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至5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在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是当时一个小王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相当于“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悉达多就是如来佛。
悉达多是怎么创立佛教的呢?当时婆罗门有一种风俗,男子一生中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有一个阶段要离开家庭到山里去过生活,就是所谓“出家”。悉达多也去山里过出家的生活。大概因为原先生活优裕,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离开家庭,处境就十分困难。结果瘦得皮包骨,于二月初八那一天突然觉悟了,成佛了。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自己觉悟了真理,又要去觉悟别人,超度众生,摆脱苦难,这就是佛教的基本宗旨。
佛教有“三宝”,即佛、法、僧。“佛”指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即如来佛。广义的佛指一切佛。“法”,指佛家传授的佛教教义,是佛教的理论学说。“僧”指信奉佛教的徒众,即和尚。佛教就是由佛、法、僧三方面结合成系统的宗教实体
。佛教“三宝”中“法”比较复杂。“法”主要指佛教教义,即佛教一套理论。这里又分四个部分:教法,指佛教典籍;理法,指道理;行法,指如何修行;果法,指修行的最后结果。佛教所谓信、解、行、证,就是要信仰,深信不疑,然后在信的基础上去加以理解、领会,再根据理解的去实行,实行的结果反过来证明佛教的教义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信是基础,行是关键。是否理解,是否理解正确,是否有预期的结果,都是无所谓的。提倡盲目相信,不容怀疑,是一切宗教迷信的最基本的共同点。哲学与宗教的最大区别是讲理性,反对迷信。哲学讲理性,佛教讲信仰。
如何行呢?即如何实践?有三条:戒、定、慧。戒,就是禁止做哪些事,即戒律,如八戒、五戒等。佛教五戒主要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八戒在五戒基础上加三戒:不坐高广大床,不装饰打扮,不学习歌舞。当和尚大概最难的就是这些戒律,所以,佛教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多数人都是被逼得没有出路了,才去投靠佛门保存生命。现在日本佛教有所改革,实行开门主义。和尚可以在家里信奉,不必出家,不但可以吃肉饮酒,而且可以娶妻生子。由于取消一些不合时宜的戒律,佛教在日本盛行起来,信徒很多。所谓定,就是指禅定。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坐禅就是一种方式。坐在那里,怎样才能入定呢?要求“安般守意”。安是吸气,般是呼气。安般就是呼吸。守意就是专注一心,不考虑其它。
合起来,就是要调整呼吸,使之缓慢、均匀,然后达到思想集中,没有杂念。这就叫入定,也叫禅。禅很像气功中的静气功。人定要消灭六衰。六衰指色、声、香、味、触、法,即一切感觉。消灭分六个步骤:首先数息,数着自己的呼吸;第二步相随,离六衰,指呼吸随之缓慢;三是止,看鼻头,却六衰;四是观,反观自身;五是还,反省;六是净,隧道。把一切感觉、念头都排除掉,达到心灵净化的境界。所谓慧就是断除一切烦恼、迷妄,了解佛法,获得解脱。这就是智慧。慧主要要认识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指四种真实的道理。四谛是:苦、集、灭、道。
苦谛的意思是说人生都是痛若的。讲起苦来,分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110种苦。所谓二苦指内苦和外苦。内苦是本身的苦,包括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痛苦。外苦指天灾人祸所造成的苦难。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五取蕴包括色、爱、想、行、识,就是指人身,包括形体和精神。佛教讲这些苦一般都不难理解,但讲生苦颇有特色。佛教认为,人生首先要过住胎的日子。十月住胎象关在黑暗的地狱里,十分难受。母亲喝热汤,就象下油锅那样受到烫煮。出生后,冷风触身,犹如刀刮。红嫩的皮肤接触粗布,如在针毡。总之,人的出生,就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都要呱呱地哭。
集谛的意思是说人生苦的原因,苦是怎么来的?佛教认为人生苦是因欲望而生的。集有集合的意思。苦的综合原因就是集谛。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