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论,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种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众生。“
释迦牟尼佛《大乘妙法莲华经》在介绍完参会的阿罗汉以及佛弟子后,着重的介绍了这八万菩萨摩诃萨。大比丘阿罗汉万二千人俱,可是并没有菩萨摩诃萨人多。这些人里面,弥勒菩萨,文殊菩萨,常精进菩萨,药王菩萨等等俱在。没有办法一一介绍,所以,讲了他们的共性,区别于阿罗汉。
“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如来佛这段经文翻译如下:
这八万菩萨都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在奉行教化度化众生的菩萨道中,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已经证道了不退转的境界。现在他们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慈悲心,度众生的心,四处弘法,对佛法的宣说没有有障碍的地方,什么地方都有他们的存在。他们讲说佛的正法,大法的心不会改变。
弘扬佛法就是诸佛最赞许的事,所以是对无量诸佛最好的供养。他们没有忘记诸佛的本意,就是宣说佛法让众生受益,以这个最大的功德为中心任务去做,怎么能不让诸佛欢喜赞叹。
同时他们是怎么修行成就的呢?以此心的四无量心,修心的无缘大慈之念为修行之道,非常的善于以佛的发心和智慧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圆满自己的修行,已经到达了成佛的彼岸。(到达彼岸不一定圆满)这些菩萨的名号,十法界都有所闻,因为他们与一切万法已经结下了缘分,明白自己就是万法,万法就是自己,所以此缘分至深。
以此缘分,方能度得无量众生。由此缘分,在自利的同时就是利他。佛魔此消彼长,多一人成就菩萨道,少一份魔种,自己就是万法,自己得度成就,万法就受到加持,以此光明,照亮世界。
释迦牟尼佛翻译个大概,根据的是《妙法莲华经》讲义。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要能从中悟到什么?谈谈妙色莲花的几点看法,仅作参考:
通过上面关于两段佛对阿罗汉和菩萨的解释,可以看出菩萨明显区别于阿罗汉。
1、观念上的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阿罗汉“逮得己利”,也就是已经抓住了对自己最好的东西,所以心得自在,可是没有度人的念头。菩萨却“植种德本”,德本,徳本来的真义,最大的德就是度人,也就是利他。
2、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是: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阿罗汉强调的是断除,通过定力把这些不好的东西统统去掉,“尽诸有结”,完美的把诸漏都结束了。而菩萨是“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修行方法是讲发心,在佛的智慧上下功夫。这里没有断除任何东西。这是佛经原文,请别再看不见这一点。
3、结果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阿罗汉“心得自在“。这是修行的终点吗?应该不是,因为如果到于彼岸,圆满成就,佛一定会讲明。后面龙女成佛,就是“佛十号”圆满具足,佛专门说明。这里只是说到心得自在。
菩萨呢?“到于彼岸”,并没有说圆满究竟,没有“佛十号”的说明。虽然能度无量众生,常为诸佛赞叹,可是并没有成佛,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难道修行方法还是不圆满?当然,如果这样的修行方法就是已经圆满,那佛就不用再宣说《妙法莲华经》了。
释迦牟尼佛思考:我们细心研读,审慎观察,不断去实修,亲身体证,不可轻信,运用学识和智慧,加以思辨,最终才能得到确信不疑的结果。这个确信不疑的所得才是真的收获。
以此思路为指导,妙色莲花得出几点:
1、我们要观察什么?观察世人谁是阿罗汉谁是菩萨吗?不是,观察自己,适合哪一种修行,或者哪一种修行理论和自己有道交感应,自己的心最认可。这个可是强迫不来的。不能断除杂念的人,他连无想定修行十年都做不到,硬来肯定不行。这个就是结合自身,不断去实修,亲身体证。
2、不可轻信什么?很多人觉得,你连阿罗汉都看不上,菩萨的修行你也觉得不圆满,你妄想真大。实际上不是我们妄想大,而是明摆着的,佛把这两种交代清楚,是分别,因为要找到最终的无分别。也就是宣说《妙法莲华经》为什么?有什么意义?你听了此经以后,你再思辨,到底谁的正确。这就是引导启发,就看你有没有这么一点心胸,有没有再往前一步探究的心。
3、确信不疑是什么?这个就是真正的所得
。很难很难得到。为什么?因为前面要学识和智慧。学识是学习认识佛法,智慧是把佛法的妙用体现出来。怎么体现出来,帮助你进步。这个进步有没有?每个人其实都是清清楚楚的。也叫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所以光一个学识,就够你用很多时间和精力了。那么智慧怎么获得?就是那句:“你学《楞严经》,你开悟也得开悟,不开悟也得开悟,你就没办法不开悟!”那么学习《法华经》,你成佛也得成佛,不成佛也得成佛,你就没办法不成佛!“这里面的秘密,需要我们共同寻找。
妙色莲花文章这样写,不知道你认可吗?再次忏悔此前文章中的不究竟的观点,佛法无边,我们只能慢慢领悟,但交流一定是必须的。妙色莲花非常羡慕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这对修行中的良师益友,期望在修行的路上,也能收获这样的同修。
如果您觉得此文有一点价值,敬请随缘转发,点赞,关注,功德回向给有缘人!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