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懵懂的跟着亲朋好友去过几次三平寺,敬香求福消灾许愿。每次都拥挤不堪。对它的历史却不甚了解,对如此旺盛的香火也很惊奇。
看着眼前来去匆匆的人们,我猜想着他们是不是跟我一样不了解?只是他们心中有清晰的方式方法来朝拜?
这次经认真了解发现,三平寺竟是座千年古刹,建于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
寺庙中供奉的义中大师,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称为"三平祖师公"。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自传中有写到:她常因没安全感、被忽视感而困扰。
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受财力、智力、权利限制,对人生中经历的大小事情没有自信心去解决和克服,需要一种外在的依靠,才能帮助自己克服难关。
义中大师无疑已经成为人们的依靠和心目中的神来敬奉了。
义中大师,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父亲到福建做官,公元784年诞生在福建福清。
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从漳州芝山率领众僧尼,跋山涉水来到平和避居,兴建了三平寺院。
当时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缺医少药的生活。义中大师为山民送医送药,传授强身的"太祖拳"和"少祖拳"籍以健身防病。他还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造福一方!
由于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德高望重,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
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每年还吸引五六十万海外游客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葺殿宇。
三平寺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屡遭兵乱、火患和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前后维修、改造、重建100多次。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
近二十年来,由当地政府和海内外热心者投资,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原有厚重历史被覆盖,即使处处赏心悦目,还是感觉遗憾。
三平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后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
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
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左右两廊对峙,廊壁上镶嵌着历年善男信女捐建寺院记录,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在塔殿后墙正中的"王讽碑"是三平寺仅存的唐代文物。
王讽,唐朝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国家组织部副部长,受于宗案牵连被贬为漳州地方官,和义中大师成为好朋友。在大师圆寂后为其撰写了《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而立的碑,碑文记载了大师一生的经历。
我扒着地图算了半天,一千多年前从漳州府到平和要多长时间,王讽要找与自己学识能匹配的朋友聊个天还真不容易!
因去时塔殿后面过于拥挤,遗憾没有拍到。下次吧,有去的朋友也应该去看看,一定很有时代感。
下图拍的镶在墙壁上的石碑是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很可惜现在都已模糊不清。
不知文物保护单位有没有石碑拓片,如果有应该将拓片放在石碑旁展示给游客才好
。寺院大雄宝殿门前的莲花池,红红的鱼群吸引了不少游客住足观赏。
大雄宝殿后面的“祖殿”和“塔殿”都供奉着义中大师像。
塔殿有一尊义中大师的扶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
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是三平寺最热闹的地方。
寺院是依山而建,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祖店右侧就是久负盛名的"虎爬泉"。
寺院还贴心地立一告知牌,让人放心直饮。试着喝了一口,泉水确实清冽、甘醇。
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来时,寺院和周边公共设施都很简陋,车子还没到,就被响彻山谷的鞭炮声所震惊,寻声望去像蘑菇云似的烟在寺院方向升起,蓝天青山下更是醒目。
走进寺院才知道,寺院为了安全,客人的鞭炮统一交由香炉旁的工作人员扔进香炉,进香的人很多,鞭炮是一小推车一小推车的倒入香炉,“蘑菇云”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次去看香客拿去的鞭炮不少,却没看见“蘑菇云”,原震天动地的鞭炮声也变得稀稀落落。哈,看来寺院也在变通,有利于环保应该支持!
私下想下次来还买鞭炮吗?你觉得呢?留言分享一下。
这张图是紧邻寺院东面新修建的三平祖师文化园,环境还不错,门票与三平寺30元的门票通用。
为了推广旅游经济导游图上介绍了周边的几个景点,感觉不尽人意。
但寺院四面环山,山里的竹林、大山,风景秀丽迷人。
村民卖的土特产:笋干、橄榄、萝卜干。感觉还是笋干比较好吃。
周边小饭店里的竹筒饭比较有地方特色,味道也不错。
这远离都市的深山,因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僧人蜚声海内外。因德高望重,而名垂千古。
了解了义中大师的故事,仿佛看到一千多年前那位老人,为百姓疾苦奔走在群山之间,一代代的后人来朝拜这位充满大爱精神的老人。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