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用语与俗语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4-02-09 01:18:56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佛教用语与俗语的区别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 方丈 ,也叫 住持 。住持是 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 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 住持 写成 主持 ,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 方丈 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有一些称谓,往往是对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学问表示尊敬。也是出于礼节性的自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法师 是常修梵行,通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列举了法师必须具备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卷、成就忍力十种德性。法师的种类,依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现在法师已经成为汉地出家人的通称,遇见出家人,称其为某某法师,是完全可以的,它成为世俗人称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词

三藏法师 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 唐三藏 、 唐僧 ,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 三藏 的名称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 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在中国由于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呼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僧人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也曾用 禅师 号赐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获得 大通禅师 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 大鉴禅师 称号。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赐 大慧禅师 最为著名。

律师 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读诵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来则指通达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现代法律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属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就通达和记诵法律这一点来说,又有相通之处。

长老 又称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龄长、发腊高(出家时间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集异门足论》卷四列举了三种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龄较长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达戒法者,年虽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的长者。长老虽然是对年长者的尊称,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还是看重其德行。佛经也称絮聒佛教大居士、大护法为长老,也是一种尊称。

此外,还有 大师 、 大德 等等称呼。佛经中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中省地师范,称为大师或者大德。《本事经》卷七认为大师有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中国佛教则不用 大德 一词称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敬称。这两种称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须是社会公认的佛家领袖人物才能称其为。 大师 或 大德 。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 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 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 慧普 ,那么就是 上慧下普 。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师父 您贵姓 ,因为佛家规定,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即出家人皆以 释 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称呼的,其他人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其外号,称呼外号时也不可称某某,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这些规矩是我们与出家人接触时要注意的,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尊敬和礼貌。

除了这些称呼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也应该注意。比如 灵魂 一词,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称做 神识 ,而不使用 灵魂 这个概念。

作为时间概念的 礼拜 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祷。对佛家要称 星期日 而不要叫 礼拜日 。佛教信众每日都做功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也没有 礼拜日 之说。

又如佛家淡 慈悲 ,而不讲 爱 ,因为在佛家看来,有 爱 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 爱 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讲的慈悲,悲能拔苦,慈可与乐,由此可见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怀。(当代佛教网--佛教文化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