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行不同
佛:佛陀的简称。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释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能仁”、“能忍”、“能寂”,即释迦族的圣人。大乘佛教认为,一切圆满者皆可称为佛。所以,大乘佛教除释迦牟尼佛之外,三世十方有无数无量的佛。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陲”的简称,意为“觉有情”,指发宏大誓愿,要以佛所说真理和觉悟,去启发和引导世间有情众生,使众生摆脱烦恼,得到彻底的觉悟,渡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世界,这样方被称为“菩萨”。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二、思想不同
佛: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已和他人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菩萨: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将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罗汉: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化。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自了汉”。所以,他们到达的只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三、境界不同
佛:等修炼成佛陀境界,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天国世界。佛陀同样有大慈悲心,同样看众生皆苦,于是传法于人世间,救度众生去他的世界。
菩萨:修炼到了菩萨境界就有了大慈悲心,因为看众生皆苦,所以发出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
罗汉:境界是指度己,个人通过修炼达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佛家思想来说,罗汉境界就是刚刚自己解脱了,不在入六道轮回了。
扩展资料
罗汉分类: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
《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
(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须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
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永无烦恼,永不再须解脱烦恼,永远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善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
(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
(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
《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云: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智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双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因而得四无碍解脱者),则成三种阿罗汉果。
——佛
——菩萨
——罗汉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