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佛的人当中,《心经》是普遍受大众欢迎的一部佛经。其篇幅虽短,但是如果字字句句去斟酌,又会发现它有无比广博与深奥的内涵。如果究其义理部分,也就是不理会《心经》后半部分的“是无上咒”等赞美部分,其篇幅会更加的短小。
我们知道,在中国流传的古文,一些诗句所隐藏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要与佛经的内涵相比,还是略显苍白。比如《心经》中的开头这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在这里,有一个“照”字。很多人有打坐的体会,在打坐中,讲究的是返观内照。那么,这里为什么不是观,而是照呢?其实,这个里面大有讲究。
古文中的很多字,用在特定的地方,就存在着特定的意思。在知道照和观这两个字的区别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五蕴(色、受、想、行、识)当中的色蕴。
我们一般人看事物,都需要用到我们的眼睛,这种状况就被称之为色。《心经》中,这里的色,不是指的物体本身存在的色相,而是指的修行的人,对事物存在的一种认识。当然在其它的地方,这种色的概念,又会发生其它的变化。比如《金刚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这里,这个色,又变成了色身,也就是想看到如来的色身,这是行不通的。
《心经》中的这个色蕴,代表的是自身存在的一种现象。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中,如果用“观”的话,就落入到了事物的缠缚当中。是没有办法做到五蕴皆空的。因为使用到了“观”,也就是使用到了五蕴中的色蕴,你还在使用它,就证明他在你的身体中还存在着,色蕴本身还在起作用,它怎么可能会空掉呢?
所以,这里用“照”是非常合适的
。因为用照就不存在使用五蕴的任何部分,但是这里的照,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用什么去照见五蕴呢?很多人说,是返观内照,去体会,去冥想,然后自然就会得到“五蕴皆空”了。这种说法,可以说正确,也可以说不正确。正确的原因,是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想法,这与每个人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所接触到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关联。他就觉得是反观内招,就是因为他的境界,甚至是在看《心经》时,他本身存在这种状态。用一句俗话说,就叫“当局者迷”,因为你仍然在五蕴的这个迷局中,没有跳脱出来。所以,用这种观的方法去看《心经》,还是落入到了五蕴的缠缚之中,无法从五蕴中解脱出来,也就无法做到“照见五蕴皆空”。
学佛的人都清楚,释迦牟尼在很多地方谈到过“真如自性”,《心经》中的这个照,其实就是用你的真如自性去照。用《金刚经》的说法,就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中的这个心,也是指的真如自性,但是它是被动出现的,是人在克制了自己的妄念后,它就会逐渐显露出来。但是在《心经》中,用真如自性去照自己的五蕴,它是主动的。
从这方面看,用照和用观,它的实际内涵相差何止万里!
《心经》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修行的,修行,是讲究一个根性问题,根性好的,水到渠成的时候自然能明白,根性差的,也就只有等着别人去点拨才会开悟。
以上所述,只是代表着一点云来的一点见解,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大家共同探讨。
版权所有:楞严经在线网