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经典记载: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发布时间:2024-02-13 01:15:04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经典记载: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人从出生后,每个人的命运就是不同的。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有的人四肢健全,身体健康,有的人多灾多病,身有残疾。有的人从出生起点就比你高,所谓含着“金钥匙”,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一样。你会发现有的人有超强的大脑,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能力。

可以说每个人都想转变命运,想要自己的前程似锦,一帆风顺。但是人在一生中,真的都能如愿么?所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今天就要为你揭开转变命运的方法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了凡先生讲述自己改造命运的经历来告诫儿孙的家书。

你或许跟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一样,有一个迷惑,认为道德跟功名富贵没有直接关系。认为道德可以自我修养,能够得到,但是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如何能够得到?云谷禅师作为当时的高僧,能够指导他。

告诉他妄语,也就是说谎话是佛家的五戒之一,是根本戒律。佛菩萨怎么会欺骗我们凡夫呢?佛教经典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关键是你要知道,佛家让你求,你要如理如法的求,你烧一点香,就能保佑你,如果那样,跟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有何区别,你把佛菩萨当什么了!

社会上正直的人都不肯做的事情,你来强加给佛菩萨,欺负他是雕塑不能说话么?所以一定要明白原理原则,佛住世时都告诉了我们原理原则,跟《了凡四训》这本书中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的一样。你必须改过,改掉自己旧有的坏习气和毛病,而且同时行善。还教导我们要谦虚,谦虚就是一种不花钱的修福方法。谦虚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一种品德,不是虚伪。

了凡先生是如何求功名的?就是发愿三千件善事。要求自己每天行善,全家行善。同时改掉自己过去的坏习惯和毛病。你可以拿佛家十善业来要求自己。拿十善业的标准对照自己目前的行为。《十善业道经》有详细讲述。就是从身体行为上,语言上,意念上三方面改变。

明朝的了凡先生虽然那时也读圣贤书,但是都错解,不能真正明了经典的意思。更何况我们当前社会,那些文言文不再是我们主要学习的对象。正因为我们没有直接接触这些经典,我们产生了太多误解。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你在道德上自我修养,不仅仅品行上会得到提升,功名富贵也会随之而来。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就是告诉我们要修福,都要从心上开始改变。如果你按照这套方法去求,你就内外双得。你道德品行修养了,你身外所求也会如意满愿。如果你不反省自己,仅仅是从外面寻找门路,方法,途径。那么你虽然也求了,但是会不会实现你的愿望?云谷禅师讲了,你命里有,就能求到,你命里如果没有,你求也白求。

既然如此,我们了解到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不积极求自己。我们求自己,比求别人容易,对不对?我们积极改变自己,从家庭做起。把自己在五伦中的定位做好。孔夫子讲五伦关系。家庭中就占了三种关系,就是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当你开始修身,你在家庭中就能做好你的身份。自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的事都是从修身开始的。

如果你不要求自己,想要发财,你天天去找项目,天天去找方法途径。天天听成功人士给你讲如何创富?那就好比,你在一片土地上浇水,有充足的日照时间,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没有种子。你想长什么都长不出来。所以佛家告诉我们你要想发财,你就要做财布施。你行善当然是在帮助别人,如果用钱或东西直接帮助,那就是财布施。用你的智慧体力帮助也是财布施。

你也可以学习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命里没有功名,最后得到了功名,命里没有孩子,最后有两个儿子,寿命只有53岁,最后没求寿命,活到73岁。给袁了凡先生算一生流年的孔道长,能将他近20年的流年算的分毫不差,最后不准的时候,就是他遇到云谷禅师,开始改变自己一年后,才开始不准的。说明命运开始转变了。有兴趣的朋友,你们可以读读《了凡四训》这本书。

那么改造命运需要多久时间,能够获得吉庆,能够转变命运呢?道家《感应篇》原文: “其有曾行恶事,後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这一句是说过去做过恶事,但是后悔了,再也不做了,改掉了这种恶习。而且所有不好的恶事都不再做了,所有的善事都积极去力行。日积月累就会转变命运,转祸为福了。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这一句也很容易懂,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从语言上改变,从行为上改变,从心上改变,这样就等于每天做三件善事,你坚持三年,就会获得福报。就会改变命运。

反过来,那么你三年必有灾祸。所以没有无缘无故的福,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祸。当我们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发奋,自求多福呢?如果你在行善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你一定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相信功到自然成。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同修法施,功德无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