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嘎玛仁波切:往往不是事和人不如意,而是我们的心不够豁达

发布时间:2024-08-26 01:20:11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嘎玛仁波切:往往不是事和人不如意,而是我们的心不够豁达

人生修行法则

佛法课程与世间的普通课程不同,包含佛教最重要的“闻思”,“闻”是听闻佛法,“思”是思考佛法。闻思明白以后,按照佛陀教导给我们的方法去修行,这就叫“闻思修”。

通过“闻思”修什么呢?佛法里有很多教导我们净化自己的身体、语言、心灵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约束我们不去犯错误,比如杀生、邪淫、妄语、偷盗、饮酒等。

约束我们身口意不犯这些错误的要求和方法,通常被称为“戒律”,经律论三藏里的“律”就是在强调这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修行必须要足够的定力,不是光说约束自己就可以做到,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通过种种约束的方式和方法。《大藏经》里的经文有很多是在讲解“定”。我们可以看到,经文里有很多故事是讲佛陀当时怎么修行,并告诉我们应该按照佛陀的方式去学习。

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内心远离外在红尘的嘈杂和干扰,远离我们内心那些负面的情绪,特别是妄念。破除这些妄念的方法以及能力,在佛教上我们称为“定”或“定力”。

那么经律论的“论”在讲什么呢?是在讲智慧的部分。通过智慧破除我们从无始以来对外在容器(包括自己身体在内)和对万物的执着,也破除无始以来内心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我”的执着。打破这些执着,让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的本质,这些理论和方法叫“论”。

经律论,简单一点讲,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贪嗔痴,破除贪嗔痴需要靠修行戒定慧。

所以,闻思佛法是非常重要的,不闻思佛法我们就不知道这些方法。

我们也知道,我们不可能把《大藏经》里的经律论加上密续的二万一千个法门,一共八万四千个法门一起来修,我们做不到的。

我们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这个智慧。

那么,有没有一个适合我们现代人修行并成就的方法呢?

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众生所传授的伟大而深奥的佛法,在经历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岁月后,由历代高僧大德进行总结,传授给我们现代人一些适合的修行方法,这些方法在藏传佛教的教育里叫“诀窍慈悲传授法”。

现代人生活在浊世里,很多人寿命短暂、疑心病重、杂念多、非常迷茫,“诀窍慈悲传授法”是比较适合的。

还有一种是“高谈阔论”的大学者式的传授法。这比较适合出家的法师。寺院的出家法师要从每部经典去探讨,然后依照次第去学习。从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到菩萨戒,所有的“律”都要一本一本地学。学“经”也是这样,学“论”也是如此。这些出家法师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来探讨佛理,而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太遥远,也没有这样的时间。

适合在家居士的,是“诀窍慈悲传授法”,能够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中学到佛法的精华和诀窍。这些是借由历代高僧大德的慈悲和智慧浓缩所起来的。“大圆满法”符合这些特点,短小、深奥、精华,不缺任何一个义理,没有任何的盲点。

当然,不管你用任何的方法,如果不去用心地听闻佛法,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弟子还是很困难。特别是,如果你不去听闻佛法,要想实修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去听法师们和上师讲佛法,平时自己阅读佛经,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佛法知识增长,让我们在修行时有所依据。

如果没有很好的闻思,就没有所谓的修行,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修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如果没有闻思,即便你经常拜佛,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拜佛、你拜佛的这些动作到底是为什么而做。不理解这些,拜佛就成了一个表象;理解以后,你才体悟到拜佛的这些动作蕴含了很多深奥的佛法。

听闻佛法是有功德的。即便只听到四句佛法,所获得的功德也是非常殊胜的。佛经里讲到:“所有的布施当中,法布施是最殊胜的。”所以,每次听闻佛法要抱持珍贵之想,且一定要知道,能来这里听闻佛法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所发的愿力──希望生生世世能够遇到正法,才有如此殊胜的机会。

听闻了佛法,你才有机会去思考,思考后你才会去修。

同时你们要这样想:我来这里听闻佛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听课,希望它能成为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脱离轮回的种子。希望我所听闻的佛法是为众生而听,是为所有众生成佛而听。这样你在一个短暂的听法过程里,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到智慧就都具备了,也就是说,具备了圆满六度的修行。有了这样的发心,听闻佛法就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佛陀深奥的教法,由此佛法的真理才能改变我们的内心。

人生就像一场博弈,我们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作为轮回中的一份子,我们确实有很多因为业力和习气所导致的性格及心理缺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也都是有残缺的。所以,往往不是事和人不如意,而是我们的心不够豁达。

人生真正的修行法则,是要把我们原本就圆满清净无碍如明月般的内心,自然展现出来。因为心是扭曲的,那么以心看事物的投射也会变得不平整。

其实生存的法则很简单,大道至简!心若不平,外境又怎么清宁安定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