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在线网

佛学:富贵有价,佛法无价

发布时间:2024-01-25 01:19:09作者:楞严经在线网
佛学:富贵有价,佛法无价

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拥有再多的全钱,临死时也不能带走分文。应该多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里有欢乐;哪里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使自己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会枉活一世。

但我们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各种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诸多认同上。百般盾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而毁灭。

假如生活真是这样,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为什么要用金钱、地位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衡量幸福与否,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只有把握好自己,过好自己真正拥有的每一天,才是幸福快乐之道。

金钱是人们获取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可以说没有人不喜欢它。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车、房,还是金钱,无论是金银珠宝,还是稀世奇珍,却没有一样是真正属于你的

。因为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也不会带去,所以聪明的人都不会过分执述于追求金钱。

因为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你也只需日食三餐,晚睡一床。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只能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被,只有不贪恋身外之物才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离苦得乐,而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不应该的欲望:贪、嗔、痴、名与利,金钱与美女,而佛教正是圆满地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事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美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

果子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之中。地球,亿万年后,也有灭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时候,也将不复存在。名利,地位,金钱,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三聚三散”的越王臣可谓是不追名逐利的典范,清代诗人徐公修也曾写诗赞道:“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可是范蠡真的是不求利吗?

其实不然,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越国大夫文种,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后遭越王勾践猜忌,伙剑自尽。

同为越国重臣,一功成身退而生,一身在高位而死。这让我们看出了范蠡的大智慧,即知道如何保全自己,这不也是一种利吗、。

其实综观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在围绕着利这个圆点,不停地做着圆周运动,追求的东西多了,这个圆就大一些,人也就跑得累一些;追求的东西少,圆就小一些、自会轻松不少,但无论如何这个圆总是存在。

难怪司马迁在自己的巨著中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这一叹,固有对世人追逐现实名利的无奈,却也说明了人生天地间,利用安身的道理。

人生中贵何如,贱何如?幸福,快乐,从来都不会与金钱成正比,所以不要把人生的快乐全部寄托在名利富贵上。春暖花开的时候,不会因为谁的地位高,或谁的财富多,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时光来欣赏波光的激滟;在面对桃红柳绿的时刻,无论是谁,都只能虔诚地用双脚走过风景,丈量土地,用眼去发现,用心来感知,仅此而已。

如果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就请修养自己的心性,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富贵都恍如浮云,所有名利都好似云烟,今天的浮躁皆因名利所扰,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该放下时要放下,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一种无为的洒脱。心不妄动,自然不会徒生烦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