出狱]后,“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支公没有儿子,家境也并不怎么好。公家作事,真正拿薪水、不贪污,生活的确是相当清苦。

  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说:你们夫妻结婚这么多年,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也成年了,愿意送给你做妾,希望能够给你绵延后代。这在礼法上可以讲得通的。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

  支立的父亲娶之为妾,果然生了儿子,也就是支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弱冠]是二十几岁,[中魁]就是考试高中。以后官做到[翰林孔目]。[孔目]是官名,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翰林院孔目]就好像现代中央研究院的主任秘书,地位也相当之高。

  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这皆是救护无辜,而感应得的善报。在这一章里面,了凡先生举了十个积善得善报的例子。这么多人,可见得不是偶然的。而且这些人年代距离都很近,其中还有一两个,跟了凡先生家里有关系、有往来。可见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真实,一点都不假。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他们十位所做的事不一样,但都是善行,都是积善。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有条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恶。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尤其是佛教徒,不明白佛陀教化众生破除妄想执著的道理。他们来寺庙烧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来的。他要没有所求,就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在佛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拜拜,求佛菩萨保佑,目的达到之后再来还愿供养奉献。谈条件,把佛菩萨当作什么人?不但心不诚,且把佛菩萨当做恶势力包庇者,岂非罪过。

  支立的父亲,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种做法,就等于把他当作小人看待。支立的父亲不生气,仍旧帮他忙,难中之难。所以他得的果报是应当的。前面举十个例子,现在再讲道理,也就是积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说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集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他的俗情,他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著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

  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著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

  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著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

  我们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力量来行善,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而且还要舍一得万报。大家到庙里来烧香布施。为什么?这个利润最大,一本万利。所以到佛门里来烧香拜佛,心想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得一个彩票中一万块。是这种心态到佛门里布施修善的,冤不冤枉?把佛菩萨看得真连小人都不如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门时,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真正的原因在此。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看成一个接受贿赂的人。可是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虽然不明显,还是有这个心态。这是绝大的错误。

  我们在公家办事,要去拜托人要送红包。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那佛菩萨接受红包,也接受贿赂,也不是好人。这个罪就重了。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根心]是从真诚里发心的,这是真善。我们跟人家去做,不是发自于真心,这是假善。[无为],就是没有希求。没有希求的善是真善;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就是[有为]了。[皆当自考],自己要考量。

  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我们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贪财、妄取是恶,而中峰禅师说:未必然也。[如果取得为了做好事,利益众生,也是善,不能算是恶]。

  常常有一些经商的同修来找我,说五戒里的[不妄语]他们不能持。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我说,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那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如果用这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就是恶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们替他修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确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尤其是大菩萨外表上不露痕迹,不注重小节,纯粹是利人济世,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

  [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见到唯命是从的,恭恭敬敬顺从的,这个人是好人。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想用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为什么?他听话,叫他怎样,他就怎样。认为这是好人,喜欢用这种人。所谓愿意用奴才,奴才听话。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大圣大贤他们用人,不用乡愿、谨愿。乡愿之士,是一般人讲的好人。圣贤用人才。人才倔强、傲慢,有时候无礼。为什么?他有一技之长,值得骄傲,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那个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办事,墨守成规。不能自动自发做事情。所以圣贤人[宁取狂狷]。狂狷之人勇于进取,不拘小节。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这种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贼]。[德]是风俗道德,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

  [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门中,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小乘著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

  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是从事上改。小乘从事上改,大乘从心上改,不一样。所以小乘,就是谨愿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说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实不然,他心地清净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小乘人往往临终还是手忙脚乱。这就能看到结果。

  中国历代大乘修学,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确实不少!诸位在[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都能看到。[善女人传]是专记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就是因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相同。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真善、假善,我们很清楚就能辨别。天地鬼神与圣人的标准相同,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为什么?因为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

  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发心度自己,首先[绝不可徇耳目]。就是决定不可贪恋五欲六尘,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尘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断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识是恶业的根源,由恶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变成恶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讲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获得自私的利益,这个善就不真、不纯。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然后逐渐舍掉,不受五欲六尘干扰。这样才从[心源隐微处],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念头才动的地方,就要觉察。

  [默默洗涤],[洗涤]就是洗心。也是[无量寿经]讲的[洗心易行]。[易]是换,改变。改变我们从前不善的行为。心地干净、光明,才充满智慧!

  [纯是济世之心],只有一个念、一个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明理、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明理,破迷开悟了,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认清了,十法界你愿意取那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嗔、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处事的态度应当谨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处世都要用谨慎恭敬的态度,玩世不恭是错误的。不可以不辨别清楚。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何谓阴阳]。这一条也很重要。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阴德,什么是阴德?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都赞叹你。赞叹就是福报。政府表扬,送个匾额给你挂著,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报都报掉了。

  [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所以诸位要晓得,无论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让人知道,则善果永远就积在那里而不求现报,叫[积善]。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反而造了很多恶,恶慢慢积,愈积愈多,后果就不堪设想。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现在我们讲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贪名,好名,名也是福报之一,为善以此报掉了。而且,[名者造物所忌]。造物,是讲天地鬼神。也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奇祸]就是有非常的灾难。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符,灾祸随之而来。 [人无过咎],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 [而横被恶名者]。别人都嫌弃他、冤枉他、侮辱他,他并没有什么过恶。

  [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所以积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要人家赞叹恭敬。人家愈是不满意,愈是嫉妒、毁谤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毁谤、障碍之来,是消自己的罪业。罪业都报掉了,你的善德愈积愈厚,后来果报就大。所以子孙往往骤发,[骤发]就是突然发达。细观今日台湾许多发达者,其先人多类此。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晓得阴德之可贵。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是非]很难辨别,因为我们世间人的标准,跟圣贤人的标准也不相同。

  [鲁国之法],春秋时候鲁国的法律。

  [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府]是官府。这个人为什么会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呢?[臣妾]就是佣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发在达官显要家中服劳役。只要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就等于替他缴罚金,他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是好事情。政府奖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多做一些好事。能帮助这些人恢复自由,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政府有奖励。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在诸侯家里,把佣人赎回来,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

  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了很不高兴。[曰: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是称名字。说:[赐,你做错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跟世人不一样。他看的是整个社会,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圣人的教导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为个人。如果单就个人来讲,子贡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他的过失在此。

  [非独适己之行也],不是为某个人。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鲁国在当时,社会上贫穷的人多,富有的人少。

  [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政府的奖励对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称你好人。以后有人做这件事情,政府的奖励,他们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说你为图奖励而做的,于是大家都不愿做了。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奖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社会大众。这是圣人与常人见解不同处。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人牵一头牛送给子路,感谢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欢喜,赞叹子路说:从今以后鲁国人[多拯人于溺矣]。人有急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为什么?被救的人一定感谢;救人的人他还会接受感谢。这是鼓励大家救助灾难。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是孔子的真实教诲,应当切记深思笃行。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孔子的看法跟世间人刚好相反。他赞叹子路,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大圣大贤,眼光看得远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要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设想。于后世的历史来观察。这样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你就会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善恶不能只看眼前现行,要晓得它对历史、对后世,久远以后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现前表面上看是善,实际上不善。在一个人是善,在一时是善;在一个社会是不善,在后世是不善。所以佛法里面讲善恶就不讲现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后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说这是善。现在是善;来世不善,后世不善,要到三途地狱去,这不是善。这一世善,来世善,后世更善,这才叫做真善。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这是真善。[然此就一节论之耳]。这是就一桩事情来说明,什么叫[是],什么叫[非]。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什么叫[道义]?什么是[礼敬]?什么是[信用]?什么是[慈悲]?这里都有是有非。如果不能辨别,往往自以为行善,其实造了大恶。其实人家讲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怎么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没有福慧,想修福也修不到福。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吕文懿公告老返乡,就是现在讲的退休。古代的制度,宰相就相当于现代的行政院长。虽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勋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同乡有一个人,喝醉了酒。牢骚满腹,遇到吕先生就骂他。吕先生做过宰相,度量大、有涵养,不跟他计较。跟他的佣人说: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闭门谢之,也不在意。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过了一年,听说这个人犯了重罪,判死刑入狱了。

  [吕公始悔之曰],吕老先生才后悔,上一次遭遇的事情处置错了,说:[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当时如果跟他计较,捉他去监牢关几天,使他警戒收敛一点,可能不至于犯今日之死罪。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这种例子太多了。善心造了大恶。尤其是现代一些年轻的父母,对待儿女溺爱,到儿女长成了,不孝顺父母、为非做歹,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

  小孩就是要从小教起,少成若天性。小时候如果不严加管教,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对他稍微有点不好,他就不满意,这还得了!

  从前中国古老的刑罚里有一条叫[亲权处分]。是父母说:[我这儿子不孝,你把我的儿子判死刑,杀了他]。法官马上判,什么都不要审了。[亲权]是第一等处分。所以从前儿女怕父母。父母若告状,法官不审就定案了。父母说给他坐三年牢,马上就批准。为什么?那是父母之命,没话讲的,不必审,大家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那个做父母的不爱儿女呢?父母不爱你,你在社会上就不能做人了,社会自然也不要你了。好像[亲权处分]在民国二十几年还有,以后废除掉了。有这一条法律,的确儿子不敢不孝,国家法律要治你罪的,你还没有办法,请律师都不能请的,亲权没有辩护的。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遇到荒年收成不好,[穷民白昼抢粟于市]。[粟]就是粮食。贫民到处去抢劫。

  [告之县,县不理]。到县政府告状,怕群众暴乱,县政府不敢阻拦。

  [穷民愈肆]。抢劫的风气愈来愈盛,县官也管不了。怎么办呢?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他自己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私自用刑。把事情平定了。如果事情不平定,[不然,几乱矣],几乎地方就发生动乱,就不能收拾。这是以恶心、恶行,对社会做了一桩好事。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什么叫[正]?什么叫[偏]?

  [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善心是正,恶事是偏,像前面所说的吕老先生,就是以善心做了一件恶事。这就是[正中偏]。

\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但是善恶的标准都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之影响而论断的。如果说他们来抢我家的粮食,县官也不管。我家里佣人多,我们组织起来反抗,把暴民制止。用刑罚加诸于他,这是私刑。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他做了一桩什么善事呢?为社会安定,帮助很大。使暴民不至于为害地方,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为了私心替大众做了一桩好的事情,这个是[偏中正]。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训。后人尊称为经。这个教训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积善成名,积恶灭身。绝对真实正确。

  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比喻有一个器皿。我们要想在里面存满,存久了就满了。如果不存,它不会满的。这就是要知道积善的重要。而不可积恶以自取灭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