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佛教自传入以来空前发展的时代,佛经翻译事业蓬勃繁盛,最具代表的是大乘般若及小乘禅定,随着佛教的核心思想的传入,众学派都出现了萌芽。但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却不是这些,而是能决定佛法兴衰的关键因素—戒律。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并非限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反而是让人得到更大的进步。面对当时佛教出现的异常风气,法显大师为此感到深深的忧虑。所以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
在法显大师3岁时便已经入了佛门成为沙弥,20岁时受大戒出家,出家之后潜心学习佛法40余年,最终选择西行求法,那么是什么导致他西行求法呢?原因有两点。
一是根基。佛教距传入已经有300多年,经历了最初皇室的新奇、百姓的观望、朝廷的禁止、佛经的翻译到东晋十六国禁令的解除。因为借助了当时玄学的思想,外来的佛教已经渐渐中国化了,使得佛教越来越受到认可与推崇。除了个人,官方也加入到推广佛教的事业中,这使得佛教弘法得以迅速开展。
二是戒律。因为佛法的繁荣,出家的僧人越来越多。正所谓林子大了各种鸟类都有,有些不法的出家人趁机谋取私利,更有甚者参与朝政扰乱局势。而且传入的佛经虽然比较多,可有关戒律方面的很少。僧人较少的时候还比较好管理,人多了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戒律就很难掌控了。若照此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佛法的兴亡,只有革除时弊才能让佛教得到良好发展,鉴于此法显大师决定西行求法。
在法显大师之前,有很多从天竺或西域前来传法的高僧,而从中土前往西域天竺的僧人却比较少。汉地求取佛经的僧人也大都只到西域一带,最远的到达了天竺和印度的交界处,深入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僧人却没有。
此时决定西行求法的法显大师已经六十五岁了,但他寻求佛法的决心坚定无比,毅然踏上了前往天竺(印度)的路途并最终完成了他的心愿。
公元399年,法显大师组成了连他在内的一共11人的队伍,开始西行
。一路穿过沙漠、越过雪山最终到达天竺。他们中有的提前离开(智严慧简慧嵬)、有的随西域僧人而走(僧绍)、有的因为寒冷而亡(慧景)、有的刚到达印度便返回(慧达宝云僧景)、有的因病在天竺去世(慧应)、有的选择留在天竺(道整),最后只剩他一人返回中土。当时他基本游历了天竺全境。公元404年他来到了佛陀在世时的说法地祗洹精舍,同年又来到了佛陀的诞生处迦维罗卫城(佛国记)。因为法显前往天竺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戒律,也收集了一些其他佛典,比如《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等佛经。
法显大师从出发到回国一共历经十四年,到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回国之后,在圆寂之前一直从事他所带回佛经的翻译工作。他带回的这些经书和所译的经文对后世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为当时出家僧人受持的戒律找到最原全面的参考,也为佛教学派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佛教能够兴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他将所见所闻撰写为一本书,名曰《佛国记》。这本书不仅是他的所见所闻更对研究古印度和西域史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法显大师在佛经翻译的领域及制定戒律的方面,为佛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