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佛陀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净住,当时瓶沙王有一位大臣,因有所违犯而遭罢黜,流放至南方荒山野地,离家去国千里之外。
这片广袤山林向来杳无人迹,大臣到了以后,为了温饱,着手探勘土质,开垦种植五谷,又铺设渠道,引水灌溉。春去秋来,放眼望去,田园已是结实累累的大好风光。
渐渐地,四方诸国的流浪者闻风而来,也想在这儿寻求一个落脚处及糊口的生计。大臣乐于有人相伴,悉心教导大家种植五谷、建立房舍,因此愈来愈多人落地生根、成家立业,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聚落。
一天,三位耆老趁农闲午后,一路商量着走到大臣家。
「贤者!您在家吗?」老人呼唤着。
大臣闻声欢喜相迎,嘘寒问暖后,老人说明了来意:「贤者,因为您的仁慈和智慧,这座山聚集了愈来愈多无家可归的人,但是,如果不加以管理,纷争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希望推举您担任统领,仰赖您的英明,建立一个邦规,让大家在这儿都能安居乐业。」
大臣有些心动,他想走出被贬黜的阴影,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他提出条件:「如果请我当国王,那么就要和大家约法三章,并遵循君臣上下的伦理……」耆老们一口答应。
于是新王上任,着手擘划兴建邦城,选择辅弼的文武将士,订定租税与劳役之法。接着,积极征调人力筑城,并造立宫殿楼观。
为此,大批的农民被迫放下田里的农活,日以继夜、流血流汗地大兴土木,但家里的妻儿却苦无收入,过着三餐无以为继的日子。
眼见新王一上任,不知体恤民间疾苦,于是民怨愈积愈深,终于被图谋不轨的奸臣暗地煽动、利用。奸臣极力劝使整日辛劳的国王出门游猎,并趁国王巡视偏远郊区时,唆使恶民埋伏野地,待国王落单时,一举擒伏。
危困在旷野中的国王,犹惊骇不解,问:「为何你们要杀朕呢
?」大众群情激愤地答道:「人民祈求丰乐,故奉你为王;然而,你上任后,却民不聊生时,我们为了生存,自然要推翻暴政。」
国王明白自己误信奸臣,又任意劳役人民,毫无慈心,引起怨怼,因此奸臣们借此图谋王位……不禁感慨万分:「我一心开荒辟地、种植五谷,想让大家有个安稳富足的家园,岂料人心险恶,恩将仇报。
今请诸天鬼神为证,诸位枉杀朕,为天理所不容,若我死后,将作罗刹,还报此仇。」
语落,失去理智的恶民一哄而上,绞杀了国王。三日之后,因愤懑而死的国王果然投生罗刹道,义无反顾地走上复仇之路。
自号「阿罗婆」的他,先是入宫绞杀新王、后宫彩女、左右奸臣,然心中犹愤恨不平,出宫后亟欲杀尽全城背恩忘义之人……
三位耆老得知消息,为阻止惨绝人寰之事,便以草索自缚其身,向罗刹请求原谅:「大王,您为奸臣所害,我们未尽保护之责,一直寝食难安,罪在臣等,而城里的老幼妇孺实无知无辜,请您宽恕他们!况且奸人已除去,大家衷心期望您再回来领导我们。」
阿罗婆忿忿答道:「我是罗刹之身,饮食当备新鲜人肉。若有不遂我意,休怪我瞋心一起,对全城之人无情!」
三老为救城民,一概应允,于是宣令每户人家集合抽签,轮流送一小婴儿供养罗刹王为食。
全城三、四千户居民中,有一户为佛弟子,平日信守五戒,十分精进,竟然抽中了第一筹。听到消息,全家大小愁忧啼哭,遥向当时世尊净住的闍崛山礼拜不已,祈求奇迹出现。
当时,佛眼观察这一家人面临骨肉别离之苦,其小儿善根深厚,将来能度无数众生,佛便独自飞往彼国,举身放光遍照罗刹宫殿。
阿罗婆知有异人闯入,立即大发雷霆,见到如来便扑上去吸食其血,但如来周身光明,令其目眩神迷不得靠近。
阿罗婆又以神力担山吐火攻击之,亦未至佛身便化为微尘……气力用尽的罗刹王终于不支倒地,礼拜求饶。
佛陀愍其为三毒所苦,遂为开示降伏烦恼之法,罗刹王闻法豁然开朗,即求授五戒为优婆塞弟子。这时官吏抱着第一位婴儿欲供养国王,他的父母一路号泣尾随而至,城中百姓见了,也忍不住心酸落泪。
然而,罗刹王见到婴孩,却抱至佛前,长跪说道:「国人轮流把孩子送给我当食物,但我已受五戒,不得杀生,谨以此儿布施佛门,将来随侍于佛。」如来应允,并为祝愿,时罗刹王法喜充满,即得须陀洹果。
如来将婴孩放于钵中,交还父母,并安慰说:「没事了,好好照顾孩子长大吧,不用再担心有人夺走他了。」
孩子的家人又惊又喜,在全城人民的欢呼声中,世尊以一偈开示大众:「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有戒人。」
众人方知是这户人家持戒清净的功德,感得佛陀示现,为全城解冤释结、消灾解厄,也纷纷求授三皈五戒。从此城邦中人人信受佛法,得到真正的安乐。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故事中阿罗婆罗刹王前身,本可成为致力于人民幸福的贤王,但是心中贪瞋痴三毒炽然,在为王的顺境中反而奴役人民,堕为罗刹更造恶业。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什可怖畏。」人有物质的世界、精神的世界,物质世界终归无常变坏,唯有充实、提升心灵的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这念心是不假外求的究竟净土,远离三毒,不造堕落流转的苦因,才能得到究竟的幸福与安乐。
(转)
推荐几篇很好的文章:“从佛经中看什么是见性”、“从佛经中看什么是闻性”、“从佛经中看什么是六解一亡”、“《楞严经》精华篇:七处征心”、“《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开示的唯心识观法门”。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